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省域视角下中国汽车营地的空间格局及成因 下载:91 浏览:502

李敏 杨效忠 《地理研究进展》 2018年3期

摘要:
以中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为基本研究单元,以中国目前所建的307个汽车营地为研究样本,借助地理数学方法的空间分析手段和GIS空间分析工具,定量分析汽车营地的空间分布类型、分布均衡程度和分布密度,并揭示其空间格局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汽车营地的空间分布类型属于集聚型,且空间分布均衡性较低,区域差异性明显;(2)汽车营地的空间分布密度总体上呈现东密西疏的分布特征,形成了以京津冀地区和长三角地区为主要集聚区,以泛长三角地区和蒙西地区为次级集聚区的空间分布格局;(3)影响中国汽车营地空间格局的因素主要有区域经济水平、人口分布状况、旅游资源禀赋、政策支持、区位交通条件、地形、水文和气候。

基于U型导光板的特种液晶显示背光模组设计 下载:49 浏览:59

汪军1,2 沈健2 屈军1 张伟2 赵松2 《光电子进展》 2020年1期

摘要:
提出一种基于U型导光板的特种液晶显示背光模组以缩小侧入式背光模组的厚度。首先,利用Lighttools软件对分别采用1 mm和2 mm U型导光板的曲型侧边背光模组进行了设计和建模;接着对两种不同厚度的曲型侧边背光模组与采用4 mm常规平板式导光板的侧入式背光模组进行仿真并对比分析;最后对采用2 mm U型导光板的曲型侧边背光模组进行了相对偏移的仿真,结果表明其光学性能在强振动和宽温环境中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文章得到一种采用2 mm U型导光板的曲型侧边背光模组,相比较常规侧入式背光模组,在保持了光学性能一致性的前提下厚度缩小了2 mm,对特种显示器的薄型化设计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基于ITO图案化的LCD低温加热设计 下载:26 浏览:437

张大伟1,2,3,4 赵小珍2,3,4 屈军1 袁扬胜1 彭继2,3,4 《光电子进展》 2018年3期

摘要:
为了改善机载LCD在低温加热过程中出现的不均匀、四角发蓝现象,提出了一种基于ITO图案化的加热器设计方法。首先通过Pro/E软件设计ITO图形,接着利用ANSYS Workbench对屏组件进行有限元热仿真,得到了机载LCD的低温加热功耗以及稳态温度分布图,最后根据仿真数据制作LCD,并进行样品试验。结果表明,对于15.24cm的LCD,在相同的功率下,图案化的加热器加热更加均匀,且四角发蓝现象得到明显的改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技术化倾向及其超越 下载:82 浏览:478

叶荣国 《中国教育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当前,在信息技术的驱动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技术应用的"异化"现象。审思看似"价值无涉"的技术背后潜隐的认识偏差,走出"无技术不教学"的实践误区,让教学回归本真,教师要把颠倒的目的与手段再颠倒过来,追求教学与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从"独奏者"到"伴奏者"的角色转换,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坚守"教学技术"走向"教学艺术"的教育理想,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律动。

我国学前教育法律体系的现状、问题及优化路径 下载:39 浏览:439

裴培1 张更立2 《中国教育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法律体系依《立法法》确立的从高到低效力等级涵盖宪法、法律、法规和规章层面,基本反映了学前教育法治建设构成状况,但现有体系也存在基础性法律缺位、内部抵牾模糊、法律数量匮乏且分布不均等主要缺陷。有效解决学前教育法律体系难题,应通过采取加快制定高质量《学前教育法》、坚持法规规章质量与数量并重、正确适用法律冲突解决规则等措施予以完善。

回归生活世界的民族音乐教学研究 下载:313 浏览:1334

饶炫雯 《当代音乐研究》 2023年9期

摘要:
从现象学范式探析了我国学校民族音乐教育的模式,受欧洲音乐中心论的影响,我国的学校民族音乐教育受到现代性音乐教育体制的制约,根据胡塞尔、哈贝马斯等人的“生活世界”理论,当前,我国的民族音乐教育有着回归生活世界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课堂教学和田野教学两个角度分析学校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途径。

论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下载:327 浏览:3275

方雨露 《中国音乐学报》 2022年4期

摘要:
在“五育”当中,美育是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促使学生获得更加健康、更加全面发展的重要责任,而音乐课堂是落实美育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应当给予音乐课堂充分重视。合唱教学是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教学内容,合唱教学能够做到有效提升学生音乐水平,还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合作力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故而教师应充分重视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性并进行分析探究。

学校课程领导制度建设的内涵、价值与建构路径 下载:72 浏览:465

李艳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2020年11期

摘要:
课程领导制度是将课程改革下的领导制度与学校制度相结合,将学校在课改下需要采取的具体实践与领导层级相联系的制度体系。学校课程领导制度建设有利于在课程开发中优化教学内容、在课程实施中保障校本课程开发质量、在课程目标下保障教学成果、赋予课程主体更多课程领导权等。建立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多级学校课程领导制度,实行层级制与职能制相结合的学校课程领导制度,学校领导组织之间平等协作与合作开放兼顾,可以促进学校课程领导制度建设。

从教学走向导学:信息时代学校教学的变革与超越 下载:76 浏览:480

倪健1 吴兴奇2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
随着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的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以教为核心的学校教学在教学目的、教学价值、教学方式和教学能力等方面,都与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产生了不相适应之处,成为进一步推动信息化发展的教育阻碍。相比于教学,回归教学本义的导学蕴含着更加符合信息化时代要求的丰富意蕴。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打破传统教学惯习,注重教学的生命价值,做好终身学习的准备,实现学校教学从教学向导学的转变。

日常化师生交往及其超越 下载:55 浏览:382

王七巧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日常化师生交往不可避免地显示出保守性的特征,具体来说,交往行为呈现重复性,交往空间和时间具有封闭性,以及交往体验的不契合性。非日常化师生交往是日常化师生交往的一种超越,其特征表现为交往行为的创造性、交往空间和时间的开放性、交往体验的契合性。要实现从日常化到非日常化师生交往的飞跃,达到师生个性的生成,离不开师生建立起自觉关系。

“问题学生”的消极意义及其转化 下载:66 浏览:404

王七巧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问题学生"虽成了教育活动中的习惯词汇,但当一些学生做出了与社会规范不相符的行为时,也只能说明其行为本身存在问题,绝对不意味着他就是所谓的"问题学生"。"问题学生"这一标签的出现不仅仅是对这些学生行为上的误解,更是对其内心的误解,由于此种误解,"问题学生"所显示的消极意义就体现在这些学生身上了。消极意义从情感上出发会引发学生的焦虑,更是对学生维持自我的一种打击。因此,"问题学生"的消极意义被合理地转化,还需要教育者从弱化标签意识、理解学生的行为动机、帮助学生体验自我三方面努力。

从舍恩“行动反映”理论看教师的实践素养 下载:68 浏览:428

张丽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教师职业很强的实践性要求其具备较高的实践素养。当前中小学教师对实践素养的认识却存在偏差,误把其所具有的能力当作实践素养。然而素养与能力具有不同的内涵,教师实践素养也不等同于教师实践能力。根据舍恩"行动反映"理论来看,教师就是行走在"湿软低地"的专业实践者,他们需要借助"行动反映"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因此教师最重要的实践素养就是"行动反映",包括"对行动的反映"和"行动中反映"。

让“失真”的课堂“归真”——课堂教学病理的诊断与治疗 下载:94 浏览:527

陈晴晴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2018年3期

摘要:
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逐渐唤醒传统充满顽疾的沉睡课堂,但实际教学中却与最初的目标貌合神离。现实的课堂把关注点放在"怎样学"的同时,忽视了"学到了什么"这一核心问题。当下课堂存在"失真"现象,过度的课堂导入,模糊的问题设置,同质化的评价方式,表层热闹的课堂互动等,成了课堂中新的弊病;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功利化导向普遍存在,实践模式机械套用,角色意识淡化模糊教师作用是课堂"失真"的桎梏。强化教学目标,发挥问题的内隐作用,回归评价的真实特性,彰显互动的功效,保障基础知识的地位是课堂"归真"的路径。

“问题学生”的消极意义及其转化 下载:61 浏览:436

王七巧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问题学生"虽成了教育活动中的习惯词汇,但当一些学生做出了与社会规范不相符的行为时,也只能说明其行为本身存在问题,绝对不意味着他就是所谓的"问题学生"。"问题学生"这一标签的出现不仅仅是对这些学生行为上的误解,更是对其内心的误解,由于此种误解,"问题学生"所显示的消极意义就体现在这些学生身上了。消极意义从情感上出发会引发学生的焦虑,更是对学生维持自我的一种打击。因此,"问题学生"的消极意义被合理地转化,还需要教育者从弱化标签意识、理解学生的行为动机、帮助学生体验自我三方面努力。

从舍恩“行动反映”理论看教师的实践素养 下载:54 浏览:381

张丽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教师职业很强的实践性要求其具备较高的实践素养。当前中小学教师对实践素养的认识却存在偏差,误把其所具有的能力当作实践素养。然而素养与能力具有不同的内涵,教师实践素养也不等同于教师实践能力。根据舍恩"行动反映"理论来看,教师就是行走在"湿软低地"的专业实践者,他们需要借助"行动反映"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因此教师最重要的实践素养就是"行动反映",包括"对行动的反映"和"行动中反映"。

水彩风景画的艺术语言特色与教学策略 下载:103 浏览:2067

丁宁 胡利玲 《当代艺术》 2024年12期

摘要:
水彩画在我国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延续着西方的审美传统,又不自觉的受到中国本土绘画的影响,所以水彩风景画的艺术特色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水彩风景画的研究中,艺术语言特色是主要的研究内容,教育者只有清晰的认识到水彩风景画的艺术语言特色以后,才能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本文从水彩风景画的艺术语言特色进行分析,研究了具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毛泽东党建思想当代价值的探究 下载:163 浏览:1927

姚飞 《哲学研究进展》 2022年3期

摘要:
《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是毛泽东同志的一篇及时纠正反驳当时党内兴起的错误思潮的重要著作。毛泽东同志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一文中细致详实的阐述了一些党内错误思想的表现、原因及其纠正的方法。其中所蕴含的党建思想对于如今我们加强全面从严治党要从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两方面着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阶段划分的深度思考 下载:173 浏览:2147

吴相付 《哲学研究进展》 2021年9期

摘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和阶段划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中的基础性问题。介绍了各学者观点,将中国共产党及其所从事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主体和客体,并以这种主客体互动为依据,认为中共一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划分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别与革命、建设,改革结合的三个大的阶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历史阶段划分的几点思考。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下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下载:184 浏览:2125

吴相付 《哲学研究进展》 2021年9期

摘要: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问题是当代人类社会发展中人们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关于这一重大问题,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武器,分述如下:一、马哲视域下的“人与自然”;二、马哲视域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三、马哲视域下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对初中体育教学中开展挫折教育的思考 下载:186 浏览:1944

马翔 《中国体育科学》 2022年8期

摘要:
初中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是学生身体和心理发生迅猛变化的时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也是学生教育的关键时期,初中学生有着敏感的特性。长久的实践说明,聪明的、一帆风顺的人并不能保证最后取得很大的成就,而那些在失败和挫折中成长起来的人可能会取得不错的成绩。在新时期,体育教育也从教授学生简单的肢体动作,向更加注意学生生理和心理健康的教育方式转变,体育中加入挫折教育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有很大的帮助。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