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属性。古诗词内容文质兼美,思想内容深邃,艺术形式完美,有很高的人文价值。本文旨在通过诵读选修部分的古诗词,发掘其人文精神,为职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从而做一个热爱生活,对社会有用的人。
1诵读古诗词的三大主要原因:
1.1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新时代给予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新的任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诗词文化有着极为独特而崇高的地位,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璀璨明珠,是人文精神深厚的底蕴。传播和发扬中国古诗词文化,是实现“文化自信”必不可少的途径。
1.2符合中职《大纲》要求,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性。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要“激发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增强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现在新出版的2022年8月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职《语文》在基础模块(上、下册)和拓展模块三册各增加了12首课外古代诗词诵读篇目。可见,《大纲》要求加强古诗词的教学。这些优美的古诗词,有助于学生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为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3遵循学生认知特点,满足学生实际需要的可行性。
我们的职中学生经过升学考试的筛选,语文基础素养较普通高中学生差是不争的事实。他们对古诗词感到陌生和畏惧,学习中难以领会古诗词的内涵和精华。同时,我们的职中学生是被呵护成长的一代,俗称为"草莓一族”。他们抗挫能力较差,一不顺心就垂头丧气,萎靡不振,甚至漠视生命。这亟需发掘古诗词中的人文精神,从而促进时代优秀接班人的培养。
2诵读古诗词的人文精神内涵
2.1拳拳爱国心
在课外古代诗词诵读中,爱国主义诗词占了约二分之一,可见,爱国情怀是众多情感中的主旋律。从春秋时期的《诗经》中的《无衣》,到唐代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到宋代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等,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感贯穿其中,或是保家卫国、视死如归的豪情,或是建功立业、矢志不渝的壮志,或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美丽家园的赞颂。无疑,我们的职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浸润浓浓的爱国情里,并笃定信念,成就中国梦。
2.2绵绵相思情
我们诵读的古代诗词所选的爱情诗词辞藻或是温婉细腻,或是凄清动人,或是荡气回肠,如宋代秦观的《鹊桥仙》,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神话故事,讴歌了真挚、唯美、纯洁、坚贞的爱情。其中,诗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脍炙人口,流传至今,是经典中的经典。我们职中学生通过感怀诗人情真意切的爱情,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3浓浓思乡愁
选修古诗词中关于乡愁内容的并不多,但都是诗词中的精华。如范仲淹的《苏幕遮》上片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眼前清旷辽远的秋景触发心中无穷的忧思。引发下片中的“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描绘出作者孤独一人,借酒浇愁,泪流满面的悲伤画面。我们职中学生通过感怀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愁,领悟我们的“根”在哪里,从而增强学生对家乡的感情,进而树立建设家乡的志向。
2.4悠悠人生梦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梦想,有梦想就有追求。如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中的诗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描绘了静谧舒适的田园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之情。又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这两位诗人的心态可能是迫于现实的无奈。但应指导学生看到诗人积极的一面,面对不顺和逆境,仍旧心胸豁达,执着追求梦想中的生活。
3诵读古诗词的具体措施方法
3.1实事求是,诵读目标简约化。
中职语文的古诗词分为必修和选读两部分,必修课的古诗词中的“三维”教学目标三者缺一不可。课外诵读古诗词是选读部分,由于课时的局限性,学生精力的有限性,课外诵读古诗词,我们紧扣《大纲》要求,贴合学生实际,重视培养基本文化素养,彰显职教特色。教学的“三维目标”不可能面面俱到,要简约化,更为侧重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我们职中学生通过诵读,学会积累,领悟古诗词中的人文精神,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3.2分门别类,诵读内容系统化。
我校必修职中《语文》课本为高教社的基础模块(上册),基础模块(下册)和拓展模块,共三册。每一单元最后内容有两篇课外诵读的古诗词,即每一册有十二章篇,三册总共三十六章篇。
为了有针对性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育,本人将其中的三十六篇诵读的古诗词进行分文别类,分为爱国、爱情、乡情及理想四大板块,并按照作者朝代的顺序,从古至今,排列诗篇。
3.2.1爱国心(共20首)。①《无衣》(诗经)②《国殇》(战国•屈原)③《离骚》(战国•屈原)等二十首。
3.2.2相思情(共9首)。①《桃夭》(《诗经》)②《氓》(《诗经》)③《饮马长城窟行》(两汉•佚名)等。
3.2.3思乡愁(共3首)。1《苏幕遮》(北宋•范仲淹)②《苏幕遮》(北宋•周邦彦)③《长相思》(清•纳兰性德)
3.2.4人生梦(共4首)。①《归园田居•其一》(魏晋•陶渊明)②《山居秋暝》(唐•王维)③《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④《夜行船•秋思》(元•马致远)
3.3别具匠心,诵读形式多样化。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媒介作为新的传播工具已经在社会中普及。利用信息化这种新的手段,以职中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语文古诗词教学,更能激发职中学生的求知欲。由于诵读部分古诗词是选修的内容,不可能大量占有必修课的时间。只能以课外指导为主,课内学习为辅。我采用了以下三种形式。
3.3.1课前三分钟,初步认识。让学生齐读一首诗词三遍后,按学号让学生上讲台发表感悟,初步感悟古诗词中的人文精神。
3.3.2小程序打卡,深化认识。即课后在微信“每日交作业”小程序中打卡。每人需富有情感地诵读这首诗词,并结合实际,分享这首诗词对个人人格塑造和人生的影响。学生将这些语音发到“每日交作业”小程序里。老师及时进行点评和评等次,同时,设置优秀作业同学之间相互可见,学生即可欣赏班上同学的优秀作品。通过小程序打卡与分享,学生进一步感悟古诗词中的人文精神内涵,深化了认识。
3.3.3新模式教学,升华认识。为了让学生爱上学习古诗词文化,将诵读古诗词教学融入现代优秀电视节目中,每个月抽出一节语文课举办类似优秀电视节目如“一站到底”、“经典咏流传”的活动。这诵读活动的开展,目的是对学生所学的知识及时进行反馈,进一步感悟这些古诗的人文精神内涵,学生的思想在交流中碰撞、升华。这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在于与学生兴趣爱好相结合,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4集思广益,诵读资源整合化。
为了学生能随时随地学习诵读古诗词,需整合相关的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如果只是依靠个人的力量,势单力薄,就如闭门造车,效果不佳。这需要依靠群体的力量,整个语文科组的老师们分工合作,群策群力,博采众长。
3.4.1整理教材。诵读的三十六首古诗词按照四大人文精神专题(爱国、爱情、乡情及理想),并以朝代顺序,进行重新编辑,整理成小册子,即口袋书。学生一时兴致大发,可随手从口袋里拿出来翻阅。这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
3.4.2建立资料库。这种关于丰富古诗词资源的供给方式,是利用了成熟的新媒介手段,将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和课件等优质资源上传到校园学习网,让更多的老师和学生受益。教师从中有效地减轻了因课内时间有限,导致选修的古诗词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不足的压力。同时,学生借助资源学习,互相沟通,师生通过平台交流等等,加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3.4.3制作微课。针对学生特别感兴趣的诗词,制作成微课,重点分析人文精神。简单而实用的微课,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个性化需求。
总之,古诗词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为职中人文教育的实施奠定了资源基础。教师在开展古诗词诵读教学过程中,以多种方式向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育,让人文精神,大放异彩!我们的职中学生在学习中思想得到浸润,情感得到陶冶,心灵得到熏陶,从而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主要参考文献:
[1]谢蔚.高职院校古诗词教学与学生人文精神的 [J].教育现代化,2017,4,(05),230-231.
[2]王迪七.台河市高中古诗词人文教育的探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8
[3] 卢连霞.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的探讨 [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09) ,154.
[4]唐君毅.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D].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胡晓明.中国诗学之精神[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6]申小龙.汉语人文精神论[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