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生活圈视角下整合型民生服务模块化研究 下载:55 浏览:339

王淼 吴松涛 《建筑与工程管理》 2020年4期

摘要:
存量化城市发展背景下,为提高城市民生服务水平及效率,基于生活圈视角,提出整合型民生服务规划模式。并针对旧城区、新城区兼顾不同城市建成条件,提出不同整合型规划模式分类。在此基础上,建立民生服务模块化三维框架,从服务功能、服务流程、服务管理3个维度对模块化构建方式进行分析,并确定三维框架下民生服务效能。应用整合型模块化服务框架,对民生服务组织与流程进行落实,并从管理流程、建设时序与住区营造角度提出了落实策略。

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 下载:29 浏览:306

吉琳玄1 马知遥2 刘益曦3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
"非遗"短视频从内容生产到传播都克服了传统媒体"单向度"的缺陷。短视频在商业化环境下在线售卖"非遗"产品模式的运用,不仅推动了"非遗"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是保护"非遗"的一种方式。但是泛娱乐化的新媒体倾向导致社交类短视频平台上"非遗"短视频的内容趋向于同质化、套路化、片面化。在以传承做为核心的背景下,新媒体对于"非遗"的宣传需要把握传承规律,揭示文化内涵,促进产品消费。

城中村改造更新设计理念探索——以广东江门市里村咖啡厅与步行街设计为例 下载:67 浏览:388

谭金花1 刘桂玮2 刘昭君2 史金运2 付晓2 《国际科技论坛》 2019年11期

摘要:
本项目的目的是在江门城中村里村的更新设计实际项目的基础上,探索一种既可以留得住乡愁和根,又能够融入城市发展的可行方案。在城市环境中,如何通过祠堂来保留传统村落文化的格局,及其文化传承是旧城更新的重中之重。乡愁和根的保留是城中村改造的最大挑战和最大压力,这不但关系到民生,还关系到原来居民对这片土地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的问题。本项目将引入社区营造与发展的管理理念,从保存城中村记忆以及更新规划设计两方面深入探讨。

岩溶发育区地铁穿越断裂带基坑承压水突涌应急处理技术 下载:85 浏览:489

谭佳1 涂文博2 张鹏飞2 《中国土木工程》 2020年1期

摘要:
岩溶发育区地铁穿越断裂破碎带时,基坑开挖施工中坑底极易发生突涌风险,严重影响地铁线路施工的安全及进度。以某穿越断裂破碎带的地铁车站深基坑开挖工程为例,详细分析总结了断裂破碎带引发承压水突涌风险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坑内蓄水临时抢险措施及设置隔水层、综合注浆处理的整治方案。基坑抽水试验表明基坑内因断裂破碎带裂隙产生的过水通道得到了有效封堵。采用基坑外侧注浆切断断裂破碎带引起的涌水通道,并结合基坑内垂直分层注浆封堵坑内涌水点的综合注浆法,可有效解决岩溶发育区穿越断裂破碎带基坑的承压水突涌问题,成果可为岩溶发育区基坑承压水突涌的应急处理提供技术参考。

美国不同行政层级城镇发展力水平比较 下载:46 浏览:447

张阳 周政旭 《中国城镇》 2018年12期

摘要:
行政层级是城镇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不同行政层级城镇在发展规模、发展质量、支撑发展的资源方面往往呈现不同情况,而不同的行政体系对不同层级城镇发展力也施加不同的影响。本文选择美国各级城镇为研究对象,梳理了美国行政层级划分,刻画了美国不同行政层级在不同尺度上城镇发展力的特点,发现美国各级城镇发展力水平相对差别较小,发展质量与支撑能力普遍均衡,并未普遍出现向州府、县府等地集中的现象,这一现象对我国城镇化建设有可能提供一定借鉴。

巴基斯坦市、县与乡级地区的发展均衡性研究 下载:71 浏览:375

Muhammad Yousif1,2;张悦2 《中国城镇》 2018年12期

摘要:
巴基斯坦城区面临着平衡各地区社会经济与实体发展水平的巨大挑战。与一级城市相比,巴基斯坦的中小城市地区发展还非常落后。本研究旨在刻画巴基斯坦当前城镇的发展状况,以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及环境质量为三个基础指标,辅以人口、人均收入、医疗服务指标判断城市发展均衡性。根据巴基斯坦全国层面统计、规划与发展部门提供的量化数据,辅以巴基斯坦四省提供的数据,利用微软的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ArcGIS利用数据生成的空间图显示了巴基斯坦各城市间的城市发展均衡性。结果表明:巴基斯坦城镇化步伐迅速,多半大城市与一级城市地区都受到城镇化的影响。其次,二级城市的发展开始下滑。由于缺少适用的基础服务设施,人们纷纷迁移到一级城市周围的中小城镇。巴基斯坦政府应立即采取措施提升各城市地区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与环境指标,使市(Metropolitan)、县(District)及乡(Tehsil)级城市地区间的社会经济与实体发展保持均衡。

法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乡镇” 下载:40 浏览:346

范冬阳 《中国城镇》 2020年12期

摘要:
2019年我国正式开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其中乡镇是尺度最小但非常重要的一个层级。我国的"乡镇"在法国可以粗略对应市镇联合体(Intercommunalité),因此乡镇规划也可以对应为市镇及其联合体编制的地方城市规划(Plan Local d'Urbanisme)。本文通过对法国国土空间及规划体系的简要介绍,说明我国"乡镇"在法国国土中具有可比性的空间单元是市镇联合体,并介绍其规划在法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定位、编制的内容、程序、审批方式,以及这一规划的实施所依赖的法国特色的制度背景。本文认为法国的"乡镇"在国土空间中具有按需设置、自发联合的特点,这有利于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乡镇规划的空间范围和等级;法国的乡镇规划具有很强的约束性、实施性、可抗辩性,对具体空间资源的分配起到重要作用,可以以此指导规划建设的具体活动并在纠纷中作为法律证据。这源于乡镇规划与其他规划在技术上的良好衔接,也有赖法国完善的规划立法体系和管理体系的保障,而策略层面,法典制和国家建筑师制度保障了规划工具的价值观念和政策导向能够与时俱进的稳健更新。

宅基地流转背景下旅游型乡村发展策略研究——以天津蓟州区小穿芳峪村为例 下载:83 浏览:263

张戈齐 丛品 《中国城镇》 2018年11期

摘要:
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背景下,乡村建设和振兴已成为中国现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宅基地是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的空间载体,但目前宅基地资源浪费、资产权益受损等问题严重阻碍乡村建设的发展。同时,乡村旅游作为乡村建设中的主导新兴产业,也面临着发展瓶颈。在"三权分置"推进宅基地流转的趋势下,本文针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和旅游型乡村宅基地流转新模式,研究了通过宅基地流转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机制,认为旅游型乡村宅基地的资本化可推进土地资源、合作资本、运营模式的深入挖掘,提出了宅基地资本化促进乡村旅游升级发展的思路,并以天津市蓟州区小穿芳峪村为例对其进行了案例研究,从而得出旅游型乡村用地集约化、土地资产化、土地运营市场化的发展策略。

城中村文化价值及更新策略研究——以深圳市为例 下载:51 浏览:81

李景磊 《中国城镇》 2018年11期

摘要:
深圳大量原始村落因为特殊的城市化轨迹,与深圳的城市发展相互纠缠,最终演变为城中村。这些村落自身具有历史基底,同时包含深圳城市发展的全过程印记,并容纳大量来自不同阶层的人口,因此具有多维度的文化价值。深圳本土文化的研究长期受到忽视,本文率先系统梳理基于深圳自身特点的城中村的文化价值。根据这些文化价值,最后提出相应更新策略建议,以提升深圳本土文化内涵,改变深圳"文化沙漠"的固有印象。

三江侗寨空间形态分形特征及场所性研究——以三个侗寨为例 下载:55 浏览:349

杨明 李健 《中国城镇》 2020年11期

摘要:
文章基于高山型、丘陵河岸型、平地田园型三种不同地理格局的聚落类型,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三个侗寨——高定寨、岜团寨、马安寨,将分形理论引入聚落空间形态的研究,运用盒子计数法计算其空间形态的二维平面图斑分维值,结合场所特征剖析三者分形特征与差异原因。研究显示:三个村寨都表现分形特征,验证寨子形成过程是自组织;且分形维数近似自然维数,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村寨的选址及发展变化与地形地貌存在联系性,其中高定寨的分维值随盒子计数尺度呈线性变化,表明高定寨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性相对较强;总体上不同地形地貌的侗寨分维值存在差异。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的多样因素造就了侗寨发展的多样性,因而关于侗寨的保护、更新与发展应以人为本,切合时代需求提出发展建议。

关中地区乡村收缩趋势与路径思考——基于合阳县调查 下载:62 浏览:347

段德罡1,2 刘熙1 叶靖1 安宁1 《中国城镇》 2020年9期

摘要: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不断推进,乡村收缩已成为现行趋势,这是符合我国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必然结果。文章结合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乡村建设评价工作实践,通过对合阳县村民职业发展特征进行梳理和分析,揭示合阳县乡村收缩趋势及内生动力。实践发现,当前合阳县乡村已经由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被动收缩,转化为以村民为主体的主动收缩,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继续推进,乡村收缩还将持续进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乡村减量建设却举步维艰,其与我国乡村收缩理论研究尚无重大突破、政策目标尚未聚焦、传统思维抵触乡村收缩密切相关。为此,文章借用"精明收缩"的理念,通过对乡村"精明收缩"的再认识和重新解读,提出了在推动乡村精明收缩的过程中,应以时间换空间、提升村民能力,并利用好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工具,强化其对精明收缩的支撑作用,以期有序稳步地推动乡村精明收缩。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韧性研究进展与展望 下载:15 浏览:132

陈轶1 李金花2 叶志聪1 刘辉1 《中国城镇》 2019年10期

摘要:
乡村振兴是推进城乡融合和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在面临全球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不确定事件冲击时,韧性视角成为研究农村发展的必要理论基础。文章梳理了国内外有关农村韧性的相关文献,国外已有研究内容偏向农村生计和气候变化,研究方法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研究对象偏向农户,农村韧性指标构建上具有可比性、可量化的特点。国内研究刚刚起步,需要进一步明确研究对象,注重农村韧性研究的地方性、阶段性及多尺度性。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的牧业旗县三生空间结构绩效评价方法与实证 下载:20 浏览:202

荣丽华1 李伊彤2 王彦开2 《中国城镇》 2019年9期

摘要:
草原牧业旗县三生空间结构迥异于农业发展地区,通过空间结构绩效评价,探求影响该类地区发展的主要因素,对提升牧区人居环境、加快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镶黄旗2006—2017年三生空间为牧业旗县三生空间结构绩效评价研究对象,构建包含6个子目标层16项评价因子的绩效评价体系,通过熵权法加权计算子目标层评价分值,对子目标层得分采用CCR模型进行数据包络分析(DEA),发现有效DEA数目众多,无法进行排序,因此在CCR模型基础上采用超效率模型进行绩效值排序。通过评价得出结论:(1)牧业旗县三生空间绩效投入产出是政策与自然环境双重作用结果;(2)镶黄旗三生空间绩效呈现整体上升趋势,但2015年受到自然、政策因素影响,出现陡然降低的情况;(3)牧业旗县发展较为缓慢,有效DEA数目众多,需要进一步采用超效率模型进行绩效排序。

城郊淘宝村产业与空间互动机制研究——以成都市土地村为例 下载:61 浏览:362

李寰昊1 虞大鹏2 《中国城镇》 2020年9期

摘要: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商经济在我国逐渐发展兴盛,2009年至今各地出现大量"淘宝村",目前已经成为带动乡村地区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作为一种自下而上由个人创业者发起的乡村电商经济,不仅推动了乡村地区的产业发展,还对其空间格局的变化与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安靖镇土地村是一个城郊工业型淘宝村,本文以土地村为例研究其演化路径与动力机制,梳理了其从一个传统农业乡村转变为服装产业高度集聚的淘宝村的过程,分析了在不同阶段其发展的推动力量、产业特征及城镇化表征,同时分析了其产业的类型、组织方式、建设主体等特点对空间格局产生的影响,探讨了空间格局在不同阶段对产业的促进或抑制作用。

城镇化率稳定时期的乡村发展战略及乡村规划治理特征研究——以日本宇治市、神户市为例 下载:31 浏览:324

冯旭1 王凯2 毛其智3 《中国城镇》 2019年9期

摘要:
围绕"城镇化率稳定时期的乡村发展战略、乡村规划建设与管理"主题,本文从发达国家经验研究入手,对日本新版国土形成规划中的乡村定位,以及具有代表性的乡村规划理念与措施、基层治理分工与内容进行了调查研究。在未来人口大幅下降的趋势预测下,日本新版国土规划以"紧凑化(单个地区)+网络化(地区之间)"为国土空间布局理念,力求通过"对流"激发地区内部、地区之间的活力从而形成创新动力。在这样的国土发展理念下,乡村地区将以紧凑型乡村居民点建设为主要任务,重点推动与城市地区、特别是与教育研究节点之间形成对流关系。日本乡村地区的规划与治理是在地方政府及村民自治会共同引导下,通过挖掘、发扬地域特色,实现传统文化保护、特色产业振兴、乡村规划编制、建设行为管控。本研究在未来乡村发展战略及建设重点、乡村规划编制目标与具体内容、乡村基层治理分工三个方面对我国乡村规划建设与管理具有借鉴意义。

文化认同理论下非遗传承型传统村落更新探索——以北京琉璃渠村为例 下载:358 浏览:367

高富丽1 王成芳2,3 《中国城镇》 2020年8期

摘要:
在快速城市化冲击下,地域特色和文化识别性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尤其重要。非遗传承型传统村落作为具有浓厚地域文化特色的村落类型,正在面临着各种保护发展的现实困境。本文在对这类村落发展现状梳理基础上,引入文化认同理论,提出非遗传承型传统村落可以以构建不同群体的文化认同、优化文化物质空间载体、振兴文化产业和确保人才输入等作为抓手进行保护更新。并以北京市门头沟区琉璃渠村为例,分析其现实困境,从文化产业发展、建筑功能优化、公共空间体系化等角度探索更新对策,以期实现村落可持续发展,为该类村落保护更新提供实证案例与借鉴参考.

共同缔造视角下西北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实践探索——以延川县太相寺村为例 下载:56 浏览:367

段德罡1,2 王蕾蕾1 高丹琳1 贺俊1 《中国城镇》 2020年8期

摘要:
自2012年以来,我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成果显著但困难重重,面临保护难度大、发展不充分等诸多困境,区位、市场条件差的地区传统村落尤其显著。本文通过分析不同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经验,梳理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太相寺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困境,得出西北地区应重视村民的意识及行为选择和激发多元主体参与保护与发展的结论。并以太相寺村传统村落共同缔造实践为例,提出太相寺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方法,以期对西北地区及其他欠发达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提供借鉴。

基于全域调查的赣闽粤客家地区传统村落类型体系构建和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下载:54 浏览:387

卓晓岚 陶金 肖大威 《中国城镇》 2020年7期

摘要:
客家民系的居住文化有着鲜明的民系特色,但既往研究尚缺少以整个赣闽粤客家核心地区为视域进行的村落整体形态的系统归纳和分析。本文提出在全域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客家传统村落和民居类型数据库,以建筑单元的组织逻辑和构成关系、村落与地形的依存拓展关系等为线索,构建客家传统村落分类体系,作为理解赣闽粤客家地区传统村落整体特性和形态生成机制的基础;并通过分析各种村落类型的空间分布差异,探索赣闽粤客家地区传统村落景观格局和发展规律。

北京石家营村村庄改造的蝴蝶榫模式及其启示 下载:332 浏览:465

和云娟1 张悦2 李文越1 《中国城镇》 2018年8期

摘要:
文章以北京市顺义区石家营村为案例,采用现场踏勘、座谈会、入户访谈等方法,在调研其村庄改造的背景历程、改造方案及其实施后评估的基础上,归纳提出"蝴蝶榫"村庄改造模式,并从村集体主导的视角剖析了模式实施的关键机制,最后探讨了该模式对村庄规划编制的相关启示。

村庄规划调研阶段村民参与方法优化策略研究——来自珠海东澳岛渔村调研实践 下载:276 浏览:423

张晨1 肖大威1,2 黄翼1,2 陶金1,2 《中国城镇》 2018年8期

摘要:
村庄规划尊重村民意愿,重视村民参与已成为普遍共识。规划调研中准确把握村民意愿是规划的根本前提,客观有效的调研数据对规划具有方向性引导,但是,现阶段调研中的参与主体、方法、过程及步骤均存在很多问题,导致村民参与"量质双低"的现实困境。本文在剖析村庄规划调研阶段村民参与现实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珠海东澳岛渔村规划实践经验,针对性地提出参与主体协同化、调研步骤有序化、入户问卷一体化的村民参与方法优化策略,通过"上下结合"的入村入户方式,"驻村观察-入户问卷访谈-小组讨论"的调研步骤,"走家串户"式的问卷访谈方法深化村民参与,提高调研质量,增强村庄规划落地性。
[1/12]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