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前诸子时期观念理性化进程的知识线索——以“天”观念为中心的考察 下载:54 浏览:396

吾淳 朱旬旬 《哲学研究进展》 2020年12期

摘要:
在前诸子时期观念理性化的进程中,知识这条线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一直以来,这条线索并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本文试图就这一问题进行探索或展开思考。全文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观念初始:神人沟通的世界;二、知识的积累;三、理性的生长;四、从宗教天人观到自然天人观;五、从宗教天命观到自然天道观;六、从自然天道观到普遍的法则观念;七、无神观念与理性精神。本文力图通过对这一线索的梳理,呈现出知识与理性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而看出知识发展对于理性生长与确立的重要意义。这一线索虽是观念理性化进程的中国样本,但它属于整个人类理性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为诸子哲学的出场做好了铺垫。

阶级理念的日常化——以建国初期湖北麻城地区的土改复查为例 下载:26 浏览:195

丁亮 《历史教学研究》 2018年12期

摘要:
建国初期,湖北麻城地区的土改复查不是对土改中过火行为的纠正,而是阶级斗争的深化。土改结束后,剥削与被剥削的阶级意识没有以农民自身能够理解的方式进入乡村社会的日常生活。为达到改造农民思想意识的目的,中共麻城县委在农村开展土改复查运动,更深入地斗争地主和宗族,教育贫雇农。贫雇农和地主的阶级对立因此而加强并稳固,阶级理念逐渐成为乡村社会的一种日常意识形态。继续开展阶级斗争和阶级教育,是土改复查的一个方面特征。

全球化、区域化与太平洋岛国发展论坛 下载:68 浏览:332

吕桂霞 《历史教学研究》 2018年8期

摘要:
全球化虽然是发展趋势,但是却给众多的太平洋岛国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加之它们小国寡民却有共同利益诉求,因此抱团取暖成为其必然选择。它们组建区域性组织,集体发声,但在现有的区域组织架构下,它们的利益不能得到很好保障,遂在斐济倡议下组建"太平洋岛国发展论坛"。该论坛已召开过三次首脑会议,主要关注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是一个面向所有太平洋岛屿开放的包容性组织。它的成立,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太平洋岛国区域一体化的进程,而且极大地提升了该组织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话语权。

论孔子的中道超越 下载:52 浏览:401

赵法生 《哲学研究进展》 2020年9期

摘要:
儒家超越精神是华夏轴心突破的主要思想成果,关于其内涵与特征,港台新儒家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内在超越说。但儒家的超越既非港台新儒家所说的内在超越,也非基督教式的外在超越,而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道超越。中道超越的上下、内外、左右三重向度分别指向天人之际、身心之际和人人之际,在工夫实践中融合为一,以"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达成即凡而圣的修养目标,成为各大轴心文明中独具特色的超越形态,对培育士大夫人格与信仰具有关键作用。

黄宗羲的公共性思想——以《明夷待访录》为中心的考察 下载:57 浏览:413

朱承 《哲学研究进展》 2020年9期

摘要:
黄宗羲的政治哲学在公共性维度有着丰富的体现。黄宗羲正视人性之私,但要求为政者在履行公职时应以公抑私,君主不能以最高权位谋取一家一姓之私,群臣也不能将职分定位在效忠于一家一姓。黄宗羲主张,国家的大根大本在于制度建设,但制度建设的正当性不在于维护帝王统治,而在于其利于天下万民的动机与措施。为了更好的使民众参与政治事务,黄宗羲特别主张通过完善"学校"制度和拓宽"取士"渠道来促进士人和民众的公共议政、公共评判、公共参与,以此完善国家的公共治理。黄宗羲的公共性思想既是传统儒家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也是近代以来公私之辨的先声,对于现代政治治理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道德价值”与“道德运气” 下载:56 浏览:370

马寅卯 《哲学研究进展》 2020年9期

摘要:
"道德价值"是康德伦理学的核心概念,"道德运气"论者试图通过对康德道德价值概念的批评从根本上瓦解康德的伦理学。本文试图表明康德的"道德价值"概念具有多重意蕴,它不仅关乎动机和准则,也关乎努力、付出和道德勇气;"道德运气"问题不构成对康德道德哲学的根本挑战,康德的道德哲学是可以容纳"道德运气"并内在地回应其挑战的;康德伦理学与"道德运气"论尽管存在着诸多根本差异,但都具有各自的价值,并且二者存在融合的可能性。

从方法论看顾颉刚与“古史辨” 下载:87 浏览:413

胡逢祥 《历史教学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发生在上世纪20年代的"古史辨"运动,通常被视为运用西方传来的科学方法研治中国古史的一种崭新示范。然从其主将顾颉刚的辨伪实践看,则不妨说它是近代科学观念和本土治学方法结合的产物更为妥当。就狭义方法论而言,其中运用较多的乃是传统史学的文献溯源法和民俗现象观察法。"古史辨"的兴起,以大刀阔斧的手法,揭示了传统古史记载的种种瑕疵,扫除了陈旧观念的重重疑虑,激起了整个学术界考辨和重建科学古史的热情。至其方法论,尽管仍存在种种粗疏和不足,对它的反思同样可以给人以不断精进的启示。据此,说"古史辨"是中国现代科学古史体系建构的必经前奏和序幕,实毫不为过。

从黑格尔的“Handlung”到马克思的“Praxis”——19世纪上半叶德国实践哲学的两个主题词及其演替 下载:54 浏览:397

王兴赛 《哲学研究进展》 2020年5期

摘要:
通过主题词研究法,黑格尔的"Handlung"与马克思的"Praxis"之间的演替过程能够得到清楚呈现。"Handlung"在黑格尔客观精神理论中被主题化,它在道德领域指道德意志或主观意志的外显,在伦理领域则既包括市民社会中具有特殊性和中介性的劳动,也包括政治国家中具有普遍性的政治行动。"Praxis"一开始被马克思主题化为理论的现实化和世界化,后来它尤其被理解为一般劳动和革命。19世纪上半叶德国实践哲学中"Handlung"向"Praxis"的演替背后是时代和时代精神的变化。在马克思的时代,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发展体现出社会化劳动生产的巨大威力,它支配着包括道德行动和政治行动在内的一切方面,同时引发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冲突和革命。

加压溶气气浮技术在核设施废气净化中的可行性研究 下载:53 浏览:397

张义科 李福春 谢小明 彭军 余峰 张克强 李加刚 《装备技术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
采用加压溶气气浮技术对含气溶胶的核设施废气进行净化,介绍了加压溶气气浮技术的工作原理,并针对气溶胶成分和放射性气体的净化进行了分析,重点对除碘净化机理、溶气效率与气液相界面的关系以及传质过程及传质效率进行了探讨。

清代考证学潮流中方志典范的转移 下载:80 浏览:459

刘国宣 《历史教学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随着清代考证学主流地位的确立,方志编纂受其影响,也发生了典范的转移。以往备受推崇的《武功县志》,在新的时代学风下一变而成为修志的鉴戒,取而代之的是以"详慎"著称的《历城县志》。乾嘉朴学家在修志取向上保持了总体的一致性,一部名志首先便是一部标准的考证学著作。考证学规定了新方志的撰述,新方志典范也在相当程度上支撑并延续着考证学学统。

“天学”视野中的荀子——利玛窦对《王制篇》物种分类说的改造 下载:61 浏览:394

方旭东 《哲学研究进展》 2020年4期

摘要:
《荀子·王制篇》关于物种分类的一段话,被明代来华传教士利玛窦引来支持其批判宋明理学万物一体说。仔细比照,可以发现,利玛窦对荀子原文做了一种改造,诸如:将"气"写作"形",将"水火"写成"金石",将"义"写成"灵才",等等。这种改造典型地反映了中西思维的差异,为我们了解荀子在西学尤其是天主教神学视野中的镜像提供了一个典型范本。

俄罗斯史学研究的“帝国热”和帝国史流派——近年俄罗斯史学转型的重大问题 下载:74 浏览:438

马龙闪 《历史教学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在最近20年,俄罗斯史学研究出现了帝国转向。一方面,帝国研究热伴随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内政外交变化而出现,其中不乏国际学术界的推动力;另一方面,它又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俄国内部帝国史研究的持续推进相关。这种帝国史流派不仅影响到俄国政坛,而且还演变为主流历史书写。在此基础上,新帝国史也脱颖而出,试图"磨掉"意识形态烙印和东西方差异。

制造“新青年”:“五四”前后的郑振铎 下载:64 浏览:406

邱雪松 《中国文学》 2019年6期

摘要:
"新青年"登上舞台既是时代的产物,亦是个体从知识体系到心理结构巨变的结果。本文通过郑振铎讨论作为个体的"新青年"形成的内外动因。郑振铎北京求学之初,仅是一名嗜读古籍的普通学生。在目睹"五四运动"后,他的思想与行为发生了巨大变化。同年11月他受北京基督教青年会之邀,与朋友一道创办《新社会》,宣传基督教色彩的社会服务思想。以1920年8月创办的《人道》为起点,郑振铎开始寻求"社会问题唯心的解决",个人重心转向了文化批评与文学译介,成长为学生翘楚。在积累了足够人脉与资本后,1921年,郑振铎奔走倡导成立了文学研究会,并当选为书记干事,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实现了由"五四"前的"少年"向社会"提灯人"的角色转变。

价值形式论的历史依据及其人类学哲学思想探析 下载:54 浏览:474

邵然 《哲学研究进展》 2020年2期

摘要:
价值形式论的"内在机理"重在关注从简单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的逻辑展开过程。虽然该逻辑揭示了货币的本质和起源,揭露了货币之谜,为资本主义拜物教预留了深度批判的理论空间,但要充分地把握价值形式论,还需要探寻其内在机理背后的"历史依据"。对历史依据的挖掘应当到原始社会中去寻找。在原始社会,伴随着生产力的缓慢发展,"公有财产、财产观念""私有财产"和"私有制、奴隶制"也逐步产生并发展起来,构成了价值形式论的历史依据。从历史依据中生成的人类学哲学,以生产为核心,展现了人类历史的原初图景,它启示人们,单纯追求财富不是人类自古以来的命运,古代社会是充满活力而有限的,同时还阐明,原始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人作为生产的目的到人作为生产的手段的辩证过程。

论社会学启蒙对早期启蒙的批判——以青年马克思为焦点 下载:56 浏览:401

李哲罕 《哲学研究进展》 2020年2期

摘要:
自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叶,伴随着社会经济状况的剧烈变动,早期现代政治哲学观念群发生了剧烈变化。这个变化过程是通过一系列连续性和断裂性的发展才得以充分实现的。其中两次非常重要的断裂分别是使用抽象的人类理性人格否定超验的上帝人格,以及进而使用经验的人类概念否定抽象的人类理性人格。这两次断裂可以被理解为早期启蒙和社会学启蒙,人类思想在趋于更为实证化和去-形而上学化的方向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德国古典哲学的后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更为清晰同时又更为暧昧地呈现出这两次重要的断裂。站在德国古典哲学末端的青年马克思也正同时站在了社会学启蒙的开端。青年马克思的政治批判及之后研究的转向充分说明了从早期启蒙到社会学启蒙的转变。通过这个视角来研究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形成及其变革背景,可以补足既有马克思研究中有所忽视的方面。而且,从社会学启蒙视野下的马克思出发,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学启蒙对早期启蒙的批判,以及政治哲学的总体发展进程。

埃及努比亚人问题的历史透视 下载:88 浏览:501

赵军 《历史教学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埃及努比亚人问题是一个历史遗留难题。长期以来,埃及政府禁止公开讨论努比亚人的权利并否定存在相关问题。穆巴拉克执政后期,努比亚人问题开始进入公众视野。努比亚人借助发生的重大社会事件和政治事变,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族群动员和政治参与,将回迁权作为争取族群基本权利的中心内容,并围绕回迁权与政府进行了多次博弈。2014年埃及新宪法将努比亚人的回迁权写入相关条款,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法律依据,但由于努比亚人问题的复杂性,短期内仍无法得到彻底解决,或许仍会影响当前埃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中国佛教早期译经中的“更出”问题探析 下载:19 浏览:140

张雪松 《国学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更出"是道安在经录时的常用语,用于描述竺法护译经尤多。汤用彤先生认为《道安录》中"更出"是指一部佛教典籍由竺法护自己先后翻译、修订,从而出现了两个不同版本的汉译本。本文则通过大量史料,论证了道安等人使用的"更出",都可以判定为在旧有译本的基础上修订或新译,而且修订者或新译者,与之前的译者绝非同一个人。竺法护的多部"更出",是后人在竺法护原有译本基础上的改治,与前凉张天锡政权组织的译经关系密切。前凉政权灭亡之前,有意收集了多部以往的旧译,并在旧译本的基础上加以修订"更出",故可在较短时间内译出一批佛经,以期在乱世中尽快达到佑国的目的,此与姚秦令鸠摩罗什更出《大品》的情况类似。

陶弘景集的书籍史——以方法论层面的重编制作及版本演化为视角 下载:26 浏览:136

刘明 《国学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由于汉魏六朝别集存在六朝旧集和重编本两种成书层次,重编本辑自传世典籍的文本属性决定了它并不具备充分的文学史意义,只是作为物质性版本载体而存在,具有文献学意义。这意味着研究重编本的唐前别集,应将编撰成书、补辑校订、抄写刊印诸角色功能和版本谱系的梳理融为一体。即将触角延伸至典籍文本生成的完整环节中,而非单一的作家作品模式。借鉴西方的书籍史理念,并作为一种方法论引入到重编本别集的研究中,同时根植传统的古典文献语境进行话语体系的改造。初步构拟出作品的著者、书籍的制作者、流传过程中的读者和典籍内容演化的层累性四种术语,著者、制作者和读者具备同等地位的角色功能,典籍的生产和最终定型是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而改变作家的唯一权威性地位。从作品到典籍不止存在一位制作者,编抄校订刊印和阅读等手段都在发挥作用,使典籍的文本结构呈现出鲜明的层累性。以陶弘景集为个案的考察表明此路径具有一定的适用性,既扩展了传统文献学的研究范畴,也尝试性地构建出基于汉魏六朝集部典籍的中古文学史料学的学术体系。

章太炎的《左传》训诂及相关问题续探——读《春秋左传读》札记 下载:24 浏览:137

王诚 郝瑞卿 《国学研究》 2020 年6期

摘要:
章太炎在杭州诂经精舍师从俞樾期间所撰《春秋左传读》,以读书札记的形式考订、诠释《左传》的古字古词、典章名物和微言大义。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着眼于经传训释和字词研究的角度,发掘和探讨章太炎的《左传》训诂及相关问题:承袭乾嘉传统,援据经师故训;博征周秦两汉经史诸子,使《左传》与群籍相互证发;训诂求其根源和统系,析疑辨难,剖解精密,反复推求,展转旁通。

西汉用《诗》讽谏后妃外戚考论 下载:35 浏览:203

冯一鸣 《国学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西汉武帝之后,经学兴盛,学术以关注现实、注重实用的特点参与政治斗争,《诗经》学亦是如此。后妃外戚问题是西汉政治史上的关键问题,宣、元、成、哀几朝后宫争宠、外戚擅权之事愈演愈烈,朝臣在上疏奏议中屡屡称引《诗经》针对后妃外戚问题进行讽谏。如王吉、匡衡、谷永、刘向、杜钦等人皆有此类谏疏,立场各不相同,而皆以《诗》学为工具发挥主文谲谏之用。反映了西代经学与政治之间的紧密联系,亦说明了《诗经》在西汉已逐渐蜕变为一个带着高尚道德光环的社会政治工具。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