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探索
中国教育探索
《中国教育探索》系开放获取期刊,主要刊登教育学领域内最新研究及成果展示的相关论文。提倡学术争鸣,活跃教育学术,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教育学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成果交流的学术平台。

ISSN: 3007-9926

《中国教育探索》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三创”教育体系构建与实施 下载:59 浏览:502
  • 肖荣辉1 王爱景2 孔佩伊3 《中国教育探索》 2019年4期
  •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国家对工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为此,教育部提出了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新工科建设目标是培养适应新时代、新技术要求的现代工程技术创新人才。"三创"(创意、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学生"三创"能力及培养"三创"意识为前提,是学生科研能力、适应社会、就业或自主创业的基本保障。因此,合理构建"三创"教育体系,应通过政校行企协同完善"三创"教育顶层设计、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训基地和评价体系建设,以促进我国新工科教育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
  • 课程内容的重构:方式、特征与模式——基于小学语文教师的质性分析 下载:63 浏览:504
  • 马郑豫1 马健云2 《中国教育探索》 2019年4期
  • 摘要:
    小学语文教师对于课程内容的重构决定了学生对语文的理解、感知知识或经验的范围与深度。目前对于教师如何将法定文本的官方课程内容重构为学生自身能理解和可感知的经验性内容尚缺少系统和完整的揭示。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30位小学语文教师的系统访谈以及对访谈材料的编码和处理发现,教师对课程内容的重构遵循特定的方式,具有一些共性特征。但也存在着方向不明确、随意性较强等问题,因此应从教师角度加以关注。这是因为教师作为能动的主体,所发挥的指导作用和影响要比任何方法、比任何课程内容的呈现更具有渗透性,也更为立体。
  • 中等职业学校“双元”人才培养的“壁炉现象”及破解策略 下载:68 浏览:478
  • 范士龙 杜宏波 《中国教育探索》 2019年3期
  • 摘要:
    校企合作"双元"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的迫切要求。当前在中等职业教育"双元"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学校、企业"一面热,一面冷"的壁炉现象,表现为毕业生达不到企业的预期要求,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校企合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从人才培养需求与校企利益博弈的视角对其进行分析,应采取以下策略:深入开展"现代学徒制",强化企业"第一主体"地位;开发"渐进式"校本课程资源,满足岗位技能的需求;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校企政间螺旋式上升关系,推动校企深入合作的进程。
  • 基于关键能力的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开发的挑战与对策 下载:56 浏览:5434
  • 曾素林1 2 刘璐2 《中国教育探索》 2019年3期
  • 摘要:
    在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和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双重背景下,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开发将面临新的要求和挑战。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开发应合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的目标,面临着以下三大挑战: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开发的意识模糊、原则不明和内容贫乏。因此,中小学校课程工作者需要通过理性认识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开发的基本要素,充分遵循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积极建构课程开发的多元维度加以应对。
  • 论小学科学课的课程属性及有效实施 下载:41 浏览:479
  • 张新玉 《中国教育探索》 2019年3期
  • 摘要:
    小学科学课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至关重要,然而由于当下教育界对小学科学课的课程属性缺少深入研究与认识,以致在课程的实际实施过程中出现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教学内容囿于书本、教学方法流于形式等问题,无法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落到实处。因此,有必要在结构主义方法论的视域下,深刻探讨小学科学课程的本质属性。而有效实施该课程的举措有:明晰科学素养,确定教学目标;贴近自然与生活,创设教学情境;以探究性教学为主,优化教学方式。
  • 深层引动视域下的阅读习惯培养 下载:47 浏览:465
  • 蒋兴超 《中国教育探索》 2019年3期
  • 摘要:
    阅读习惯决定阅读视界,促成语文素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非常重要。深层引动视域下的阅读习惯培养路径有六:培养得空开卷的习惯,为路径一;培养宽阅读的习惯,为路径二;培养深阅读的习惯,为路径三;培养整本书阅读的习惯,为路径四;培养融通阅读的习惯,为路径五;培养摘抄笔记的习惯,为路径六。
  • “选课走班”后班级建设的问题与对策——以天津市普通高中为例 下载:57 浏览:485
  • 霍晓宏 陈志科 《中国教育探索》 2019年3期
  • 摘要:
    为适应深化高中课程改革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需要,天津市普通高中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行"选课走班"。全面推行"选课走班"后,给高中学校的课程建设、资源配置、学生管理和教师评价等方面带来许多新的变化和问题。学校普遍反映学生"选课走班"后班级建设及学生管理难度加大,为此,学校提出班级建设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根据学情确定管理方式,班级建设从管理走向育人,整体建构学校德育工作,等等,以提高全体教师的育人能力。
  • 论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的创新发展 下载:68 浏览:454
  • 杜先伟 《中国教育探索》 2019年2期
  • 摘要:
    强化高校实践育人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的要求之一,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更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切实提高高校实践育人质量,就必须深刻理解实践育人的理论蕴含,切实把握实践育人的客观实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发展性等基本特征;要充分认识高校实践育人的时代意义,积极创新高校实践育人有效路径,如创新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和创新机制等。
  • 我国现代学徒制课程及课程体系的构建 下载:66 浏览:460
  • 赵永胜 《中国教育探索》 2019年2期
  • 摘要:
    学徒制课程及课程体系设置要坚持课程内容与培养标准相一致、校内学习与企业工作相一致、学校课程与企业课程相一致、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相一致、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统一等原则。在组成上要有完整的课程模块,科学的课程体系与培养过程,融合的"岗课融通"课程。在实施时要树立符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课程观,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目标,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组建校企双元育人师资队伍。
  •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路径研究 下载:87 浏览:478
  • 韩嵩 张宝歌 《中国教育探索》 2019年2期
  • 摘要: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多样性与产教融合关系密切,高校高水平发展为产教融合提供支持力,高校特色发展为产教融合提供凝聚力,高校转型发展为产教融合提供驱动力。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一是人才培养抓质量,提高本科教学水平;二是学科建设重服务,支撑产业转型升级;三是校企合作建项目,落实产学协同育人;四是办学类型显特色,立足区域发展需求。
  • 协同创新视域下培养现代工程技术人才探析 下载:67 浏览:484
  • 王荣德1 王培良2 祝守新3 王智群2 吴佳丽4 《中国教育探索》 2019年2期
  • 摘要:
    协同创新是实现教育与产业相结合培养高素质现代工程技术人才的有效渠道。现代工程技术人才具有知识特征的综合性、能力特征的应用性和素质特征的创新性等特点。地方本科院校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不同程度地存在教育理念偏差、协同机制缺失、培养模式滞后等问题。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依托校企协同创新中心,围绕一个中心——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现代工程创新人才;搭建两个平台——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和科教协同创新平台;形成三种优势——实体整合优势、学术资源优势和产教结合优势;通过四个抓手——协同共建优势学科专业、共同开发课程体系、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以实现现代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 新工科战略的价值维度与实现路径 下载:68 浏览:475
  • 方建强1 崔益虎2 《中国教育探索》 2019年2期
  • 摘要:
    新工科战略的内涵主要包括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的目的性,新兴工科建设和传统工科变革的统筹性,以及理念、结构、模式、质量和体系上的创新性。新工科战略蕴含国家层面、社会层面、教育层面和个体层面的价值维度,实现其价值维度的基本路径在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大工程观教育理念,推进机制创新与变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塑造新工科文化。
  • 新建本科院校内涵发展三要素刍议 下载:99 浏览:493
  • 许海深 李秀娟 《中国教育探索》 2019年1期
  • 摘要:
    立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质量文化,重新思考大学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建设途径,是新建本科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行政管理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和科研活动的重要支撑,必须在服务教育、教学、学术等活动中适应本科办学内涵发展的需要;质量管理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
  • 国外高校基于“企业家精神”的创新创业模式探析 下载:97 浏览:505
  • 万是明 《中国教育探索》 2019年1期
  • 摘要:
    通过对英国的传统模式和互动模式、美国的磁石模式和聚焦模式以及德国的双元制和多元化模式等国外高校"企业家精神"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深入探究,基于我国国情,提出了构建"高校-政府-行业"生态网的双创教育体系、重视高校主导的"双师型"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成效和"课程-实训-项目"协同"双创"人才培养体系等建议,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借鉴方法。
  • 通识教育改革的动向与争议——基于“武大通识3.0”的个案分析 下载:88 浏览:478
  • 冯惠敏 郭路瑶 《中国教育探索》 2019年1期
  • 摘要:
    武汉大学不断尝试以通识教育为核心的本科教育改革,于2018年秋季开始,正式实施"武大通识3.0"。这次改革提出了"人文社科经典导引"和"自然科学经典导引"两门基础通识教育课程的构想。新的通识课程体系代表了武大的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从互不干扰的状态走向了相互统一,促进跨学科人才的培养;"以成‘人’教育统领成‘才’教育"的通识理念背后体现了武汉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功利主义和人文主义之间的矛盾;通识文化、通识课程、通识课堂、通识管理四大系统的提出体现了学校教育与终身教育之间的矛盾。
  • 民办艺术类院校转型发展中的校企合作探索 下载:93 浏览:491
  • 梁晓 赵军山 《中国教育探索》 2018年12期
  • 摘要:
    民办艺术类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是体现院校性质的需要,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需要。校企合作是应用技术型大学成功的经验,是实现民办艺术类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推进民办艺术类院校的校企合作,要增强法律和政策的规范与保障,激发企业和行业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民办艺术类院校和教师在校企合作中发挥主导性作用。
加入编委加入审稿人
中国教育探索  期刊指标
出版年份 2018-2025
发文量 727
访问量 160587
下载量 50238
总被引次数 609
影响因子 1.092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