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刺参多功能表皮生长因子6(megf6)cDNA克隆及在肠再生过程中的表达分析 下载:71 浏览:404

陈雷1,2 姚锋1 唐爽1 郭良勇3 王珊2 方蕾2 秦玉雪2 尹增强2 侯林1 《中国水产学报》 2020年4期

摘要:
为了探究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多功能表皮生长因子6(multiple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6)的生物学信息和功能,利用RACE技术克隆了体质量为(92.0±4.0)g的成体刺参megf6基因(Aj-megf6)cDNA全长序列,并分析了该基因的信息学特征及其在肠再生过程中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刺参megf6基因的cDNA序列全长为5665bp,共编码了1604个氨基酸,具有37个EGF样结构域;该基因编码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72500,理论等电点为4.74,该蛋白具有信号肽,为分泌蛋白,属于亲水性、非跨膜蛋白,共有53个磷酸化位点,分别为23个Ser位点、12个Thr位点、18个Tyr位点;MEGF6氨基酸多序列比对发现,刺参MEGF6与其他物种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为38.59%~49.07%,其中与紫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purpuratus的一致性最高,为49.07%,其次为长棘海星Acanthaster planci(48.71%);基于MEGF6氨基酸序列的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刺参与紫球海胆、长棘海星聚为一支,该结果符合刺参的分类和进化地位,MEGF家族成员间比对分析显示,MEGF家族成员间具有一定的分化;实时定量PCR (qPCR)结果显示,在刺参肠再生过程中megf6 mRNA表达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再生6d时的表达量达到峰值,为对照组的126.47倍,再生18d时降至正常水平。研究表明,刺参megf6基因的表达与刺参肠管形态的变化趋势相一致,推断megf6可能在刺参肠再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疣梭子蟹C-型凝集素CTL5基因的克隆及在病原刺激下的免疫应答 下载:51 浏览:389

阎德平1,2 吕建建3,2 题兴斌2 张文1,2 张云滨2 宋柳2 刘萍3,2 《中国水产学报》 2020年3期

摘要:
为明确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 C-型凝集素CTL5的结构和功能,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RACE)技术克隆获得三疣梭子蟹C-型凝集素CTL5基因(PtCTL5)的cDNA全长。结果表明:PtCTL5基因全长为1026bp,包含732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了243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26000,为半乳糖结合型凝集素;Blast分析显示,PtCTL5氨基酸序列与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a CTL的一致性最高,为41.84%;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PtCTL5与已发表的三疣梭子蟹的另4种C-型凝集素亲缘关系较远;胚胎及幼体不同发育时期的定量分析表明,PtCTL5在溞状幼体Ⅲ期表达量最高,在胚胎发育的心跳期表达量最低;组织表达分析显示,PtCTL5在血细胞中的表达量最高,肝胰腺中次之;人工注射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us后,PtCTL5在血细胞和肝胰腺中的表达量均于72h时达到峰值;而注射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感染后,PtCTL5在血细胞和肝胰腺中的表达量分别于72、12h达到峰值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C-型凝集素在三疣梭子蟹先天免疫中具有一定的功能,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解析三疣梭子蟹免疫应答机制提供参考。

牛磺酸对急性氨中毒的鲫和草鱼抗氧化及炎症相关基因表达影响的比较 下载:79 浏览:494

章倩 张木子 黎明 王日昕 《水产研究进展》 2020年3期

摘要:
为了比较牛磺酸对急性氨中毒的鲫和草鱼缓释作用的差异,实验分别构建了4个处理组,组1实验鱼通过腹腔注射生理盐水,组2注射醋酸铵(鲫7 mmol/g,草鱼9 mmol/g),组3注射醋酸铵和牛磺酸(100μg/g),组4注射牛磺酸。毒性实验持续96 h。结果显示,组2鲫肝脏中SOD、CuZnSOD和CAT基因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组1和组3;组2和组3鲫肝脏中GPx基因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组1;组1鲫大脑中SOD、CuZnSOD、CAT和GPx基因mRNA表达量最高;组2草鱼肝脏中SOD、CuZnSOD、CAT和GPx基因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组2和组4草鱼大脑中SOD和CuZnSOD基因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组1和组3;组3草鱼大脑中CAT和GPx基因mRNA表达量最高;此外,组2鲫和草鱼肝脏及大脑中TNF和IL基因mRNA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其他组。研究表明,鱼类氨中毒会扰乱机体的抗氧化酶系统和免疫应答,引起氧化损伤和炎症反应;草鱼通过提高抗氧化相关基因表达以应对氨中毒;牛磺酸能够有效缓解氨中毒对鲫和草鱼造成的氧化伤害,但牛磺酸并不能降低氨中毒对鲫和草鱼造成的炎症反应。

中国明对虾calcineurin B基因的克隆及其在竞争行为中作用的初探 下载:73 浏览:463

孙犁1,2 卢霞2,3 孔杰2,3 孟宪红2,3 闫允君2,3 李波波1,2 仲伟鹏2 陈宝龙2,3 曹宝祥2,3 罗坤2,3 栾生2,3 《水产研究进展》 2020年3期

摘要:
中国明对虾在养殖中表现出较强的竞争行为,对其生长性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然而,到目前为止其发生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钙调神经磷酸酶(calcineurin,CN)是高度保守的Ca2+/钙调蛋白(calmodulin, CaM)依赖性丝氨酸/苏氨酸磷酸酶,由催化亚基(CNA)和调节亚基(CN-B)组成,是参与许多重要生理过程的多功能蛋白质。CNB在Ca2+/CaM的介导下主要在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发挥重要作用。另外,前期通过比较转录组分析筛选出的与中国明对虾竞争行为相关的候选基因中包括CNB基因。为了进一步明确CNB在中国明对虾竞争过程中的作用,实验通过RACE技术克隆了中国明对虾CNB基因(FcCN-B)的全长cDNA序列,并利用Real-time PCR技术分析了其在高竞争能力组(HCG)和低竞争能力组(LCG)组间不同组织(神经节、心脏、胃、肝胰腺和肠)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FcCN-B的cDNA全长序列为2 867 bp,包括95 bp的5′非编码区(UTR),540 bp的开放阅读框(ORF),和2 232 bp的3′UTR,其中ORF中具有4个保守的EF-hand Ca2+结合结构域。蛋白质同源性分析显示,FcCN-B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物种具有较高的同源性(78.8%~93.8%),其中最高的是中华绒螯蟹(93.8%)和黑腹果蝇(90.5%);系统进化关系分析显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分别独立为一支,且中国明对虾与中华绒螯蟹单独聚为一支,之后与黑腹果蝇聚类关系最近,提示FcCN-B在中国明对虾中可能具有与其在中华绒螯蟹和果蝇中相类似的功能。Real-time PCR定量结果显示,FcCN-B在HCG组的神经节中的表达极显著高于LCG组,而其在HCG组的心脏中的表达极显著低于LCG组。研究结果表明,calcineurin B基因在中国明对虾的竞争行为中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将为解析中国明对虾竞争行为的分子机制奠定重要的基础。

拟穴青蟹Cactus基因的cDNA克隆、序列及生物学功能 下载:76 浏览:486

胡蕾1,2 邓恒为2 李晶晶2 刘姗姗2 何建国2 李海云1 翁少萍2 《水产研究进展》 2020年3期

摘要:
为获取拟穴青蟹Cactus基因cDNA全长、分析基本生物学信息,并初步探索其在病原物刺激下的免疫反应,实验采用RACE技术获得了拟穴青蟹Cactus(SpCactus)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其cDNA全长为2 035 bp,开放阅读框(ORF)1 311 bp,编码436个氨基酸,分子量为46.01 ku。对蛋白理化性质进行预测发现,SpCactus为亲水性蛋白,等电点pI为4.91。经预测,SpCactus与其他物种的IκB蛋白具有相似的功能结构域。同源性比对结果显示,SpCactus与凡纳滨对虾和中国明对虾的Cactus蛋白同源性均高达62%,相似度为73%。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SpCactus与甲壳动物聚为一支,与无脊椎动物聚为一大支。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发现,SpCactus基因在拟穴青蟹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肌肉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为心脏、眼柄、血液和鳃,肝胰腺中的表达量最低。LPS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刺激均能显著诱导SpCactus基因的表达。本实验成功扩增了SpCactus基因全长,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理化性质预测,初步探讨了其生物学功能,为进一步研究其在免疫反应中的生物学功能提供参考依据。

4株利奈唑胺不敏感粪肠球菌的23S rRNA基因突变分析 下载:91 浏览:501

林贺1 薛苗2 汪怀周2 黄晓春2 秦阳华2 《国际检验医学》 2018年12期

摘要: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的4株利奈唑胺不敏感粪肠球菌的耐药机制。方法采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对临床分离的4株粪肠球菌进行鉴定和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利奈唑胺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E-test法进行复核。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其氯霉素-氟甲砜霉素耐药(cfr)基因、23S r RNA V区和基因组23S r RNA 4个拷贝基因,经测序确定突变情况。结果 4株利奈唑胺不敏感粪肠球菌均未扩增出cfr基因,23S r RNA V区扩增片段连接T载体随机挑选6克隆测序,未发现利奈唑胺耐药最常见的G2576U突变。进一步分别扩增23S r RNA 4个拷贝基因并测序,仅1株菌存在1拷贝G2576U突变,4株菌均存在U2826C突变,另外还分别存在G2389A、U2363C和A2881G突变。U2826C位于23S r RNA可变区边缘,进一步扩增同期临床分离的利奈唑胺敏感粪肠球菌,测序结果显示均存在U2826C突变。结论临床分离的4株利奈唑胺不敏感粪肠球菌的23S r RNA存在散发突变,是其耐药的主要分子机制。

炎症因子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风险相关性 下载:84 浏览:519

张立芳1 李博2 周美宁3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0年7期

摘要:
目的探讨炎症因子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 EH)患者发生脑卒中(cerebral stroke, CS)的关联。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解放军第九八七医院无脑血管并发症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12例(EH组),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脑卒中患者88例(EH+CS组),同时期常规健康体检成人102例(健康体检组)。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并提取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检测白介素-6(rs572、rs174)、肿瘤坏死因子α(rs308)、CXC型趋化因子受体2(rs1126579)的基因型,并分析各基因型与高血压脑卒中之间的关系。结果 IL 6-rs572 GG、GC和CC基因型频率在健康体检组与EH组、健康体检组与EH+CS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IL 6-rs174 GG、GC和CC基因型频率在健康体检组与EH组、健康体检组与EH+CS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TNF-αrs308 GG、GA基因型频率在健康体检组与EH组、健康体检组与EH+CS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TNF-αrs238 GG、GA基因型频率在健康体检组与EH组、健康体检组与EH+CS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三组未检测到TNF-αrs238 AA基因型。CXCR2rs1126579 TC、CC基因型频率在健康体检组与EH组、健康体检组与EH+CS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TT基因型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IL-6 rs572 GC基因型、IL-6 rs174 GC基因型、TNF-αrs308 GA基因型、CXCR2 rs1126579 TC基因型患者发生高血压脑卒中的风险增加(OR=1.025、1.756、1.231、2.284;P <0.05);CXCR2 rs1126579 CC基因型患者发生高血压脑卒中风险降低(OR=0.569,P <0.05)。结论炎症因子的基因多态性与EH患者发生CS有关联。IL-6 rs572 GC基因型、IL-6 rs174 GC基因型、TNF-αrs308 GA基因型、CXCR2rs1126579 TC基因型是高血压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而CXCR2 rs1126579 CC基因型可能是高血压脑卒中的保护因素。

太平洋鳕抗菌肽Hepcidin基因克隆及体外表达研究 下载:55 浏览:376

吴玲梅1 顾杰1 温智清2,3 贾鹏2,3 刘瑞婷1 蒋洁兰1 刘荭2,3 郑晓聪2,3 毛明光1 《中国水产学报》 2020年2期

摘要:
为揭示太平洋鳕Gadus macrocephalus抗菌肽Hepcidin(GmHep)的分子结构和表达特性,利用qPCR法对平均体质量为2.438kg鳕不同组织和发育早期的GmHep表达模式进行了探讨,分别构建了原核(pET-32a-GmHep)和真核(pEGFP-GmHep)表达载体,研究了GmHep的体外表达特点。结果表明:GmHep基因开放阅读框长为297bp,编码98个氨基酸,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10833.56,该肽N端具22个氨基酸残基的信号肽,成熟肽含有8个半胱氨酸残基、4个二硫键;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GmHep与大西洋鳕Hepcidin同源性最高(93%),但与其他鱼类Hepcidin同源性较低(小于60%),预示其功能具有独特性;GmHep在肝脏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且GmHep在5、10、30、37、40日龄仔稚鱼中均有表达(P<0.05);GmHep体外诱导表达优化条件为IPTG浓度0.01mmol/L、30℃、诱导4 h;GmHep在EPC细胞系中主要定位在细胞质中。研究表明,本研究成功构建了两种GmHep体外表达载体,确定GmHep为肝分泌型,且在太平洋鳕发育早期发挥一定作用。

饲料中维生素A对青鱼幼鱼生长、血清生化指标和肝脏糖脂代谢酶活性及基因表达的影响 下载:80 浏览:491

陈书健1,2 吴成龙2 叶金云2 李荣华1 《水产研究进展》 2020年1期

摘要:
为研究饲料中维生素A(VA)对青鱼幼鱼生长、血清生化指标和肝脏糖脂代谢相关酶活性及基因表达的影响,实验选取360尾初始体质量为(6.10±0.10) g的青鱼幼鱼,随机分配至3个实验组中,每个实验组设置3个平行。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以无维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源、菜籽油为脂肪源、糊精为糖源,同时添加矿物质混合物和维生素混合物(无VA添加)配制成3组实验饲料,分别以饲料1 (Diet1)、饲料2 (Diet2)和饲料3 (Diet3)表示。在饲料1、饲料2和饲料3中分别添加0、2 200和20 000 IU/kg VA醋酸酯(500 000IU/g),经高效液相色谱法(Agilent-1100, Agilent,美国)检测后实验饲料中VA的实际含量分别为178.2、2 058.9和18 436.2 IU/kg,养殖周期为8周。结果显示:饲料中VA缺乏会显著降低青鱼幼鱼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VA缺乏会显著降低血清血糖(GLU)、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浓度,增加总胆固醇(TCH)浓度。饲料中添加2 058.9IU/kg VA能显著提高肝脏己糖激酶(HK)、磷酸果糖激酶(PFK)、丙酮酸激酶(PK)活性,促进葡萄糖转运蛋白-2 (GLUT-2)、HK、葡萄糖激酶(GK)、PFK和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基因表达。当饲料中VA含量为2 058.9 IU/kg时,对肝脏脂肪酸转运蛋白-1(FATP-1)基因表达无显著影响,但显著影响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 (CPT-1)和肉碱棕榈酰转移酶-2 (CPT-2)基因表达。当饲料中VA缺乏时,CPT-1和CPT-2基因表达受到显著性抑制;当饲料中添加过量VA时,乙酰辅酶A羧化酶-2 (ACC-2)和脂蛋白酯酶(LPL)基因表达受到抑制;同时,VA过量组中肝脏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基因表达显著下降。研究表明,在饲料中添加2 058.9 IU/kg VA可以促进青鱼幼鱼生长,提高肝脏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促进糖酵解和糖异生代谢平衡,同时促进脂肪酸合成和转运。

6个巨魾群体线粒体ND4基因碱基序列多样性分析 下载:69 浏览:455

杜民1 李娜2 牛宝珍1 周亚2 陈春丽2 文天仙2 王兴龙2 《中国水产学报》 2020年1期

摘要:
为研究云南省境内特有的巨魾Bagarius yarrelli 6个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在红河曼耗(Baya-M)、怒江坝(Baya-B)、怒江下游(Baya-N)、澜沧江上游(Baya-L)、景洪(Baya-J)、红河河口(Baya-H)6个点共采集72尾巨魾,每个点采集12尾,分析6个群体的ND4基因序列。结果表明:应用PCR技术扩增了巨魾线粒体DNA的ND4基因序列并测序,获得72条mtDNA DN4基因序列,巨魾ND4基因序列全长为1381bp,共检测到501个核苷酸变异位点,核苷酸多样性为0.0019~0.0722;共有67种单倍型,单倍型间的平均相对遗传距离为0.098;将巨魾与三线纹胸鮡Glyptothorax trilineatus和长丝黑鮡Gagata dolichonema两种鱼类的ND4基因利用UPGMA中的Kimura 2-parameter法构建系统进化树,发现巨魾单聚为一支。研究表明,红河河口与曼耗群体之间的分化程度较小,亲缘关系较近,而澜沧江与景洪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大(0.156),说明澜沧江群体与景洪群体之间的分化程度较大,亲缘关系较远。

光周期对红鳍东方鲀脑组织中GH和SS基因表达水平和昼夜表达模式的影响 下载:70 浏览:455

魏平平1,2 李鑫1,2 刘鹰1,2,3 李晓豪1,2 宋昌斌4 陈涛5 马贺1,2 田野1,2 《中国水产学报》 2020年1期

摘要:
为研究光周期对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脑组织中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基因、生长激素抑制素(Somatostatin,SS)基因表达水平和昼夜表达模式的影响,采用初始体质量为(7.89±0.42)g的红鳍东方鲀幼鱼为研究对象,养殖在试验桶(直径80cm、深50cm)中,海水温度为19~23℃,盐度为31~32,共设置5种光周期8L∶16D、12L∶12D、16L∶8D、20L∶4D、24L∶0D,每个处理组设3个平行,每桶放60尾鱼,试验周期为30d,试验结束后全天取样,测定脑组织中GH、SS基因表达水平。结果表明:8L∶16D光周期处理组红鳍东方鲀脑组织中GH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光周期处理组(P<0.05);8L∶16D光周期处理组SS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24L∶0D组(P<0.05),其他处理组SS基因相对表达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GH和SS基因表达水平分别在12L∶12D和8L∶16D光照条件下呈现昼低夜高的特点。研究表明,结合GH和SS基因在不同光周期下的表达量及昼夜表达特点,长时间光照(16~24h/d)并不利于红鳍东方鲀幼鱼生理节律的维持,本试验条件下最佳光照时长为8~12h/d。

不同种族冠心病患者ABCA1基因R219K SNPs的分布及其相关性 下载:81 浏览:499

包美珍 袁托亚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种族(蒙古族与汉族)冠心病患者ABCA1基因R219K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分布情况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1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53例。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吸烟、疾病史及冠心病家族史等一般资料,以及相关生化检查指标,包括TC、TG、LDL-C、HDL-C等。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ABCA1基因R219K的各基因型。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基因多态性与种族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53例冠心病患者中蒙古族62例,汉族91例。两族冠心病患者一般资料中仅性别、BMI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20、t=2.057,均P <0.05),ABCA1基因R219K多态性位点RR、RK、KK基因型和R、K等位基频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071、7.298,P <0.05/0.01)。在显性模型中,与汉族冠心病患者相比,蒙古族冠心病患者ABCA1基因R219K多态性位点RR基因型在校正其他因素前后均是冠心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校正前:OR=2.641,95%CI=1.340~5.201,P <0.01;校正后:OR=2.443,95%CI=1.172~5.093,P <0.05)。结论蒙古族人群和汉族人群中ABCA1基因R219K多态性位点RR、RK、KK基因型和R、K等位基因分布存在差异,蒙古族人群较汉族人群更易患冠心病。

基因组医学与临床医学研究进展 下载:47 浏览:501

黄子煜 《临床医学杂志》 2025年2期

摘要:
在医学实践中,临床医学属于核心领域,主要针对疾病诊疗效果的提高进行研究,以优化患者日常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学水平的提升,基因组医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生命科学领域,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基因组医学的出现给临床医学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方法,将基因组学的技术和原理应用于临床医学中,可以实现对人类健康、疾病更好的理解和控制。现对基因组医学和临床医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未来的医疗健康事业带来更多的突破和创新。

菲律宾蛤仔PPAR基因家族特征分析及干露胁迫下表达变化 下载:83 浏览:506

王靖天1 曹纬楠1 霍忠明1,2 闫喜武1,2 《中国水产学报》 2019年4期

摘要:
为研究干露胁迫下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脂质代谢相关基因PPAR所发挥的作用,对菲律宾蛤仔PPAR基因家族(PPARα、PPARβ、PPARγ)进行了鉴定及组织表达分析,并考察了低温(5℃)、常温(20℃)干露胁迫对菲律宾蛤仔PPAR基因表达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PPARα、PPARβ和PPARγ的开放阅读框长度分别为912bp、1644bp和2124bp,分别编码了239、547、707个氨基酸;系统进化树显示,菲律宾蛤仔PPARα和PPARγ与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亲缘关系较近,PPARβ与福寿螺Pomacea canalicalata亲缘关系较近;荧光定量分析显示,菲律宾蛤仔脂质代谢相关基因PPARα/β/γ均可不同程度地响应干露胁迫;整体来看,干露胁迫会抑制PPARα及PPARγ表达,并且低温(5℃)干露会显著抑制二者表达(P<0.05),但会诱导PPARβ表达,并且20℃干露胁迫对菲律宾蛤仔机体内部脂质代谢平衡的影响显著高于5℃(P<0.05)。研究表明,干露胁迫下,菲律宾蛤仔PPAR基因家族参与调控脂肪酸氧化,以维持保蛤仔体内能量平衡,并且低温可减少干露胁迫下菲律宾蛤仔机体的能量消耗,有助于菲律宾蛤仔适应干露环境。

农业转基因作物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下载:62 浏览:670

王智慧 《农业研究进展》 2024年12期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农业转基因作物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转基因生物技术的育种过程、转基因作物的种类以及当前主要的转基因作物检测方法。通过详细阐述生物表型检测法、蛋白检测法、基因检测法以及其他新兴检测方法,本文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全面的技术参考。随着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转基因作物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效率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不仅总结了现有方法的特点与优势,还指出了未来研究可能的发展方向,为转基因作物检测领域的技术进步提供了理论支持。

45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基因微小突变分析 下载:94 浏览:556

​孙毅明1 杨娟2 朱瑜龄3 王倞3 李欢3 林金福3 张成3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探讨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基因点突变、微小缺失或插入突变的特征。方法选择自2011年1月至2016年11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肌肉病专科门诊收治的DMD患者,采用二代测序技术,对经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检测证实为非缺失/非重复突变的、临床诊断为DMD的45例患者,进行DMD基因测序,并对其微小突变的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在45例非缺失/非重复突变的DMD患者中,共检出66个突变,其中错义突变24个,无义突变20个,剪接位点突变12个,移码突变9个,同义突变1个;携带1个突变患者29例,携带2个突变8例,携带3个突变4例,携带4个突变3例,携带5个突变1例;以外显子48发生错义突变最常见,其次为外显子37和外显子59;无义突变、移码突变、剪接位点突变、同义突变未见明显的集中分布趋势。结论针对微小突变的治疗药物研发应先重点考虑外显子48、37、59这3个区域,无义突变更适合使用无义突变通读治疗。

中华鳖dazl基因克隆及在生殖细胞中的表达 下载:90 浏览:504

唐舟凯1 张飘逸2 储张杰1 朱新平1,2 李伟2 吴栩灵2 徐红艳1,2 《水产研究进展》 2019年4期

摘要:
为探索龟鳖类生殖细胞的发育分化机制,实验通过特异性引物克隆了中华鳖dazl基因的cDNA片段,长1 007 bp,其中包括5′端非编码区197 bp,3′端非编码区33 bp,开放阅读框777 bp,编码258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比对显示其与西部锦龟Dazl同源性最高,达96%;与小鼠Dazl同源性达75%。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中华鳖dazl mRNA主要在精巢和卵巢中表达,在体细胞组织中仅检测到微量表达。冰冻切片原位杂交结果显示,中华鳖dazl mRNA在生殖细胞中特异表达,且在不同时期的生殖细胞中呈动态表达模式。在精巢中,中华鳖dazl mRNA在初级和次级精母细胞中表达最强,在精原干细胞中表达水平次之,在精子细胞中未检测到信号;在卵巢中,中华鳖dazl mRNA信号在初级卵母细胞胞质中均匀分布且在最早期的初级卵母细胞中信号最强,随着卵母细胞的增大,信号逐渐聚集并逐渐减弱。研究表明,dazl基因可能对中华鳖两性生殖细胞的发生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基因多态性对重症肌无力患者他克莫司血药浓度的影响 下载:99 浏览:526

​陈頔1 侯世芳2 赵明1 孙雪林1 张华2 杨莉萍1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观察CYP3A5基因多态性对重症肌无力患者他克莫司血药浓度的影响,探讨不同基因型患者的适宜剂量。方法选择自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北京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重症肌无力患者95例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染色原位杂交检测方法检测CYP3A5基因位点、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测定他克莫司的全血谷浓度,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之间他克莫司血药浓度测定结果、用药剂量及浓度/剂量比值(C/D)。结果 95例患者中CYP3A5基因型为CYP3A5*1*1者14例(14.74%)、CYP3A5*1*3者35例(36.84%)、CYP3A5*3*3者46例(48.42%)。*1和*3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3.16%和66.84%。3组患者C/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860,P=0.000),其中CYP3A5*1*1组的C/D值低于明显CYP3A5*1*3组,CYP3A5*1*3组明显低于CYP3A5*3*3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41例次血药浓度达标的患者中,CYP3A5*1*1者仅有2例,剂量分别为4 mg/d和5 mg/d;CYP3A5*1*3者10例,其中9例(90%)剂量为2~3 mg/d;CYP3A5*3*3者29例,其中28例(96.55%)的剂量为2~3 mg/d。结论 CYP3A5基因多态性可影响重症肌无力患者他克莫司的血药浓度,该基因检测有助于患者个体化用药的剂量选择。

鮰爱德华菌T6SS eivpP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构建 下载:87 浏览:507

郭羿 杨晓宇 倪萍 王一婷 郭思聪 马红丽 赵小然 叶仕根 《中国水产学报》 2019年3期

摘要:
为研究鮰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ictaluriⅥ型分泌系统(T6SS)EivpP与其他分泌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在细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在克隆到eivpP基因上、下游同源臂的基础上,采用融合PCR技术制备了eivpP基因缺失用的融合片段,并成功克隆到自杀质粒pDM4内,再将重组自杀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S17-1λ(pir)中,与鮰爱德华菌野生菌株ATCC33202共培养。经同源重组和蔗糖负筛获得鮰爱德华菌eivpP基因缺失突变阳性克隆,经PCR鉴定结果显示,突变株未检测出eivpP基因,即eivpP基因彻底敲除成功。本试验结果可为研究eivpP基因在鮰爱德华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提供数据资料,为鮰爱德华菌弱毒疫苗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红鳍东方鲀感染哈氏弧菌前后组织中socs3基因的表达差异分析 下载:93 浏览:512

华昕彤1 刘鹰1 陈冰2 徐岩3 傅松哲1 姜晨2 《中国水产学报》 2019年3期

摘要:
为研究红鳍东方鲀Takifugur ubripes免疫系统相关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因子-3(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SOCS3)的表达情况,采用相对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比较了体质量为(290.34±5.13)g的健康红鳍东方鲀脑、脾脏、肠、鳃、肌肉和肝脏6个不同组织中socs3基因表达量,以及感染哈氏弧菌Vibrio harveyi后肝脏、脾脏和肠组织socs3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socs3基因在健康红鳍东方鲀肝脏组织、肌肉组织中均有显著表达(P<0.05),在鳃、脑、脾脏、肠组织中表达不显著(P>0.05);感染哈氏弧菌的红鳍东方鲀,在感染后的24、48h时,肝脏组织socs3的表达量显著高于0h(P<0.05),分别约为初始时的10倍和8倍,其他组织变化不明显(P>0.05);利用NCBI的ORF Finder程序鉴定所得红鳍东方鲀SOCS3(NP001072096.1)序列的潜在开放阅读框(ORF),通过模块化结构研究工具来鉴定保守结构域和信号肽,表明socs3的cDNA序列全长1533bp,其中5′端非编码区为215bp,开放阅读框(ORF)长度为606 bp,3′端非编码区为713bp,共编码201个氨基酸;利用MEGA6.0软件进行氨基酸序列比对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硬骨鱼类单独聚为一支,与哺乳动物、两栖动物及鸟类分开,硬骨鱼类中的SOC3b单独聚为一支,红鳍东方鲀与其同科的黑青斑河豚Tetraodon nigroviridis的SOC3聚在一起,并与三刺鱼Gasterosteus aculeatus属于同一分支。本研究结果可为红鳍东方鲀免疫应答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