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新制度主义视角下我国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面临的困境及其对策 下载:84 浏览:517

王向华 张曦琳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8年12期

摘要:
从新制度主义视角来看,我国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主要面临评估主体间的利益博弈、评估制度的路径依赖与制度外部文化认同缺失等困境。要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的健康发展,应转变政府在评估中的角色定位、打破制度路径依赖和营造为社会所认同的文化环境。

“公立高校举办者”概念的规范分析 下载:49 浏览:504

申素平1 周航1 左磊2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20年7期

摘要:
公立高校的举办者是高等教育法律关系中的重要主体,也是政府在高等教育治理中扮演的一个重要角色,其权利义务边界是构建政府、高校与社会之间新型关系的基础。但实践中人们对"公立高校举办者"内涵的理解仍然含混,对政府作为举办者与管理者的职能差异存在认知盲区。要重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的举办者身份,应进一步明晰举办者的概念和内涵,厘清不同层级政府部门作为举办者和管理者的职能身份及权利义务。

京津冀区域高校联盟建设的现状、困境与对策 下载:87 浏览:520

李旭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8年12期

摘要:
作为京津冀高等教育资源统筹的主要抓手,区域高校联盟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三年来京津冀区域已建成九大高校联盟,呈现出以专业或行业为中心、体量较小、以协议方式结盟、合作框架较全面等特点,但也显露出形式大于内容、主体参与热度不均、联盟伙伴责任分担不均、组织与行动框架不明晰等问题。这主要源于三地资源不均、发展落差显著、利益复杂、制度壁垒及统筹不足等因素。鉴于此,京津冀高校联盟亟待从"分散"走向"统筹",从"上位"走向"下位",从"目标导向"走向"问题导向",从"硬环境共建"走向"软文化共鸣"。

大学能力建设: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 下载:89 浏览:503

宣勇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8年10期

摘要:
从关注以"论文中心主义"为导向的大学竞争力排名转向"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的大学能力建设,是新时代赋予中国大学的历史责任,是当下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大学能力是大学组织认识世界和引领社会的本领,是大学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大学能力建设应从确立大学的主体地位、提升大学教师的学术生产力、变革学术生产关系、增强大学的治理能力四个方面展开。

农村高等教育扶贫:缘起、困境和突围 下载:75 浏览:501

闵琴琴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8年10期

摘要: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高等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责无旁贷。然而我国高等教育服务农村水平落后,不仅影响到农村社会的发展,而且严重阻碍了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深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跨越和人的城镇化建设。农村高等教育扶贫要以传扬优秀乡村文化为使命,以建立服务农村社会发展的农村高等教育体系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互动机制为目标,促进农村社会转型。

浙江省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下载:89 浏览:515

吴建文 陈海英 张建飞 《中国教育学报》 2020年2期

摘要:
近年来,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国家也出台了一些规范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政策。本文对浙江省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现状进行研究,提出要从规范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主体办学行为、促进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成人性"特色办学、加强各类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融合三个方面来推动浙江省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

高校人才资源竞争现状探析——以2007-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职业流动为例 下载:84 浏览:521

江珊 刘少雪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8年10期

摘要:
在对2007-2015年当选的226位中国科学院院士的职业流动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从院士群体来看,所谓的高校"挖人大战"是部分高校与少数高层次人才间的"游戏",媒体有夸大之嫌;高层次人才市场"有价无市",影响学术圈的可持续发展;高层次人才在职业生涯探索与建立阶段积淀的工作资源对其职业流动有较大的影响;适度、公开的工作要求对于高层次人才工作动机的实现具有积极意义。

十九大精神引领下的高等继续教育转型发展——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成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委员会第二十一届年会综述 下载:43 浏览:489

曾德强1 孙烨超2 《中国教育学报》 2018年3期

摘要:
2017年12月,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成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委员会第二十一届年会在广东省广州市举行,来自全国47家单位的173位代表参加了大会。年会分第四届研究会理事会工作报告、研究会理事会换届、大会主题发言和小组论坛四大板块。会议围绕"十九大精神引领下的高等继续教育转型发展"这一主题,以主题发言、分论坛研讨等形式从理论与实践层面进行深入交流,探讨了高等继续教育转型的新时代、新定位、新战略,呈现了高等继续教育现状、转型经验和理论研究。

“互联网+”与高校课程教学变革 下载:81 浏览:498

尚俊杰1 张优良2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8年9期

摘要:
大规模开放在线教育揭开了教育大变革的序幕,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再次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在传统教育模式中,课程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呼唤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将重塑高等教育领域,拓展优质课程资源,推动学生自主性和互动性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并强化课程的实践性。因此,应该全面认识互联网技术在教育变革中的推动作用,积极利用优质互联网资源,并通过推动教师转型发展以应对未来的课程教学变革。

以信息技术构建高等教育新型教学支持体系——基于抗疫期间在线教学实践的分析 下载:61 浏览:510

韩筠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20年5期

摘要:
信息技术已成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引发的大规模在线教学的主要支撑力量。疫情期间的在线教学实践使包括在线课程及学习资源支持、在线教学平台及教学服务支持、教师在线施教支持、平台运行与网络安全支持的新型教学支持体系得以构建;探索出了多种新型教学服务供给方式,数字化教学工具也被广泛使用。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向纵深发展,应当赋予教育教学以信息化新认知,借助信息技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信息化能力,按照信息时代要求创新教育教学管理,促进信息资源共享以服务终身学习。

无声的区隔:高考文理分科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 下载:57 浏览:497

周菲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9年5期

摘要: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高考文理分科的关注主要集中于其对学生素质发展影响的争论,文理分科所造成的高等教育机会不公平被主流的声音所遮盖。有数据表明,文理分科的确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公平。这种不公平之所以未引发强烈关注,是基于个人利益让位于国家利益的正当性认识、后天选择产生的自致性后果,以及不可比性和程序正义的合理性渲染。然而,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范畴来看,文理分科所产生的入学机会不公平的扩散效应是长远和显要的。取消文理分科并不会对文科生造成新的"机会劣势",但需要相关部门在政策制订和制度设计中,以质量和公平为共同关照,审慎推进。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政策的演进逻辑与理性选择 下载:74 浏览:521

祁占勇 李莹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8年8期

摘要: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经了以全面重建为中心的初步建设阶段、以结构优化为抓手的规范发展阶段、以规模扩张为动力的繁荣发展阶段和以内涵建设为重点的深刻变革阶段;遵循着以简政放权为核心的政策动力机制、以价值负载指导利益分配的政策目标取向、以政策工具为策略选择的政策实施过程保障、以文本话语表达的政策话语文化等演进逻辑。未来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发展要有协调统一的动力形成机制和丰富充分的多元价值取向,过程保障不断创新政策工具,政策话语不断强化民众参与。

一流大学异地办学的生成逻辑与增值效应 下载:46 浏览:520

赵俊芳1 王博书2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20年4期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高等教育优质资源与地方城市双促的新型办学模式,一流大学异地办学活动备受社会关注。异地办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发展空间受限的困局,也部分满足了一些地方城市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并赋予所在城市以特定的创新气质和文化禀赋。但作为大学母体的衍生组织和新创空间,异地校区在办学过程中存在着多元主体间的利益不一致、学科资源享用不均以及空间区隔等问题。大学异地办学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利益调适和结构调整过程,应关注各利益主体间的共生点,完善大学制度整体设计,以真正实现多主体的增值效应。

高等教育研究的起源与演进——基于学术期刊增长的视角 下载:36 浏览:516

沈文钦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9年5期

摘要:
分析29个国家275本高等教育研究期刊的创办信息后发现,高等教育研究期刊的发展经历了专业化、次学科分化和研究主题分化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各国高等教育研究学会相继成立,学会期刊的出现标志着高等教育研究专业化阶段的到来。20世纪80年代后,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政策、大学教学与学习、高等教育评价、大学史等次级研究方向相继有了专门的研究刊物,高等教育研究走向了学科分化。与此同时,以主题为形式的分化开始出现,学术自由、教师发展、留学与教育交流、种族与多样性等重要的研究议题拥有了专门的研究期刊。此外,国际化趋势对高等教育研究期刊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象牙塔背后的阴影——高校教师职业压力及其对学术活力影响述 下载:70 浏览:491

阎光才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8年7期

摘要:
伴随社会以及高校内部组织环境的变迁,学术职业的性质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教师传统的信念、价值以及工作和生活方式正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并承受着越来越大的职业压力。在此压力之下,教师的行为表现乃至心理、精神以及身体状态都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如工作满意度下降、激情消退、精神紧张乃至倦怠等。这些由过高职业压力所带来的负效应,往往会影响到教师的学术活力甚至创造力,它尤其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并对当下学术制度与政策环境予以反思性的审视与评价。

中国高等教育学术研究的演变与发展趋势(1980-2019)——基于对六个CSSCI高等教育源刊的大数据分析 下载:58 浏览:518

赵志纯1 何齐宗1 安静1 陈富2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20年4期

摘要:
对六个影响力较高的高等教育类学术期刊40年来大数据的计量分析发现:我国高等教育学术研究的发展历经平稳初创期、激增发展期和调整重质期三个阶段,中国现已成为高等教育研究大国;研究质量不断提升,但学术相继性仍较弱,与国际相比有明显差距;研究的核心力量业已形成,呈占比小、分量重的特点;研究的合作协同性不断加强,学者合著已成主流,但跨机构合作较为薄弱;实证研究论文数量增长明显,但总量仍较少、占比小;研究知识团簇稳步增长且呈良好的聚焦性,既注重与国家方针政策相匹配,也注重学科的相对独立性。

高等教育治理范式演进的理想类型及其互动关系考察——基于公共领域中国家角色的分析 下载:79 浏览:505

姚荣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8年6期

摘要:
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治理作为公共治理范式的理想类型,分别对应于高等教育治理的"国家控制"逻辑、"民主回应"逻辑、"绩效责任"逻辑、"法权平衡"逻辑。作为核心行动者的国家在四种理想类型的高等教育治理范式中分别扮演行政指令的发布者、行政法治的守护者、质量的监管者、合作伙伴关系的促进者等角色。实践表明,不同理想类型的高等教育治理范式通常以"混合"模式同时出现,等级、法治、市场以及网络等不同类型的治理话语与隐喻相互交叠,因应了高等教育治理中多元且冲突的利益与价值诉求。

论高等教育研究的“中国模式” 下载:54 浏览:501

李均 周奕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20年3期

摘要:
高等教育研究的"中国模式"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发展与改革历程中积累而成的特殊综合体,具体体现为:学科范式与问题范式并举、专业体制与群众体制并举、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并举、自主创新与国际借鉴并举。高等教育研究"中国模式"的形成机制复杂:实践需要是"中国模式"的驱动引擎,学科建制是"中国模式"的支撑平台,创新、创业、开放精神是"中国模式"的精神支持。高等教育研究的"中国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高等教育研究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世界性、普适性意义。未来需进一步深耕高等教育研究的"中国模式",增强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国际化程度,为世界高等教育研究的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民办高校实施分类管理政策面临的困境及其完善策略 下载:56 浏览:520

别敦荣1 石猛2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20年3期

摘要:
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政策已完成从积极探索到必须贯彻落实的演变。该政策出台的目的主要在于理顺民办教育管理体制,便于政府财政资助民办学校办学,打通金融资本进入民办教育的通道。然而,政策出台后,我国民办高校陷入了举办者的"营非选择"困境和非营利性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主体责任困境。对此,需要制定明确而有吸引力的鼓励和奖励政策,引导举办者选择"非营登记";延缓"营非登记",维护民办高等教育的稳定;开展混合型民办高校发展试点,打通民办高校发展的第三条道路。

高校招生配额制与高等教育公平——历史检视与现实省察 下载:61 浏览:281

刘焕然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9年4期

摘要:
配额制是我国高校招生制度的典型特征,与高等教育公平问题联系紧密。我国高校招生配额制经历了身份配额制、出身配额制和区域配额制的形态变迁,对高等教育机会均等和权利平等产生了不同影响。高校招生配额制的国家导向和在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上的失调,是产生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基础性因素。为促进高等教育公平,必须改变"应激式"或"打补丁式"的政策调整方式,从根本上变革高校招生制度,让配额制回归"善制"本义,通过自上而下的系统性制度设计和政策调整来补偿、平衡不同地区的招生名额。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