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青岛民俗文化因子挖掘在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应用 下载:26 浏览:256

熊佳慧 杨梅 《设计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挖掘青岛地域民俗文化因子,以青岛国际啤酒节为例,探索青岛民俗文化因子与旅游纪念品相结合的产品创新设计方法。首先,搜集青岛民俗文化因子,对其进行梳理、归类和分析;其次,筛选出具有研究意义的因子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层次分析法和问卷调查分析法筛选出大众喜爱的青岛民俗文化因子,并对所选定对象进行客观评估。将所确定文化因子的色彩、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分析消费者痛点,开展青岛民俗文化旅游纪念品创新设计。从一个新的角度探索青岛地域文化,促进青岛地域多元化、多层次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鲁山坡春季山歌会 下载:68 浏览:410

庞皓然 《中国音乐学报》 2019年11期

摘要:
民俗文化是时间的沉淀和人类通过实践的产物。但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政治一体化大发展的背景下,外来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很大冲击,导致了民俗民间文化呈现衰败之势,这引起了学术界广大群众的高度关注。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势在必行,支持文化改革综合性发展实践,探索政府为主导与市场作用有机统一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加强中原地区民俗文化发掘与保护显得尤为紧迫。

主体重塑: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重要路径——以福建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为例 下载:68 浏览:407

季中扬1 康泽楠2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4期

摘要:
当代"艺术乡建"的主流模式是通过重造乡村景观,如改造老房子、老街道,邀请艺术家来做户外雕塑或墙绘等,在此基础上,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定期举行艺术节,吸引外来游客。这种模式忽视了乡民的主体性,乡民参与度较低,对乡民的影响往往停留于浅表层。本文以福建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的"艺术乡建"为例,提出"艺术乡建"的关键在于以现代艺术精神重塑乡民的主体性,促进乡民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精神汇通,通过改变生活在乡村的人,进而改变乡村的社会结构,让乡村真正融入现代社会;在实践中,艺术家要提防"启蒙主义"姿态,通过互动与对话,在潜移默化中重塑乡民主体性。

乡村民俗博物馆的旅游产品体系构建——以侯冲为例 下载:63 浏览:399

魏文静 臧其猛 田静 《国际科技论坛》 2018年1期

摘要:
乡村民俗博物馆的主题选择和产品设计应紧紧围绕乡土生活的主题而展开。居住民俗、生产民俗、商事民俗、婚丧民俗、节庆民俗等都是乡土生活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民俗的建构者除原住民外,外来客居者如下乡知青也对乡土民俗变迁产生影响。乡村民俗博物馆是乡土文化的集中展示区和文化保护区,其建设与开发必将提升乡村旅游的品质。

肖江虹:擦亮人性之光的贵州书写 下载:54 浏览:407

陈国和 《中国文学》 2020年10期

摘要:
"70后"贵州作家肖江虹的小说主要分为"底层系列"和"民俗系列"。前者以城乡边缘人物为主要角色,后者以贵州民俗文化作为书写内容。肖江虹关注底层、悲悯底层,顺时随俗,在感同身受中书写社会剧变。同时,肖江虹对贵州民俗民风情有独钟,通过田野调查,以艺术的方式使这些民俗文化焕发活力,.重建贵州想象,书写传统文化断裂中的人性之光;在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以及物质与精神的纠结、冲突中完成对乡村现代化进程的思考。

皖南民俗体育旅游开发研究的价值探究 下载:61 浏览:341

李祝青 《体育学报》 2018年11期

摘要:
皖南地区在发展中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优势,将其与地方人文资源进行整合,构建具有鲜明主题的体育旅游产业,可以有效的提升其整体的经济价值与效益。对此,文章基于此种背景对皖南民俗体育旅游开发进行了简单的论述与研究,深入的挖掘了其内在的价值,简单的论述了皖南民俗体育旅游开发的策略与手段,希望可以皖南地区皖南民俗体育旅游开发工作提供浅显的参考。

广西民俗龙狮运动“过山瑶”平乐香龙舞项目传承与发展 下载:68 浏览:469

张智 熊庆佳 《中国体育科学》 2019年7期

摘要:
本文通过访谈法与文献资料法对平乐大发瑶族乡香龙舞的文化本源与特征进行探究。平乐香龙舞的文化原点始于我国农耕文化,图腾、宗教等精神信仰贯穿始终。平乐香龙舞的文化本源来自"过山瑶"的少数民族文化,以神话传说、信仰为蓝本所创作。动作古朴苍劲有力。千百年来"过山瑶"其特殊的生活方式孕育了众多原生态的灿烂民俗文化,流传至今的打锣挖地唱山歌、长鼓舞、香龙舞、盘王神武是"过山瑶"劳动生产和文化精神的一朵朵奇葩。

从方法论看顾颉刚与“古史辨” 下载:87 浏览:408

胡逢祥 《历史教学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发生在上世纪20年代的"古史辨"运动,通常被视为运用西方传来的科学方法研治中国古史的一种崭新示范。然从其主将顾颉刚的辨伪实践看,则不妨说它是近代科学观念和本土治学方法结合的产物更为妥当。就狭义方法论而言,其中运用较多的乃是传统史学的文献溯源法和民俗现象观察法。"古史辨"的兴起,以大刀阔斧的手法,揭示了传统古史记载的种种瑕疵,扫除了陈旧观念的重重疑虑,激起了整个学术界考辨和重建科学古史的热情。至其方法论,尽管仍存在种种粗疏和不足,对它的反思同样可以给人以不断精进的启示。据此,说"古史辨"是中国现代科学古史体系建构的必经前奏和序幕,实毫不为过。

高校民俗体育运动开展现状与传播策略研究 下载:76 浏览:495

王斌陈进 《中国体育科学》 2018年11期

摘要:
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重视,民俗体育运动也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高校教育中,民俗运动与高校体育课堂的结合不仅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亦有利于高校体育课堂的改革与创新。调查结果表明:民俗体育运动与体育课程整体不受高校体育重视且民俗体育课程的占比偏低。二者的融合,需要社会、政府和学校的共同协作。政府有关部门出台体育课程改革指导政策,宣传民俗体育运动的意义,在全社会营造民俗运动氛围,改变人们对民俗运动的看法;学校则要加快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对民俗运动展开专门研究,从而提高民俗体育运动与体育课程结合的可行性。

重建民间审美文化的理论逻辑 下载:25 浏览:412

徐国源​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8期

摘要:
论及民间审美文化,有几个基础性问题始终未见"学术的追问":如何看待民众审美能力?如何评价民间文艺的审美价值?应该用怎样的知识视野来重构民间审美理论?这些问题是认识民间审美文化的"逻辑起点",也是建构民间审美理论体系的前提和基础。民间审美文化主要体现在百姓的"民俗生活"之中,所以唯有"到民间去",通过对"场域化"的民众生活的研究,才能对民间审美问题做出"学术的解释"。

民俗视野下的安澜戏与祈雨戏 下载:46 浏览:382

张帆 《当代艺术》 2019年5期

摘要:
从文化学与民俗学角度切入戏曲研究,能够看到戏曲文化与民间祭礼的独特关系。以安澜戏与祈雨戏这一对辩证统一的祭祀演剧类型为例,从演出形式与内容两方面进行考量,都能看到水崇拜、水神信仰在中华民族演进中的重要地位,甚至其对戏曲史本身也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古人历史悠久、种类繁多的水上演出活动及留存至今的水上戏台、船台等演出空间,以及戏曲文本中俯拾皆是的水神信仰内容,为我们提供了资料与实物两方面的例证。

基于绿色审计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下载:35 浏览:321

谭波 《当代市场营销》 2020年4期

摘要:
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中,民俗旅游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基于不同民俗发展起来的旅游业也显示出了鲜明的特色,并具有一定的文化传承价值。在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审计工作的开展时促进资源开发工作走向规范性和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条件。绿色审计也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对于审计工作开展提出的一个新要求。如何在符合绿色审计要求的背景下做好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是需要重视并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

“美丽乡村”背景下云南山地乡村景观规划策略研究——以红河州箐口哈尼民俗村为例 下载:66 浏览:373

刘睿琦1 叶喜2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12期

摘要: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深入展开,云南山地乡村景观环境的整体改善与发展已经成为造福云南人民至关重要的一环。目前,生产景观规划落后、生态景观破坏严重、人文景观改造千篇一律等问题阻碍着云南山地乡村景观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美丽乡村的大背景,对云南山地乡村景观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研究,提出云南山地乡村景观发展策略,并以云南红河州元阳县新街镇箐口哈尼族民俗村为例进行具体规划设计,提出箐口哈尼民俗村现状问题和解决策略。文章探讨民族文化在景观规划中的传承与融合,并对云南山地乡村景观整体规划进行总结与前景展望。

弘扬民俗文化,创新中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以北侗民俗文化为例 下载:238 浏览:2323

杨妹泉 《中文研究》 2022年3期

摘要:
在古诗词教学当中融入民俗文化,对于提高古诗词教学整体质量来说意义重大。教师要认识到当地的民俗文化艺术特色,结合古诗词的内容,找寻到二者之间的契合点,坚持生活化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不断寻求教学方式的全面创新。

浅谈传统民间民俗游戏融入幼儿园社会活动的实践研究 下载:189 浏览:1739

高思文 《交叉科学研究》 2024年2期

摘要:
将传统民间民俗游戏融入到幼儿园游戏活动中,能够激发民间民俗游戏的活力,发挥特色文化教育活动的优势。幼师在引入的过程中,要结合幼儿的兴趣,尊重幼儿的游戏主导地位,实现游戏活动的价值。幼师在游戏引进的过程中对游戏进行整合和改进,以适应当代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标准,为保证游戏能够顺利进行,幼师结合游戏主体展开过渡环节,提升游戏活动的成功率。

跨文化翻译视域下《红楼梦》中灯谜翻译原则探究 下载:482 浏览:3821

刘艺红 刘瑾 《文学研究》 2021年1期

摘要:
在文化交流中,跨文化翻译解决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以及民族之间的语言文化交流障碍,使得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更为顺畅。灯谜作为民俗文化,具有一定的文化复杂性。本文从我国传统文化载体之一的《红楼梦》出发,选取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探究他们翻译其中灯谜的原则,用以给广大译者一些翻译启示。

民俗体育(舞竹龙、彩带龙)在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身体康复中的应用及价值 下载:163 浏览:1870

袁望球 《体育研究》 2024年4期

摘要:
本论文旨在民俗体育(舞竹龙、彩带龙)在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身体康复中的应用及价值。通过对特殊教育学校实施这些传统体育项目的实证研究,发现舞竹龙、彩带龙能够促进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社交技能和心理健康。研究表明,这些民俗体育活动有助于特殊教育学生的康复,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整体身心健康。

建筑设计中的传统民俗文化的体现 下载:289 浏览:2906

高懿婷 《中国建筑》 2021年7期

摘要:
新时期,在建筑设计过程有效地传承民俗文化是必要的,设计人员要结合传统民族文化元素,深入开展设计实践与创新研究,从而在建筑设计过程以设计语言传达体现民俗文化特征,进一步加强建筑设计水平,让人们感受传统民俗文化的艺术魅力。通过进一步分析,总结了传统民俗文化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应用的价值,分析了具体的应用策略。

“三格六感”理念下《民俗学》课程思政建设实践 下载:362 浏览:2580

陈洪东 《课程教育研究》 2022年8期

摘要:
《民俗学》是一些高校本科社会学专业的必修或选修课程。授课教师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发,结合课程思政的新要求,不断探索教学思路与方法改革,逐步凝练了“三格六感”的课程育人理念——以培养有格式、有格局、有格调的社会科学高素养人才为目标,在教育实践中努力塑造教学过程中的具象感、实践感和趣味感,以及学习效果的智慧感、技能感和情怀感。该理念体现课程思政要求,育人目标在于不断激发学习者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提升社会认同,培育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做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民俗文化融入与民宿空间设计研究 下载:163 浏览:26

​刘梦娇 《中国城镇》 2024年3期

摘要: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民宿作为乡村产业振兴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正日益成为连接城乡、弘扬地域民俗文化的新平台。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有效地将民俗文化元素融入民宿空间设计之中,以提升乡村旅游的品质与内涵,促进地方特色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发展。本文结合特色民宿的基本功能以及民俗文化在民宿中如何体现,阐述民宿空间规划与设计的要点。通过这一系列研究,期望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下民俗文化与民宿空间设计的融合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