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睡眠剥夺复合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建立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的评价 下载:79 浏览:524

任建勋 尹春园 史雅红 苗兰 孟红旭 李军梅 李鸿海 马京泉 刘建勋 《当代中医药》 2020年11期

摘要:
目的对采用睡眠剥夺复合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的方法建立心力衰竭大鼠气虚血瘀证模型进行评价。方法 7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睡眠剥夺组、心肌梗死组以及益气活血颗粒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睡眠剥夺组给予无规律性睡眠剥夺8周,模型组以及益气活血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大鼠给予睡眠剥夺3周后进行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手术后第2天继续睡眠剥夺5周建立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模型,心肌梗死组仅给予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空白对照组正常饲养。手术后第2天益气活血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益气活血颗粒4.0、2.0、1.0g/(kg·d)灌胃,其余各组给予生理盐水1ml/100g灌胃,持续5周。比较各组大鼠体重、抓力、脉搏幅度、自主活动、舌象、心功能、心室重构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及腹主动脉血流速度。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重、抓力、脉搏幅度及自主活动总路程和平均速度明显下降,心室重构指标升高,心功能、室壁厚度指标和腹主动脉血流速度则明显下降,不同切变率下的血液黏度和血浆黏度明显升高,舌面R(红)、G(绿)、B(蓝)相对值均有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益气活血颗粒高剂量组可以增加大鼠体重、抓力、脉搏幅度、室壁厚度,降低心室重构、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大鼠心功能和自主行为活动,提高腹主动脉血流速度,大鼠舌面R、G相对值明显升高(P<0.05或P<0.01)。结论采用睡眠剥夺复合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的方法可以促使心力衰竭大鼠表现出明显的气虚血瘀证外在客观表现,高剂量的益气活血颗粒的有效干预反证此模型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和腺病毒E1B19 000相互作用蛋白3在一氧化碳中毒引起的少突胶质细胞凋亡中的机制 下载:89 浏览:507

​陈财良 田小菲 田亚汀 张国徽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探讨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和腺病毒E1B19 000相互作用蛋白3(B cell lymphoma/leukemia-2 and adenovirus E1B19 000 interacting protein 3,BNIP3)在一·氧化碳中毒引起的少突胶质细胞凋亡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用C57BL/6小鼠建立一氧化碳中毒模型,将25只雄性小鼠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n=5):正常对照组、CO染毒后1 d组,CO染毒后3 d组,CO染毒后7 d组,CO染毒后14 d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小鼠脑组织内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和少突胶质细胞转录因子2(oligodendrocyte transcription factor 2,Olig2)的表达,评价一氧化碳中毒后的髓鞘脱失及少突胶质细胞死亡程度;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小鼠脑白质部位BNIP3蛋白、Bcl-2相关X蛋白(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9(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 9,caspase 9)的表达情况。结果 MBP与对照组(0.16±0.02)相比,染毒后1 d(0.12±0.02,t=3.357,P<0.05)表达开始降低,3 d后(0.09±0.02,t=5.960,P<0.01)表达持续降低,7 d后(0.05±0.02,t=9.730,P<0.01)降至最低,直至14 d后(0.13±0.02,t=2.897,P<0.05)其表达有所回升,但仍低于对照组。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进行MBP的表达变化分析,与对照组(0.55±0.03)比较,1 d组(0.39±0.02,t=10.391,P<0.01)、3 d组(0.23±0.02,t=23.115,P<0.01)、7 d组(0.09±0.01,t=34.767,P<0.01)和14 d组(0.45±0.03,t=6.146,P<0.01)均显著降低。Olig2在一氧化碳染毒3 d后(72.2±5.45,t=12.211,P<0.01)表达较对照组(36.6±3.58)升高显著;蛋白免疫印迹结果与对照组(0.31±0.02)比较,3 d组(0.52±0.02,t=16.651,P<0.01)显著升高。BNIP3在染毒后与对照组(0.25±0.03)相比1d组(2.49±0.40,t=15.342,P<0.01)表达量明显增高,在3 d后(1.90±0.24,t=12.417,P<0.01)开始降低,至14d后(0.24±0.02,t=0.798,P>0.05)恢复正常。Bax在染毒后与对照组(0.44±0.03)相比,1d组(1.09±0.15,t=9.427,P<0.01)表达明显增加,随后的3d(0.86±0.10,t=9.015,P<0.01)和7d组(0.64±0.09,t=4.540,P<0.05)开始降低,至14 d组(0.45±0.05,t=0.511,P>0.05)恢复正常。caspase9在染毒后与对照组(0.51±0.08)相比,1 d后(1.10±0.17,t=7.131,P<0.01)明显增加,3d后(0.79±0.10,t=5.051,P<0.01)降低,7 d后(0.55±0.05;t=0.910,P>0.05)恢复正常,其表达变化趋势与BNIP3基本相同。经过相关性分析,BNIP3分别与Bax(r=0.995,P<0.01)和caspase9(r=0.950,P<0.01)显著正相关。结论BNIP3参与了一氧化碳中毒引起的少突胶质细胞caspase依赖性线粒体凋亡途径。

当前中医思维方法研究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下载:86 浏览:516

邢玉瑞 胡勇 李翠娟 《当代中医药》 2020年8期

摘要:
中医思维方法近十余年来一直是中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但研究中概念不清、逻辑混乱、顶层设计欠缺、低水平重复、创新不足、实用性不强等问题却甚为突出。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当前中医思维方法研究要注意掌握思维科学基础知识,明晰基本概念;构建中医思维方法体系框架,明确研究内容;厘清中医思维的原创性问题,避免研究偏差。其中核心是强化思维科学、逻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中国古代哲学等相关知识的普及,壮大中医思维方法研究队伍,明确研究内容,加强顶层设计,提升研究水平。

气血交互于脉的理论基础与实践 下载:82 浏览:521

刘建勋 陈进成 郭浩 任建勋 任钧国 李磊 《当代中医药》 2020年6期

摘要:
气血理论一直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焦点,气血失和是脏腑失调的病理反映,亦是许多疾病的基本病机。气血交互过程中,"脉"起到了重要的中介/纽带作用。气的生成与运行依赖于血,气血交会化生之所在于脉,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气血交互的中介,故提出"气血交互于脉"理论,诠释为"气以脉而帅血""血由脉而载气"。另外,将"脉"作为中医气血理论研究与心脑血管疾病研究的结合点,进一步探讨中医气血理论。以气虚血瘀证为例阐明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变机制与气血失和的相互关系,深化对气虚血瘀证"气虚于脉则血瘀,血阻于脉则气虚,气血交互于脉,三者互为因果"的认识。

补中益气汤含药血清诱导A549细胞自噬性死亡的研究 下载:92 浏览:529

陈雨诗 刘春英 王淳 《中国中医药》 2019年10期

摘要:
目的:研究补中益气汤含药血清诱导人肺腺癌A549细胞自噬性死亡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利用血清药理学方法制备含药血清,并干预A549细胞,分别应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状况、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电子显微镜观察凋亡小体、蛋白质免疫印迹方法检测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补中益气汤含药血清能抑制A549细胞增殖并诱导A549细胞发生自噬性死亡。结论:补中益气汤含药血清可诱导A549细胞发生自噬性死亡。

甘露消毒丹及其挥发油对流感病毒感染小鼠黏膜免疫的影响 下载:91 浏览:535

刘光华1 杨慧2 王子3 韩波3 郝欧美3 吴振起3 《中国中医药》 2019年9期

摘要:
目的:观察甘露消毒丹(GXM)及其挥发油对流感病毒(IV)感染的BALB/c小鼠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的含量变化以探讨其对黏膜免疫的影响。方法:SPF级BALB/c小鼠108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分别为:正常组(A组)、模型组(B组)、GXM灌胃组(C组)、GXM滴鼻组(D组)、GXM合用组(E组)、奥司他韦组(F组),每组18只。除A组动物外,其余5组均以流感病毒FM1-6-E2滴鼻制备感染模型。于造模后第3、7、10天采集标本,采用ELISA方法检测肺泡灌洗液(BALF)及鼻咽冲洗液(NAIF)中sIgA、血清中IgA、IL-5、IL-6含量。结果:IV感染小鼠后,NAIF和BALF中sIgA含量降低;血清中IL-5、IL-6水平升高,而IgA含量降低。与B组比较,D、E组能够升高NAIF中sIgA含量,而C组在第10天升高明显(P<0.05),F组作用不明显(P>0.05);E组能够升高血清中IgA、BALF中sIgA含量,而C组、D组分别在第7天、第10天升高明显(P<0.05),F组作用不明显(P>0.05);C、E、F组能够降低IL-5、IL-6含量(P<0.05),而D组作用不明显(P>0.05)。结论:GXM挥发油可促进sIgA的分泌且起效迅速,GXM醇提物可升高IgA、sIgA含量,降低IL-5、IL-6含量,两种给药方式合用效果更佳。

基于Nrf2/HO-1/NF-κB信号通路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哮喘大鼠气道炎症的影响 下载:31 浏览:1579

林益平 于倩 吴湘杰 吴晓虞 《中国医学研究》 2025年2期

摘要:
目的:研究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对哮喘大鼠模型气道炎症的影响,探讨UC.MSCs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方法:随机将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模型组(M组)、地塞米松组(D组),UC.MSCs静脉注射组(iv组)和UC.MSCs气管滴入组(it组)。建立哮喘大鼠模型,实验后观察肺组织炎症反应水平。ELISA检测肺组织中IL-6、IL-17和还原型GSH含量;免疫荧光检测NF-κB和NRf2的表达;qPCR检测肺组织 NQO1,HO-1的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肺组织炎症明显,AB-PAS染色显示杯状细胞明显增生,同时肺组织中 IL-6和IL-17含量显著升高(P < 0.001);NQO1和HO-1的mRNA表达显著下调(P < 0.001),还原型GSH含量显著降低(P < 0.001);NF-κB荧光密度增强,而NRf2的荧光密度减弱。而与模型组比较,iv组和it组的肺组织中 IL-6和IL-17含量显著降低(P < 0.01);NQO1和HO-1的mRNA表达显著上调(P < 0.01),还原型GSH含量显著增加(P < 0.001);NF-κB荧光密度减弱,而NRf2的荧光密度有所增强。结论:UC.MSCs两种给药方式均可有效改善哮喘大鼠气道炎症、氧化应激,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哮喘大鼠肺组织 NF-κB 水平,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有关。

五神脏理论钩玄 下载:82 浏览:503

夏梦幻 王庆其 《当代中医药》 2019年10期

摘要:
从"五神脏"理论概念、现代解析两方面分别阐述五神脏的理论内涵及科学思想,探讨五神脏理论的现代心理学以及分子生物学机制。基于五神脏核心思想,提出"五神-五脏-五志"为五神脏信息反馈轴心。探索五神脏理论对构建中医心理学、中医心身医学的意义以及对临床辨治精神障碍类疾病、心身疾病的指导价值。

肠道微生态与中医药抗肿瘤机制的相关性探讨 下载:81 浏览:491

濮文渊1 汪志霞2 周春祥1 孙松娴1 《当代中医药》 2019年9期

摘要:
肠道菌群失调不仅影响肠道恶性肿瘤、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发展,而且与乳腺癌、肺癌、肝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生也密切相关。基于中医药多途径多靶点的抗肿瘤机制,认为调节肠道微生态或许是中药或复方发挥抗肿瘤效应的重要一环。通过查阅文献,归纳并总结部分既能调节肠道微生态又具有抗肿瘤作用的中药及中药复方,希冀为中医药抗肿瘤研究提供新思路。

疏肝健脾活血方对肝星状细胞/肝窦内皮细胞共培养体系中VEGF/VEGFR表达的影响 下载:75 浏览:471

鲁军 周凝 黄棪 夏雪皎 张俊杰 《当代中医药》 2019年7期

摘要:
目的探讨疏肝健脾活血方逆转肝纤维化进程中肝窦毛细血管化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分离正常大鼠肝星状细胞(HSC)、肝窦内皮细胞(LSEC)和肝纤维化模型大鼠LSEC,利用慢病毒转染得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过表达HSC。实验分为6组,1)正常HSC组:正常大鼠HSC空白血清培养; 2)正常组:正常大鼠HSC及正常LSEC空白血清共培养; 3)模型组:正常大鼠HSC及模型大鼠LSEC空白血清共培养; 4)过表达组:VEGF过表达HSC及模型大鼠LSEC空白血清共培养; 5)模型加中药组:正常大鼠HSC及模型大鼠LSEC 10%含药血清共培养; 6)过表达加中药组:VEGF过表达HSC及模型大鼠LSEC10%含药血清共培养。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LSEC中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因子CD31及血友病因子(vWF)蛋白表达,HSC中胶原Ⅳ、VEGF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 (VEGFR-2)蛋白表达;采用PCR法检测各组HSC中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 (VEGFR-1)及VEGFR-2 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及过表达组CD31及vWF蛋白表达升高(P <0. 01),而模型加中药组较模型组CD31及v WF蛋白表达降低(P <0. 01);与正常HSC组和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及过表达组中胶原Ⅳ、VEGF蛋白表达升高(P <0. 05),而模型加中药组较模型组VEGF、VEGFR-2蛋白表达降低(P <0. 05);与正常HSC组和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及过表达组VEGF mRNA表达升高(P <0. 01);模型加中药组VEGF mRNA表达较模型组降低(P <0. 05)。结论疏肝健脾活血方可能通过下调VEGF、VEGFR-2蛋白表达,进而抑制VEGF信号通路,恢复LSEC窗孔结构,从而逆转肝窦毛细血管化。

灯盏花素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下载:82 浏览:502

赵君1,2 张允岭3 支英杰1 赵晖4 廖星1 于丹丹1 《当代中医药》 2019年5期

摘要:
目的系统评价灯盏花素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国内外8个电子数据库及ClinicalTrials临床注册系统,纳入灯盏花素注射剂治疗ACI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Cochrane Handbook 5. 1. 0评价标准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对最终纳入研究的[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CSS)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总有效率、死亡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Meta分析,并采用GRADE系统对关键结局指标证据质量和等级推荐进行分级。结果共纳入30项研究,其方法学质量普遍偏低。Meta分析显示,在总有效率方面,灯盏花素注射剂联合常规西药治疗优于常规西药治疗[RRCSS=1. 28,95%CI (1. 22,1. 34),P <0. 001;RRNIHSS=1. 16,95%CI(1. 07,1. 25),P <0. 03];灯盏花素注射剂联合常规西药治疗优于维脑路通联合常规西药治疗[RR=1. 36,95%CI (1. 26,1. 45),P <0. 001]。在死亡率方面,灯盏花素注射剂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在14天(急性期)的死亡率低于常规西药治疗[RR=0. 31,95%CI (0. 10,0. 93),P=0. 04]。GRADE系统显示总有效率及死亡率的证据级别为低级别,推荐强度为弱推荐。灯盏花素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面部潮红、轻度头晕,患者均耐受,不影响治疗。结论灯盏花素注射剂联合常规西药治疗ACI有一定的疗效,能降低14天死亡率,且不良反应较小。但纳入研究质量不高,尚需更多设计严谨、高质量、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以增加证据强度。

针刺联合三阶梯药物止痛法治疗癌性疼痛40例临床观察 下载:87 浏览:511

惠建荣1,2 张楠3 李熳4 庞苗苗5 赵娴1 裴建6 傅勤慧6 刘保延7 王院春2 《当代中医药》 2019年4期

摘要: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三阶梯药物止痛法治疗癌性疼痛(癌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病理学确诊的住院癌痛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癌痛三阶梯止痛治疗指南用药,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刺阿是穴(在疼痛范围内≤2个穴位)、合谷穴(双侧)、大椎穴、大杼穴(双侧)、阳陵泉穴(双侧)、太冲穴(双侧),每日针刺1次,连续治疗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评分(NRS)、镇痛起效和缓解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情况、首日与全程等效吗啡消耗量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NR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 <0. 05)。治疗组镇痛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镇痛缓解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P <0. 05)。治疗组疼痛缓解总有效率为82. 5%,对照组为57. 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组治疗全程等效吗啡消耗量低于对照组(P <0. 05)。治疗组出现恶心、呕吐、乏力、便秘及头晕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针刺联合三阶梯药物止痛疗法较单纯三阶梯药物止痛法能提高癌性疼痛的疗效,有较好的镇痛作用,并可减少吗啡用量及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五苓散要药“桂枝”在五苓散对阿霉素肾病大鼠肾脏保护中的作用 下载:89 浏览:499

张倩霞 陈少丽 文小平 都广礼 《当代中医药》 2019年4期

摘要:
目的探讨五苓散"要药"桂枝在五苓散对阿霉素肾病大鼠肾损伤保护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尾静脉注射盐酸阿霉素(3 mg/kg)两次复制SD大鼠肾损伤模型,造模成功的6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贝那普利组、五苓散组、五苓散去桂枝组、五苓散去桂枝加桂皮醛组,每组12只;另选取健康SD大鼠12只设为正常组。贝那普利组给予浓度为1. 2 mg/ml的盐酸贝那普利片溶液灌胃,五苓散组给予浓度为1. 6 mg/ml五苓散溶液灌胃,五苓散去桂枝组给予浓度为1. 4 mg/ml五苓散去桂枝溶液灌胃,五苓散去桂枝加桂皮醛组给予浓度为1. 403 mg/ml五苓散去桂枝加桂皮醛溶液(其中桂皮醛的终浓度为3 mg/ml)灌胃。各组按照10 ml/kg剂量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每日1次,共28天。末次给药后记录大鼠24 h尿量,检测大鼠尿蛋白含量,血浆肌酐、尿素氮、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以及血浆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大鼠肾脏组织HE染色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24 h尿量降低,尿蛋白含量及血浆肌酐、甘油三酯、总胆固醇、MDA、GSH含量升高,SOD活性降低(P <0. 05或P <0. 01),病理可见肾小球硬化,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肿胀,间质纤维组织增生。与模型组比较,五苓散组、五苓散去桂枝组、五苓散去桂枝加桂皮醛组均可降低大鼠24 h尿蛋白含量,升高血浆SOD活力(P <0. 05或P <0. 01),改善肾脏病理变化;且五苓散去桂枝加桂皮醛组亦降低血浆肌酐、MDA、GSH含量,提高24 h尿量(P <0. 05或P <0. 01),肾脏病理改善更明显。结论桂皮醛可能是五苓散"要药"桂枝的主要活性成分,其抗阿霉素肾病大鼠肾损伤的机制可能与抗氧化应激有关。

从“气血流通”探析通补理论 下载:86 浏览:506

吴振起1 王贵帮2 王雪峰1 刘光华3 《中国中医药》 2018年11期

摘要:
"通补"理论追溯于内经"六腑以通为用",经后世医家发挥,通补理论思想可见于各朝代。通补之法义在寓通于补,以通为补,以补为通,其根本在于气血之流通。人之生理与病理状态皆与气血之盛衰和运行息息相关,气血之流通与脏腑和经络相辅相成,亦是治病之关键,通过内外之治,使气血调和,畅流于经络,恢复脏腑之司,可达阴平阳秘之效。从气血生理功能和病理机要探析通补理论和气血流通之关系。

基于本体的脾脏象理论知识体系构建研究 下载:79 浏览:527

崔家鹏 王彩霞 袁东超 秦微 杨茗茜 倪菲 《中国中医药》 2018年11期

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本体技术构建脾脏象理论知识体系的方法。方法:以脾脏象理论相关古籍、中医权威辞书、高校教材等为本体构建素材。经脾脏象理论术语的初筛、合并、分类、复筛,确立领域概念1315个;以扎根理论为指导,采用人工知识抽取方法,构建脾脏象理论语义关系21 558条。利用本体构建工具protégé构建脾脏象理论知识图谱。结果:研制出基于脾脏象理论的52种语义关系;绘制出脾脏象理论生理体系、病理体系、诊疗体系、"脾主运化""脾主统血"等知识本体图谱,构建了脏象理论知识体系。结论:利用本体技术构建中医脾脏象理论体系,有助于脾脏象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本体可在中医领域推广应用。

综合评分法优化甘露消毒丹的提取工艺 下载:91 浏览:525

刘光华 1于艳2 王思源2 刘娟3 吴振起2 《中国中医药》 2018年10期

摘要:
目的:应用多指标综合评分法,优选甘露消毒丹的提取工艺。方法:采取正交实验设计,以黄芩苷、绿原酸、连翘苷含量以及得膏率为评定指标,通过HPLC波长切换法进行检测,考察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对方中黄芩苷、绿原酸、连翘苷含量的影响,经综合评分法进行工艺优化。结果:甘露消毒丹最佳提取工艺为70%乙醇,提取3次,每次提取1h。结论:该提取工艺合理,有效成分提取效率高。

提高阳和汤质量标准研究 下载:86 浏览:502

​窦建卫1尚荣国1彭湃2黄芊3朱宇红1 《中医研究杂志》 2018年5期

摘要:
创建阳和汤质量控制的标准,从而更好服务于研究与临床。方法:采用TLC法对熟地黄、甘草进行鉴别,HPLC法对阳和汤所含成分芥子碱硫氰酸盐含量进行测定。结果:采用TLC法鉴别熟地黄、甘草具有较好的专属性;芥子碱硫氰酸盐在0.82~8.2μg范围内,含量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9 2,平均回收率99.4%,RSD为0.93%。结论:本实验所创建的检测方法方便有效,专属性强,此标准能够很好控制阳和汤质量。

督脉电针对APP/PS1双转基因痴呆小鼠行为学和海马区Aβ沉积的影响 下载:82 浏览:506

邵淑君1 李华岳2 邬继红1 唐银杉3 高誉珊4 张淑静4 向杜炼1 《中国中医药》 2020年4期

摘要:
目的观察督脉电针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小鼠行为学和海马区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rotein,Aβ)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疗法抗痴呆的作用机制。方法 7月龄雄性APP/PS1小鼠共2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每组10只。以相同遗传背景的C57BL/6小鼠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选取"百会""印堂""人中",隔天针刺干预1次,共15次。采用Morris水迷宫观察各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小鼠海马区Aβ表达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逃避潜伏期增长(P<0.01),游泳距离增加(P<0.01),游泳速度无统计学差异,首次跨越原平台时间延长(P<0.01),距原平台平均距离增加(P<0.01),海马区Aβ表达增多(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逃避潜伏期缩短、游泳距离减少(均P<0.01),游泳速度无统计学差异,首次跨越原平台时间减少、距原平台平均距离缩短(均P<0.05),海马区Aβ表达减少(P<0.01)。结论督脉电针干预可降低Aβ沉积,而提高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学习记忆和空间探索能力。

基于真实世界的12385例使用清开灵注射液患者临床用药特征分析 下载:89 浏览:514

滕月1,2 荆志伟1 王连心1 谢雁鸣1 张寅1 王群3 贾萍萍4 凤博4 《当代中医药》 2018年11期

摘要:
目的观察清开灵注射液在真实世界中的用药特征。方法收集全国16家三级甲等医院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中住院患者信息,参照集成数据仓库构建模式,整合为清开灵注射液HIS数据仓库,对使用过清开灵注射液的12385例患者的基本信息、住院信息、诊断及中医辨证、合并用药等信息进行描述分析,并与药品说明书进行对比。结果使用清开灵注射液的患者中以45~65岁最多,占35.14%;入院时急、危症患者占42.65%;使用清开灵注射液患者发病和死亡发生率最高的节气前两位是冬至和小寒;符合药品说明书西医诊断的患者占36.84%;符合药品说明书的中医主证占42.35%;49.64%使用清开灵注射液的患者单次剂量是30~40 ml。结论清开灵注射液的使用患者以中老年居多,临床中存在未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剂量及适应症使用情况,普遍存在联合用药现象但可能存在用药风险。

肾虚证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下载:90 浏览:514

林也1,2 张婷1,2 李鑫2 唐琳3 余黄合1 丁长松1 黎敬波4 蔡雄1,2 陈聪1 《中国中医药》 2020年2期

摘要:
肾虚证动物模型一直是中医证候研究的重点,提供与人类疾病类似的肾虚证动物模型,有助于深入研究肾虚证本质及其治疗。近年来建立了不少肾虚证动物模型,然而不同的肾虚证模型特点也不尽相同。对临床常见肾虚证型,从肾阳虚、肾阴虚、肾精不足、肾气虚方面进行概述,并对其存在的不足进行思考,以期为肾虚证动物模型的构建及其证候生物学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