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肿瘤护理教学期间应用PBL教学法结合PDCA循环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效果。方法:选取肿瘤科2024年-2025年期间进行护理实习的80名护生参与研究,随机分组计划下,对照组与观察组由80例中筛选,各组均为40例。在护理教学期间,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带教模式,观察组采取PBL+PDCA循环教学法。分别完成教学工作后,评估并计算两组护生的学业水平、教学质量、核心能力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生在出科考核阶段的最终成绩位于更高得分(P<0.05)。观察组护生对教学质量的评估各维度人数占比均为更高(P<0.05)。按照教学大纲的设定完成教学任务之后,观察组护生对于肿瘤护理方面重点知识的掌握情况十分理想,各考核项目结果分值均体现为更高分(P<0.05)。结论:肿瘤科护理带教期间,开展PBL+PDCA循环教学法,有利于提升护理实习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在优化教学质量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护生的核心能力,具有较为理想的教学价值,值得临床参考。
目的:分析我院486例患者在2023年8月至2024年8月间行肝脏增强CT检查技术筛查肝癌的诊断效能,探讨其对肝癌早期检测的准确性和临床价值。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确诊肝癌者,n=312)和对照组(无肝癌者,n=174)。其中,男性患者429例,女性57例。增强CT扫描,记录两组在病灶大小、强化模式和影像特征等方面的差异,结合影像学和病理学诊断结果,评估增强CT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 结果:观察组患者在肝癌检出率、病灶大小及强化模式上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肝脏增强CT技术对肝癌的诊断灵敏度达91.2%,特异性为87.5%,总体诊断准确性为89.6%。其中,男性患者的阳性检出率为88.4%,女性患者为9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我院开展的肝脏增强CT检查在肝癌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肝癌的早期诊断和筛查具有重要临床价值,有助于提高患者的预后管理效果,建议在临床推广应用。
目的 探究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OSCE)考核模式应用于重症医学科护理教学中的作用价值。方法 本次研究于2021年2月至2022年3月间50名重症医学科实习护士作为临床观察对象,对其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考核模式不同,分成对照组(常规考核模式)和观察组(OSCE考核模式),各25名。比对考核成绩、临床护理能力、对考核模式的满意度。结果 两组理论成绩、技能考核、技能考核等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健康教育、团队抢救协作、专科护理技能操作、病例分析、护理评估、监护技能操作等临床护理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考核模式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OSCE考核模式应用于重症医学科护理教学中,有助于提高实习护士考核成绩、临床护理能力,促进护理人才培养,值得推荐。
目的:本研究聚焦于血清TSG-6、col-16水平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关联及临床意义,展开全面评估。旨在深入剖析这两种生物标志物在溃疡性结肠炎病情演进中的作用,为临床诊疗提供精准依据。方法:研究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79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为研究主体。同时,择取56例缓解期UC患者与6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群体。活动期UC患者依据改良的Mayo评分,细分为轻度组(n=25)、中度组(n=34)、重度组(n=20)。在历经2个月治疗后,依据临床转归,进一步划分为好转组(n=58)与未好转组(n=21)。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精准测定各组血清中的TSG-6和col-16水平,深度解析这两种生物标志物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内在联系。结果:借助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明确血清TSG-6和col-16水平与溃疡性结肠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态势。UC组患者血清TSG-6、col-1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重度组患者血清TSG-6、col-16水平相较于轻度与中度组,呈现出显著增高的特征;好转组患者血清TSG-6、col-16水平明显低于未好转组(P<0.05)。结论:本项研究表明,血清TSG-6和col-16水平的动态变化,可作为溃疡性结肠炎病情评估的关键指标。尤其在判定疾病活动性、预估治疗效果方面,具备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此研究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早期诊断与个体化治疗,开拓了崭新思路,也为后续相关生物标志物的深入研究,筑牢了坚实根基。
目的:本次实验将采用CT与MRI两种诊断方式对膝半月板和关节软骨损伤进行临床探究,为患者的治疗提供检查基础。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2019年1月-2019年6月前来本院进行疾病检查及治疗的患者为对象,以关节镜检查为金标准,并了解关节软骨损伤以及半月板损伤患者的病情程度。在自愿参与实验调查的60例患者中采用计算机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CT检查措施,观察组则为MRI检测,分析检出率。结果:从检查上看,观察组的关节软骨的检出准确率为96.8%,对照组为87.1%,组间对比差异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在膝半月板的检查上,也以观察组的检出率更高,为96.6%,对照组则为86.2%,由此,我们认为MRI检查成果更为准确。结论:采用CT与MRI诊断策略能够更好地对疾病进行鉴别,帮助患者在接下来的治疗中朝着正确的方向改进,并可以通过影像学数据规划治疗方案,对早日开展康复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