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教学的重要理念,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占有重要地位,蕴含着丰富的语言、思想、审美、文化内涵,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独特价值。然而,当前初中古诗词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单一、方式传统、评价片面等,难以充分发挥古诗词教学的育人功能。因此,如何创新古诗词教学策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诗词范本,加强诗词字词的积累。通过深入解读诗词内容,分析诗词语言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诗词语言的内涵和表现力[1]。例如,在教学《游山西村》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积累诗中的字词,如“腊酒”“留客”“鸡豚”“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箫鼓”“衣冠”“古风”“闲乘月”“夜叩门”等,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这些词语的音韵之美、意蕴之美,理解其在营造意境、烘托情感方面的表现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诗歌语言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如诗人在首联运用对比手法,以“腊酒浑”与“鸡豚”丰盛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农家虽然生活简朴,但却富足安康。又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通过对仗工整、韵律和谐的对偶句,描绘出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意境,同时暗含人生充满希望的主题。教师可引导学生探寻这些表现手法,领会作者的匠心独运。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运用和创新该诗的语言。例如,可以引导学生模仿该诗的语言风格,进行创作实践,写一写游览家乡美景的感受。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诗词学习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词的思想内容、意象表达、情感变化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2]。以《观沧海》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该诗的创作背景。曹操是东汉末年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政治、军事斗争中颇有建树,但同时也饱经忧患。了解这一背景,学生更能领会曹操在面对壮阔的大海时,心中激荡的复杂情感。这一过程能够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关联思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意象表达。诗歌开篇即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词人登高远眺、饱览壮阔海景的写作情境。接下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以白描手法勾勒出海水的广阔和岛屿的矗立,辅以“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呈现了一幅绿意盎然的海天全景图。继而“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则表现海上的萧索、壮阔与凌厉。整首诗步步推进,语言质朴而不失华美,意象鲜明而富有张力,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力。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层层剖析,理清诗歌的思路脉络,把握其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概括提炼能力。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抒发的情感也很有必要。“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两句将目光从海面转向天空,表现诗人豁达开阔的胸襟。结尾“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更是直抒胸臆,点明此行之幸,并以歌咏抒发心志,表达了诗人乐观向上的情怀。通过分析诗歌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探究作者的心理历程,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元素,是培养学生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的重要资源。教师应指导学生欣赏诗词的意境美、形式美、韵律美等,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和鉴赏水平。可通过多媒体展示、美学讲解、互动研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体味诗词的丰富意蕴和艺术魅力,领略诗词意象的独特美感,感受诗词节奏的和谐美妙[3]。例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欣赏诗中描绘的北国风光之美。“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一开篇就营造出北国荒凉萧瑟的意境。继而“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丽景象,既照应了题目“白雪”,又与开篇形成强烈反差,令人印象深刻。这种以白色为主调的意象,配以“珠帘”“罗幕”“狐裘”“锦衾”等富丽词藻的渲染,构成了一幅冰清玉洁、亮丽多姿的北国画卷。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品味结尾“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的余韵无穷,体会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要引导学生领略诗歌在艺术表现上的特点。诗歌在写作手法上运用了白描、动静结合、声色兼备等多种手法。如写北风、飞雪、梨花等景物时,诗人多采用白描手法,用简洁而准确的语言勾勒轮廓;在状写音乐、歌舞时,则汲取了“六义”说中“声容”的创作理念,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听到“胡琴”“羌笛”的异域乐曲;而写军营生活之艰辛时,诗人则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以“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等细节,烘托出边塞的酷寒,令人肃然起敬。引导学生梳理这些表现手法,既能加深他们对诗歌意蕴的理解,也能提高他们的艺术感受力和表现力。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理念。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诗词学习与文化理解相结合,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探究诗词的文化背景,了解诗词所反映的时代风貌、价值观念、民俗风情等,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鼓励学生将诗词中的文化内涵与当代生活相联系,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增强文化自信[4]。以《水调歌头》为例,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词中“丙辰中秋”即公元1076年八月十五日,时值中秋佳节,苏轼与友人欢聚畅饮,兴致大发而作此词。同时词中五次提到“明月”,可见月亮在中秋佳节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了解这一传统节日习俗,有助于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词中的丰富意象,体会其文化内涵。词中“天上宫阙”“琼楼玉宇”等意象,源自古代神话传说和文学作品中的“月宫”“广寒宫”等概念,体现了中国古人对月亮的想象和崇拜。而“明月”“清影”“婵娟”等意象,又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对月亮美好品格的寄托。苏轼巧妙地将这些传统意象融入词中,既丰富了词的意蕴,又弘扬了中华文化,给人以美的熏陶。引导学生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念也很有必要。“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一句道出了人生和自然变化的规律,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进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教师应创新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只有全面落实核心素养要求,创新古诗词教学策略,才能更好地发挥古诗词教学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郑芳芳.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J]. 名师在线, 2024, (09): 62-64.
[2]王静浠. “以文育人”视角下初中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D]. 重庆三峡学院, 2024.
[3]黄天阳.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古诗词教学探究 [J]. 名师在线, 2024, (05): 65-67.
[4]耿红卫,姬璐晴.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 43 (35): 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