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民族音乐教育在现代性音乐教育体制的影响下逐渐体现出对生活世界的遗忘,在欧洲音乐中心论的制约下,我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现出过多的工具理性主义倾向。让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这几年来一直是学界的研究热点。厘清回归生活世界对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将民族音乐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十分重要。
一、何为“生活世界”
现象学大师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指的就是在现实而又具体的生活中,我们产生一切活动和社会产物。由于欧洲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欧洲人对科学,技术,理性有着狂热追求,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西方社会的精神气质是以理性主义为取向的,在教育中,可以体现为不人道的现象,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单方面的重视学习的成绩,忽视师生教学的过程,有很多老师单纯地把学生当作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学方式采用车间式教学,所带来的结果必然是生产出一批流水线式的学生,在当今急需创造性人才的社会,这样的结果是不尽人意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使教学回归到生活世界。把教育的目光投向人和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教育的意义。
二、回归“生活世界”对民族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现代性教育有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教育偏离了生活世界,无论是知识的内容还是教学的方式都体现出来一边倒的趋势,科学理性标准化的要求贯穿了教育的全过程,而教育本身是人类的一种特殊活动,他来自于人类的日常生活,也必然会回归到日常生活。不可否认,在当今生产劳动和社会交往快速发展的时代,教授传递精简化的、提炼化的科学知识对社会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现代性的情况下,教育与生活世界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隔阂越来越大,自然科学和理性主义逐渐占据主导,逐渐形成科学的形而上学化,人们逐渐远离和遗忘了生活世界,使教育局限于封闭的科学世界。所以当前教育问题所面临的一个现代性困境,就是回归现实生活世界。
1、实用性与审美性
音乐作为一种极具审美价值的学科艺术,受到现代性工具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音乐的审美价值日趋衰落,人们越发渴望从音乐中挖掘工具价值,使音乐成为一种技术手段,教育的目标和主要发展方向逐步沿着追求科技进步和市场化最大效益的道路前进,从而使得音乐中的情感价值道德伦理被质疑忽视。这既是实用性对审美性的单边压制,也是从音乐的意义上对生活世界的遗忘。
2、理论性与实践性
我国现代性音乐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困境,就是单一的采用二元论的思维方式,也就是思维与行为二极对立,从而导致教育中的理论与实践相隔甚远,音乐教育中的理论没有很好地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而生活世界中的教学实践所提炼出来的具体经验又难以体现在音乐教育的理论当中,这种脱节使得我国民族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从马克思理论的观点来看,理论与实践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3、科学性与人文性
受现代性进程的影响以及教育的专业化发展,科学技术在教育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人文学科逐渐在丧失话语权,音乐教育作为人文学科中的一类,也同样在遭受着被忽视的困境。自然科学与先进技术固然对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人类与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但是只有科学技术的一味发展,其背后缺乏理论支撑以及人文关怀也是十分不合理的。
三、 民族音乐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实践途径
1、教育价值观层面
要是民族音乐教育回归到生活世界,首先的就是要改变或是更新教育价值观。社会价值观是认知和评价教育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和后果。“从宏观层面而言,主要指教育的育人,筛选和社会变迁功能。”传统的教育价值观存在着一些弊端,主要可以体现为将教育局限于传递知识,或是培养技能,忽视了教育还具有的文化传递与规范社会伦理道德的功能;教育学生逐渐演变为车间式,流水线式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个体性;只强调理论上的知识的构建,忽视个体的生活空间;强调教育的工具价值,忽视了教育的理想价值;强调教育的理性价值,忽视教育的道德感性认知。
2、具体实践层面
(1)教学课堂
首先是教材文本方面,其中包括了课本,音像,曲谱知识。我国地域宽广,幅员辽阔,民族众多,随之而来的各类民族音乐也让人眼花缭乱,近代以来,为了将众多体裁的民族民间音乐加以概括,产生了所谓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五大类,但是很显然这种笼统的五分法难以将如此众多的民族音乐一一包含在内,教师可以从不同区域的民族音乐入手,关注民族音乐在不同环境下所产生的音特征,并且将各区域音乐与当地文化建立联系,解释并阐明当地音乐与其文化的缘由与关系,真正做到将民族音乐与生活世界相联系。民族音乐文化的音像材料在教学中也十分重要,由于先前技术和观念的影响,我们目前所存有的音像资料并不完善,难以还原原始本真的民族音乐。在曲谱方面,更是众口难调,以谱状声是件困难的事,中国各种方言差异较大,不仅是各民族之间的语言差异,同一民族内的不同地区,语言风格也会相去甚远,甚至一个省就有互不相通的方言,语言种类五花八门,所以要想让曲谱还原其原生,回归到其产生的生活世界,需要教师在此多加研究。
(2)田野调查
说到民族音乐教学,田野调查是其中最重要的教学研究方式之一。民族音乐最好的教学方式就是“在场”,使民族音乐教育回归到生活世界。
首先,学校和当地文化部门、教育部门都应树立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及保护的意识。各级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使学校的民族音乐课堂“活”起来,例如可以邀请优秀的民间音乐人来进入课堂实地展演或教学。或者通过师生之间的表演和交流,让校内的民族音乐文化活跃起来。每年也可以在假期举办民族音乐交流活动或者民族音乐夏令营等等。
第二,教师教学是实现民族音乐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终身学习是每一位教师都要具备的优良品质。教师可以通过进修去多学习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并且将民族音乐文化转化和记录,尽可能将多种多样的民族音乐研究成果带进现实生活中的课堂,由于知识文化更迭换代得非常快,我们已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所以教师需要时刻补充更新自己的知识。只有教师走在学生前面提前去了解和掌握丰富变换的文化知识,学生才能够更好地跟上变化如此之快的信息时代。
第三,学生在生活世界中的实践也尤为重要。无论是哪种教育,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拥有更加明确坚定的方向和强大的原始驱动力。想让学生学习之外,拥有民族音乐的欣赏、审美、创造能力,就必须要在课堂上引入具有生活世界意义的田野课程,学生学习民族音乐最好的课堂就是在田野中。
四、 结语
民族音乐的教育与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有着天然的联系,民族音乐本身就来源于生活世界之中。将民族音乐教育的标准“悬置”起来,在生活世界中寻找民族音乐教育的意义,将民族音乐教育回归到生活世界中,有利于构建民族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从而进行具体实践。
参考文献:
[1] 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M].商务印书馆.2018.12
[2] 滕星.教育人类学[M].商务印书馆.2017.6
[3] 洛秦.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1
[4] 宴辉.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本方式[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3
作者简介:饶炫雯,女,1996年11月生,安徽六安人,研究生在读,学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