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不同秸秆处理方式下春玉米N、P、有机质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下载:33 浏览:339

冀雅珍1 武海霞2 《水资源科学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
为确定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N、P及有机质的影响,试验设置了长秸秆还田(处理一)、粉碎秸秆还田加土壤改良剂(处理二)及对照(处理三)的3种方式。试验结果表明:0~20cm土层的全氮、有效磷含量要比20~50cm土层的含量要高,说明全氮、有效磷的含量主要集中在作物的根系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在不同土层,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随着秸秆还田的逐渐腐化变质,其土壤养分在灌浆期达到峰值,而后,逐渐减少直至作物收获;不论是N、P含量还是有机质含量,在玉米全生育期均有处理二(FNT)>处理一(CN)>比处理三(CK);数据显示粉碎秸秆加土壤改良剂还田处理对土壤地力提升效果明显。

调亏灌溉不同灌水量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下载:42 浏览:350

吕棚棚 吕振东 毕远杰 《水资源科学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为了探究调亏灌溉对玉米生长的影响,设计了玉米不同生育期亏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拔节—孕穗期复水后玉米株高生长速度最快,进行亏水处理对玉米根系有显著抑制作用。玉米不同生育期的水分亏缺对玉米株高和产量的影响程度排序分别为:拔节—孕穗期>三叶—拔节期>孕穗—灌浆期>灌浆—成熟期。在三叶—拔节期进行适宜程度的亏水处理可以明显提高灌溉水利用率,玉米不但不会减产,反而能提高玉米产量性状。该研究为寻找作物高产、节水的技术方法打下基础。

减氮量施用缓释氮肥对春玉米产量及土壤硝/铵态氮含量剖面分布的影响 下载:14 浏览:430

赵聪 张伟 刘化涛 王晓娟 黄学芳 黄明镜 张冬梅 王娟玲 《土壤研究》 2020年10期

摘要:
通过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缓释氮肥与尿素等氮量配比、减少总氮用量对春玉米产量及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剖面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尿素全部基施处理(CK)比较,减氮、施用缓释肥料可以保证春玉米稳产,其产量及构成因素整体表现优于对照;其中减少20%氮肥用量的处理增产率最高,产量比对照提高了10.8%;(2)减氮、施用缓释肥料对春玉米的株高、叶面积、地上部生物量及棒三叶的SPAD值等主要农艺性状没有显著影响;(3)施用等氮量缓释肥料的处理0~12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低于对照,降低了硝态氮向更深土层淋溶的风险。总之,春玉米栽培减量施用缓释氮肥具有可获得较高产量、减少环境污染风险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减氮配合增效剂和缓释肥对玉米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和产量的影响 下载:27 浏览:401

孙磊 王丽华 高中超 佟玉欣 张磊 常本超 王爽 郝小雨 《土壤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为了明确适宜的氮肥管理措施、减少旱地黑土温室气体排放和提高氮肥利用率,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减氮配合施用肥料增效剂和缓释常量氮肥对玉米田温室气体排放、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增效70%常量氮肥的平均N2O排放通量显著低于常量施肥;各试验处理均比常量施肥的平均CO2排放通量低;增效70%常量氮肥表现为吸收CH4,增效70%常量氮肥和增效常量氮肥较常量施肥和缓释常量氮肥处理明显降低N2O排放系数、全球变暖潜能值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增效常量氮肥较常量施肥处理增产2.5%,70%常量氮肥、增效70%常量氮肥和缓释常量氮肥分别较常量施肥处理减产7.23%、4.53%和5.87%。缓释常量氮肥处理氮肥表观利用率最高,达36.70%,增效70%常量氮肥处理的氮肥表观利用率27.28%,均明显高于常量施肥。在本实验条件下,减氮30%并添加氮定NMAX肥料增效剂在保证玉米产量的同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效果优于其他施肥措施,适合推广使用。

牛粪与秸秆配施对玉米体内镉积累及亚细胞分布的影响 下载:56 浏览:437

丛源欣 吴起汉 陈璐 INUWA Abdullahi-Aminu 吕金朔 张兴党 秀丽 《土壤研究》 2019年3期

摘要:
以受镉(Cd)污染的棕壤为供试土壤,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牛粪与秸秆配施对玉米各部位Cd吸收、转运及Cd在各部位亚细胞分布的影响。试验设6个处理,分别为对照处理(CK)、单施秸秆(S)、单施牛粪(M)、牛粪与秸秆含氮量比1∶1(SM1)、牛粪与秸秆含氮量比3∶1(SM3)、牛粪与秸秆含氮量比5∶1(SM5)。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SM1处理根部吸收Cd的含量下降了46.2%;SM1和SM3处理玉米叶部Cd吸收量与对照相比分别下降了69.8%和61.0%,玉米茎部Cd含量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了62.6%和50.4%,玉米籽粒Cd吸收量与对照处理相比分别降低了80.0%和75.0%。与对照相比,SM1、SM3和SM5处理Cd由根部向茎叶部位的转运系数分别降低了0.37、0.21和0.17;Cd由茎叶向籽粒的转运系数分别降低了0.014、0.012和0.010。所有处理玉米各部位亚细胞组分的Cd含量均呈现为细胞壁>细胞器>可溶部分;在SM1处理下,Cd在根、叶、茎和籽粒四个部位细胞壁中比例与对照相比提高最多,分别提高了16.5%、10.5%、10.7%和19.3%。因此,适宜的牛粪与秸秆配比能有效降低玉米各部位对Cd的吸收和转运,提高Cd在玉米各部位细胞壁中的分布比例,牛粪与秸秆含氮量比1∶1配施有利于Cd污染地区玉米的安全生产。

复合菌剂对玉米秸秆的降解及土壤生态特性的影响 下载:66 浏览:349

魏蔚1 宋时丽1 吴昊1 张丽2 管永祥3 李运生4 戴传超1 《土壤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还田玉米秸秆降解过程中施加含有植物内生真菌的复合菌剂,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该菌剂对还田秸秆的降解作用,对土壤生态以及后季作物小麦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复合菌剂能够促进玉米秸秆的降解,在前30 d时效果最显著,尤其是木质素的降解,两种复合菌剂处理组木质素降解率分别比市购秸秆腐熟剂高117.36%和242.70%;施用菌剂会显著增加小麦生长早期土壤蔗糖酶、脲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增加小麦生长早期土壤微生物数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小麦成熟后土壤中的全氮、全钾、碱解氮和速效钾的含量;显著改善小麦生长状况,小麦返青拔节期叶片叶绿素含量显著增加,收获小麦单株生物量和单株产量也有所增加。

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风沙土玉米生育特性及土壤活性碳、氮的影响 下载:49 浏览:273

刘慧屿 刘慧颖 娄春荣 华利民 张鑫 陈玥 何志刚 《土壤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研究设计两年风沙土玉米盆栽试验,设置五个处理:秸秆不还田(CK)、秸秆春还田配合还田灌溉一次(SI),秸秆春还田配施菌剂及还田灌溉一次(SIB),秸秆秋还田配合还田灌溉两次,还田一次,上冻前一次(FI),秸秆秋还田配施菌剂及还田灌溉两次(FIB),其他田间管理相同,所有处理均常规施肥,通过分析作物苗期的生物量、根冠比及产量等植株信息,以及地下土壤部分可溶性碳、氮等指标,探讨秋季秸秆坐水还田模式对风沙土土壤养分的影响及对当季作物生长发育的贡献。结果表明:(1)与常规施肥处理CK相比,秋季坐水还田FIB处理植株鲜重增加了49.82%,干重增加了45.19%,粒重增加了131.74%;(2)植株苗期,与常规施肥处理CK相比,FIB处理地下部分增加了70.32%,根冠比增加了63.50%,存活率也大幅度提高,达到100%;(3)在植株整个生育期内,FIB处理从拔节期到大喇叭口期植株茎粗生长速度最快,高度增级幅度最大达22.08%;(4)在大喇叭口期,与常规施肥处理CK相比,FIB处理土壤微生物碳增加了103.98%,土壤微生物氮增加了312.11%,土壤可溶性碳增加了3.93%,土壤可溶性氮略有下降。可见,秸秆经秋季坐水还田冬季冻融作用后,比常规还田和菌剂配施还田腐熟更快,更有利于提高风沙土土壤养分以及作物的生长发育。

玉米间作种植对黑土区农田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 下载:52 浏览:339

刘鹏飞1 红梅1,2 平翠枝3 美丽1 王文东1 赵乌英嘎1 《土壤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中小型土壤动物对环境变化反应敏感,不同种植方式导致农田土壤空间格局改变将影响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和功能。本文通过玉米单作和间作种植,在玉米生长季的不同月份调查取样,研究玉米单作和间作种植对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类群数、多样性和不同功能群的影响。结果表明:从试验样地共捕获中小型土壤动物1 473只,隶属于40个类群;玉米间作种植显著降低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P <0. 05),玉米间作种植降低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数,未达到显著水平(P> 0. 05),这种降低趋势在不同月份和土层中均表现出来;玉米单作和间作种植下中小型土壤动物总体趋势为腐食性>杂食性>捕食性+植食性的个体数(P <0. 05);玉米间作种植增加了优势度指数,降低了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P> 0. 05);玉米间作种植改变了不同食性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和类群数,腐食性、杂食性和捕食性+植食性土壤动物数量降低,杂食性和捕食性+植食性的土壤动物类群数增加,腐食性土壤动物类群数降低,但个体数和类群数的变化未达到显著水平(P> 0. 05)。

杂卤石对玉米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研究 下载:93 浏览:335

王媛 李文庆 赵丽娅 李晗灏 《土壤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对杂卤石作为钾肥在玉米上施用的效果进行分析,以期为杂卤石应用于农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杂卤石对玉米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各杂卤石处理分别较空白对照增产31. 54%~63. 14%,千粒重分别提高23. 80%~47. 15%,且差异均达显著水平。杂卤石处理的玉米产量分别较氯化钾、硫酸钾及硫酸钾镁处理提高22. 17%~29. 51%,千粒重分别提高7. 67%~12. 92%,差异均达显著水平。杂卤石能改善玉米对钾的吸收,各杂卤石处理玉米植株钾含量分别较空白对照增加21. 79%~93. 50%。适量施用杂卤石能促进玉米对钙的吸收,杂卤石用量为100 kg/hm2的处理玉米植株钙含量较空白对照增加52. 7%,且杂卤石处理的玉米植株钙含量较3种传统钾肥处理提高了30. 59%~50. 37%。杂卤石能促进玉米对硫的吸收,各杂卤石处理玉米植株硫含量分别较空白对照增加了4. 43%~52. 22%。杂卤石用量与玉米植株钾、钙、硫含量及玉米产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同时在杂卤石处理中玉米植株钾含量及钙含量与玉米产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杂卤石能够提高玉米产量,促进玉米对钾及钙的吸收。

重金属吸附剂二硫代羧基化玉米秸秆的制备 下载:32 浏览:343

程小龙 王刚 徐敏 戴亮 《化学研究前沿》 2020年10期

摘要:
以玉米秸秆(CS)、二硫化碳、氢氧化钠为原料,制备出二硫代羧基化玉米秸秆(DTCS)。考察了DTCS制备过程的影响因素,确定了DTCS的制备条件。结果表明:在秸秆粒径10目(2.0 mm)、浸泡时间45 min、CS/CS2/NaOH质量比1∶1∶2、预反应温度25℃、预反应时间30 min、主反应温度40℃、主反应时间1 h的条件下制备的DTCS对Cd(Ⅱ)的去除效果最好,Cd(Ⅱ)的最高去除率可达100%。DTCS的红外分析结果表明,CS分子链中成功引入了二硫代羧基。

软木复合矿质塑合材料地板生产工艺研究 下载:53 浏览:369

付晓霞 魏松艳 陈玲 刘冰 崔铁花 李继平董 晓刚 张晓光 于海媛 暴风 《林业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以玉米秸秆粉替代栓皮栎木栓质软木材料,研制软木复合矿质塑合材料地板生产技术,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粉完全可替代木栓质软木材料来生产软木复合材料,秸秆粉添加量为3%时,按工艺生产的软木复合矿质塑合材料地板技术指标达到最理想效果,板材静曲强度≥15 MPa,弹性模量≥1 500 MPa,24 h吸水厚度膨胀率≤1%,甲醛释放量达到E0级≤0.2 mg·L-1国际标准。

玉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分析 下载:73 浏览:477

姚秀杰 《中国农业》 2020年8期

摘要:
玉米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凭借其良好的适应性及投入成本低的特点在农业发展中占据着主要地位,但是在种植过程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生长效率和质量会有所下降。因此在玉米种植期间需要根据当地气候、土壤与温度等条件,有效实施栽培技术、应用物理、化学、农业等病虫害防治技术,在保障玉米生长质量的同时提升玉米栽培的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

鲜食糯玉米丰产栽培技术探究 下载:76 浏览:462

黎子里 《中国农业》 2020年8期

摘要:
鲜食糯玉米皮薄无渣,口感香糯,营养价值高,深受消费者喜爱,近年来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大。基于此,对鲜食糯玉米的种植方式选择、整地与种子处理、播种和育苗、中后期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等内容进行分析和讨论。

黄瓜-玉米-菠菜轮作高效栽培技术要点 下载:89 浏览:486

刘娟 《中国农业》 2019年11期

摘要:
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过程中,蔬菜合理轮作高效栽培技术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应该加大对其探索力度。基于此,以黄瓜-玉米-菠菜轮作高效栽培技术为对象,实际开展探索工作,自2018年3月开展了为期一年的试验,总结出蔬菜合理轮作模式的种植技术,并对经济效益进行分析。

瑞丽市秋冬鲜食甜玉米高产栽培措施 下载:72 浏览:442

宋玉芝1 赵霁2 董丽芳3 《中国农业》 2018年6期

摘要:
玉米为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又是重要的饲料和工业原料,在世界粮食生产中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基于此,针对当地秋冬鲜食甜玉米生产情况及种植经验,总结出一套适合瑞丽市秋冬鲜食甜玉米高产栽培措施,起到促进瑞丽市秋冬鲜食甜玉米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腾冲市玉米种植方法与主要病虫害防治措施 下载:63 浏览:418

黄戎 《中国农业》 2018年6期

摘要:
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经济产业之一,玉米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已成为我国大多数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现阶段,我国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较大程度上缩减了适合玉米种植的耕地面积,为了确保玉米总产量的与以往产量不会产生较大的差距,需要全面深入分析玉米种植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做好推广应用工作。基于此,分析探讨腾冲市玉米种植方法与主要病虫害类型及防治措施,希望可以为该地区玉米种植提供参考性意见。

简析玉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下载:65 浏览:421

何季东 《中国农业》 2018年2期

摘要:
玉米的产量较高、营养价值丰富,深受人们的喜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对玉米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玉米产量与玉米的栽培管理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玉米的品质与其病虫害防治措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需要对玉米的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相关的研究。科学的玉米栽培技术可以有效提高玉米的产量,使用绿色科学的手段进行玉米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可以保障玉米的产量。基于此,主要研究了玉米的栽培技术,与玉米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

智能玉米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分析 下载:18 浏览:720

胡新明 《水资源研究进展》 2025年4期

摘要: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其实际产量以及质量的高低,能够对农业经济还有社会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在玉米生长的中后期阶段,存在浇水追肥用工难和产量低等问题,近几年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智慧农业迅速到来,大幅度提高了玉米生产成效,而智能玉米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便是其中之一。基于此,为了实现玉米增产增效,简单分析智能玉米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价值,深入探讨相关的应用要点,以供参考。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下载:287 浏览:2995

王飞 《中国农业》 2022年6期

摘要:
玉米和大豆作物的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主要是针对两种作物之间距离科学合理的调整,同时针对两种作物特点利用,逐渐形成镶嵌结构,在提高农作物整体经济效益同时,加强土壤的使用效率。所以,需相关部门与工作人员提高重视程度,针对玉米和大豆作物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全面分析,明确其中的原理和优势以及操作流程,确保能够在作物种植中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因此,本文主要针对玉米和大豆作物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全面分析与研究,并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

增密减氮对不同耐密性春玉米品种产量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下载:34 浏览:470

张鹤宇 高聚林 王志刚 于晓芳 孙继颖 胡树平 赵晓宇 《农业学报》 2018年11期

摘要:
选用耐密性不同的春玉米为材料(强耐密性品种:华美1号、郑单958;弱耐密性品种:科河8号、农大108),设置不同种植密度和施氮量,探讨耐密性不同的春玉米品种其光合特性和产量对增密减氮的响应。结果表明:增密后,利于强耐密品种华美1号增产潜力发挥,产量显著增加,且大于弱耐密品种,而弱耐密品种则出现减产现象。10.5万株/hm2密度下,进一步增施氮肥产量增加不显著,甚至出现减产情况。随密度增加,各品种叶面积指数增加,而穗位叶净光合速率(Pn)、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以及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均降低;施氮缓解增密带来的压力,改善各品种在高密条件下光合性能。较弱耐密品种而言,强耐密品种在生育后期仍能保持较高的光合能力。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