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土壤修复工程中不同的修复顺序对于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存在显著影响,该研究旨在评估修复顺序对于复合污染土壤中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物去除效率的影响,通过设置不同的修复顺序进行实验并对残留污染物浓度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先去除有机物污染物再去除重金属污染物的顺序具有更高的去除效率,该研究为优化复合污染土壤修复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摘要: 山区生态恢复始终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部分,本研究利用水土保持技术,研究其在山区生态恢复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实地调查、采样分析及文献研究,结合土壤侵蚀模型,对各项技术进行量化分析。结果显示:应用水土保持技术能有效降低山区土壤侵蚀速度,提高土壤含水量,促进植物生长,进而加速山区生态系统的恢复。同时,算例展示了水土保持措施如植被修复、梯田建设与水库蓄水等具有显著的水土保持效果。本研究结果证实水土保持技术在山区生态恢复中的关键作用,为相关领域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实践经验。
摘要: 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对土壤污染也造成了很大影响。文章探讨工业污染场地土壤修复中的技术选择、长效管理机制建立以及修复成本降低等多个维度的问题,通过构建复杂且多样化的分析框架,不仅揭示了当前土壤修复领域面临的挑战,还提出了相应的思考和建议。以期为工业污染场壤修复技术提供一定的参考。
摘要: 由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并且在施工过程中存在对土地和水体的占用,难免对原有的生态环境和生物结构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在施工过程中重视水土保持,并对水土保持方案进行积极编制,明确其中的关键点和现实问题,从而使水利水电工程在发挥其关键优势的同时,降低对水土的破坏和影响。本文从水土保持相关问题入手,分析了水利水电工程水体保持方案编制的作用,并就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优化措施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工程提供借鉴。
摘要: 土壤作为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的基础资源,其质量直接影响作物的产量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当前,现代农业和工业活动导致的土壤退化和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迫切需要有效的土壤改良技术来恢复土壤的生产力和生态功能。土壤改良不仅是农业增产的关键手段,也是改善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本文通过探讨土壤改良技术在土地工程中的应用,旨在为土壤改良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摘要: 水土流失作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已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影响。本文系统分析了水土流失的现状、成因、危害及防治对策。其成因复杂,涉及自然因素如地形地貌、气候条件,以及人为因素如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方式。水土流失导致土地退化、生态破坏和水资源减少,进而造成社会经济损失。因此,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包括工程、生物和农业手段很有必要。同时,需政策支持、公众参与共同推进。通过全社会努力,有望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实现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摘要: 南小河沟流域位于我国土壤侵蚀最为严重的黄土高原地区,经过多年来的土地综合整治,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已经成为重要的生态示范基地。本文收集了南小河沟流域的遥感影像,分析了2004-2016年流域土壤侵蚀强度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提出了流域未来土地整治的适用模式。结果发现,流域土壤侵蚀以微度侵蚀为主,2004-2016年,南小河沟轻度和微度土壤侵蚀面积呈增加趋势,面积分别增加了54.17%和15.98%,中度及以上侵蚀面积呈减少趋势,其中中度、强度、极强烈和剧烈侵蚀面积分别减少了16.40%、35.69%、42.96%和92.98%。2004-2016年流域塬面、坡地和沟谷的土壤侵蚀强度等级均显著下降,尤其是沟沿线区域,侵蚀强度逐渐由剧烈向中度侵蚀过度。针对该流域的本底特征,可在该地区推进“土地整治+生态环境治理”的治理模式,实现耕地保护、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相协调的高质量发展。本研究可以为南小河沟地区未来的土地整治提供重要思路,也为其他相似地区的土地整治工作开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摘要: 土壤检测是评估土壤质量、了解土壤污染状况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土壤性质的复杂性和检测过程中的多种影响因素,土壤检测的准确性往往受到挑战。因此,探讨提高土壤检测准确性的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 水土保持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对水土保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往往会对周围土地和水资源造成负面影响,如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等。因此,创新和应用水土保持技术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下面,文章就水土保持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创新与应用展开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