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基于ANSYS抱箍焊接件振动时效消除残余应力分析 下载:49 浏览:450

段新豪 张海东 刘伟祥 袁培培 李鹏宇 《航空航天学报》 2020年8期

摘要:
介绍了振动时效消除残余应力的国内外现状,分析了焊接残余应力的产生机理和振动时效消除残余应力原理。应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环形金属箍构件进行模态分析和谐响应分析,确定了试件最佳激振位置,并在此基础上对试件进行振动时效研究,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从激振试验得出,当在焊接肋集中区的外板表面进行时效处理时,焊接残余应力削减率达到60%,远高于采用激振平台进行时效处理的40%的焊接残余应力消减率,为军工企业实际工程振动时效处理工艺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试验参考。

某集尘过滤装置结构设计 下载:76 浏览:489

袁芬1 张海翔2 张明1 李明华1 李彪1 《动力技术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
针对某集尘过滤装置风机纵向布置的特殊要求,结合技术指标进行了方案结构设计.利用双列角接触球轴录解决了将风机轴向力转接到风机涡壳的问题;利用骨架设计加强了舱体强度和焊接质量,同时通过流场分析优化了风道结构.最后通过试验表明该方案能够满足钢轨打磨列车收集烟尘和铁屑的需要.

柔性支撑下悬臂式风机振动故障处理 下载:63 浏览:473

张海涛1 常强1 王阳1 田晓春2 《电力技术学报》 2020年8期

摘要:
现场动平衡是处理风机振动的有效方式,电厂风机多为刚性支撑,与柔性支撑下振动特性不同。某柔性支撑下的悬臂式风机出现振动故障,变频运行时振动数值最高达236μm,存在明显的振动峰值。通过现场动平衡试验对风机进行精细平衡,成功解决了风机振动故障,总结出风机在刚性支撑与柔性支撑下的振动特性及处理办法,为处理类似问题提供借鉴。

基于熵权-云模型的我国绿色智慧城市评价 下载:54 浏览:504

陈莉1 张海侠2 《建模与系统仿真》 2019年1期

摘要:
对国内外绿色智慧城市的相关研究基础上,提出熵权与云模型相结合的评价方法。综合考虑主观和客观因素,对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确定评价指标集,运用云模型中的X条件云发生器得到各评价对象对应不同等级的隶属度矩阵,并与利用熵权法确定评价对象的客观权重进行模糊变换,将仿真评价结果与支持向量机的评价结果进行比较。仿真评价结果表明熵权—云模型的绿色智慧城市评价优于支持向量机,运用本方法的评价效果是合理有效的。

多模块浮动机场的纵荡饱和控制 下载:81 浏览:478

夏淑炎 徐道临 张海成 《动力技术研究》 2019年4期

摘要:
浮动机场是由多个浮体模块通过柔性连接器串联的超大型海洋平台.本文研究近岛礁部署的浮动机场纵荡响应控制技术,改善平台的稳定性和操作性.为此提出一种基于模型的非线性MIMO控制方法,抑制多模块浮体之间的纵荡响应.首先,采用网络动力学的方法建立浮动机场的动力学控制模型;然后,考虑作动器输出力饱和约束条件下,结合反步法和饱和辅助系统推导出作动器控制律.数值仿真以五模块浮动机场为算例,验证控制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与PID算法进行了比较.

符合FT3帧格式的电子式互感器的仿真研究 下载:48 浏览:459

于飞 张海龙 孙庆乐 《建模与系统仿真》 2018年4期

摘要:
在电力系统中,基于Rogowski线圈的电子式电流互感器在数字变电站中的应用已十分普及。在对电子式互感器的组成及结构分析的基础上,通过matlab的simulink对电子式互感器进行了模拟仿真。Rogowski线圈来模拟传统的电磁式互感器,通过Σ-ΔADC转换器及数字滤波器环节将高压侧的模拟量转换为数字量输出,并通过simulink实现FT3格式组帧后经光纤以太网送至FPGA开发板,经曼码编解码及CRC校验送至互感器接口合并单元中。通过实验验证网络接口得到了FT3帧格式数据,满足设计要求。

基于时间衰减因子熵权法的电力用户信用评估 下载:77 浏览:427

张国庆1 桂纲2 张海静2 杨东亮2 张磊2 《电气学报》 2018年9期

摘要:
随着电力产业的快速发展,电力用户信用缺失的现象日益严重,为了避免此类现象带来的一系列用电风险,各电力公司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实现对电力用户的信用评估。通常电力用户信用评估过程的主要依赖于评估人员主观决策,从而导致信用评估缺乏客观性。通过对电力用户信用评估过程中的各影响因素的深度分析,结合不同用户在关键指标上表现差距大的特性,采用一种依赖于指标数据本身的客观评价法,即基于时间衰减因子的熵权法。经过实例分析,该方法确定的随时间影响而变化的指标权重信用评估过程与电力用户的实际状况更相符。

220 MW机组电动给水泵振动分析与平衡 下载:489 浏览:504

张海涛 常强 薛永锋 宋大勇 《电力技术学报》 2018年4期

摘要:
某电厂电动给水泵经过返厂后,电机振动出现异常。经过测试,振动原因为转子质量不平衡。利用影响系数法,在电动给水泵联轴器处加重,现场对给水泵进行动平衡试验。经过两次加重,取得了良好的平衡效果,给水泵可以长期安全运行,可为存在类似情况的机组提供参考。

不良地质大直径雨污管道顶进施工技术 下载:64 浏览:498

李建勇1 熊勇杰1 张海亮2 郑康1 钱金成1 凌杨1 《工程与技术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宜昌市西陵二路沿江大道~东山大道D7-D6段大直径雨污合流管道采用人工挖掘顶进施工,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导致钢筋砼顶管顶进受阻,进而改用内套钢管顶进施工,辅以预注浆加固掌子面软弱土体,采用可调向工具管及工具管防护装置,严格控制顶力及顶进轴向偏位,顺利完成了该段顶进作业。

疫情时期学生居家学习管理研究 下载:22 浏览:235

王忠1 孙艳2 吴兰芳3 郭付军4 张海光1 《中国教育学报》 2025年2期

摘要:
研究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学生居家学习管理,分析学生居家学习的具体现状,调查学生居家学习情况,分析造成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及家长管理失控的原因及解决的对策。探索学生居家学习有效管控学生的对策,总结居家学习期间教师专业成长、课堂教学改革、学生语学习品质培养,有效管理学生等方面的有效做法,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学生的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下载:242 浏览:2434

张海燕 《中国音乐学报》 2022年9期

摘要:
在信息技术的发展态势下,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形式,被广泛运用到历史课堂教学之中,弥补了传统大堂授课模式的缺陷,加快了知识传播速度,也在合理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将微课引入课堂之中,是初中历史教师开展创新教学的首要选择。教师应采取有用的教学策略,充分发挥微课在历史课堂中的教学优势,改进传统模式在历史课堂中遗留的教学问题。

级联式电力电子变压器的电压平衡控制策略 下载:91 浏览:508

张海洋 王明渝 《电力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针对中压配电网中普遍存在的三相不对称现象,采用级联H桥分离直流母线结构的电力电子变压器,为了解决直流侧电压平衡问题,在输入电压和输出负载不对称时,提出了一种新的负序电压注入法控制相间直流电容电压平衡,建立了每相平均功率与负序电压之间的关系,在dq坐标系中对负序电压进行了计算,避免了复杂的三角函数求解。计算结果中不含电网电流,无需对电流进行正负序分离,只需采用单电流内环控制。另外,在输出级采用调节占空比的方法实现相内直流电容电压的平衡控制。仿真结果表明了所提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促进主动配电网高效运维的虚拟微网分区划分方法研究 下载:71 浏览:437

孙利强1 耿少博1 常风然1 任江波1 林青2,3 张海宁2,3 《电力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随着分布式能源的大量接入,还有储能、电动汽车、柔性负荷等新技术的进步,主动配电网的运行控制越来越困难。针对这一问题,基于虚拟微电网的概念,提出了一种主动配电网微网化的分区优化划分方法,以虚拟微网分区的形式简化主动配电网的运行控制。该方法以通信成本最低、分区功率不平衡最小及分区供电独立性最高为目标,建立主动配电网微网虚拟分区优化模型。基于广度优先搜索算法获取各分区信息,提出主动配电网微网化虚拟分区方法,将主动配电网划分为多个虚拟微网分区。以改进IEEE-33节点系统为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以提供面向主动配电网的虚拟微网分区建议,为主动配电网的高效运维提供支撑。

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难点探析 下载:339 浏览:333

张海霞 《教学管理研究》 2019年4期

摘要: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对教师教学的新要求,也是锻炼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实现相互帮助、共同提升的有效学习方式。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主体作用,着力破解认知、规则、教师能力等问题,才能更好地提升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特别是在以陶行知教育思想为基础的素质教育背景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更能将生活中的合作与教育中的合作结合起来,在体现"生活即教育"理念的同时,实现教学做合一,真正教会学生求真。

小学中段数学游戏化教学的应用研究 下载:64 浏览:496

张海燕 《教学管理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是一门较难学习的课程。目前在教育界中谈得最多的数学教育理念就是"数学活动生活化"。这一改革口号的提出主要是基于"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学以致用"这一观念,也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理论相符。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游戏情境与生活实际中切身感受数学、理解数学、运用数学成为必然趋势。基于此,研究主张采用游戏教学法,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核心素养。

生态畜牧经济战略发展研究 下载:64 浏览:451

张海波 《农业研究进展》 2018年9期

摘要:
畜牧生态经济就是在利用现代科技的前提下,使畜牧业在损耗资源最少、生态破坏最小的情况下提高经济效益,实现效益最大化。畜牧生态经济和传统的畜牧业比,对节能、环保的重视程度更大。在新时期下,怎样促进我国畜牧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于DSP的射频EAS系统降噪及检测 下载:59 浏览:459

王玉顺1 陆云龙1 吴绍精2 张海力1 《天线研究》 2021年1期

摘要:
EAS(Electronic Article Surveillance)系统在超市、图书馆等公共场所进行监控防盗过程中,系统检测电子标签时易受到各种电磁干扰,导致误报率高和处理速度慢。针对上述问题,设计一款基于DSPF28335的收发一体射频EAS系统平台,接收信号通过由传感器、滤波器、运算放大器所组成的接收通道,送入DSPF28335进行采样和处理,通过对系统降噪,提高系统抗干扰能力。利用标签信号的幅频特性,提取标签信号特征完成标签信号的处理和快速判断。在对整个系统的测试过程中,该装置处理信号能力快且抗干扰能力强,系统误报率低于1%,能够快速检测出标签信号,实用性很强。

河南省护理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及配置公平性研究 下载:12 浏览:424

贾红影1 蒋秋焕2 刘纬华2 尚坤1 张海鑫2 张红梅2 2020年3期

摘要:
对河南省2017年护理人力资源的配置现状及公平性进行分析,为优化河南省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河南统计年鉴》和《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数据,描述性分析2013年—2017年河南省注册护士现状,并利用洛伦兹曲线及基尼系数对河南省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进行研究。结果 2013年—2017年河南省注册护士数有明显增长,但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医护比、床护比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注册护士配置总体数量不足。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方面,按人口及地域面积配置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18和0.36,按人口配置优于按地域面积配置。此外,护理人力资源在城乡、不同机构间配置失衡。结论河南省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有明显改善,但注册护士总量仍显不足。医疗卫生主管部门应进一步优化河南省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平衡护理人力资源在城乡、不同机构间的配置。

护士离职率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下载:12 浏览:363

甘露1 张海燕2 尚文涵2 李秀娥1 马晓雯1 吴志军3 么莉2 2020年3期

摘要:
分析2017年中国护理人员的离职率现状,为医院管理和护士队伍建设提供决策依据。方法提取2017年1月—12月国家护理质量数据平台按季度收集的中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医院的基本资料、人力配置数据、离职护理人员数据,对全年离职数据完整的940所医院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7年中国护士离职率为2.15%,按季度统计,二、三季度为离职相对较高的季度;按地区和省份统计,东部、西部、中部地区护士离职率依次降低,分别为2.35%、2.02%和1.92%;不同省份护士离职率为0.75%~4.60%,离职率高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离职护理人员以初级职称、工作5年以下和大专及以下学历护士为主;不同医院特征(定级、定等、性质、类型、地区)、不同季度、不同学历、职称和工作年限的护士离职率存在差异(P<0.001)。医院定等、性质、综合医院、地区、床护比、护患比、每住院患者24 h平均护理时数和大专及以下护士占比与护士离职率显著相关(P<0.001)。结论目前我国护理队伍整体比较稳定,护士离职率不高,但3.09%的医院护士离职率和民营医院的护士离职率高达10%以上,应引起相关管理部门的关注。为降低护士离职率,应注意从医院护士的学历构成和护士人力配置敏感质量指标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极度空间:个性化学习体验的设计原则与有效运行 下载:76 浏览:431

张海生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20年7期

摘要:
极度空间是一种融合了科技、教育学和变革知识三股强大力量的集合,为所有人建立一种新奇且令人振奋的学习环境,让每一个人的可持续学习成为可能,具有融合性、合作性、自主性、可持续性等特征。极度空间并不是简单的科技与教育的融合,也不是教育技术学领域的单一变革,而是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颠覆性变革与重构。它的设计框架既要遵守成功产品的设计原则(专注、同理心、"简复化"),又要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教育技术化和技术向教育回归)。极度空间得以有效运行的关键在于大规模、多领域、全方位的成功实施。据此,我们设计出极度空间有效运行的可能方案:促使科技、教育学和变革知识三股力量的整合,让所有的事情都与学习相关,放宽对科技的使用范围,通过科技力量的渗透,调动和促进教育系统的整体变革。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