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人物类型、叙事逻辑与功能在中国近代小说的推演——从《九命奇冤》到《霍桑探案》 下载:56 浏览:359

董亚惠 《中国文学》 2020年3期

摘要:
在清末民初的西方小说翻译热潮中,侦探小说的输入对中国传统公案小说的发展和早期侦探小说的生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主要以《九命奇冤》与《霍桑探案》为例,考察从中国公案小说过渡到早期侦探小说的过程中人物类型、文本叙事逻辑和功能价值的推进演变。本文认为,从《九命奇冤》到《霍桑探案》,人物类型发生了"清官侠客"到"侦探助手"模式的转变,叙事逻辑则从断案伸冤转变为破案解谜模式、从因果连贯到因果演绎,叙事功能上则逐步从道德主义向科学主义偏移。

汪曾祺小说中民歌的叙事功能 下载:62 浏览:383

万莉 《中国文学》 2020年1期

摘要:
阅读汪曾祺小说,尤其是反映民风民俗的小说作品,从其行文即能闻其行云流水般的动人旋律。其作品中的丰富民歌元素,是作家在广域的乡土世界范围里集中捕获的生活体验和深刻认识,同时,民歌也直接参与了故事建构的过程。在事件叙述过程之中,民歌用以塑造人物形象、构建故事情节、营造环境氛围、增强语言特色。通过民歌,汪曾祺小说作品的表现力得到更有力的展示,小说意蕴更为凝厚,其民间意味更突出。

张爱玲书信与《小团圆》身体书写──档案学视角的解读 下载:62 浏览:369

林幸谦 《中国文学》 2019年12期

摘要:
本文将从张爱玲书信的档案学视角及其写作《小团圆》的心路历程,探讨张爱玲如何在自传体小说中展开作家个人自我、身体与情欲的叙事建构。从这本1970年代中期已成书定稿的《小团圆》,可发现张爱玲的女性身体书写已超越那个年代的文化价值观,也构成了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叙事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小团圆》一书是张爱玲在深具争议性的身体书写与情欲叙事建构中,针对爱情毁灭后还能剩下"什么东西"的思考,进行了生命哲学的反思;其所建构的情与欲的身体书写,是中国当代文学中最重要的女性叙事作品,亦是文学乃至文化的一种叙事建构,为中国现当代女性身体书写提供了新的叙事模式。

陈谦的自我实现叙事兼及新移民文学的研究走向 下载:51 浏览:386

聂梦 《中国文学》 2019年5期

摘要:
近年来,学界通常将陈谦的写作纳入新移民文学研究的范畴中,而对其溢出新移民常态的部分有所忽视。本文以陈谦小说创作的重要母题"自我"为分析对象,试图论证陈谦在故乡、身份等问题上力求"释然"的努力和对新移民文学惯常的二元对立思维的打破是理解其海外书写的重要基础。陈谦笔下的自我,从新移民文学乃至海外华文文学于流散状态下确证文化身份,处理历史记忆、国族记忆的既有路径中跳出,通过自我建构实现了同全球视野中现代社会人类普遍经验的深刻勾连。

启蒙的危机或无法言语的主体——谈《阿Q正传》中的叙事声音 下载:56 浏览:389

谢俊 《中国文学》 2019年4期

摘要:
对《阿Q正传》的解读历来就有多种角度,有从启蒙和国民性批判的角度进行解读,也有从革命角度认为阿Q代表了未觉悟的农民;但也有论者从阿Q身上读出革命的潜能。为何对同一个文本会引起如此复杂、对立的认识呢?本文认为,关于阿Q的争论和鲁迅对启蒙的复杂认识及鲁迅在处理启蒙困境时所制造的叙事机制有关。本文将通过对小说文本所使用的反讽叙事人、公共发言声音、叙事搁置和方言拟态、幽灵视点和自由间接引语等叙事机制的分析,对《阿Q正传》中的叙事声音做讨论,并希望能由此回应鲁迅所面对的启蒙及其危机问题。

论薛忆沩小说的自省叙事 下载:56 浏览:400

朱旭 《中国文学》 2019年2期

摘要:
自省不仅是一个历史命题,更是中国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重要表征和知识分子们肩承社会责任的思索,不仅关涉着文学与时代的经验性事实,也包蕴着人与传统文化、民族心理的血肉渊源。海外华人作家薛忆沩继承了现代文学的自省叙事传统,且其自省的叙事重心因着社会转型与作家创作气质发生着变换,着重强调个体精神异化的自省策略;又承续自省和批判的价值尺度,是对人的尊严、价值充分尊重。薛忆沩创作中的自省叙事在不变与变化中熔铸域内域外的双重经验,在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双向良性互动中,见证着转型期中国历史、文化、民族心理的多重寓言及命运。

战争叙事的探索及其突破——论张翎《劳燕》的抗战书写 下载:67 浏览:395

慕江伟 《中国文学》 2019年1期

摘要:
《劳燕》是加籍华裔作家张翎以抗战时期美国援华海军为背景创作的长篇小说,故事以"月湖"为小说叙事的空间,通过亡灵视角,讲述了一个名叫姚归燕的女孩坎坷曲折的一生。小说在战争叙事方面有不凡表现,特别是小说的叙事结构和人物关系的设置,在增强艺术和升华主题的同时也为战争小说的写作提供了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论北村宗教小说的文化表征及偏执危机 下载:59 浏览:383

于京一 《中国文学》 2019年1期

摘要:
北村由先锋而入宗教,并没有逃脱偏执与媚俗的命运。从精神主旨看,北村的宗教书写既呈现出欲望化时代知识分子精神诉求的整体幻灭,也彰显着道德崩溃时代普通大众无所归属的价值虚空;从逻辑方法看,北村的宗教书写是中国实用理性主义哲学的隐性变异,布满了偏执和虚妄的重重光影;从诗性审美看,北村的宗教写作走向了叙事与语言的极端和误区,导致了诗意的丧失。总之,在多元共生的时代,偏执的宗教诉求只能沦为无望的精神救赎,人们真正需要的应是文化融合而非宗教归化。

市场经济时代的大学书写——论1990年代以来的大学叙事小说 下载:52 浏览:400

李洪华 《中国文学》 2018年9期

摘要:
1990年代以来,市场获得了介入大学的合法身份,大学叙事失去了往日的理想主义色彩,更多了现实批判精神。创作者大多关注市场经济时代学院人物的生存尴尬和精神焦虑,揭示市场经济对学院人物和大学形象的破坏性影响。进入新世纪之后,这一叙事姿态逐渐发生了变化,创作者开始重构市场与大学的关系。在一些大学叙事小说中,市场一方面已经成为"看不见的手",改塑着大学的生存方式和精神面貌,并由此影响了大学的文化走向;另一方面,市场并不只是大学的破坏者,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认同,大学与市场逐渐达成了某种和解甚至默契。

类型、功能与叙事策略——红色叙事中的“酷刑” 下载:67 浏览:475

段晓琳 《中国文学》 2018年8期

摘要:
红色叙事中的酷刑主要有两种类型:作为公共景观的酷刑与作为个人角力场的酷刑。作为公共景观的酷刑在红色叙事中具备控诉功能、英雄形象塑造功能和彰显群众革命力量、歌颂我党革命信仰的功能。作为个人角力场的酷刑主要有三种:敌我斗争的角力场、自我斗争的角力场和精神斗争的角力场。三种角力场的酷刑叙事功能各不相同而又互有交集。尽管酷刑在红色叙事中十分常见,但与晚清文学、新时期小说以及现代谍战作品中的酷刑叙事相比,大部分红色经典中的酷刑叙事都十分节制,笔触不会在酷刑过程本身和革命者的身体上过度停留,"不在场的酷刑"既是红色文艺经常采取的酷刑叙事策略,也是红色叙事对鲁迅酷刑叙事传统的内在继承。

再造故乡:鲁迅小说启蒙叙事研究 下载:48 浏览:373

邱焕星 《中国文学》 2018年5期

摘要:
鲁迅小说的故乡书写并非真实再现,而是启蒙主义的叙事再造。这是一种关于故乡的"他者化"建构,通过第一人称、风景丑化、乡民病态、时空展开、文本语言等一系列叙事手段完成的,但是乡民的经济诉求解构了启蒙主体的文化诉求,最终形成了启蒙客体、主体和实践三重"失语"的困境。由此反映了五四思想革命的限度,它将"启蒙"转化成了"启蒙叙事",在揭出病苦时遮蔽了乡村乡民的政治经济革命欲求,陷入了文化内因论和教育救国论,只能局部回应中国现代转型的结构问题,最终导致了启蒙的自我瓦解。而启蒙也只有承认自己的叙事建构性和意识形态性,才能在当代中国复生。

论葛水平小说的伦理叙事 下载:67 浏览:392

杨根红 《中国文学》 2018年1期

摘要:
文章主要从叙事伦理与伦理叙事的角度切入葛水平小说创作研究,具体分析了其历史叙事、女性叙事及文化叙事的伦理因素,以期对其小说叙事的叙事态度、叙事风格、叙事内蕴有一个较为客观、理性的认知,凸显其文本叙事对乡村生活原生态的展示及作家的悲悯情怀。

浅论两汉“孝妇感天”历史叙事的法制背景 下载:62 浏览:75

王安宇 《国学研究》 2019年2期

摘要:
西汉"东海孝妇"与东汉"上虞孝妇"是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较大的故事。这两则充满迷信色彩的故事被史家班固、范晔当做信史,这足以说明"灾异对解决冤案是有效的"这种想法在当时的社会有广泛的影响。这种"迷信"的想法成为时人一种认同的价值观,是两汉的司法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引入"上天感应"的结果。正是汉宣帝以来开始见于正史的灾异之后察举冤狱的制度,让百姓逐渐认同了感天可以伸冤的"现实"。民众在旱灾过后有很大机会沉冤得雪,不是他们自我安慰的想象,而是存在于两汉司法制度中的重要内容

表征的张力:农民叙事话语、文学修辞与数码语言 下载:44 浏览:323

南帆 《文学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文学修辞的特殊意义是劝导读者进入作者暗示的"价值领域"。文学语言"大众化"背后的"价值领域"是"文学为什么人"的问题。由于农村包围城市的著名革命构想,文学史仿佛形成一个观念:文学语言的"大众化"总是与乡村的农民语言联系起来。以赵树理小说语言为例,论文讨论了农民叙事话语与知识分子叙事话语的内在差异,继而指出农民叙事话语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遭遇的困境。论文认为,一批以农业合作化运动为题材的小说可视为另一种知识分子叙事话语的产物,论文具体分析了《创业史》的文学修辞。虽然农业合作化运动已经中止,但是知识分子叙事话语意识到的问题并未消失,可以在张炜的《古船》之中发现相似的文学修辞,只不过这种文学修辞从社会学图景的想象退回象征性的审美意象。李子柒小视频的农村叙事提供的文学修辞建立于数码语言与小资美学的基础上,这种语言背后的合作模式远远超出了传统农民叙事话语与知识分子叙事话语的视野。新的可能正在出现。

鲁迅日记日常生活叙事研究 下载:46 浏览:314

陆雅楠 《文学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鲁迅日记表面看是琐碎的流水账,实则是一个日常生活叙事文本,它既包括人际交往、经济收支、生活方式、生存空间等日常生活内容,也具有主观选择性、日常记事性、非文学性和非公共性的叙事特点。作为"私语言说"的鲁迅日记,本质上是一个"后台表演"空间,它通过日常生活叙事呈现了鲁迅的"自我"而非"超我"和"本我",这种明确的"区分"和"互文"意识,呈现了鲁迅形象和鲁迅文本的复杂多样性,因而"生活人鲁迅"的研究就有着重大的意义。

《修改过程》:作为狂欢化叙事的现代寓言 下载:46 浏览:361

李东若 《文学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修改过程》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写实主义文本,而是具有复杂的狂欢化叙事模式的现代主义文本。小说借助于对"七七级大学生"人生沉浮的群像塑造,在小说叙事结构、文本间互文和语言特色等方面展现了精密构制的狂欢化叙事手法,展现了泥沙俱下的独特审美特质。《修改过程》凝聚了作者对历史巨变背景下当代中国三十年间个体生命生存状态的深切思考,以其隐喻—象征手法彰显了现代寓言的特色。

论张爱玲晚期的文学观念——以《小团圆》为例 下载:45 浏览:338

张悦然 《文学研究》 2020年11期

摘要:
张爱玲晚年作品《小团圆》的价值,不只在于对她私人经验的窥探,更重要的是其文学观念的流变以及这种流变在她作品中所呈现出的轨迹。在以《小团圆》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中,张爱玲试图回归中国文学传统中对"含蓄表达""深入浅出"的追求,在小说中表现出某种"非写实性"的样貌。为此她弱化人物生存的根基、淡化叙述的外缘、从着重外部世界转向强调人物内心,以对话勾勒人物形象……这些努力使其极具辨识度的文学格调褪色,转向晚年的质朴、委婉、晦涩,它更强调读者的参与,显现出文本极强的开放性。

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视域下的实践具体化和实践叙事问题 下载:92 浏览:430

刘宇 《哲学研究进展》 2019年3期

摘要:
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强调理论研究要符合实践的现实性,实践中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是因为,任何具体实践都是通过整合诸多异质性因素来完成一件事情,就此而言,它不同于通过运用普遍概念而构成的抽象理论。因此这种实践思维方式以实践的具体性为起点。实践的具体化是事情的完成过程,是一个叙事过程,即为"实践叙事"。一个具有完整结构的叙事将行动与事件等异质性因素整合为一个叙事统一体。它为实践赋予确定的特殊意义,提供范导作用。实践叙事既是实践筹划的起点,也是实践反思的对象。

歧路复返与自我引渡——读《十月》“新女性写作专辑” 下载:52 浏览:348

罗雅琳 《文学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十月》"新女性写作专辑"中的作品通过重新理解女性的城市境遇、书写浪漫女性的成熟过程,尝试使"新女性写作"实现"歧路复返"与"自我引渡"。"歧路复返"意味着女性写作者在刻意追求与主流文学的差异之后,重新尝试以新的方式切入主流议题。这要求作者首先理解性别问题的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然后再将其还原到具体的社会语境中去。"自我引渡"意味着女性文学角色不再期待男性拯救者,而是在艰难的"涉渡"中实现自我肯定并完成自我教育。对于"新女性写作"的讨论,并非要将参差百态的文学作品塞入一个狭窄的概念,而是对目前文学状况的更高要求。

再写女性——从“新女性写作专辑”论当代女性写作的性别意识与文化策略 下载:49 浏览:352

李蔚超 《文学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论文以当代重要的文学期刊《十月》组织发表的"新女性写作专辑"的文本为对象,借助文本分析、文化研究方法论和女性主义理论等方式,将这一组当代重要的女作家放置在当代文学史女性写作的历史脉络和当下社会文化整体情境中考量。论文认为,在当下的"新女性写作"中,尽管女作家们并没有标举鲜明的性别意识和性别立场,但是她们延续了百年汉语文学中的女性写作传统,以个案的方式呈现当代社会文化中与主流价值和男权—父权秩序形成"差异性"的女性经验。通过女性写作,女作家在限度中实现了对室内化、中产阶级家庭标准、新左翼叙事等问题的反思与改写。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