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从脾论治掌跖脓疱病探析 下载:77 浏览:494

王和平1 谢钞2 《中医研究杂志》 2020年1期

摘要:
掌跖脓疱病(PPP)是一种双侧对称性的慢性复发性皮肤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西医学认为其发病可能与银屑病史、感染、金属过敏和免疫等因素有关。尝试从"脾虚"致掌跖脓疱病的病因入手,兼顾扶正与祛邪,重视治疗过程中辨证思维的运用,使正气复,邪气祛,标本兼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至于扶正与祛邪之力,孰重孰轻,方药选择,临床上则当视其病证而作权衡。

健脾解毒方加减对脾气亏虚证晚期结直肠癌化疗患者肠道菌群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下载:78 浏览:534

陈彬 梁芳 袁旭 万光升 于宏杰 谢曼丽 《当代中医药》 2020年12期

摘要:
目的观察健脾解毒方加减对脾气亏虚证晚期结直肠癌化疗患者肠道菌群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6例晚期结直肠癌脾气亏虚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采用XELOX、FOLFOX4方案进行化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化疗的基础上,同时给予健脾解毒方加减口服,每日1剂。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生存质量卡氏量表(KP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免疫指标、肠道菌群及粪便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水平,并判定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60.71%,对照组为21.43%,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KPS评分、CD3+、CD4+、CD4+/CD8+、自然杀伤细胞、sIgA水平及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显著升高,且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CD8+水平、肠道大肠杆菌及肠球菌数量较治疗前下降,且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健脾解毒方加减具有调节肠道菌群失调,保护肠道屏障的作用,这可能是健脾解毒方改善结直肠癌化疗患者脾虚症状、减轻化疗不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重要原因。

实脾饮加减+缬沙坦分散片治疗慢性肾炎脾肾阳虚型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 下载:268 浏览:3554

康永祥 《医学研究杂志》 2022年9期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脾肾阳虚型慢性肾炎以实脾饮加减+缬沙坦分散片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脾肾阳虚型慢性肾炎者在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就诊,奇偶数分配,常规组用药缬沙坦分散片,观察组增加实脾饮加减,疗效分析。结果:肾功能、尿蛋白等相比对,观察组于治疗开展后均由大幅度改善(P<0.05),脾肾阳虚型慢性肾炎证候积分,治疗开展后,观察组积分下降显著,且较常规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药用不良反应发生率、预后复发率等,两组中观察组偏低(P<0.05),肾炎症介质做数据比对,观察组采取治疗后改善幅度较常规组更为明显(P<0.05)。结论:脾肾阳虚型慢性肾炎治疗中,实脾饮加减、缬沙坦分散片做联合用药,可促进患者病症反应缓解,并在治疗后能够抑制预后复发,功效良好。

从肠道菌群论“上下交损,当治其中”的科学内涵 下载:78 浏览:500

姜婷1,2 陆为民2 王昱茜3 纪文岩1 《当代中医药》 2020年5期

摘要:
"上下交损,当治其中"由叶天士提出,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与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基于肠道菌群分析中医学"上下交损,当治其中"治法的理论依据,从心-肾轴、脑-肠轴、肺-肠轴、肝-肠轴对肠道菌群在"上下交损"疾病中的作用进行科学阐释,并从"治中"入手,论述调节肠道菌群在慢性、多系统、复杂疾病防治中的应用,以期运用微生物组学阐释中医学理论与作用机制。

运用营卫气血理论辨治冠状动脉重度狭窄 下载:89 浏览:533

杨雅倩1 谢盈彧2 王丽蓉1 朱亚萍1 张军平1 《当代中医药》 2020年5期

摘要:
冠状动脉重度狭窄是冠心病的严重血管病变,主要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为主。基于营卫气血理论认识冠状动脉狭窄进展规律,提出冠状动脉重度狭窄属营卫失调、毒瘀阻络病变,治疗应从气血的运行与生成着手,调和营卫,维持气血运行,调和脉管内外稳态;益肾健脾,调节气血生成,平衡机体阴阳气血。祛痰逐瘀应贯穿治疗始终,立足斑块进展规律,先以活血解毒法阻抑斑块进展,后以软坚散结法消散斑块实邪。

健脾止动汤对多发性抽动症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含量的影响及疗效观察 下载:84 浏览:520

于文静1 张雯1 史晓伟2 钮妍1 崔霞1 《中国中医药》 2019年9期

摘要:
目的:观察中药健脾止动汤治疗多发性抽动症(TS)脾虚肝亢证的临床疗效,及其对TS患儿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56例符合TS中西医诊断标准的患儿作为观察组,同期就诊的3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其血清BDNF水平。观察组予健脾止动汤配方颗粒口服治疗12周,对其中临床数据完整的48例TS患儿,于疗后再次检测其血清BDNF含量。结果:观察组TS患儿临床疗效达91.7%,运动性及发声性抽动积分均显著下降。观察组患儿血清BDNF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经治疗后观察组血清BDNF水平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健脾止动汤可改善TS患儿的抽动症状,其抗抽动作用可能与提高患儿血清BDNF含量相关。

针刺胃俞募穴联合健脾固本和胃方对糖尿病胃轻瘫患者血浆Ghrelin的影响 下载:36 浏览:285

郭召平1 尚莹莹1 杨伟1 黄天生2 《中医研究杂志》 2019年8期

摘要:
目的:观察针刺胃俞募穴联合健脾固本和胃方对2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血浆Ghrelin水平的影响。方法:10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糖尿病胃轻瘫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结合组、针刺组和中药组,针药结合组采用针刺胃俞募穴联合健脾固本和胃方治疗2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与针刺组(针刺胃俞募穴)、健脾固本和胃方组(口服健脾固本和胃方)对照,观察治疗前后血浆Ghrelin的变化,探讨针刺胃俞募穴联合健脾固本和胃方治疗2型糖尿病胃轻瘫的可能作用机制。结果:3组治疗后的Ghrelin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1,P<0.05),而治疗后针刺组与针药结合组的Ghrelin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针药结合组与中药组、针刺组与中药组的Ghrelin水平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针刺胃俞募穴联合健脾固本和胃方能有效提高2型糖尿病胃轻瘫血浆Ghrelin水平,且针刺发挥主导作用。

从脾胃论治产后缺乳 下载:88 浏览:527

郝艳方1 王春晖2 沈静1 刘恒1 樊英怡3 裴晓华2 《当代中医药》 2020年4期

摘要:
产后缺乳是产后的常见病,可发生于整个哺乳期,临证治疗宜从脾胃论治遣方用药。立足于脾胃生理功能及其与气血、乳汁的关系,辨产后缺乳脾气不升、脾虚湿盛和心脾两虚之证,分别治以健脾升清、化传精微,健脾化湿、化通乳汁,健脾养心、化补气血,分别以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和归脾汤治之,同时兼以调畅气机、活血化瘀、祛湿化痰之法治疗气滞、血瘀、痰湿等兼夹之证。

梁晓春补益脾肾、活血泄浊治疗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经验 下载:77 浏览:518

吴群励 杨丹 梁晓春 《当代中医药》 2020年3期

摘要:
介绍梁晓春治疗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的经验。认为该病的主要病机可概括为"虚、瘀、浊"三方面,虚主要是脾肾两虚,为发病根本,病程初期以脾肾气虚为主,随着疾病进展逐渐演变为脾肾阳虚;瘀阻肾络和浊毒内蕴是促发因素,且贯穿于病程始终。临证采用自拟补益脾肾、活血泄浊方药治疗,全方紧扣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病机,补泻兼施,且补中寓通、补而不滞。

电针结合归脾汤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下载:81 浏览:516

​代晓光1 刘勇2 《中医研究杂志》 2018年11期

摘要:
观察电针结合归脾汤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8例采用电针结合归脾汤治疗,针刺每次30 min,每日1次,归脾汤每日1剂,水煎服。对照组27例单用归脾汤治疗。2周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5-HT、5-HIAA水平及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的变化情况。结果:PSQI评定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有效率为92.9%(26/28),对照组有效率为70.4%(19/27),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5-羟色胺(5-HT)和5-羟吲哚乙酸(5-HIA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电针结合归脾汤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睡眠情况,改善5-HT和5-HIAA水平,且临床疗效肯定,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

从胃内癥瘕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 下载:89 浏览:513

独思静1 赵晓琳1,2 马丹1,2 周斌1 《当代中医药》 2020年1期

摘要:
根据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认为胃内癥瘕是本病关键病理因素,其实质为痰瘀互结,主要责之气滞不行和阳虚不化。结合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病机和主要病理因素,治疗宜从健脾益肾、培元固本,疏肝利胆、调和枢机,行气化痰祛瘀、平消癥瘕,调饮食、畅情志四个方面入手。以此思路治疗,不仅能缓解临床症状,且可逆转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

徐景藩“六调法”论治食管癌术后经验 下载:89 浏览:540

谭唱 陆为民 徐丹华 宁丽琴 赵宇栋 《当代中医药》 2019年9期

摘要:
噎膈与食管癌术后食管狭窄等梗阻症状相吻合,徐景藩教授指出本病初起气郁痰阻,久则瘀血内停,阴阳互结,疾病发生发展多与情志及阴液有关。临床治疗食管癌术后提出"六调法",即调和阴阳、调养脾肾、调畅气机、调补阴液、调营化瘀、调摄安和,并首创"糊剂卧位服药法"以助食管癌术后患者食道功能的整体恢复。

徐景藩“六调法”论治食管癌术后经验 下载:78 浏览:531

谭唱 陆为民 徐丹华 宁丽琴 赵宇栋 2019年9期

摘要:
噎膈与食管癌术后食管狭窄等梗阻症状相吻合,徐景藩教授指出本病初起气郁痰阻,久则瘀血内停,阴阳互结,疾病发生发展多与情志及阴液有关。临床治疗食管癌术后提出"六调法",即调和阴阳、调养脾肾、调畅气机、调补阴液、调营化瘀、调摄安和,并首创"糊剂卧位服药法"以助食管癌术后患者食道功能的整体恢复。

疏肝健脾活血方对肝星状细胞/肝窦内皮细胞共培养体系中VEGF/VEGFR表达的影响 下载:75 浏览:483

鲁军 周凝 黄棪 夏雪皎 张俊杰 《当代中医药》 2019年7期

摘要:
目的探讨疏肝健脾活血方逆转肝纤维化进程中肝窦毛细血管化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分离正常大鼠肝星状细胞(HSC)、肝窦内皮细胞(LSEC)和肝纤维化模型大鼠LSEC,利用慢病毒转染得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过表达HSC。实验分为6组,1)正常HSC组:正常大鼠HSC空白血清培养; 2)正常组:正常大鼠HSC及正常LSEC空白血清共培养; 3)模型组:正常大鼠HSC及模型大鼠LSEC空白血清共培养; 4)过表达组:VEGF过表达HSC及模型大鼠LSEC空白血清共培养; 5)模型加中药组:正常大鼠HSC及模型大鼠LSEC 10%含药血清共培养; 6)过表达加中药组:VEGF过表达HSC及模型大鼠LSEC10%含药血清共培养。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LSEC中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因子CD31及血友病因子(vWF)蛋白表达,HSC中胶原Ⅳ、VEGF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 (VEGFR-2)蛋白表达;采用PCR法检测各组HSC中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 (VEGFR-1)及VEGFR-2 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及过表达组CD31及vWF蛋白表达升高(P <0. 01),而模型加中药组较模型组CD31及v WF蛋白表达降低(P <0. 01);与正常HSC组和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及过表达组中胶原Ⅳ、VEGF蛋白表达升高(P <0. 05),而模型加中药组较模型组VEGF、VEGFR-2蛋白表达降低(P <0. 05);与正常HSC组和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及过表达组VEGF mRNA表达升高(P <0. 01);模型加中药组VEGF mRNA表达较模型组降低(P <0. 05)。结论疏肝健脾活血方可能通过下调VEGF、VEGFR-2蛋白表达,进而抑制VEGF信号通路,恢复LSEC窗孔结构,从而逆转肝窦毛细血管化。

从“治中焦如衡”治疗原发性肝癌 下载:73 浏览:490

彭海燕1,2 王文林3 《当代中医药》 2019年7期

摘要:
原发性肝癌患者多有慢性肝炎病史,可导致湿热留滞于中焦,引起肝脾不调,继而气滞血瘀,癌毒结聚,损伤正气。治疗上遵循吴鞠通"治中焦如衡"原则,具体采用抑木扶土、消补并施、升清降浊、甘苦并进等法,权衡时机与力度选方用药,给邪以出路;同时注重顾护脾胃运化功能,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

基于“脾不升清、脉道不利”理论探讨线粒体功能障碍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机制 下载:50 浏览:482

隋欣昕1,2 宋囡1,2,3 贾连群1,2,3,4 陈宁1,2 杨关林2,4 《中国中医药》 2020年11期

摘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现代研究表明脾的功能与线粒体功能息息相关,脾功能失调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线粒体功能失调亦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基于"脾不升清,脉道不利"理论讨论线粒体功能障碍与动脉粥样硬的影响。

黄芪多糖对毒胡萝卜素诱导人结肠癌系HT29细胞内质网应激的影响 下载:52 浏览:488

郑烈1,2 张亚利2 戴彦成2,3 《中国中医药》 2020年10期

摘要:
目的探讨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 AP)对毒胡萝卜素内酯(Thapsigargin,Tg)诱导人结肠癌系HT29细胞发生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时内质网结构变化及相关分子GRP78和CHOP的影响。方法常规培养HT29细胞后,将细胞分为4组:①空白细胞组(Control组):细胞不做任何药物处理;②细胞模型组(Model组):采用1μmol/L Tg诱导HT29细胞建立ERS模型;③黄芪多糖低浓度组(AP-L组);④黄芪多糖高浓度组(AP-H组)。CCK8法检测黄芪多糖对HT29细胞活性,透射电镜观察内质网结构变化,Real-time PCR法检测ERS时GRP78、CHOP mRNA表达情况。结果黄芪多糖浓度分别为1、10μg/mL,且分别作用HT29细胞12、24、36、48 h时,细胞存活率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对细胞无明显毒副作用。透射电镜观察Control组内质网结构呈网膜状结构,网膜腔不扩张;Model组内质网形态迥异,大小不一,呈空泡状改变,部分可见融合成簇现象;AP-L组内质网网膜腔扩张程度减轻,空泡体积减小和数量减少;AP-H组内质网形态基本恢复正常,呈网膜状结构,可见数量较少,形态较小的空泡状结构。Real-time PCR法检测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Model组HT29细胞GRP78、CHOP mRNA表达明显增加(P<0.05);与Model组比较,AP-L组和AP-H组HT29细胞GRP78、CHOP mRNA表达均减少(P<0.05);与AP-L组比较,AP-H组HT29细胞GRP78、CHOP mRNA表达减少(P<0.05)。结论黄芪多糖能够抑制Tg诱导HT29细胞发生ERS,其机制可能与降低GRP78和CHOP的表达、减轻内质网应激有关。

健脾养血解毒方通过调节Treg/Th17免疫平衡改善脾虚-银屑病复合模型小鼠银屑病样皮损 下载:80 浏览:533

翟春艳1,2 底婷婷2 王燕2 蒙玉娇2,3 李宁飞2,3 刘正荣2,3 郭肖瑶1,2 刘宇2,3 郭简宁2,3 李萍2 《中国中医药》 2019年4期

摘要:
目的:建立脾虚银屑病样小鼠模型,观察健脾养血解毒方对其银屑病样皮损的干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首先采用苦寒泻下结合营养限制法建立脾虚小鼠模型,持续15 d后检测验证,将脾虚小鼠随机分为单纯脾虚组(脾虚-Ctr)、脾虚银屑病样组(脾虚-IMQ)、阳性对照组(脾虚-MTX)和健脾养血解毒方高、中、低剂量组(JPYXJD-H,M,L),采用咪喹莫特诱导-银屑病样模型。观察各组小鼠皮损面积和疾病严重程度(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PASI),每日拍照记录;治疗后第6天取材,计算脾脏及淋巴结指数;光镜下观察皮损组织形态学变化及表皮层厚度;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皮损中PCNA和CD3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淋巴结中Treg和Th17细胞数量; RT-PCR技术检测皮损中IL-17A、IL-23、FOXP3、ROR-γt等相关基因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pSTAT3、PPAR-γ通路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与对照组小鼠相比,脾虚组表观指征异常明显,血清中D-木糖含量明显降低(P<0.05)。(2)与脾虚-Ctr组相比,脾虚-IMQ组小鼠皮损PASI评分及表皮厚度明显增加,皮损部位PCNA、CD3阳性个数显著增多,IL-17、IL-23、ROR-γt和IFN-γ等炎症因子的表达明显升高,pSTAT蛋白表达升高而PPAR-γ蛋白表达降低的趋势明显。JPYXJD-H、M、L组与其相比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以JPYXJD-L组最为显著。结论:健脾养血解毒方在传统理血解毒的基础上强调健脾治法,并依此增加健脾药的使用,从而发挥对脾虚证-银屑病复合模型小鼠皮损的干预作用,通过PPAR-γ/pSTAT3通路调节Treg/Th17之间的免疫平衡可能是其有效作用机制之一。

基于Maillard反应从消化功能的角度探讨麦芽“炒香醒脾”作用机制 下载:87 浏览:469

吴璐 赖艳 王莹 吴维刚 杨华生 《中国中医药》 2019年4期

摘要:
目的:基于Maillard反应从消化功能的角度探讨麦芽"炒香醒脾"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炭末推进、q RT-PCR、DPPH等方法,研究"炒香"对肠运动、水通道蛋白、自由基的影响,阐释麦芽"炒香醒脾"作用机制。结果:炒麦芽主要通过促进肠道蠕动,增加平滑肌张力及收缩频率,上调肠道水通道蛋白2、3的表达,中和自由基,发挥"炒香醒脾"作用;同时,炒麦芽具有的"促进肠道蠕动-调节水通道蛋白表达-中和自由基"等作用与麦芽"炒香"过程中形成的MRPs密切相关,而"增加平滑肌张力及收缩频率"作用与MRPs并无必然联系。结论:本项目从Maillard反应的角度,在一定程度上阐明了麦芽"炒香醒脾"的作用机制,同时也为其他"炒香"类中药作用机制的阐释,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和脾胃虚寒证患者的血浆代谢组学特征 下载:73 浏览:508

王亮1 曹云2 李中峰3 陈建新4 王佳婕5 符欣2 黄佳钦2 冯晶华4 王冬梅2 李志红2 《当代中医药》 2019年5期

摘要: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寒证和脾胃湿热证患者血浆代谢组学特征。方法收集4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其中脾胃湿热证28例,脾胃虚寒证17例,另选取4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收集各组受试者肘静脉血5 ml,运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定量检测血浆代谢物含量,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PLS-D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PLS-DA)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筛选出潜在生物标志物11种,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浆中葡萄糖、丙氨酸、缬氨酸等含量高于健康人,而谷氨酸、甘氨酸、乳酸、甜菜碱等水平低于健康人。脾胃湿热证组患者缬氨酸、乳果糖水平高于脾胃虚寒证组,而异丁酸、甲酸、肌肽含量低于脾胃虚寒证组。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寒证和脾胃湿热证患者存在较为明显的糖代谢、氨基酸分解代谢紊乱,且两种证型在糖代谢、脂代谢、氨基酸代谢、核酸代谢方面存在差异。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