基于主题实践的小学信息科技教学模式探索
赵金玲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赵金玲,. 基于主题实践的小学信息科技教学模式探索[J]. 国际教育论坛,20181. DOI:.
摘要: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小学信息科技教育作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石,其教学模式的革新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教学模式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因此,探索一种基于主题实践的小学信息科技教学模式,旨在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主题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创新,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
关键词: 小学;信息科技;主题实践;教学模式
DOI:
基金资助: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基于主题实践的小学信息科技教学模式,融合了理论与实践的精髓,以丰富的主题为载体,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知识的魅力,在循序渐进的教学步骤中搭建起知识的桥梁,最终驶向全面发展和创新创造的彼岸。因此,我们将深入探索这一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旨在为小学信息科技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一、小学信息科技教学现状

(一)理论偏重,实践薄弱

当前,小学信息科技教学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课堂上,教师会花费大量时间讲解软件操作、编程等理论知识,而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动手操作的机会。这种教学方式难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内容割裂,缺乏整合

信息科技领域知识体系庞大且相互关联,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被割裂成独立的模块进行教学,如计算机基础、网络应用、编程基础等,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1]。这种割裂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也难以实现知识迁移。

(三)兴趣缺失,动机不足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加之信息科技课程通常被视为“副科”,学生在学习中容易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动力和兴趣。长期以往,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可能对其未来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创新思维产生负面影响。

二、基于主题实践的小学信息科技教学模式构建策略

(一)精准定位,策划多元主题

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首先需要精准定位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策划多元化的教学主题,这些主题应紧密围绕学生生活实际,如“校园环保宣传网站设计”、“智能家庭小助手开发”等,既贴近学生兴趣,又能涵盖信息科技的核心知识点。

例如,在小学信息技术电子工业版(内蒙古)六年级下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数字创意工作室”这一大主题,精准定位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并策划出多元的子主题。如,在“多媒体技术基础”单元,教师可以设定“我的数字相册制作”为主题,让学生通过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基础知识,如图像获取、加工及声音、影视素材的获取等,来制作一个展现个人生活或兴趣爱好的数字相册。

(二)深度沉浸,营造趣味情境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学习过程,教师应努力营造趣味性的学习情境。通过模拟真实场景、角色扮演、游戏化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例如,为了让学生深度沉浸在“我的数字相册制作”这一主题中,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精美的数字相册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然后,引导学生想象自己是一位专业的摄影师或设计师,正在为自己的家人、朋友或宠物制作一本独一无二的数字相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任务和挑战,如“寻找最美的瞬间”(图像获取)、“魔法变身”(图像加工与艺术效果添加)、“声音的魔力”(声音素材的获取与编辑)等,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动力。

(三)循序渐进,实施支架教学

支架教学是一种通过提供适当支持帮助学生逐步达到学习目标的教学方法。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差异,设计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和支架,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2]。比如,在编程教学中,可以从简单的“拖拽式”编程开始,逐步过渡到需要编写代码的复杂项目。在每个阶段,教师都应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在不断尝试和修正中取得进步。

例如,在“我的数字相册制作”主题教学中,教师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实施支架教学。以“图像素材的加工”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先提供简单的图像加工工具(如Photoshop的简化版或在线图像处理平台),并展示基本的操作步骤,如裁剪、旋转、调整亮度对比度等。然后,逐步增加难度,引导学生学习更高级的操作技巧,如去除红眼、修复瑕疵、添加滤镜等。在每个阶段,教师都要提供足够的支架,如详细的操作指南、示例视频或现场演示,确保学生能够顺利掌握所学内容。同时,鼓励学生相互帮助,形成学习共同体,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

(四)全面评估,优化反馈体系

有效的评估和反馈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3]。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应建立全面的评估体系,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努力程度,如参与度、合作能力、创新思维等;终结性评价则侧重于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同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具体的、建设性的反馈,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明确改进方向。此外,还可以引入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机制,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自我反思。

例如,在“我的数字相册制作”主题教学的评估环节,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记录、小组讨论、同伴评价等方式收集信息,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建议。还有,教师可以组织一次成果展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心得。同时,邀请家长和其他班级的同学参与评价,增加评价的多元性和公正性。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侧重于对学生最终作品的评价,包括相册的创意性、技术实现效果、整体美观度等方面,并给予正面激励。通过全面评估和优化反馈体系,促进学生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学习过程,助力他们的综合发展。

结论:总之,基于主题实践的小学信息科技教学模式是一种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模式。通过策划多元主题、营造趣味情境、实施支架教学和全面评估反馈等策略,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理论偏重、实践薄弱、内容割裂和兴趣缺失等问题。这一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能够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持续更新,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教学模式将在小学信息科技教育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梅家俊. 小学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践——以“按需选用数字设备”一课为例 [J]. 小学教学研究, 2024, (17): 83-86.

[2]汤虹. 基于主题实践的小学信息科技教学模式探索 [J]. 中小学电教(教学), 2023, (06): 55-57.

[3]冯京和,魏雄鹰. 聚焦信息科技素养,探索多元评价新路径 [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4, (06): 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