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是一种感染性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等,该疾病的发生主要感染源为EB病毒。该疾病在临床之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且多发生于儿童之中,对于儿童而言,EB病毒感染后到IM发病往往存在一段时间的潜伏期,通常为5-15d,此时患儿的症状较为轻微,不容易引起家属的重视[1]。但轻微症状的患儿往往能够在感染后自愈,恢复效果良好,但有部分患儿会出现严重的症状表现,且出现肝脾肿大、脏器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影响身体健康。因而临床之中对于IM患儿的症状表现较为重视,主要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以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的鞥消炎止痛的药物为主,同时依据患儿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营养支持。但上述治疗方案主要依靠患儿机体免疫功能,恢复周期往往较久[2]。因而为了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本次研究主要分析在阿昔洛韦基础上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进行抗病毒治疗,探究其应用效果,现做如下报告。
一、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我院普儿科2019年1月-2022年11月期间收治的20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将其随机均分为2组,各100例。参照组患儿男女比例为58/42,年龄范围1-12岁,平均年龄(6.38±1.03)岁,病程2-9d,平均病程(4.69±1.14)d;研究组患儿男女比例为57/43,年龄范围1-11岁,平均年龄(6.44±1.08)岁,病程1-10d,平均病程(4.73±1.21)d。两组患儿基本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组间差异未显现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后续对比分析。
纳入标准:(1)患儿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发热、淋巴结肿大等症状;(2)符合儿科学之中关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生症”的临床诊断标准;(3)为患儿进行EB抗体检测呈现阳性;(4)所有患儿年龄≤12岁,临床资料完整;(5)患儿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
排除标准:(1)合并先天免疫性缺陷疾病者;(2)合并心、脑系统疾病;(3)合并家族遗传病史;(4)存在药物过敏史或过敏体质;(5)合并精神系统疾病;(6)合并其他严重疾病。
1.2方法
两组患儿入院后均接受抗感染、营养支持以及保护脏器功能等对症治疗,并告知患儿家属,保障患儿的休息。
参照组患儿使用阿昔洛韦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65390;生产厂家:湖北荷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规格:0.25g)进行静脉滴注,用法用量:将10μg/kg溶于150mL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1次/d。
研究组患儿在阿昔洛韦的基础上接受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 (国药准字:S20030028;生产厂家:天津末名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规格:10mL)进治疗,用法用量:喷涂患处,每次1-2喷,每日三次。
两组患儿均接受7d的治疗,在治疗期间如若患儿出现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则应及时停药,并接受对症治疗。
1.3观察指标
对比2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症状恢复时间。
1.4判定标准
(1)治疗效果:依据患儿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判断治疗效果,显效——治疗7d后,患儿包括发热、咽痛以及淋巴肿大等症状完全消失;有效——患儿各项症状得到相应改善;无效——症状无改善甚至有加重趋势。总有效率为显效与有效患儿人数之和占总人数的比值。
(2)免疫功能指标: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采集两组患儿外周静脉血液2ml送至实验室,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包括CD3+、CD4+、CD8+、CD4+/CD8+,检测步骤严格按照说明书和实验室质量控制标准执行。
(3)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采集两组患儿外周静脉血液3ml,采用化学发光法对患儿血清标本中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C反应蛋白(CRP)。
(4)症状恢复时间:记录患儿颈部淋巴结消退时间、退热时间、咽痛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并进行对比。
1.5统计学方法
以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免疫功能指标、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症状恢复时间采用t检验,以(±s)表示;治疗效果采用χ2检验,以(%)表示。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治疗效果
经治疗后,研究组患儿恢复效果相较于参照组患儿明显提升,组间差异统计学意义显现(P<0.05),详见表1。2.2免疫功能指标
两组患儿治疗前CD3+、CD4+、CD8+、CD4+/CD8+水平并无明显差异,统计学意义未显现,经治疗后,研究组患儿CD3+、CD8+水平相较于参照组患儿明显降低,而CD4+、CD4+/CD8+水平则高于参照组患儿,组间差异较为明显,统计学意义显现(P<0.05),详见表2。2.3血清炎症因子
治疗前2组患儿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差异较小,经治疗后,研究组患儿TNF-α、IL-6、CRP指标均相较于治疗前有所下降,且研究组患儿各项指标相较于参照组患儿更低,组间差异较为明显,统计学意义显现(P<0.05),详见表3。2.4症状恢复时间
经治疗后,研究组患儿的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退热时间、咽痛改善时间、住院时间均相较于参照组患儿明显缩短,组间差异较为明显,统计学意义显现(P<0.05),详细时间见表4。 三、讨论
IM是临床之中较为常见的感染性疾病,该疾病的发病率较高,但大部分患儿的症状为咽痛等轻微症状,且能够自愈,因而容易被忽视。IM作为EB病毒感染所导致的疾病,会使得T细胞功能紊乱,因此在疾病发展的过程中,会导致抗病毒能力以及免疫能力的下降[3]。部分患儿症状难以自愈,反而会导致较为严重的症状级并发症,对患儿的身体健康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当前对于EB感染引起的IM,并无特效药物治疗,主要为退热、止痛或是支持治疗等,该治疗方案能够导致患儿的机体免疫能力及抗病毒能力得到恢复,但患儿康复时间较长,在治疗期间生活质量下降明显[4]。
经治疗后,研究组患儿治疗效果相较于参照组患儿明显提升,组间差异统计学意义显现(P<0.05)。治疗前2组患儿免疫功能指标、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并无明显差异(P>0.05),经治疗后,研究组患儿CD3+、CD8+水平、TNF-α、IL-6、CRP指标相较于参照组患儿明显降低,而CD4+、CD4+/CD8+水平则高于参照组患儿,组间差异较为明显,统计学意义显现(P<0.05)。经治疗后,研究组患儿的各项症状恢复时间均明显缩短,组间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对其原因进行分析,主要是由于干扰素为人体感染病毒后分泌的免疫因子,有抗病毒的作用。临床分为 3 型,其中Ⅰ型为临床常用的干扰素,又分为 INF-α、INF-β 等,其中INF-α 主要是 INF-α1b 亚型,具有抗病毒、免疫调节、抗增殖、抗肿瘤等作用。主要通过诱导细胞产生具有酶活性的抗病毒蛋白,阻碍病毒在细胞内增殖,提高 T 细胞、NK 细胞的活性,进而消灭病毒,发挥抗病毒和免疫调节的双重作用,且对机体本身的影响相对较小。且该药还可作用于淋巴细胞,改善其吞噬细胞功能,提高患儿机体免疫能力,加快病情康复,临床应用安全性较好。
总而言之,依据本次研究结果能够发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在阿昔洛韦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进行治疗,能够促进症状的改善,并缩短患儿的恢复时间。同时研究发现,经治疗后,患儿的免疫功能与血清炎症也得到相应的改善,各项症状得到缓解且恢复周期更短,值得将该治疗方式进行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