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科学研究
神经科学研究
《神经科学研究》系开放获取期刊,主要刊登国内外神经精神科学相关领域的论文,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神经精神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成果的交流平台。

ISSN: 3078-9893

《神经科学研究》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 血管内压力差对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血管内治疗的指导价值研究 下载:81 浏览:513
  • ​陈大伟 石进 尹延伟 杨芬 李文平 赵发国 宋琛 张卫清 李金花 《神经科学研究》 2019年8期
  • 摘要:
    探讨血管内压力差对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SS)患者血管内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 对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解放军空军特色医学中心神经内科行血管内治疗的11例SSS患者,于手术前后采用压力导丝评估锁骨下动脉狭窄两端的血管内压力差(狭窄远端平均压力-狭窄近端平均压力),采用DSA评估锁骨下动脉的狭窄率,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估椎动脉盗血程度,采用电子血压计测量两臂肱动脉收缩压差。比较治疗前后血管内压力差的变化,分析治疗前血管内压力差与血管狭窄率、盗血程度、两臂肱动脉收缩压差的关系,以及治疗后血管内压力差与临床症状和盗血改善的关系,比较治疗后血管内压力差与残余血管狭窄率预测临床成功的能力。结果 (1)治疗后10例患者的盗血消除、临床症状改善,1例患者虽有血管狭窄率改善,但盗血仍存在、临床症状未改善,临床成功率为90.9%(10/11)。(2)患者治疗后的血管内压力差[(2.5±5.3) mmHg]较治疗前[(11.2±6.6) mmHg]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患者治疗前血管内压力差与血管狭窄率呈正相关关系(r=0.757,P=0.007),与两臂肱动脉收缩压差呈正相关关系(r=0.701,P=0.016);6例血管内压力差为6~9 mmHg者均为Ⅰ、Ⅱ度盗血者,5例血管内压力差≥10 mmHg者均为Ⅲ度盗血者。(4)治疗后1例未达到临床成功患者的血管内压力差为18 mmHg,而其余10例临床成功患者的血管内压力差均≤3 mmHg。(5)2种技术成功指标(DSA示残余血管狭窄率≤30%与血管内压力差≤3 mmHg)对临床成功的预测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管内压力差能够反映SSS患者血管内治疗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较残余血管狭窄率能更准确预测临床成功,对血管内治疗更具有指导意义。
  • 线粒体动力学失衡与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下载:78 浏览:506
  • ​高晨皓 孙争宇 张杰文 《神经科学研究》 2019年8期
  • 摘要:
    阿尔茨海默病(AD)的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阐明。线粒体在神经元功能中起着关键作用,有研究表明线粒体动力学失衡介导的海马神经元损伤是AD的重要病理机制。及时恢复线粒体动力学稳态能够减轻甚至逆转神经元损伤。本文就线粒体分裂、融合及转运调控的基本机制及其与AD发病的关系作一综述,并着重讨论线粒体动力学平衡中的关键调节位点如线粒体分裂蛋白1、线粒体融合蛋白1/2、视神经萎缩蛋白1及Miro/Milton所起的重要作用及其对AD发病的影响。
  • 脐血源神经干细胞在SDF-1/CXCR4趋化下对脑出血大鼠神经损伤恢复的作用 下载:78 浏览:514
  • ​马建华1 李鑫1 戴宜武2 《神经科学研究》 2019年8期
  • 摘要:
    探讨移植的脐血源神经干细胞(UCBNSCs)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R4)作用下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修复的影响。方法 (1)体外迁移实验中,将UCBNSCs置入Transwell小室的上室,在下室中分别加入0、30、60和120 ng/mL浓度的SDF-1。(2)体内实验中,将60只脑出血模型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UCBNSCs移植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造模后2 d分别向2组大鼠颅内移植UCBNSCs悬液10 μL和等量的磷酸盐缓冲液(PBS),同时腹腔注射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分别于移植后1 d、1周、2周对2组大鼠进行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移植后2周处死全部大鼠,进行SDF-1、BrdU、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双肾上腺皮质激素(DCX)免疫荧光染色;同时采用转移酶介导的三磷酸脱氧鸟苷-生物素刻痕末端标记(TUNEL)检测试剂盒检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1)体外实验中,UCBNSCs中能够检测到CXCR4的表达;60 ng/mL SDF-1对UCBNSCs迁移作用最大,与其他浓度SDF-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体外实验中,移植2周后,UCBNSCs组大鼠室管膜下区BrdU标记的细胞数量增多,BrdU/DCX、BrdU/GFAP细胞数量明显比对照组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CBNSCs移植组脑损伤区神经营养因子VEGF阳性细胞数[(88.30±7.21)个/视野]明显高于对照组[(53.20±4.45)个/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4.144,P=0.000);UCBNSCs移植组脑损伤区凋亡细胞的数量[(34.30±2.44)个/视野]明显低于对照组[(47.70±1.98)个/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66,P=0.001)。移植后2周时UCBNSCs组mNSS评分[(6.40±0.163)分]明显低于对照组[(7.50±0.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14,P=0.002)。结论 SDF-1/CXCR4可以趋化移植的UCBNSCs到达脑出血损伤区,促进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神经发生、VEGF的分泌和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 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对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治疗效果分析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对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治疗效果分析 下载:78 浏览:510
  • 李潇啸 刘阳 宋子木 孙涛 张莲香 王峰 《神经科学研究》 2019年8期
  • 摘要:
    观察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STN-DBS)对帕金森病(PD)患者非运动症状的影响。方法 选择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12年至2018年行双侧STN-DBS治疗的PD患者17例。术前1周及术后1年分别应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及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量表(NMSS)评估患者的运动症状及非运动症状,分析运动及非运动症状与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结果 17例患者术前1周UPDRSⅢ总分值为(33.48±10.00)分,术后1年为(10.59±6.7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7例患者术前1周NMSS总评分为(144.47±51.31)分,术后1年NMSS总评分为(86.35±40.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睡眠与疲劳、精神及行为异常、感觉异常、认知障碍和便秘手术前后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结果显示,非运动症状(NMSS评分)与性别无相关性,与年龄、病程、Hoehn&Yahr分级呈正相关关系(P< 0.05)。结论 双侧STN-DBS能够一定程度改善患者的非运动症状。
  • 小脑上动脉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附16例报道) 下载:81 浏览:519
  • ​唐晓平 段军伟 赵龙 彭华 张涛 杨彬彬 印晓鸿 李舜 孙浩耕 王远传 罗仁国 《神经科学研究》 2019年8期
  • 摘要:
    探讨小脑上动脉动脉瘤的临床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收集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3年1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16例小脑上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手术效果及诊治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结果 16例患者中11例因动脉瘤破裂出血而发病,其中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伴脑室积血3例,CT及CT血管成像(CTA)检查确诊8例为小脑上动脉动脉瘤、2例考虑为大脑后动脉动脉瘤、1例诊断不清;另5例因眼睑下垂3例、外展神经麻痹2例平诊就医,CT及CTA或MRI检查示2例考虑为脑干腹侧占位病变、3例诊断不清;最后所有患者行三维DSA检查明确诊断为小脑上动脉动脉瘤。5例首先选择介入栓塞治疗,其中1例因椎动脉狭窄迂曲置管困难改为开颅夹闭治疗;2例院外行介入栓塞治疗后因再次动脉瘤破裂出血转入我科行开颅夹闭治疗;9例直接选择开颅夹闭治疗。术后1例因小脑梗死及全身并发症长期卧床,余15例恢复良好,其中2例因脑积水加重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结论 小脑上动脉动脉瘤多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也可以动眼神经、外展神经麻痹和脑干旁占位表现发病;对于诊断不明或诊断部位不清又高度怀疑后循环动脉瘤的患者,应及早行三维DSA检查明确诊断;一旦明确诊断,应尽快采取干预措施,介入栓塞治疗可作为首选。
加入编委加入审稿人
神经科学研究  期刊指标
出版年份 2018-2025
发文量 692
访问量 160529
下载量 45892
总被引次数 682
影响因子 1.003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