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探索
地球科学探索
《地球科学探索》系开放获取期刊,主要刊登地质力学、大气科学、土壤科学、地球化学等领域内最新研究进展及成果展示的相关论文。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地球科学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成果的学术交流平台。

ISSN: 3079-1391

《地球科学探索》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 水工环地质灾害工程中边坡稳定问题及滑坡治理设计 下载:225 浏览:2434
  • 陆达通 《地球科学探索》 2021年1期
  • 摘要:
    首先,地质灾害指的是由于客观因素存在而形成的地质突发性灾害。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岩土层出现异常变化。当地质灾害产生之后,其发生问题的岩土层会对地质本身的边坡结构造成破坏,导致地质的稳定性以及边坡稳定性受到影响。这一问题的存在不仅会影响大众的日常生活,甚至会对大众的人身安全形成一定的威胁。基于此,本文将对水工环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中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进行简单分析,并提出合理的滑坡治理对策。
  • 试论煤田地质钻探中孔内情况及事故处理措施 下载:225 浏览:3394
  • 刘月婷 《地球科学探索》 2021年1期
  • 摘要:
    煤炭作为我国重要的生产能源,在社会生产速度逐渐加快的基础上,对煤炭能源的需求量也与日俱增,为实现对能源的及时供应,煤炭开采的力度显著提升。而煤炭开采工作中,为使开采效率得到保障,需要详细的地质勘察信息作为支持。此时,便突出了进行煤田地质勘察的重要性,而实际上,进行地质勘察过程中需要面临的作业环境较为复杂,导致钻探事故时有发生。为使煤田地质钻探作业得以顺利开展,应密切关注钻探作业中,孔内的情况,从而判断钻探作业质量,及时发现安全隐患,降低事故问题的发生率。
  • 浅析加强采油地质工作的方法 下载:354 浏览:3398
  • 祁建龙 《地球科学探索》 2021年1期
  • 摘要:
    作为我国的核心项目,油田开发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因此,在油田开采过程中,要深入了解油田地质情况,找到油田开发的正确方法,减少地址特征对油田开发的影响,从而提高油田开发的精密度。基于此,本文对加强采油地质工作的方法进行研究,作出以下讨论仅供参考。
  • 水平井成像测井工艺技术及应用 下载:61 浏览:432
  • 赵永刚 《地球科学探索》 2020年12期
  • 摘要:
    为解决核磁共振、微电阻率扫描和扇区水泥胶结(SBT)在水平井中测井存在的钻具输送核磁共振成像测井的湿接头总成耐高电压大电流难题、极低速测井难题和成像测井发射测量探头良好贴井壁难题,采取了一系列的技术措施。通过实施耐高电压、大电流水平井湿接头工具配套技术,水平井核磁共振成像测井发射测量探头居中技术,核磁共振成像钻具输送测井低测速控制技术,水平井成像测井发射测量探头张开程度控制及紧贴井壁技术,成功解决了水平井测井中的问题,全面拓展了水平井测井资料录取范围。经完成的15口水平井核磁及电成像测井、60口水平井SBT测井的实际应用,各项工艺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可以为水平井成像测井工程提供借鉴。
  • 随钻电磁波电阻率测井在水平井各向异性地层响应特征研究 下载:63 浏览:386
  • 李鹏 《地球科学探索》 2020年12期
  • 摘要:
    在砂泥岩薄互层、缝洞型地层以及泥页岩储层等非常规油气藏中,地层普遍存在各项异性。在水平井测量环境下,仪器响应方式与直井不同,同时受到地层各向异性影响,电阻率测井响应更加复杂,增加了储层评价难度。使用数值正演方法模拟了水平井各向异性地层电磁波电阻率测井响应,分析了各向异性地层对电磁波电阻率测井响应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各向异性系数增大,方位相位差电阻率和方位幅度比电阻率均增大,而方位幅度电阻率随各向异性系数增大分离程度比方位相位差电阻率分离程度小。最后,对电磁波电阻率实测资料进行分析。可知,各向异性地层往往会导致水平井电阻率与直井电阻率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在泥岩层会出现曲线分离现象。
  •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在西藏朗久地热田上的应用效果 下载:67 浏览:432
  • 黄力军 《地球科学探索》 2020年12期
  • 摘要:
    西藏朗久地热田经历过多次地质调查工作,目前仍未达所需储量。为了开发西藏地朗久地热田地热资源,在朗久地热田进行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勘查。根据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勘查结果推断,区内存在一条岩浆岩穹隆(地垒),岩浆岩地垒长度超过1 000 m,推测热储分布在岩浆岩地垒两侧海拔h=3 500 m深部低阻带中,根据实际勘查结果,建议的探采钻孔已经揭露出高温高压热水,完成了区内地热资源增储工作。
  • 神经网络在地球物理勘探中的研究进展 下载:45 浏览:422
  • 吴骏业1,2 郭荣文1,2 柳建新1,2 陈杭1,2 《地球科学探索》 2020年12期
  • 摘要:
    神经网络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是一种从经验中学习并识别数据中的复杂模式和关系的算法。经过漫长的发展之后,该方法广泛应用于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目标检测、金融等领域,并呈现出与其他学科融合的局面。在地球物理领域,相较于传统的方法,神经网络的应用起步较晚。通过学习,神经网络方法能很好地获得输入与输出的复杂关系,该方法在最近十几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是一种更健壮、更快速的方法。为了理清神经网络方法在地球物理中的应用情况和推动该方法在地球物理领域的应用发展,通过最新的文献综述,在介绍神经网络的基本理论和神经网络模型的发展基础上,分析了神经网络在地球物理数据预处理,数据解释(正演、反演等)等方面的应用现状,并探讨了神经网络在地球物理领域的发展趋势。
  • 宽方位地震资料OVT处理技术在煤田地震勘探中的研究与应用 下载:42 浏览:477
  • 李文花 《地球科学探索》 2020年11期
  • 摘要:
    随着宽方位高密度地震采集技术的普及,宽方位地震资料处理技术也日趋完善。目前,OVT域作为全新的数据处理域,因具有延伸全工区的单次覆盖、偏移后保留方位角信息、良好的一致性等优良特性而取代传统的分方位处理,成为宽方位地震资料处理的主流技术。此次基于淮北煤田某区的宽方位高密度地震数据,从OVT原理入手对OVT技术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的分析,并应用OVT分组、OVT域数据规则化、OVT域叠前时间偏移及OVG集方位各向异性校正等技术方法,得到了保留方位角信息的叠前道集。与传统的共炮检距域道集相比,基于OVT域处理技术的数据解决了方位各向异性及覆盖次数不均匀造成的种种处理问题,改善了处理效果,提高了处理精度,为解决煤田资料方位各向异性问题、实现真正的宽方位地震处理奠定了基础。
  • 歧口凹陷页岩油水平井轨迹优化技术 下载:45 浏览:454
  • 郭淑文1 周淑慧1 彭雪梅2 邢兴1 肖娟1 《地球科学探索》 2020年11期
  • 摘要:
    歧口凹陷沙一下页岩油厚度薄、地震资料分辨率低,需要研究高分辨率反演及水平井轨迹精确控制技术。通过岩性交会分析,采用敏感页岩岩性曲线重建及低频约束高分辨率构形反演技术,有效提高地震反演分辨率,识别出岩性及不同页岩油甜点体的空间分布,高分辨率预测结果符合细粒沉积岩的横向稳定分布的沉积规律。在此基础上,应用基于三维速度场建模的水平井轨迹空变时深转换技术,可精确计算水平井轨迹深度。实际应用效果表明,该技术可以有效减少水平井控制点的深度计算误差,提高钻井成功率。
  • 各向异性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在TSN油田的应用 下载:49 浏览:467
  • 韩博1 吴礼明1 陶长江2 杨鹏程2 《地球科学探索》 2020年11期
  • 摘要: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南缘低幅度构造领域是TSN地区重要的勘探领域。工区北部山前地表条件复杂、地下构造复杂、速度场复杂,导致地震资料信噪比偏低、成像效果差,给地震解释带来了多解性,从而制约了圈闭落实和油气藏的勘探开发。通过山前带地震资料处理攻关,形成了平滑地表各向异性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建模中,采用了DWT(回转波层析)构建表层速度场;综合应用地质、测井、VSP资料约束建立了中深层速度模型,采用井控各向异性参数提取、模型逐层迭代、道集拉平质控及网格层析成像技术提高了速度模型和成像的精度。通过各向异性叠前深度偏移处理,库车坳陷南缘低幅度构造地震资料信噪比和成像质量明显提高,目的层成像深度与实钻井分层吻合更好,偏移归位更准确,有效地指导了勘探井位部署。
  • 基于能量特征的微震信号初至拾取研究 下载:38 浏览:377
  • 王冲鹏1 刘怀山1,2 《地球科学探索》 2020年11期
  • 摘要:
    微震信号初至拾取是微震资料处理的基础,针对微震资料信噪比低,传统方法拾取精度差、无法适应噪声强度变化、复杂波形拾取困难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能量特征的微震信号初至拾取新方法。该方法首先对微震记录的信噪比进行估计,然后通过滑动时窗提取其提升小波包能量不纯度特征及改进的时窗能量比特征,根据构造的特征函数进行能量特征分析从而得到特征曲线,最后利用特征曲线的极值点拾取微震信号的初至到时。将该方法应用于仿真信号和实际微震资料,结果表明,该方法抗噪性好,不受噪声强度变化的影响,能够准确拾取最大峰值有延时的微震信号初至。
  • 3DMine软件在基础地质勘查工作中的应用 下载:37 浏览:448
  • 张璐 周新鹏 林伟 李致君 李红梅 《地球科学探索》 2020年11期
  • 摘要: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三维矿业软件在地质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次研究介绍了3DMine三维矿业软件的主要功能特点及其应用,通过结合具体的地质勘查工作,详细分析了地表表面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地形线的快速切割和物探剖面图的三维可视化展示等。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借助3DMine软件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示地质与物探成果,对异常的综合分析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也会提高地质勘查研究精度和勘查成果的综合利用效率。
  •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波阻抗数值反演 下载:74 浏览:430
  • 尹德强 《地球科学探索》 2020年10期
  • 摘要:
    为解决地震资料波阻抗反演中的不适定性,提高反演精度和收敛速度,基于马尔柯夫随机域的领域系统及势函数建立目标函数,采用完全非线性遗传算法进行数值反演。主要研究遗传算法的改进措施,采用二进制与实数混合编码机制;应用无放回式余数随机选择,实现二进制多次交叉和均匀实数交叉策略,充分利用种群中优秀个体的有效模式,提高收敛速度和反演精度;依据保持种群多样性原则,采用父代与子代竞争及动态调整子代策略,引入更新概率,提高全局搜索能力,避免早熟收敛。结果表明,建立理论速度模型反演,采用改进的遗传算法全局搜索性强,反演精度高,具有一定的抗噪能力,能减少早熟收敛的概率。
  • 浅层地震勘探在隐伏断裂探测中应用——以蜀山断裂为例 下载:65 浏览:419
  • 马董伟 《地球科学探索》 2020年10期
  • 摘要:
    以六安地区蜀山断裂探测为实例,在精心分析了收集的地质资料及现场场地条件的前提下,重点研究了地震反射和地震层析成像两种勘探方法的实际运用情况。野外根据两种方法试验情况,选择了准确的观测系统,并仔细对比了采集参数,取得了合格的原始数据;室内采用适当的处理软件和正确的处理参数,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图像。通过两种方法的成果比对,并结合钻井资料,阐述了蜀山断裂的位置及其性质。结果表明,两种地震勘探方法在该地区隐伏断裂探测中具有良好的运用效果。
  • 塔里木盆地孔雀河斜坡侏罗系碎屑岩储层特征研究 下载:65 浏览:434
  • 昌琪 《地球科学探索》 2020年10期
  • 摘要:
    侏罗系作为孔雀河斜坡主要勘探目的层系之一,良好的储层是该区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因此,为了给今后该区的油气勘探提供参考依据,综合利用岩芯、岩石薄片、扫描电镜以及物性分析等资料,从岩石碎屑组分、沉积等方面对塔里木盆地孔雀河斜坡侏罗系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侏罗系储层的岩石类型以岩屑砂岩为主,结构、成分成熟度低,分选中等—差。物性总体一般,总体属于中低孔中低渗储层,储集空间以原生孔隙为主、次生孔隙次之。研究区侏罗系发育两套储盖组合,即中侏罗统克孜勒努尔组下部砂岩与其上部泥岩盖层组成的储盖组合和下侏罗统
  • 涠西南凹陷复杂构造区海底电缆观测系统设计与优化 下载:87 浏览:469
  • 焦叙明 张鹏 陈磅 刘旭明 唐进 张兴岩 《地球科学探索》 2020年10期
  • 摘要:
    涠洲凹陷位于北部湾盆地,主力勘探层系为流三段,油藏类型为构造背景下断层切割形成的断块油气藏。受流二段厚层泥岩和底部油页岩影响,现有拖揽采集地震资料落实复杂断块和油藏描述非常困难,无法满足勘探和开发需求。海底电缆采集技术是改善中深层复杂构造成像重要的技术手段。因此针对涠西南凹陷典型构造,从地质模型出发,结合实际海底电缆地震采集资料,对观测系统进行了优化,重点针对面元尺寸、接收缆距、最大偏移距以及空气枪震源进行了优化论证。靶区实际应用效果表明,涠西南地震资料品质得到了明显改善,提高了复杂断块成像精度,保证了后续地震解释研究的可靠性,促进了该区域后续勘探开发,为涠西南类似地质条件的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 伪随机流场法在黏土心墙坝渗漏检测中的应用 下载:82 浏览:407
  • 蹇超1 孙红亮2 《地球科学探索》 2020年9期
  • 摘要:
    为了解决心墙坝的库区渗漏异常检测困难、渗漏路径判断不准确的难点,引入伪随机流场法进行无损检测。该方法能快速探测堤坝渗漏险情和渗漏、管涌的进水口,为抗洪抢险现场快速决策和汛后整治提供依据。首先采用伪随机流场法对某心墙坝进行多次渗漏检测数据对比,然后通过后期的三维多波束测深系统地貌特征测量、水下机器人系统喷墨示踪、心墙钻孔综合物探检测等技术进行综合验证,证明了该方法对心墙坝渗漏入水点检测具有快速、准确特性,结合设计、地质资料推断的渗漏途径的可靠性,为该坝型的渗漏检测提供了参考依据。
加入编委加入审稿人
地球科学探索  期刊指标
出版年份 2018-2025
发文量 667
访问量 120587
下载量 30652
总被引次数 371
影响因子 0.892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