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
姚艳玲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姚艳玲,.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J]. 中国文学,2022.5. DOI:10.12721/ccn.2022.157084.
摘要: 初中语文新课标对古诗词教学有明确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诗词鉴赏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文章结合鉴赏古诗背景、鉴赏古诗基调、鉴赏写作手法和鉴赏诗人情感等方面入手,进行教学探究的扩展。
关键词: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探究;思想情感
DOI:10.12721/ccn.2022.157084
基金资助: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学审美品位。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鉴赏,体会古诗词的文字特点,感受凝聚在诗词中的情感,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古诗词鉴赏教学对初中生的重要意义

古诗词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想象力,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纵观我国古代诗人,将自身对美好事物的想象与现实充分融合,为后人留下动人而又美丽的图景,传递着多种多样的深切情感。因此,学生在鉴赏古诗词时,通过学习与理解,能够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这对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及发散性思维具有重要帮助。同时,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三观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学生极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因此需要正确积极地引导,使其向着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提高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赏图画,感受背景之境

古诗词可以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画卷,多彩的画面更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和主导对象,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进行课程开展的研究,将画面呈献给学生,让学生在画中感受诗的魅力。

例如,以《天净沙·秋思》这一篇古诗的课堂讲解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所体现的是一种荒凉和凄凉的氛围,但是又显得清新幽静。简短的12个字勾勒出了一幅僻静的深秋村野图。“古道西风瘦马”,诗人又向读者展现出了一幅凄凉的景色,为这幅村野图又增添了一种荒凉感。纵观整首诗,本诗的最后一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整首诗的点睛之笔,带领读者感受一位异乡的游子走在荒凉的乡村小路上,拖着一匹瘦马,伴随着萧瑟的秋风,愁肠绞断,仍然不知道如今何去何从,进一步地感受诗人的怀才不遇,意境般地表现了浪迹天涯的游子的愁思。如果直接让学生自己来进行赏析,是很难感受到诗人怀才不遇这一内容。反之,教师在课前向学生展示本首诗的意境图,精心寻找与之氛围最相符合的几幅图向学生展示,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这个气氛和意境当中。

(二)赏情感,体会诗情之真

古诗词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语言精练、语言表达能力强、寓意深刻。在短小精悍的语言中包含着多重的意境和真切的感情,这也是古诗词成为千古传唱佳作的原因。要想学生能够切身体会诗人的感受,教师就需要由浅入深,在分析每一句诗的重要关键字词之后,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例如,在学习《江城子·密州出猎》时,这是苏轼刚刚在密州知州上任时所写。在这首词中,苏轼第一层想要表达的思想是希望朝廷以战争来抵御敌人的政治主张,第二层思想就是苏轼自身渴望报效朝廷愿意出征作战的壮志豪情,尽管自己已经年老体衰,依然无法阻挡他身赴战场的伟大志向。整首诗教师先向学生进行每一句的分析,在关键句中注重讲解关键字的用法和好处,然后再进行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分析,最后连句成篇,通过全篇的分析让学生感受苏轼的伟大爱国情怀。词的上阙是属于叙事,下阙属于抒情,酣畅淋漓,结尾直抒胸臆,这首词多次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多种层次向读者展示了他的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意气。这里教师所起到的是一个引导作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词的赏析,通过全篇的赏析再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通过逐层深入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思想感情的表达。

(三)赏音韵,领略节奏之美

古诗词语言紧凑简练,无铺张赘言,有诗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诗作的每一个字都是经过不断地推敲凝练而成,无论是用词的精炼还是句式的对仗,都是中华博大精深文化的体现。为了更好地感受诗词的气势和韵味,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诗歌的朗读,并邀请有朗诵天赋的学生参加一些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对古诗词的赏析也大有裨益。

例如,在学习《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时,这一首诗非常富有氛围感,教师在进行这一首诗的讲解过程当中,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式来进行朗诵,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教师还可以组织方言朗诵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邀请几个不同地区的学生先进行方言朗诵的准备,然后再让这几位学生面对全班学生用方言朗诵这首诗,最后分别请观众和朗诵者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然后再让学生欣赏著名朗诵家的朗诵音频,对作者所写的故事就会产生共鸣,接着分析在这个朗诵中,朗诵者的抑扬顿挫以及对诗人情感的拿捏有些什么特点,还可以请学生进行模仿和体验。通过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更深入地走进课本内容,亲自进入课文的世界、诗人的世界当中,这比教师大量讲解分析更有效果。

(四)赏课堂,激发学习之趣

初中古诗词的教学基本上是在课堂上完成整个课程。学生应该了解古诗词所具有的相关背景,更重要的是课堂氛围的带动,学生的兴趣是随着课堂气氛而变化的。教师在课堂上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更快速地融入学习当中,感受诗词的乐趣和魅力。

例如,在进行《游山西村》这首诗的课堂讲解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个与之相关的表演环节。初中生本来就具备非常丰富的想象力,通过课堂活动的设置不仅让学生乐于参与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进度,还可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容,一举两得。鼓励学生积极开展活动,思维的碰撞才能够创造出更有趣的东西。让学生进行体验实际上就是促进学习者的动机,动机越大,自信就越强。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更要关注基础较差的学生,他们对课本的理解能力较差,所以需要更深入的引导,教师逐层深入的讲解对学生的理解也有很大的帮助。

三、结语

古诗词是培养学生文学兴趣的绝佳媒介。教师引导学生鉴赏古诗词能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自觉继承并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同时能让学生提升语言建构的能力。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鉴赏古诗词,促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杨银花.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浅析[J].新课程导学,2016(05).

[2]余西德.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5(22).

[3]许开春.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J].当代教研论丛,2017(03).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