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
邱玉婷 王菲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邱玉婷 王菲,.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J]. 国际教育论坛,201912. DOI:.
摘要: 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已成为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创设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学生实际生活,促进学生主动探究、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并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文章从问题情境的创设原则、具体策略及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新课程背景;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策略
DOI:
基金资助:

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数学教学逐渐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能力。在这一背景下,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成为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掌握数学知识,提升其综合素养。因此,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问题情境创设的理论基础

1.1认知心理学理论

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认知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揭示了大脑如何接收、处理、存储和提取信息。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认知心理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学生如何与问题互动、如何构建知识框架的深刻见解。首先,认知心理学强调“注意”在信息处理中的关键作用。一个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从众多信息中筛选出与当前任务相关的内容,从而有效减少认知负荷,提高学习效率。问题情境的新颖性、趣味性和挑战性都是吸引学生注意的重要因素。其次,问题情境通过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当学生面对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问题时,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问题之间会产生矛盾,这种矛盾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以适应新的情境,这一过程正是认知发展的核心。最后,认知心理学还关注记忆与遗忘的规律。问题情境通过提供具体的、有意义的上下文,帮助学生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形成长期记忆。

1.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非简单地接受知识。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建构主义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以下指导意义:首先,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理解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问题情境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主动思考。通过提出问题、假设验证、结论推导等过程,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其次,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环境的重要性。一个开放、支持性的学习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努力营造一个这样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同时,教师还应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和挑战。最后,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反思和调整。在问题情境的解决过程中,学生应学会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和学习方法,及时发现问题并寻求改进。这种反思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习惯至关重要。

1.3人文主义学习理论

人文主义学习理论关注学习者的内在需求和情感体验,强调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实现和人格完善。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人文主义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以下启示:首先,人文主义认为学习应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作为学习内容。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其次,人文主义强调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一个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因此,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教师应注重营造和谐、温馨的学习氛围,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样性,尊重他们的选择和决定,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成长和发展。最后,人文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全面发展的过程。在问题情境的解决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还要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他们还要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和分享,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这些能力和品质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成功至关重要。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

2.1贴近学生生活

原则解析:贴近学生生活的原则要求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和背景知识,将数学知识与他们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样做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实施策略:生活实例引入: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选取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生活实例作为问题情境的切入点。例如,在教授“加减法”时,可以设计“超市购物”的情境,让学生在模拟购物的过程中学习和运用加减法知识。情境真实再现:通过多媒体、实物展示或角色扮演等方式,将生活情境真实再现于课堂之中。这种直观、生动的呈现方式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增强学习的代入感和体验感。强化实践应用: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具体问题。例如,在学习“时间”后,可以让学生制定自己的作息时间表,或者计算完成某项任务所需的时间等。

2.2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原则解析: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原则强调问题情境的难度应适中,既不过于简单以至于无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不过于复杂以至于让学生感到挫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适宜的问题情境,确保学生能够在挑战与成功之间找到平衡。

实施策略:分层设计:针对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层次的问题情境。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引导;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设置更具挑战性的任务。逐步深入:在问题情境的设计中,教师应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数学知识。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设计,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及时反馈: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并调整学习策略。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之间的互评和讨论,促进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

2.3具有启发性

原则解析:具有启发性的原则要求问题情境应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

实施策略:开放性问题: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或具有多个解决方案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通过开放性问题的探讨,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设疑引思:在问题情境的呈现过程中巧妙地设置疑问或悬念,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寻求答案。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动手实践: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验验证等方式来探究数学知识和规律。动手实践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2.4注重趣味性

原则解析:注重趣味性的原则强调问题情境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提高课堂参与度。一个有趣的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更加投入地参与学习活动并享受其中的乐趣。

实施策略:游戏化学习:将游戏元素融入问题情境之中,通过游戏化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可以设计数学游戏、数学竞赛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故事化呈现:将数学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故事之中,通过故事化呈现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发他们的共鸣。故事化的呈现方式可以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直观、易懂且富有吸引力。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来丰富问题情境的呈现形式和内容。通过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源的运用可以使问题情境更加生动、形象且富有感染力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提高课堂参与度。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具体策略

3.1立足经验,彰显童趣

策略描述:此策略强调问题情境应基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和兴趣点进行设计,通过游戏、故事等富有童趣的形式呈现数学知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这种策略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激发他们探索数学奥秘的热情。

案例分析:以“轻重”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名为“小兔搬家的故事情境”。在这个情境中,小兔要搬家,但面对一堆包裹却不知如何分配,因为它不知道哪些包裹更重,哪些更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小兔,你会如何判断这些包裹的轻重呢?”接着,可以引入天平、秤等工具,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感受和理解轻重的概念。在故事中,小兔的困惑与学生的好奇心产生共鸣,使得学习过程既有趣又富有成效。

3.2联系实际,创设情境

策略描述:该策略倡导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创设问题情境。这种策略有助于学生认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动机。

案例分析:在“相遇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情境。比如,两个学生在图书馆看书时不慎将对方的书籍错拿回家,现在他们需要通过某种方式找到对方并交换书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两人同时从各自的家出发,以一定的速度向对方行进,那么他们何时何地会相遇?”这个问题情境不仅涉及了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还融入了实际生活的元素,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3.3 重视思考,创设施教情境

策略描述:此策略注重设计具有思考性的问题情境,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数学原理和方法,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通过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促使他们主动思考并寻找答案。

案例分析: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推导面积公式。首先,教师可以展示一个平行四边形,并提问:“你们知道如何计算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如两组对边平行且等长,以及可以转化为长方形等。接着,教师可以逐步引导学生通过剪拼、平移等方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并比较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面积公式的计算方法,还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3.4 小组合作,共同探究

策略描述:小组合作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它鼓励学生在团队中共同探究问题、交流思想、分享成果。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启发,从而培养他们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案例分析:在“长方形与正方形”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一个小组任务,让学生一起寻找和区分图形。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校园内或教室里寻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物品,并记录下它们的特征。然后,回到教室后,各小组可以展示自己的发现并进行讨论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理解,还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此外,通过小组间的竞争和合作,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3.5借助多媒体,丰富情境

策略描述: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生动、直观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方法。这种策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能增强教学效果。

案例分析: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图形的变形过程。例如,教师可以制作一个动画视频,展示一个图形如何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等变换得到另一个图形。在视频中,教师可以标注出变换的关键点和步骤,并配以清晰的讲解和说明。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图形的变化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等概念。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互动式教学,如设计一些互动游戏或练习题目,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

总结: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思维发展、提升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立足学生经验、联系实际生活、重视思考引导、鼓励小组合作以及借助多媒体手段等策略,可以创设出既富有童趣又具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有力支持。展望未来,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教学理念的持续更新,我们有理由相信,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将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和高效化,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高庆功.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6(2):1.DOI:10.3969/j.issn.1004-8502.2016.02.098.
[2]于慧敏.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J].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 2023(4):3.
[3]封霏.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J].  2020.DOI:10.12252/j.issn.2096-627X.2020.1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