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歧路复返与自我引渡——读《十月》“新女性写作专辑” 下载:52 浏览:356

罗雅琳 《文学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十月》"新女性写作专辑"中的作品通过重新理解女性的城市境遇、书写浪漫女性的成熟过程,尝试使"新女性写作"实现"歧路复返"与"自我引渡"。"歧路复返"意味着女性写作者在刻意追求与主流文学的差异之后,重新尝试以新的方式切入主流议题。这要求作者首先理解性别问题的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然后再将其还原到具体的社会语境中去。"自我引渡"意味着女性文学角色不再期待男性拯救者,而是在艰难的"涉渡"中实现自我肯定并完成自我教育。对于"新女性写作"的讨论,并非要将参差百态的文学作品塞入一个狭窄的概念,而是对目前文学状况的更高要求。

再写女性——从“新女性写作专辑”论当代女性写作的性别意识与文化策略 下载:49 浏览:359

李蔚超 《文学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论文以当代重要的文学期刊《十月》组织发表的"新女性写作专辑"的文本为对象,借助文本分析、文化研究方法论和女性主义理论等方式,将这一组当代重要的女作家放置在当代文学史女性写作的历史脉络和当下社会文化整体情境中考量。论文认为,在当下的"新女性写作"中,尽管女作家们并没有标举鲜明的性别意识和性别立场,但是她们延续了百年汉语文学中的女性写作传统,以个案的方式呈现当代社会文化中与主流价值和男权—父权秩序形成"差异性"的女性经验。通过女性写作,女作家在限度中实现了对室内化、中产阶级家庭标准、新左翼叙事等问题的反思与改写。

在言说与文本之间——“新女性写作专辑”的一种读法 下载:47 浏览:358

贺嘉钰1,2 《文学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新女性写作"的概念在具体的书写与思考中逐渐明晰,它源自号召,成型为一次集体行动,基于对"性别观"的自我审视,多位当代女性作家以新近创作的文本推进着她们对性别、对自我的理解。本文意图以集结在《十月》杂志"新女性写作"专辑中的具体文本为样本,在细读中一窥当代女性作家如何在自觉的性别观念认知之上展开写作,完成对女性价值、女性生存处境、女性生命状态的关注和反思。

白话新诗、现代诗与早期城市文学——从北京到上海 下载:48 浏览:359

张屏瑾 《文学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北京、上海这两座新文学的中心城市,在新诗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各自起到了很大作用。通过比较1920—1930年代两地新诗的特点,能够观察到的,是中国现代意识生成的两种不同的方式:一则是人文主义式的自我认同的发生,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人与环境的关系的深思,而在上海,都市的物质现代性和新的感觉结构,成为现代诗"再发生"的一大重要基础,从中亦可看出早期城市文学在北京与上海的不同表现。

“听众”的错位与诗歌大众化的内部危机——以延安诗朗诵运动(1938—1940)为中心 下载:52 浏览:362

刘欣玥 《文学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1938—1940年在延安兴起的诗朗诵运动,与这门"声音艺术"服务于抗战宣传、群众动员的特殊效果密切相关。在大众化的诗学构想里,延安为诗朗诵提供了为工农群众创作并获得其直接检验的机会;但正是在现场反馈与实际互动之中,这场运动暴露出其内在的矛盾和危机。围绕柯仲平《边区自卫军》演出的评价,延安诗朗诵的"听众"构成呈现出暧昧的错位:其中固然有对于"大众"的想象与召唤,却也实际存在着普通群众与"超级听众"的分野。"听众"角色的引入与辨析,有助于我们对这场大众化实践的试验性质、历史评价、挫败与调整展开更进一步的认识与讨论。

钱锺书的诗乐关系观及其诗学意义 下载:51 浏览:362

潘建伟1,2 《文学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钱锺书对诗乐关系的问题一直保持着持续的关注与深入的思考,其征引中西诗乐文献之众多、涉及议题之丰富,在同时代人中罕见其俦。他认为诗与乐作为两种不同形式的艺术有其各自的特性,诗应该借鉴音乐的境界,但不能强和音乐的旋律;诗又必须重视文字的节奏,其自身的声音就可给人以情志的陶冶、情绪的净化。这种对诗乐关系的思考符合近代以来诗的发展规律,即诗应立足语言的本位,才能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诗又需借鉴其他艺术,才能为自己提供新的力量。

从“闹”说起——论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翻言”问题 下载:49 浏览:334

文贵良1,2 《文学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暖水屯村民、区上的工作同志以及叙事者都喜欢用"闹"来描述土地改革,暗示了小说建立土改语言共同体的想象,从而为农民"翻言"的实践创造了言说平台。"翻言"是翻身者对自身"翻心"的具体表达。"闹"最重要的语言形态是农民"翻言"的实践:接受话语引导而得以发生,但过程非常艰难,往往以斗争会上斗垮地主、采用政治符号命名而获得胜利为标志。小说的语言融入方言、脏话,塑造了可听可懂的书面汉语,节奏舒缓又不乏诗意,形象地表达了暖水屯人的土地改革之"闹"和农民的"翻言",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诗学特质。

迷楼:穿越时间的空间——论王安忆《考工记》 下载:44 浏览:350

翟业军 《文学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考工记》是一座纸面上的迷楼,上百年的时间以空间的形式被收纳其中。复活并串联起这些时间断片的,是作为"无"的阿陈。要从历史暗影里打捞出那些业已湮没的断片,叙事人必须拥有极大的善意,而王安忆的善意主要源于她的红色血缘中流淌着的"清丽的精神"。服膺于"清丽的精神",她就是一个纯良的人,试图写出一本纯良的书。

被“冷藏”的青年代表作及其改写——姚雪垠小说《春暖花开的时候》之版本考释 下载:46 浏览:356

吕彦霖 《文学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创作于1939年,被姚雪垠视为青年时期代表作的长篇小说《春暖花开的时候》,自诞生以来就"命途多舛"。它经历了成为畅销书的"辉煌",又因遭遇批判而在大陆被"冷藏"四十余载,却又在香港和南洋地区广有读者。1980年代后期姚雪垠为出版文集,在1986年、1987年对小说进行了两次修改,使其拥有了三个形态迥异的版本。文章试图结合历史语境,解析小说被"冷藏"的原因。通过对三个版本的细致考释,还原文本生成过程及其内在结构的演进,揭示其不同的版本本性,并对作者的修改意向及改写心理稍作探究。

“日常经验”的历史及其“还原”诗学——论田中禾小说的历史叙事 下载:51 浏览:367

孙先科1,2 《文学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田中禾从笔记小说集《落叶溪》开始,经长篇小说《匪首》《父亲与她们》《十七岁》,到近期的《模糊》,集中书写、勾画了一个类似"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的文学地理学形象、一个重新语境化、谱系化了的现代农商社会:牌坊街。作者从边缘视角切入,以小商人及其后代知识分子为主体,以他们的"日常经验"为主要内容,写出了"大时代"当中"小人物"的悲喜歌哭。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则,乡谊、亲情、母爱的伦理价值构成了"日常经验"的主要内容,田中禾的历史叙事明显具有不同于"革命历史小说"和"新历史小说"的美学内涵。

张柠《三城记》的城市经验 下载:48 浏览:336

程志军1,2 《文学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三城记》以"80后"文艺青年顾明笛在上海、北京、广州的精神历险作为叙述主体,通过讲述其感知世界和认知世界的细节与经验来呈现青年个体的精神诉求。顾明笛游荡于"世界"与"书斋"之间,但内心里却向往"民间",这是在遭遇城市生活中的人和事之后所做出的内心抉择。小说塑造的城市青年的成长之路摆脱了传统成长叙事主题追求的固化与僵硬,进而转向于去拿捏一个诗性与理性都在蜕变中的"新人物"形象,这种处理方式丰富并拓宽了当下的青年书写。

与大海再续“缘”——张爱玲译《冰洋四杰》(部分)的发现 下载:47 浏览:346

陈子善 《文学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1952年夏张爱玲再到香港后,翻译了美国传记小说家佛兰西斯·桑顿的长篇小说《冰洋四杰》,发表于香港《中南日报》,却一直不为人知。这是张爱玲继《老人与海》之后,第二次翻译大海题材的作品。以现存的译作来看,张爱玲是选择小说的主要情节和精彩段落进行节译和摘译。

沈从文集外文考论 下载:49 浏览:335

金传胜 《文学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新发现1935年沈从文署"炯之"的一篇佚文《新文学之过去现在与未来》,主要评述了文学革命以降至1935年的新文学之历史与现状。本文同时就1981年8月24日沈从文致戴思杰、邝雪林与易征的两封集外书简略作"勾连式"考读,并对《我的二哥》一文的作者与版本问题进行爬梳。

共建共享与共生共享:共享发展的双重逻辑 下载:25 浏览:492

李志祥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7期

摘要:
共享发展是新发展观的价值指向,其基础是"共享"理念。"共享"理念包括三个基本问题:谁来共享、共享什么和如何共享?要解答这些问题,就必须进一步追问:共享的理由和依据是什么?共享的理由和依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共享的方式。共建共享以自由主义的选择—责任理论为基础,认为共享的依据是共建行动(即选择—责任、付出—回报),因而要求以参与共建的方式确定共享的方式。共生共享以共同体主义的公民权利—义务理论为基础,认为共享的依据就是成员身份(即共同体—成员),因而要求具有平等身份的共同体成员平等地参与共享。任何一个社会的共享都需要共建共享与共生共享相互补充、相互助益,没有共生共享的共建共享有可能导致贫富悬殊,部分人无法生存;而没有共建共享的共生共享有可能导致普遍贫困,社会发展动力不足。

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产业兴旺:提出逻辑与政策选择 下载:23 浏览:494

高帆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7期

摘要:
新时代我国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产业兴旺作为该战略的首要任务。本文指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产业兴旺导源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实践背景。依据这些背景,我国农村产业兴旺具有四重内涵:农村生产要素具有与其他产业大致持平的要素回报率;农村产业的创新贡献度或全要素生产率在持续提高;农村内部的产品结构更能契合居民变动的消费结构;农村产业融合形成对城乡居民需求的新供给体系。当前我国农村产业发展距离这些内涵指向仍存在距离,据此可从土地制度改革、资本要素下乡、新型农民形成、信息技术应用、各地自发实验、补贴政策完善等视角提出实现农村产业兴旺的政策建议。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连片特困区农产品流通治理研究 下载:41 浏览:487

辛本禄1,2 王学娟1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7期

摘要: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优先任务,连片特困区的脱贫攻坚战必须结合各地区的资源禀赋和独特的历史文化形成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为培育连片特困区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建立避免返贫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本文认为连片特困区的农产品流通治理应突破原有的"政府—市场"与"市场—企业"的二分法,推理至"政府—市场—企业"的治理边界。针对我国14个连片特困区县均特产的三种类别即特产相似区、特产综合区和特产多元区,与批发市场型、契约型、平台网络型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进行了匹配研究,并根据不同特困区域类型所面临的农产品渠道治理核心问题探讨了政府、市场与企业的治理边界。

土地流转行为、农业机械化服务与农户农业增收——基于CFPS2016数据的经验分析 下载:25 浏览:490

刘明辉1 卢飞2 刘灿1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7期

摘要:
土地流转分化了农村劳动力,使得农业机械化服务不仅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是小农户、兼职农户进行农业作业的技术首选。农业收入作为农户脱贫的最后屏障,农业增收是推进脱贫攻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执本之举。本文在理论部分剖析了土地流转行为、农业机械化服务与农户农业增收的作用机制,并提出本文假说,进一步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微观数据(2016CFPS)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证实:第一,土地转入行为、农业机械化服务显著推动农户农业增收,且表现出鲜明的个体异质性和地区差异性。土地转入、农业机械化服务对高收入的影响系数大于低农业收入农户。东部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服务对农户农业收入的影响系数最为显著,东北地区的土地转入对农户农业收入的影响系数最大;第二,农业机械化服务是土地流转促进农业增收的重要渠道。此外,社会网络关系、政府补助、集体分配土地、家庭定期存款、个体经营行为等也是影响农户农业收入的重要因素。鉴此,应进一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健全农业机械化服务、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引导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体系等。

家庭农场互联网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苏省9市270户家庭农场为例 下载:25 浏览:444

倪浩1 刘志民2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7期

摘要:
为深入探索家庭农场互联网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以江苏省9市270户家庭农场调查数据为依据,分别运用OLS方法、优势分析法和交互效应分析法研究家庭农场主应用互联网农业技术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预期收益对家庭农场应用互联网农业技术有直接的积极影响,是促进农场主应用互联网农业技术最重要因素;网络规模和网络学习对农场主应用互联网农业技术有促进作用,预期收益与网络学习在影响农场主互联网农业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显著正向交互作用。据此,提出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打造互联网技术交流平台,创新农产品流通体系,拓展农场主社会网络范围等建议。

从“太虚即气”到“乾坤父母”:张载本体论思想的结构——以船山《张子正蒙注》为中心 下载:41 浏览:476

陈赟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6期

摘要:
现代学者往往以"太虚即气"作为最能体现张载《正蒙》形上学性格的典范论述,而张载哲学中的本体被固化为太虚,气本论与太虚神体论等等都是对太虚本体的解释。但很少有人注意到,《正蒙》确立的并非静态的实体化本体,而是动态的从太虚到乾坤(天地)的本体论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太虚之天乃是"清虚一大"之天,作为理气浑沦未分者,它意味着张载本体论结构上的"一";乾元之天才是生物之天,而且,它与坤元之地共同构成本体论结构中的"两",天地交合而后气化得以可能。"太虚—乾坤"的本体论结构根植于《周易》的"太极—两仪"思想模式。明白了这个结构,才能理解《正蒙》以太虚始,而最终归于"乾坤父母";人之应该礼敬的并不是气,也不是太虚,而是天地之德,即乾坤。而人对太虚的礼敬只能通过礼敬天地之德(乾坤)的方式来间接达成,而礼敬乾坤具体落实到对气化世界的承担。

云冈矿主要隐蔽致灾地质因素分析 下载:83 浏览:455

​白玉峰 《中国能源进展》 2019年8期

摘要:
云冈矿开采时间较长,隐蔽致灾地质因素较多,安全隐患问题比较严重。以云冈矿为研究对象,在综合以往勘探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各类地质资料,分析推断出云冈矿主要隐蔽致灾地质因素为不良钻孔、地下含水体、导水裂缝带、瓦斯等。分析结果符合煤矿实际情况,为云冈矿的安全生产提供了依据。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