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新加坡石斑鱼虹彩病毒ORF39L基因克隆、表达及抗体的制备 下载:43 浏览:474

张红莲1 夏立群2 秦启伟3 《中国水产学报》 2018年3期

摘要:
为研究新加坡石斑鱼虹彩病毒(Singapore grouper iridovirus,SGIV)核心基因ORF39L在病毒侵染过程中的作用,制备了SGIV ORF39L表达蛋白的抗体;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SGIV ORF39L的抗原表位基因,并以所选抗原表位基因片段39Ag1和39Ag2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ET32a-39Ag1和pET32a-39Ag2;将质粒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中成功表达融合蛋白pET32a-VP39Ag1和pET32a-VP39Ag2;用所得融合蛋白分别免疫小鼠,获得了高效特异抗体39Ab1和39Ab2;利用制备的抗体进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结果显示,VP39参与了SGIV的装配。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ORF39L基因在SGIV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数据资料。

基于长片段PCR扩增的牡蛎疱疹病毒基因组高通量测序 下载:90 浏览:514

史杰1,2 白昌明2 李晨2 蔡生力1 王崇明2 《水产研究进展》 2018年4期

摘要:
为获取2001年低温冻存栉孔扇贝感染牡蛎疱疹病毒(Os HV-1)变异株(ZK2001)基因组序列,并分析ZK2001与其他Os HV-1变异株的序列差异和系统发育关系,利用基于长片段PCR的基因组DNA的扩增和富集技术,获取2001年栉孔扇贝感染Os HV-1变异株的基因组DNA;再使用Illumina Hiseq 2500 PE250高通量测序平台对其测序。最后分析ZK2001与Os HV-1其他变异株基因组的序列差异和系统发育关系。测序数据组装后获得8个Scaffold。基因组变异分析结果显示,ZK2001与参考基因组相比存在328个SNP位点,SNP和序列插入/缺失变异是导致Os HV-1基因组序列变异的主要变异类型。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ZK2001变异株与分离自我国的Os HV-1变异株亲缘关系最近,与分离自欧洲的Os HV-1μvar及其相关变异株的亲缘关系最远,说明中国和欧洲分布Os HV-1间存在因地理隔离导致的遗传分化。研究表明,基于长片段PCR的DNA富集技术,可以有效地扩增和富集冷冻样本中Os HV-1基因组DNA,并应用于高通量测序。Os HV-1不同变异株基因组序列数据的获取和积累,将为其基因组尺度的基因变异、株系演化和系统发育关系等研究提供重要基础。

M、F型COⅡ基因在雌雄三角帆蚌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差异研究 下载:84 浏览:497

陈亚1 王雅昱1 汪桂玲2 何方殊1 李家乐2 《水产研究进展》 2018年3期

摘要:
与传统的母系遗传不同,双壳贝类线粒体有M和F型2种mt DNA,称为双单亲遗传(doubly uniparental inheritance,DUI)。为了探究DUI的形成机制,实验利用RACE方法得到三角帆蚌M、F-type COⅡ基因的cDNA全长;荧光定量检测各时期各组织中M、F-type COⅡ基因的表达。结果发现,(1)M-type COⅡ基因的cDNA序列全长1244 bp,F-type COⅡ基因的cDNA序列全长808 bp,M型3′端较F型有一段546 bp的特异性延长序列;跨膜结构预测显示M-type COⅡ基因3′特异性延伸区域有4个跨膜结构,推测这段延伸序列具有一定的功能性;(2)早期幼龄(胚胎期-5月龄)三角帆蚌的组织团中,M、F-type COⅡ基因均能检测出,且同时期中F-type COⅡ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M-type COⅡ;(3)6月龄蚌各组织中,F-type COⅡ基因在各组织中表达量明显高于M型的表达量,而M-type COⅡ基因在性腺中表达明显高于其他组织;(4)一龄雌性各组织中,M、F-type COⅡ基因均有表达;而一龄雄性各组织中,M-type COⅡ基因仅在性腺中表达;(5)二龄雌性各组织中,M、F-type COⅡ基因均有表达;二龄雄性各组织中,F-type COⅡ基因除性腺外的其他组织中均有低量表达,M-type COⅡ基因仅在性腺中表达,且表达量较高。研究表明,在三角帆蚌雌雄个体发育过程中,M-type mt DNA在组织中选择性降解或聚集。

参芪复方对糖尿病血糖波动模型大鼠胰腺组织生物钟相关基因与肠道菌群的影响 下载:75 浏览:510

刘桠 张翕宇 康健 晁俊 高泓 王钧冬 谢春光 《当代中医药》 2020年4期

摘要:
目的探讨参芪复方对糖尿病血糖波动模型大鼠血糖稳态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30只自发性2型糖尿病GK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参芪复方组和西格列汀组,每组10只,均予高脂饲料喂养4周建立血糖波动模型;10只Wistar大鼠设为正常组,予普通饲料喂养4周。造模成功后参芪复方组给予参芪复方浸膏1.44g/(kg·d)灌胃,西格列汀组给予西格列汀片悬液16mg/(kg·d)灌胃,正常组、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5ml/(kg·d)灌胃,均连续8周。大鼠尾静脉取血,测1日内8:00、10:00、14:00、16:00、18:00 5次血糖水平,计算一日血糖平均水平(MBG)、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平均血糖的标准差(SDBG);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胰腺组织生物钟相关基因Id 2、Usp 2、CRY1、DBP mRNA表达;运用16S rDNA基因测序分析各组大鼠肠道菌群属水平分布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其余各组大鼠MBG、SDBG升高,模型组和参芪复方组LAGE亦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参芪复方组和西格列汀组大鼠MBG、SDBG、LAGE均降低(P<0.01),西格列汀组在降低SDBG、LAGE方面优于参芪复方组(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Usp 2、CRY1 mRNA表达及丁酸菌属水平均降低(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参芪复方组和西格列汀组大鼠Id 2 mRNA表达降低,Usp2、CRY1 mRNA表达升高,拟杆菌属、丁酸菌属水平亦升高(P<0.05或P<0.01);各组DBP mRNA表达、布劳特氏菌属和罗氏菌属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芪复方可能通过调节血糖波动模型大鼠胰腺组织生物钟相关基因的表达及肠道菌群菌属的分布,从而调节血糖稳态。

SLC2A9基因多态性对我国高尿酸血症伴慢性代谢性疾病人群的影响 下载:35 浏览:1572

陈安进 《中国医学研究》 2025年2期

摘要:
SLC2A9基因目前已知与高尿酸血症关联性非常强的基因,其编码的果糖转运蛋白9(GLUT-9)在人体内分布广泛,通过调节尿酸代谢,对人体常见多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帕金森病、心血管疾病等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SLC2A9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对我国我国高尿酸血症伴慢性代谢性疾病人群的影响,以期为进一步研究相关疾病的分子遗传学机制和新的临床治疗作用靶点提供参考。

基于生物信息学探析 KIF23基因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意义及双旋复花内酯甲的干预研究 下载:68 浏览:42

王文龙1,2 孔庆志3 卢宏达3 刘殿雷2 余涛1,3 鲁明骞4 雷章3 吴洪斌3 《中国中医药》 2019年6期

摘要:
目的:阐明KIF23基因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并进一步探究双旋复花内酯甲对乳腺癌细胞中KIF23基因的干预作用。方法:从Oncomine和GEO数据库中提取并挖掘关于乳腺癌中KIF23基因表达的数据,并探讨其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最后,进一步分析Japonicone A对乳腺癌细胞中KIF23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对Oncomine数据库中搜集9项KIF23基因有表达差异的乳腺癌和癌旁正常组织数据集在线分析,结果表明KIF23基因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训一学意义(P<0.05)。同时,在线生存分析结果表明KIF23基因低表达患者的预后相对更好(P<0.05)。最后,分析GEO数据库中的数据集GSE85871发现双旋复花内酯甲可使乳腺癌细胞KIF23基因表达下调(P<0.01)。结论:KIF23基因在乳腺癌中高表达,且与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这也许是双旋复花内酯甲干预乳腺癌细胞的一个新靶点。

核心蛋白聚糖基因rs7441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痰瘀证、冠心病痰瘀证的遗传关联分析 下载:54 浏览:488

古联1,2 黄思芸2 李敏华2 李金鸿2 黎同顺2 龚林2 申婷婷1 《中国中医药》 2020年10期

摘要:
目的旨在探讨核心蛋白聚糖(decorin, DCN)基因rs7441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 IS)痰瘀证、冠心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 CHD)痰瘀证的遗传关联。方法纳入IS痰瘀证患者、CHD痰瘀证患者、对照组各550例,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检测DCN基因mRNA外周血表达水平,采用Sequenom MassARRAY技术进行基因分型,通过PLINK、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DCN基因在IS痰瘀证患者、CHD痰瘀证患者外周血中的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01)。②DCN基因外周血mRNA表达水平与IS痰瘀证患者的空腹血糖(FPG)、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的相关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CHD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也显著相关(均P<0.050)。③DCN基因rs7441多态性与IS痰瘀证、CHD痰淤证的发生风险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0)。④DCN基因rs7441多态性与IS痰瘀证患者的血清载脂蛋白B(APO-B)(加性模型:Padj=0.006)、低密度脂蛋白(LDL)(加性模型:Padj=0.029)水平显著相关,rs7441多态性与CHD痰瘀证患者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显著关联(加性模型:Padj=0.018)。结论 DCN基因mRNA表达水平可能参与IS痰瘀证、CHD痰瘀证的发生,rs7441多态性可能影响IS痰瘀证患者的血脂代谢、CHD痰瘀证患者的凝血功能。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肝癌组织中关键基因及MicroRNA 下载:75 浏览:486

吴娜1 毛祥坤2 万治平2 李瀚旻3 《中国中医药》 2019年5期

摘要: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中关键基因、miRNA及相关的信号通路。方法:在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数据库GEO(Gene Expression Omnibus)中下载4个芯片数据(GSE62232、GSE84598及GSE452673个基因数据及GSE98269miRNA数据)进行分析。将筛选出的差异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输入DAVID数据库进行Gene ontology(GO)及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蛋白互作分析图。将筛选出的差异miRNA(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miRNAs,DEMs)用在线软件miRDB进行靶基因预测。结果:通过筛选后发现152个DEGs(103个下调基因及49个上调基因)及34个DEMs(26个DEMs高表达,8个DEMs低表达)。经过DAVID分析后发现P53信号通路、卵母细胞减数分裂等生物过程参与肝癌的发生发展。结论:在152个DEGs中TOP2A、AURKA、HMMR、ANLN、CCNB1、CCNB2、CDK1、CDK3、CENPF、NDC80等10个过表达靶基因可作为肝癌的潜在生物学标记物,miR-424-5p为肝癌的重要miRNA,P53信号通路可能是肝癌的关键作用分子机制。

五味子醇甲对APP/PS1小鼠学习记忆和NF-κB p65的影响 下载:62 浏览:496

宋琳1 朴钟源2 张丽梅2 姚丽芬3 陆一婵4 《中国中医药》 2020年8期

摘要:
目的研究五味子醇甲(SCH)对APP/PS1双转基因痴呆小鼠行为学和NF-κB p65的影响。方法将35只APP/PS1双转基因痴呆小鼠随机分为模型(APP/PS1)组、五味子醇甲(SCH+APP/PS1)组;另以同背景同月龄的C 57 BL/6 J阴性小鼠为空白(WT)组。SCH+APP/PS1组给予SCH悬浊液灌胃(2.6 mg·kg-1·d-1),模型组和空白组给予等量蒸馏水灌胃。各组灌胃30 d进行Mirror水迷宫空间探索试验后取材。HE染色法观察皮层及海马CA1区神经细胞的形态结构。运用DCFH-DA法检测脑组织活性氧(ROS)含量。Western印迹检测法检验磷酸化核转录因子(NF-κB p65, pp65)的表达。结果与APP/PS 1组相比,APP/PS 1+SCH组有效区停留距离及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APP/PS 1+SCH组穿越有效区次数和平台区停留距离增加,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PP/PS 1+SCH组HE染色观察皮层有部分神经细胞萎缩、减少,较APP/PS1组明显好转,海马细胞排列整齐度尚可、较均匀。与APP/PS1组相比,APP/PS1+SCH组能降低ROS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P/PS 1+SCH组皮层及海马pp65蛋白相对表达量下调(P<0.05,P<0.01)。结论 SCH可能通过降低ROS含量和抑制pp65保护脑组织形态结构和提高APP/PS1鼠空间探索记忆能力。

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pPKCγ和ERK1基因在背根神经节的表达研究 下载:82 浏览:514

黄适 刘鹏 林春 李林福旭 王松 雷力民 《中国中医药》 2018年9期

摘要:
目的:基于治疗前、后IBS大鼠pPKCγ和ERK1基因在背根神经节的表达,探讨安肠汤治疗肝郁脾虚型IBS的机制。方法:40只清洁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10只/组,正常组、模型组、西药组、中药组。采用番泻叶+束缚应激法造模。造模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予安肠汤煎剂及得舒特片2周,用腹部回缩反射评估大鼠内脏敏感性,用PCR和Western-blot技术检测pPKCγ和ERK1基因与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背根神经节中的pPKCγ和ERK1基因表达与另外3组对比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与西药组及中药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西药组和中药组相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说明pPKCγ和ERK1的基因参与肝郁脾虚型IBS大鼠疼痛信号外周敏化机制;中药安肠汤可以有效调控pPKCγ和ERK1基因在背根神经节的表达,从而达到缓解腹痛的临床效应机制。

督脉电针对APP/PS1双转基因痴呆小鼠行为学和海马区Aβ沉积的影响 下载:82 浏览:510

邵淑君1 李华岳2 邬继红1 唐银杉3 高誉珊4 张淑静4 向杜炼1 《中国中医药》 2020年4期

摘要:
目的观察督脉电针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小鼠行为学和海马区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rotein,Aβ)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疗法抗痴呆的作用机制。方法 7月龄雄性APP/PS1小鼠共2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每组10只。以相同遗传背景的C57BL/6小鼠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选取"百会""印堂""人中",隔天针刺干预1次,共15次。采用Morris水迷宫观察各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小鼠海马区Aβ表达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逃避潜伏期增长(P<0.01),游泳距离增加(P<0.01),游泳速度无统计学差异,首次跨越原平台时间延长(P<0.01),距原平台平均距离增加(P<0.01),海马区Aβ表达增多(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逃避潜伏期缩短、游泳距离减少(均P<0.01),游泳速度无统计学差异,首次跨越原平台时间减少、距原平台平均距离缩短(均P<0.05),海马区Aβ表达减少(P<0.01)。结论督脉电针干预可降低Aβ沉积,而提高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学习记忆和空间探索能力。

肺癌相关基因与中心碳代谢 下载:97 浏览:516

王晓燕 李卫东 花宝金 《中国中医药》 2018年5期

摘要:
细胞代谢在癌症起始和转移性进展疾病中起到核心作用,代谢转换为有氧糖酵解和乳酸产生增加是侵袭性肿瘤细胞的特征,并且是肿瘤反应和治疗结果的共同决定因素。由于细胞代谢是相互依赖的途径的复杂网络,局部改变将对整体肿瘤代谢产生影响,而肺癌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多步骤过程,其特征在于许多遗传和表观遗传改变的积累,包括致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的改变,导致关键细胞-调节和生长-控制通路的改变。对肺癌相关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与中心碳代谢的研究做一论述,以期在葡萄糖转运和能量代谢途径中,挖掘可以阻断失调的癌基因和/或恢复功能丧失的肿瘤抑制基因的途径,以探索肺癌治疗的新方法,并作为开发新的抗肺癌转移疗法有价值的靶标。

TLR4基因结构和功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下载:95 浏览:517

郑洋1 王佳慧1 梁天坚1 汪磊1 赵铁建2 《中国中医药》 2020年1期

摘要:
目的运用生物信息学的各种方法,对TLR4基因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深入分析。方法依托生物信息学的各种软件,对TLR4基因启动子及其所编码的氨基酸理化性质、信号肽、跨膜结构、蛋白质的二级结构、蛋白质三级结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蛋白质相互作用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TLR4基因只有一个启动子;TLR4蛋白属于亲水的不稳定蛋白,等电点为5.88;TLR4蛋白大多数位于膜外的分泌蛋白并且有信号肽;二级结构以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为主;三级结构稳定可靠;N-糖基化位点和O-糖基化位点各有10和4位;磷酸化的位点有Ser:21,Thr:6,Tyr:7;TLR4蛋白可以与10个蛋白发生作用。结论深入分析TLR4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研究其与肝脏疾病之间的关系有很大的意义。

2型糖尿病肾阴虚证患者差异lncRNA的筛选及分析 下载:89 浏览:516

张技1 韩玉萍1 罗梅2 《当代中医药》 2018年9期

摘要:
目的找出与2型糖尿病肾阴虚证发生、发展相关的lncRNA,并探讨其调控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lncRNA/mRNA芯片对6例2型糖尿病肾阴虚证患者和4例健康成人外周血进行基因表达谱检测,两组数据对比得到差异lncRNA,再对差异lncRNA进行靶基因的预测,并将靶基因与差异mRNA联合分析,从中找出可能与2型糖尿病肾阴虚证发病相关的lncRNA。结果筛选出差异lncRNA 275条,其中上调lncRNA数为217条,下调lncRNA数为58条。采用顺式调控预测,相关的差异lncRNA有161条;采用反式调控预测,相关的差异lncRNA有107条。在与差异mRNA数据中对比发现,靶基因表达水平有改变的lncRNA 7条。结论 lncRNA AF116618、HMlincRNA880与2型糖尿病肾阴虚证的发生、发展可能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作为2型糖尿病肾阴虚证新的诊断标志物和药物靶点的可能。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补肾强督治偻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作用机理 下载:91 浏览:513

邱冬妮1 潘峰2 谭希1 赖勇辉1 何晓红2 周颖燕2 何羿婷2 《当代中医药》 2018年7期

摘要: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补肾强督治偻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作用机理。方法运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成分分析平台(BAT-MAN)数据库获取补肾强督治偻方的作用靶标基因,于CTD数据库中获取强直性脊柱炎疾病相对应的靶标基因,将两者取交集后获取疾病-药物蛋白靶基因,运用网络可视化软件STRING构建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网络,并将结果进行网络可视化展示,通过网络结构和节点间加权重联系的计算分析算法筛选出重要的关键基因。借助DAVID在线工具进行疾病-药物交集靶基因的基因本体论(GO)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在CTD数据库中获取关键基因于强直性脊柱炎的疾病治疗作用。结果补肾强督治偻方靶标基因与强直性脊柱炎疾病靶标基因的交集基因有705个。GO分析结果显示,补肾强督治偻方-强直性脊柱炎交集靶基因的生物功能主要包括基因表达的阳性调控、炎症反应、细胞增殖阳性调控等;信号通路富集结果显示,补肾强督治偻方-强直性脊柱炎交集靶基因的网络主要涉及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等。获得关键基因23个,都与痛症、炎症性疾病及关节炎性疾病相关。结论补肾强督治偻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是多靶点、多通路、多选择的复杂机制过程,其机制多与抗炎和镇痛相关。

中医音乐治疗的现代医学价值与文化内涵 下载:79 浏览:487

王思特 张宗明 《当代中医药》 2018年6期

摘要:
在各类史料和医书中记载了各种形式的音乐治疗医案,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这些案例中古老的音乐治疗原理获得了现代科学的解读,除了声波治疗、诱发"α波"、音乐引导想象等具有现代医学价值的内容被揭示外,其自然疗法的特点对现代医学亦有借鉴意义。古代音乐治疗医案的文化内涵,体现在中医文化和古代音乐治疗思想具有多层次同构关系,即从微观的医理与乐理简单的理论对应,到中观的共同的文化基因,直至由宏观的人类学视角,体现出"本民族""本土化"的健康理念和生命意识。

慢性应激损伤对大鼠海马GABRD基因表达的影响及逍遥散干预机制的研究 下载:98 浏览:542

江东1 孙琪2 郭维2 马榕1 陈晓梅1 马会明3 《中国中医药》 2018年1期

摘要:
目的:用逍遥散干预慢性应激损伤模型大鼠,观察其海马区GABRD基因的表达情况。方法:以4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慢性应激模型组、逍遥散治疗组3组,每组15只。造模方法采用Cart多相慢性应激大鼠模型并加以改进,逍遥散治疗组在造模同时给予逍遥散2mL/只·d,连续造模21d,于第22天处死大鼠并取材。运用Agilent表达谱芯片筛选各组差异基因,并选取GABRD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各组大鼠海马区域GABRD基因mRNA及其蛋白表达情况加以验证。结果:Agilent表达谱芯片结果显示慢性应激模型组大鼠海马GABRD下调,逍遥散干预后有上调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RT-PCR及免疫组化法验证结果显示:慢性应激模型组大鼠海马GABRDmRNA及其相应蛋白表达均显著下调,中药复方逍遥散可从蛋白水平纠正这种下调的表达变化。结论:γ-氨基丁酸A受体δ亚型表达变化参与了慢性应激损伤的过程,逍遥散可能通过调控这一基因的表达而发挥对慢性应激损伤所致一系列神经、精神紊乱症状的保护性调节作用。

介入性心血管内药物和基因纳米控释体系 下载:84 浏览:506

​宋存先1 杨菁1 孙洪范1 冷希岗1 朱文玲2 曾勇2 管珩2 李拥军2 《纳米技术研究》 2021年2期

摘要:
通过介入导管将药物和基因载运到血管内病灶部位,并在血管组织中长期释放.以生物可降解聚合物PLGA为基材,采用超声乳化/溶剂挥发法分别制备包载药物和基因的纳米粒子,对纳米粒子进行了表面修饰提高血管吸收性;用载反义MCP-1基因的纳米粒子转染平滑肌细胞,对平滑肌细胞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用兔髂总动脉和颈总动脉血管损伤模型进行灌注实验.体外释放实验表明均具有缓慢释放作用,凝胶电泳实验证明基因的结构未遭破坏.说明纳米粒子是非常理想的血管内导向定位药物和基因控释的载体。

基因组医学技术革新对临床医学诊断与治疗的影响 下载:71 浏览:776

黄子煜 《诊断医学》 2025年4期

摘要: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基因组医学技术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革新。这些技术的突破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人类基因组的认知,还深刻影响了临床医学的诊断与治疗方式。本文旨在探讨基因组医学技术革新如何重塑临床医学领域,特别是在疾病诊断的精准度、治疗方案的个性化以及疾病预防策略的制定等方面。通过深入分析高通量测序、基因编辑、大数据分析等关键技术的应用,本文揭示了基因组医学技术在提高诊断准确性、实现个体化治疗及推动精准医疗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本文也关注了伴随技术革新而来的伦理、法律及隐私保护等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深圳市男男性接触者HIV/AIDS疾病进展与KIR/HLA基因多态性关系研究 下载:91 浏览:547

​刘小敏 刘莹 周杰 张桂欣 郭聪锐 《预防医学杂志》 2018年12期

摘要:
目的对深圳市男男性接触者(MSM)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病人KIR/HLA不同基因型的分布及其与疾病进展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对329例MSM HIV/AIDS的KIR和HLA-B等位基因进行分型,分析KIR/HLA基因型与AIDS疾病进展的相关性。结果 329例MSM HIV/AIDS,典型进展组(TP)270例(82.07%),缓慢进展组(SP)59例(17.93%)。在SP组优势基因型是KIR 3DL1,57例(96.61%)和KIR2DL3,59例(100%),2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HLA-BW4/BW4纯合子和KIR3DL1/HLA-BW4联合表达SP组分别有11例(18.64%)和38例(64.41%),SP分布大于TP组(P<0.05)。结论 KIR/HLA对MSM感染HIV后病程进展有相关性,KIR3DL1、KIR2DL3、HLA-BW4/BW4纯合子及KIR3DL1/HLA-BW4联合表达,可能是延缓HIV感染者疾病进展的保护性因素。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