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科学研究
神经科学研究
《神经科学研究》系开放获取期刊,主要刊登国内外神经精神科学相关领域的论文,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神经精神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成果的交流平台。

ISSN: 3078-9893

《神经科学研究》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治疗方式及其疗效分析 下载:84 浏览:508
  • ​何健1 汪求精1 赵政辉1 李西锋1 何旭英1 欧伟洋1 叶远良1 宋昭2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8期
  • 摘要:
    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案选择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确诊的90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针对患者年龄、性别、发病诱因、临床表现、发病部位、治疗方式及其疗效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其中抗感染+抗凝治疗7例、单纯抗凝治疗61例、支架取栓+抗凝治疗4例、支架取栓+局部溶栓+抗凝治疗18例。结果 90例患者中男性41例,女性49例;年龄4~75岁;发病诱因与感染相关7例,血液成分异常27例,妊娠、产褥期16例,有口服避孕药史6例;头痛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69例,76.70%),其次为癫痫(37例,41.11%)、意识障碍(25例,27.78%),且临床症状表现并不单一;发病部位最常见为上矢状窦(68例,75.56%)及横窦(56例,62.22%)。抗感染+抗凝治疗患者中疗效显著4例(57.14%),单纯抗凝治疗患者中疗效显著43例(70.49%),支架取栓+抗凝治疗患者中疗效显著3例(75%),支架取栓+局部溶栓+抗凝治疗患者中疗效显著15例(83.33%)。结论 CVST的发病诱因多样,多为非感染性,其中血液成分异常、育龄女性为高发病人群;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缺乏特异性;不同治疗方案均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但单纯抗凝治疗更适用于症状较轻患者,支架取栓+局部溶栓+抗凝治疗对于重症患者的疗效更加显著。
  • 钻孔引流术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疗效分析 下载:84 浏览:514
  • ​刘超1,2 李明昌1 王军民1 邹长林1 谈胤求1 龚翩1 田其1 陈谦学1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8期
  • 摘要:
    探讨实施钻孔引流术联合术后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46例CSDH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6例)、实验组(30例)。对照组患者行钻孔引流术治疗,实验组患者于钻孔引流术后第1天开始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d),连续服用2个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个月血肿量,治疗后1周颅内积气量,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周期、住院费用,治疗后2个月中国卒中量表评分(C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BI)及视觉模拟评分(VAS)的差异。结果治疗后2个月实验组患者的血肿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个月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血肿量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1周颅内积气量,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周期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个月实验组患者的CSS、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个月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CSS、VAS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个月实验组患者的ADL-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个月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ADL-BI评分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使用钻孔引流术比较,钻孔引流术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CSDH更能促进残留血肿吸收,降低颅内积气量,改善患者预后。
  • 内镜及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比较 下载:86 浏览:514
  • ​周勤伟1 刘民2 奚少东2 徐斌权2 陈俊杰2 董吉荣1 董军3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8期
  • 摘要:
    比较内镜手术及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及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自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69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分为内镜手术组(32例)和显微手术组(37例)。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血肿清除率、再出血及预后情况。结果内镜手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止血时间均明显少于显微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手术组、显微手术组患者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分别为(8.63±1.24)分、(8.67±1.3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内镜手术组GCS评分升高至(12.79±1.20)分,与显微手术组[(11.23±1.29)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手术组脑水肿体积为(11.83±4.08)mL,显微手术组脑水肿体积为(18.76±7.9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60,P=0.000)。统计分析结果提示,内镜手术组血肿清除情况优于显微手术组,预后优于显微手术组。结论本研究结果初步显示内镜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疗效优于显微手术。
  • BMSCs移植对脑缺血恢复期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作用及Nogo-A表达的影响 下载:87 浏览:508
  • ​李振均 刘文超 段传志 张炘 李西锋 曾文贤 张剑波 何旭英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8期
  • 摘要: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脑缺血恢复期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作用及Nogo-A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分离及培养大鼠BMSCs。将36只成年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组、BMSCs治疗组,每组12只。后2组大鼠采用改良Zea Longa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于模型制备后21 d时,对脑缺血组及假手术组经股静脉注射1 mL磷酸盐缓冲液,对BMSCs治疗组经股静脉注射1 mL BMSCs悬液(含3×10~6个BMSCs)。于治疗后14、28d时,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评估大鼠的神经功能,采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检测缺血灶体积,采用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学改变,以及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Nogo-A阳性细胞表达。结果治疗后14、28d时,与脑缺血组比较,BMSCs治疗组的mNSS评分均明显下降(14 d:7.50±0.55vs.6.17±0.75;28 d:7.33±0.52vs.5.67±0.82),缺血灶体积均明显减小(14 d:31.38%±1.02%vs.26.32%±1.19%;28 d:27.71%±0.55%vs.21.68%±1.09%),Nogo-A阳性细胞数量均明显下降(14d:39.33%±2.08%vs.33.67%±2.52%;28d:30.33%±0.58%vs.25.67%±4.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观察到BMSCs治疗组细胞受损较脑缺血组明显减轻,瘢痕组织明显减少。结论BMSCs移植可促进脑缺血恢复期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且其治疗作用与调节Nogo-A的表达有关。
  • 自噬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 下载:84 浏览:507
  • ​何鹤 黄国志 曾庆 林依秋 林鸿新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8期
  • 摘要:
    探讨自噬是否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被激活,及其对神经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方法参照Longa方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1)将42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1组(n=9)及模型1组(n=33),模型1组又依据再灌注后取材时间不同分为再灌注后6 h、12 h、24 h、48 h、72 h亚组,每亚组6只。应用透射电镜观察空白1组(n=3)及模型1组再灌注后24 h亚组(n=3)大鼠海马组织细胞内超微结构变化及自噬体形成,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大鼠(n=6)海马组织中自噬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Ⅱ、LC3-Ⅰ、Beclin-1的表达。(2)将18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2组、模型2组及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组[于MCAO术前60 min通过立体定位技术侧脑室注射3-MA 10μL(600 nmol)],每组6只。应用改良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于术后1 d、3 d、5 d、7 d时评估各组大鼠神经功能,应用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术后7 d时海马组织病理改变。结果(1)模型1组再灌注后24h亚组大鼠海马组织中可清晰地观察到自噬体形成,呈多层膜状结构。与空白1组比较,模型1组各亚组大鼠海马组织中LC3-Ⅱ/Ⅰ比值(除72h亚组外)及Beclin-1的表达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1组再灌注后24h亚组比较,其他亚组LC3-Ⅱ/Ⅰ比值及Beclin-1的表达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模型2组比较,3-MA组大鼠术后3 d、5 d、7 d时的mNSS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显示,3-MA组较模型2组神经细胞损伤明显减轻,凋亡神经细胞数目明显减少[(14.00±2.10)/视野vs.(37.83±2.64)/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噬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被激活,而抑制其激活可以减轻脑组织损伤,改善神经功能障碍。
加入编委加入审稿人
神经科学研究  期刊指标
出版年份 2018-2025
发文量 692
访问量 160529
下载量 45892
总被引次数 682
影响因子 1.003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