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教育实证研究中的p值使用:问题、思考与建议 下载:79 浏览:487

王光明1 李健2 张京顺3 《中国教育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假设检验是统计推断中的一种重要形式,p值是假设检验的重要检验指标。p值的使用问题已引起国际教育研究组织及一流国际期刊的广泛关注。通过对四种CSSCI来源期刊的统计发现:部分论文缺乏对p值局限性的探讨,存在着误用p值的现象。p值使用的常见问题主要包括:将p值误用于衡量效应的大小或影响的强弱,忽视样本量对p值的影响,将p值与α的比较绝对化。建议将效应量、置信区间、重复性实验等方法与p值协同使用,共同检验研究结果的显著性。

教师教育学科的建设逻辑 下载:82 浏览:493

李中国1 黎兴成2 《中国教育研究》 2018年3期

摘要:
在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下,教师教育学科建设亟需在学科理论、学科制度和学科文化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在学科理论方面,追问逻辑起点,构建内发式理论体系;坚守学科阵地,构建开放式理论体系;超越碎片化,构建全景式理论体系。在学科制度方面,推进二级学科建设,巩固学科地位;规范学科实体建设,提升学科内涵;加强学术平台建设,扩大学科影响。在学科文化方面,建立文化共同体,提升学科文化自觉;培育学科气派,增强学科文化自信;坚持学科创新,实现学科文化自为。

教师从教准备度调查:一种简便有效的教师培养成效评估策略 下载:86 浏览:489

吴宗劲 饶从满 《中国教育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如何评估教师培养成效乃是当前教师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题。上世纪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通过教师从教准备度调查来评估教师培养成效。本研究旨在探讨该评估策略的理论基础、操作规范、优势和应用边界,以便在实践领域对其加以推广。

伙伴关系心理保障:大学专家对教师的情感支持 下载:87 浏览:499

翟莉 《中国教育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大学专家对教师的情感支持是伙伴关系的重要心理保障。但大学专家在讨好教师或与教师情感疏离的情况下缺失对教师的情感支持。大学专家的自我身份感、大学专家对合作目标的定位、双方文化隔阂以及"非共同在场"等是大学专家对教师情感支持缺失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实现大学专家对教师情感支持的回归,大学专家应重塑自我身份,承担教师"诤友"角色;设定"成事成人"的真实目标,兼顾对教师的专业支持与情感支持;从文化隔阂走向文化融合,在对话中给予教师情感支持;创造"共同在场",提高互动频次和深度,为情感支持提供条件。

幼儿园音乐活动游戏化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提升幼儿园师生音乐核心素养的策略 下载:79 浏览:454

杨楠 《当代音乐研究》 2018年7期

摘要:
通过对目前幼儿园音乐活动的调查分析,发现音乐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诸如音乐活动的形式单一,教师掌控音乐能力较弱,幼儿对音乐的感受以及活动中的自主性无法充分发挥等。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策略,通过音乐活动游戏化,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丰富教师课程内容,培养幼儿园师生音乐核心素养,对于提升幼儿音乐教育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教育语言的规范性问题及其化解——以“在家上学”概念为例 下载:71 浏览:427

王佳佳 高雅 《中国教育探索》 2020年12期

摘要:
教育领域中存在大量语言使用不规范的问题,影响了人们对教育问题的理解和认知。作为一个教育热点议题,"在家上学"概念存在多元化认识与解读的现象,经常与"辍学""校外教育""家庭教育"等概念相混淆。此类现象的出现,源于教育领域中语言规范标准的缺失、新闻逻辑对教育逻辑的遮蔽以及语言翻译与教育研究的割裂。为了化解教育语言的规范性问题,应建立动态的教育语言规范标准,推动教育语言回归"教育属性",并建立相应的出版物语言规范的监督机制。

英语学习活动观视角下的高中语法教学新途径 下载:79 浏览:109

赵习美1 杨晓钰2 《英语教学》 2020年11期

摘要:
语法教学作为听、说、读、看、写多项技能发展的基础,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许多教师在进行语法教学时大多只注重语法规则的讲授,缺乏对语法意义和形式的探究和运用,导致学生只能机械地记忆规则。鉴于此,本文旨在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探索指向核心素养的三维(形式、意义、使用)统一、六步(目标分享、语境创设、学习探究、应用实践、迁移创新和评价反思)整合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新途径。

中小学劳动活动课程化:内涵、意义与实施路径 下载:71 浏览:458

纪世元1 韩嵩2 《中国教育探索》 2020年7期

摘要:
劳动活动课程化是学校课程运行的一种特殊形式,劳动课程化的重点和难点是如何将家庭、学校、社会中碎片化的劳动活动资源整合为科学系统的学校课程,在学校教学中实现劳动教育的目标。中小学劳动活动课程化是实现劳动教育育人价值的必然要求,是保障劳动课程科学性和序列性的应然体现,是促进劳动课程常态化的实然路径。基于学校课程体系要素间的关系,可从理念目标、学习领域、课程模块、实施评价等四个层面对劳动课程体系进行建构,为劳动教育课程化的开发提供有力的支撑。中小学劳动活动课程化的实施路径包括:基于校训引领劳动特色课程体系建设,整合课程资源确定劳动课程教学内容,把握劳动教育内涵科学构建课程模块,开展劳动课程实施与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堂空间:教育公平的微观透视——一种空间社会学的视角 下载:90 浏览:476

闻天阳 许波乐 《中国教育探索》 2020年6期

摘要:
从社会宏观角度看教育公平,主要是指教育资源的分布均衡;从学校中观层面来看教育公平,是指教育机会平等和教育参与平等。空间社会学则提供了微观层面的、观照学校内部教育公平的理论和实践视角。在空间社会学的视域下,教育的不公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缺乏对课堂空间的关注和理解,以教师为绝对主导地位的空间关系形成,不同学生对课堂空间的支配和使用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基于此,实现教育公平的课堂空间建构,应"树立空间意识,重视人的价值;正确认识师生关系,实现师生场域融合;建立心理归依,实现空间共享"。

数字教科书在语文学科中应用的冷思考 下载:49 浏览:490

华乐菲 《中国教育探索》 2019年12期

摘要:
数字教科书是动态的纸质教科书,它依据课程标准设计但更具开放性,是一种新的复合型课程资源。在语文学科中,数字教科书是开展群文阅读的高效载体,是加强语文实践性的有效工具。它为语文教学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易脱离文本、忽视人际交往的不利影响。数字教科书的多媒体技术应用削弱了学生与文字的联结,忽略了语言应用的最近现场。

从现代、后现代到别现代主义:论语文教育范式转型 下载:57 浏览:494

魏江北 《中国教育探索》 2019年11期

摘要:
中国语文教育在经历了从现代到后现代转型的努力之后,形成了一种别现代的教育形态,语文考试评价与语文教学追求相脱离,不利于立德树人使命的真正完成。需要以别现代主义理论为指导,立足中国现实,辩证地看待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的语文教育思想,推动中国语文教育向真正的现代语文教育转型。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区域高校创新联动策略探究 下载:68 浏览:448

陈慧星 《中国教育探索》 2019年11期

摘要:
长三角高校的联动,面临行政壁垒难以破除、组织机构内部动力不足和人才资源效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通过对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区域高校创新联动的制度建设、组织机构运行和人才资源供给的分析,高校创新联动应采取"完善制度建设,提供创新发展保障;协调组织运行,构建创新发展系统;激活智力资源,增强创新发展活力"等策略。

以改造课堂为突破口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智慧 下载:92 浏览:523

李颖 《中国教育探索》 2018年6期

摘要:
教育智慧是教师教育理念、知识素养、情感与价值观以及教育机智等方面素质的综合体现。师范生教育智慧的形成前提是要有教师身份认同,愿意将来成为一名教师。而课堂教学又是师范院校培养师范生教育智慧的主要场所。因此,改造师范院校课堂教学,强化师范生的教师身份认同,加强教师的教学示范,是培养师范生教育智慧的有效途径。

课程内容的重构:方式、特征与模式——基于小学语文教师的质性分析 下载:63 浏览:515

马郑豫1 马健云2 《中国教育探索》 2019年4期

摘要:
小学语文教师对于课程内容的重构决定了学生对语文的理解、感知知识或经验的范围与深度。目前对于教师如何将法定文本的官方课程内容重构为学生自身能理解和可感知的经验性内容尚缺少系统和完整的揭示。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30位小学语文教师的系统访谈以及对访谈材料的编码和处理发现,教师对课程内容的重构遵循特定的方式,具有一些共性特征。但也存在着方向不明确、随意性较强等问题,因此应从教师角度加以关注。这是因为教师作为能动的主体,所发挥的指导作用和影响要比任何方法、比任何课程内容的呈现更具有渗透性,也更为立体。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路径研究 下载:87 浏览:490

韩嵩 张宝歌 《中国教育探索》 2019年2期

摘要: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多样性与产教融合关系密切,高校高水平发展为产教融合提供支持力,高校特色发展为产教融合提供凝聚力,高校转型发展为产教融合提供驱动力。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一是人才培养抓质量,提高本科教学水平;二是学科建设重服务,支撑产业转型升级;三是校企合作建项目,落实产学协同育人;四是办学类型显特色,立足区域发展需求。

智能化:智能社会学校教育发展与变革的必然趋势 下载:91 浏览:508

张进良 《中国教育探索》 2018年2期

摘要:
工业化背景下的传统学校教育存在教与学环境封闭、教学方式单一、优质教学资源匮乏、教学评价落后等四个弊端。虚实融合的智能化教与学环境、智能化的学习资源、无缝的学习方式、动态伸缩的学习型组织、多重角色的教师、数据支持的学习评价,是智能社会学校教育的发展趋势。

基于创生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实施研究 下载:58 浏览:439

常海洋 张芳兵 《中国教育学报》 2019年6期

摘要:
创生取向下课程实施的过程即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造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创生取向下的教师教育课程实施注重实践性知识的获得,强调师生之间的主体性交往,重视学习主体的反思性思维。当下教师教育课程面临课程内容封闭且理论性强,教学主体与学习主体相分离,实践课程流于形式等问题。对此,需要践行课程实施的创生理念,形成开放的、生成的实践性课程,把握课堂情境中的实践性知识;认识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主体性关系,建立走向理解与对话的主体性教育;注意行动与反思的有效联结,促进学习者自身知识体系的建构。

我国社区学习共同体研究文献综述 下载:67 浏览:499

刘泽琳 马启鹏 《中国教育学报》 2020年5期

摘要:
从年度发文量、研究机构、研究者队伍和研究高频关键词四个方面对我国社区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成果进行数据统计和内容分析,发现当前有关社区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存在研究视角切入点单一;研究领域集中,缺少多学科理论背景;研究内容同质性强;研究成果分散,没有形成独立的体系和理论系统等问题。今后的有关研究应重点关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多元学科融合;学习主体的参与动机、参与度、影响因素等主观因素研究。

“教研学”三位一体的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的叙事研究 下载:14 浏览:163

黄芳 《中国教育学报》 2018年12期

摘要:
以研究者的专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为叙事线索,梳理由新手教师教育者到成熟型教师教育者的几个阶段:求生存阶段、自发发展阶段、高原期和自觉发展阶段。这一历程体现了教学、研究和学习三者相互融合以推动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教师教育者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的主要方法与途径是自我研究,而加强教师教育的学科建设,创设支持性的发展空间则是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所需要的外部环境。进行"教研学"三位一体的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的叙事研究,旨在有效地促进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并为相关研究提供鲜活的素材。

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行为分析与课堂转型策略研究 下载:54 浏览:526

张雨晴 张晶晶 《中国教育学报》 2019年5期

摘要:
教师教育是培养教师的重要途径,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范生的教学观念及其未来的教学行为,从而成为影响基础教育课程深化改革的重要因素。但是,当前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行为与教学方式缺乏大样本的量化研究。文章随机选取某综合性师范大学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视频为研究对象,利用CTBAS课堂教学行为分析框架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观察表等工具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表明,当前的教师教育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理念陈旧落后;课堂时空由教师控制,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互动比率与类型偏少,互动质量整体不高;技术应用的层次较低,应用功能类型单一。基于此,需要采取促进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方式转型的策略,以满足基础教育深化课程改革对卓越教师培养的需要。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