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方略
李研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李研,. 浅析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方略[J]. 当代音乐研究,2025.4. DOI:10.12721/ccn.2025.157499.
摘要: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音乐学科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音乐教学要注重培养小学生对于音乐知识和能力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方略
DOI:10.12721/ccn.2025.157499
基金资助:

前言

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转变教师观念,关注学生发展,重视情感体验,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激发创新精神。”这就要求小学音乐教师要认真思考,怎样才能把课上得生动有趣,让学生真正爱上音乐。

一、尊重学生,营造和谐课堂

新课标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音乐课堂上,教师不应把自己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而是应该转变观念,从原来的主导者变为引导者、协助者、促进者。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比如在教授《小狗圆舞曲》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欣赏歌曲,并给他们一些时间,让他们自由哼唱;然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请每个学生谈谈对歌曲的感受,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认识。有的说:“这首歌很欢快,像我们一起跳跳舞。”有的说:“歌词好简单呀!”还有的说:“听了这首歌,我觉得小狗很可爱。”讨论后,大家一致认为:这首歌曲用来学跳交谊舞再合适不过了。接着我又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舞姿,让学生从中选出最喜欢的舞姿,并选择不同颜色的气球进行表演。当学生看到自己表演时那么美丽,都非常兴奋,充满自信,积极性空前高涨。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对舞蹈的兴趣。

二、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真正激发了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才能让他们在课堂上更加认真地听讲、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寻找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素材,然后通过音乐元素和音乐情感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学《小雪花》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做一段朗诵,当他们读完后,再引导学生用优美动听的歌声把这首歌唱出来,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让他们感受到歌曲中所蕴含的美好情感,从而更好地体会歌曲背后的故事。当然,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的性格不同,喜好也不一样,所以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采取适合学生个性特点的方式进行音乐教学,这样才能够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比如有的学生比较内向,平时不怎么喜欢说话,那么在教《小雪花》这首歌时,教师可以适当降低难度,少说多唱,并将歌词改为大家熟悉的语句,这样学生就会很容易理解歌曲内容,同时也能有效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进而全身心投入到音乐学习中去。

三、鼓励创新,提高创造能力

创新是音乐教育的灵魂。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创新,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去感受不同音乐风格所表现出来的特点,积极培养学生的音乐感觉,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观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音乐创造活动,让他们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全新的视角去欣赏和分析音乐。例如:在学习歌曲《快乐的节日》时,我先让学生找出歌词中的“欢乐”这个词,并分别用三种乐器演奏出来,然后再跟唱一遍这首歌。接着又让他们拿起纸笔画画,把自己心目中的春节画出来,使学生明白了歌曲的歌词和曲调表达的内容就是人们庆祝新年时的喜悦心情。最后,还让学生尝试着自编舞蹈动作来表现这种情绪。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发展,而且也能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方式从教师为本转向学生为本

传统音乐课堂认为,音乐课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唱歌,学会基本的乐理知识,事实上音乐课主要是陶冶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鉴赏审美能力,而不是必须培养一个个音乐家。因此,音乐课上必须关注学生的思维和个性表达,促使学生由“主演”成为“导演”。如鼓励学生查阅资料,拓宽音乐背景知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制作五线谱、填写歌词、创编歌曲、创作歌舞、参与小游戏、动手制作音乐乐器等,从而让学生真正从内心喜欢音乐,喜欢上音乐课。

五、教学设计从形式为主转向目标为主

音乐课堂本身具有较强的艺术性、欣赏性和创造空间,在实践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能主动运用、创设多种教学形式,但有些形式却是徒有其表,为了体现热闹的课堂气氛而去设计热闹的场景,这就容易本末倒置。事实上,课堂教学环节是环环相扣的,每个环节都有设计的小目标,都是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分解任务。以本文中的课堂模式为例,师生共学是生生同学的前提与范例,生生同学后学生才有能力进行人人展示,而最后的小组探究则是对内容的延伸与拓学。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要心中有数,明确每个环节的设计意图和要达成的目标。此外,为了提升教学的实效性和长效性,音乐课堂教学要注重增强学生的情感参与和情绪体验,注重课堂对学生音乐的陶冶作用。

六、音乐课堂教学结构转型

课程标准倡导积极体验、模仿、探究、创造的学习方法,鼓励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小学音乐学唱课和鉴赏课都可以先以师生共学为开端,调动学生的情绪,再通过生生同学和人人展示环节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参与。最后通过小组探究发挥创作才能,逐步培养学生合作分工的能力。例如,教学《木瓜恰恰恰》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师生共学”环节:(1)播放音乐,教师带领学生伴随音乐跳着舞蹈,在每句末节奏处,做出扭胯的动作,引导学生听辨节奏。(2)感受节奏,教师提出问题:“这个音乐的节奏是欢快的还是笨重的?”通过和学生一起用沙蛋为音乐伴奏,熟悉节奏感。(3)学生试着在“恰恰恰”这个节奏中做扭胯动作,感受音乐的变化。(4)教师弹琴,用手势提示音高,学生边跟唱边做动作。通过多种形式的感受,增强学生的音乐体验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倾向性。第二个环节是“生生同学”,先由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木瓜”知识,分享印尼的人文、名胜、风俗和音乐,既能体现学生动手搜集资料的能力又为本节课的赏析、学唱作铺垫。接着,找学生代表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跺脚、拍手、拍腿等,边听音乐边打节奏。第三个环节是“人人独唱”,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检测学习情况,学生接力伴乐唱,一人唱一句,教师相机听音纠正,发现共性问题。第四个环节是“小组探究”,重在鼓励小组内以不同的形式展示所学,小组成员在5~8分钟内运用舞蹈、手势、特定动作、节奏辅助器等形式,合作演绎歌曲,教师弹琴伴奏。

结语

聚焦小学音乐课堂的实效性,教师必须跳出“舒适圈”,以素质教育为理念支撑,积极构建活跃、和谐的课堂氛围,注重音乐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注重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愉悦、被欣赏、被鼓励的环境中,体会音乐的无穷魅力,在积极的音乐实践活动中爱上音乐、感受音乐,以乐启智、以乐育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刘兰芝.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名师在线,2024,(07):82-84.

[2]甘婷.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策略研究[N].科学导报,2024-01-30(B02).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