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遥远的自由——论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的一个历史倒错 下载:68 浏览:436

韩水法 《哲学研究进展》 2019年6期

摘要:
霍耐特断定,在我们这个时代自由已趋于贫乏并形成了病态,为除此弊,他从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获取思想资源和方案构想,构建了"社会自由"理论。但是,《法哲学原理》本身包含了一个历史倒错:它以普遍的自由为整个体系的出发点,令所有权、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从中发展出来,而现实历史的发展次序却正好相反,普遍的自由和权利乃是最后达到的成果。如果黑格尔承认社会契约论,那么他这个倒错可以在理论上得到一定程度的合理解释。然而,黑格尔恰恰反对社会契约论,因此,这个倒错就成为一个无法改正的错误和理论模式。这个模式及其方法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法兰克福学派。霍耐特的"社会自由"最终只是体现了一种对前现代社会的乡愁,而并不是一个对现代社会问题的切实解决方案。

孟子的伦理选择论——从“可欲”到“能”和“为” 下载:69 浏览:364

王中江 《哲学研究进展》 2019年5期

摘要:
为了促成人们的伦理实践,孟子提出了一个比他的性善论更为复杂的伦理选择论。这一伦理选择论既有抽象的一般性的正当选择原则,也有比较具体的可欲之善和更具体的作为"良贵"的仁义等价值;既有对人性的相似性和人能够做什么的说明,也有如何实践伦理的方法。在层层推论和类比中,孟子令人信服地向人们证明,在不同的价值选择中,伦理选择是最好的选择。它不仅是可欲的最高的善,而且也是人完全能够获得的价值。

作为“计算批评”的“远读”——以网络小说“升级文”中的节奏与情绪为例 下载:42 浏览:347

吉云飞 《文学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依靠当代技术的强大能力,文学研究者在内的人文学者已经可以使用数字技术完成对超大规模文本的解读。作为"数字人文起始点"的"远读",是以牺牲细节为代价,实现对宏观体系和长期结构的把握。不过在文学领域,"远读"仍不是一个成熟的理论,少有具体而微的运用,且从诞生之初就不断遭受背离"人文之道"的质疑。本文将以类型化、模式化的男频"升级文"为对象,在"远读"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并实践一种具有操作性的文本远读方法,同时探讨这一定量与计算方法的适合对象、使用难点及其可能与限度。

作为数字人文思维的“网文算法”——以“明穿”小说为例 下载:49 浏览:375

李强 《文学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网文算法"是从技术层面理解网络小说的视角,它包含设定、类型与数据库三个层次。就"明穿"小说而言,"穿越"设定改变了传统历史小说的想象方式,让历史呈现了更多可能性。网络作者们在"崛起"的语境中弥补晚明历史的遗憾,"救亡"逐渐激进化。网站的数据库形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说类型的发展。伴随着"明穿"小说的类型化,一种"利害算计"的功利主义价值观也逐渐被合理化,这是需要思考的问题。从方法论角度看,"网文算法"可以作为数字人文思维,为相关的工具开发与运用提供某些启示。

歧路复返与自我引渡——读《十月》“新女性写作专辑” 下载:52 浏览:352

罗雅琳 《文学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十月》"新女性写作专辑"中的作品通过重新理解女性的城市境遇、书写浪漫女性的成熟过程,尝试使"新女性写作"实现"歧路复返"与"自我引渡"。"歧路复返"意味着女性写作者在刻意追求与主流文学的差异之后,重新尝试以新的方式切入主流议题。这要求作者首先理解性别问题的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然后再将其还原到具体的社会语境中去。"自我引渡"意味着女性文学角色不再期待男性拯救者,而是在艰难的"涉渡"中实现自我肯定并完成自我教育。对于"新女性写作"的讨论,并非要将参差百态的文学作品塞入一个狭窄的概念,而是对目前文学状况的更高要求。

什么是ETA物理教学法 下载:85 浏览:318

穆良柱 《物理进展》 2020年7期

摘要:
本文根据ETA物理认知模型(即完整的物理认知过程由实验物理(Experimental Physics)认知、理论物理(Theoretical Physics)认知、应用物理(Applying Physics)认知构成),介绍了ETA物理教学法,并分析回答了物理教育中一些常见的问题。

大气颗粒物中棕色碳的化学组成、来源和生成机制 下载:28 浏览:319

王玉珏1 胡敏1,2 李晓1 徐楠1 《应用化学学报》 2020年8期

摘要:
大气颗粒物中棕色碳(BrC)在近紫外波段具有强吸光性,并因其显著的气候效应被广泛关注。BrC组成、来源、演变和光学性质的不确定性是造成气候模型估算气溶胶辐射强迫不确定性的重要因素。本文综述了大气颗粒物中BrC的化学组成、来源和生成机制,聚焦分子水平上BrC组成、二次生成机制和吸光间的关联。大气颗粒物中BrC的主要类别包括有机溶剂(甲醇)提取的碳质组分、水溶性有机碳及类腐殖质;分子水平上,硝基芳香烃和含氮杂环有机物是BrC的主要发色团。BrC的来源包括生物质等不完全燃烧一次排放和挥发性有机物氧化二次生成;二次生成途径主要包括人为源芳香烃氧化生成硝基芳香烃等含氮组分、羰基化合物与铵/胺反应生成含氮杂环组分或低聚物。前体物和反应条件影响二次生成BrC的组成和吸光性质; BrC在大气传输过程中还会发生"光漂白"现象。在分子水平上识别和阐明BrC的发色团、二次生成机制及其演变过程是未来该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

民间商会内部治理的困境与出路——以L市J商会为例 下载:55 浏览:356

赵琦1 朱常海2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2期

摘要: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各地成立了很多商会,成为调节国家与市场关系的重要力量。然而,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大量商会却因治理不善而陷入困境,究其原因包括:商会内部权力失衡,少数人控制商会决策、审查和监督等关键环节,给商会精英以谋取私利的空间,从而导致商会瘫痪。要从加强政府的监督与引导、加强内部竞争与信息公开等方面,打破少数人控制,构建制度化的内部管理机制,才能实现商会的有效治理。

大气颗粒物中棕色碳的化学组成、来源和生成机制 下载:29 浏览:320

王玉珏1 胡敏1,2 李晓1 徐楠1 《应用化学学报》 2020年6期

摘要:
大气颗粒物中棕色碳(BrC)在近紫外波段具有强吸光性,并因其显著的气候效应被广泛关注。BrC组成、来源、演变和光学性质的不确定性是造成气候模型估算气溶胶辐射强迫不确定性的重要因素。本文综述了大气颗粒物中BrC的化学组成、来源和生成机制,聚焦分子水平上BrC组成、二次生成机制和吸光间的关联。大气颗粒物中BrC的主要类别包括有机溶剂(甲醇)提取的碳质组分、水溶性有机碳及类腐殖质;分子水平上,硝基芳香烃和含氮杂环有机物是BrC的主要发色团。BrC的来源包括生物质等不完全燃烧一次排放和挥发性有机物氧化二次生成;二次生成途径主要包括人为源芳香烃氧化生成硝基芳香烃等含氮组分、羰基化合物与铵/胺反应生成含氮杂环组分或低聚物。前体物和反应条件影响二次生成BrC的组成和吸光性质; BrC在大气传输过程中还会发生"光漂白"现象。在分子水平上识别和阐明BrC的发色团、二次生成机制及其演变过程是未来该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

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基于SD模型的企业知识创新研究 下载:34 浏览:234

张艳丽1 王丹彤2 《中国科学与管理》 2020年11期

摘要: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创新对提升企业持续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基于生态学、知识管理、系统动力学多学科交叉的理论,建立了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企业知识创新的系统动力学(SD)模型,研究了创新生态系统的知识量、网络关系水平以及企业的知识管理投入对企业知识获取、存储、共享以及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创新生态系统的整体创新水平、网络关系水平以及企业的知识管理投入对企业的知识创新具有重要的影响;创新生态系统的整体创新水平、网络关系水平的提升以及企业知识管理投入的增加会影响企业创新知识量的积累速度,且这种影响呈现出边际递减的特征。

中国特色小镇的特色指标体系与评价 下载:33 浏览:471

王长松1 贾世奇2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5期

摘要:
探究特色小镇的特色指标体系与空间分布特征,对保持小镇特色的鲜明性,驱动小镇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运用扎根理论构建特色小镇的特色指标体系,对首批127个特色小镇进行评价,并分析特色小镇及特色主成分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研究发现:特色小镇的特色指标体系可以归为6个主成分,其中小镇经济水平和品牌影响力、创新创业实力两个因素对特色小镇的影响最为显著。首批特色小镇可以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传统文化支撑,且经济实力雄厚的小镇;第二类特色小镇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承接大城市部分功能,发展特色产业;第三类是各省市依托国家政策选拔出具有潜在优势的试点镇。

什么是ETA物理认知模型 下载:85 浏览:325

穆良柱 《物理进展》 2020年3期

摘要:
本文将物理认知规律总结为ETA物理认知模型,即完整的物理认知过程由实验物理(Experimental Physics)认知、理论物理(Theoretical Physics)认知、应用物理(Applying Physics)认知构成,并尝试从认知角度回答钱学森之问。

面向儿科疾病的命名实体及实体关系标注语料库构建及应用 下载:28 浏览:326

昝红英1 刘涛2 牛常勇1 赵悦淑2 张坤丽3 穗志方4 《当代中文学刊》 2020年9期

摘要:
当前医学语料库实体及实体关系的分类体系难以满足精准医学发展需求的问题,该文针对儿科疾病开展研究。在医学领域专家的指导下制定了适合儿科学的命名实体和实体关系的标注体系及详细标注规范;融合国内外相关医学标准资源,利用标注工具对298余万字儿科医学文本中实体及实体关系进行机器预标注、人工标注及人工校对,构建了面向儿科疾病的医学实体及关系语料库。所构建的语料库包含504种儿科常见疾病,共标注命名实体23 603个,实体关系36 513个,多轮标注一致性分别为0.85和0.82。基于该语料库构建了儿科医学知识图谱,并开发了基于知识图谱的儿科医学知识问答系统。

基于历时语料库的在线词典编纂系统设计 下载:34 浏览:319

吴先1 胡俊峰2 《当代中文学刊》 2020年8期

摘要:
语料库语言学是借助大规模语料库对语言现象进行发现、挖掘的学科,目前已经存在很多在线语料库辅助语言学的研究。该文提供了一个按时间分片进行管理的语料库,并基于此提出了一个由社区维护的在线词典编纂系统,该系统将语料库查询结果动态结合在被编辑的词条中。该文还介绍了一个多义词词义发现和层次化聚类算法,用以自动生成一个默认的词条框架。该文概述了词典编纂系统的总体情况,重点介绍系统的设计和使用方法。

信息载体对初一学生认知负荷与态度偏好的影响 下载:37 浏览:329

戴步云1 邓磊1,2 简小珠3 王东东4 王亚捷1 《心理学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使用认知负荷量表和态度偏好问卷,以相同文章为材料,探究初一学生基于不同信息载体(纸质、电脑、电子阅读器)的认知负荷和态度偏好的差异。结果显示:(1)纸质阅读组的认知负荷大于电脑组和电子阅读器组;(2)电脑组和电子阅读器组的认知负荷和态度偏好均不存在显著差异;(3)被试基于特定载体的认知负荷和态度偏好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所有结果均表明:初一年级的学生更加喜欢进行电子阅读。因此,在现实教学中不必只使用纸质材料,还可适当使用电子阅读。

当代文学批评话语实践及其对文学理论的启示 下载:20 浏览:405

时胜勋1,2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1期

摘要:
在文学理论研究遭遇危机之际,作为一个替代方案,文学批评在今天被赋予了更多的时代使命。它能拯救理论吗?回答这一问题之前需要对文学批评做出新的分析。文学批评是一种话语实践。当代文学批评话语形态表现为学院派批评和大众媒介批评两种,它们背后都有潜在的价值诉求,即本体价值诉求与功能价值诉求。二者从顶层上设计了文学批评的话语机制,即介入写作与介入社会。作为这一话语机制的落实,文学批评的物质性力量、社会学力量、人文学力量,各尽其职,由此完成文学批评话语实践的整体进程。通过这一复杂的文学批评话语实践,文学批评成为"活的""有力的"文学批评。就此而言,用批评拯救理论并非不现实。文论或可借由这一话语实践观照自身的危机,反躬自省,实现理论的自我救赎。

基于门控联合池化自编码器的通用性文本表征 下载:33 浏览:488

张明华1 吴云芳1 李伟康1 张仰森2 《当代中文学刊》 2019年9期

摘要:
为了学习文本的语义表征,以往的研究者主要依赖于复杂的循环神经网络(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RNNs)和监督式学习方法。该文提出了一种门控联合池化自编码器(gated mean-max AAE)用于学习中英文的文本语义表征。该文的自编码器完全通过多头自注意力机制(multi-head self-attention mechanism)来构建编码器和解码器网络。在编码阶段,提出了均值—最大化(mean-max)联合表征策略,即同时运用平均池化(mean pooling)和最大池化(max pooling)操作来捕获输入文本中多样性的语义信息。为促使联合池化表征可以全面地指导重构过程,解码器采用门控操作进行动态关注。通过在大规模中英文未标注语料上训练模型,获得了高质量的句子编码器。在重构文本段落的实验中,该文模型在实验效果和计算效率上均超越了传统的RNNs模型。将公开训练好的文本编码器,使其可以方便地运用于后续的研究。

“一带一路”资本技术合作中的风险与应对——以先进生产技术对政治的影响为视角 下载:47 浏览:349

温学鹏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10期

摘要:
技术合作中的先进技术会从三个维度对政治产生冲击:上层精英的分裂与对立、下层民众对新技术权力结构的反抗、传统权威衰落产生的权力混乱。英法德的历史教训和伊朗、阿富汗当前的困境都表明技术可能对政治造成负面影响。应对先进技术可能带来的政治风险也应该从促进新旧精英的妥协、提高普通大众的福利以及重构连续性和回应性的政治权威三方面入手。从保护海外利益和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想的角度,中国作为技术输出国应关注技术合作对引进国的政治影响,其中,评估、建议、自行防范和倡导国际规则都是值得采取的手段。

作为现代寓言和政治哲学的《骆驼祥子》 下载:57 浏览:426

张旭东1,2,3 《文学研究》 2019年6期

摘要:
本文致力于重新解读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骆驼祥子》。通过文本细读,作者力图表明,《骆驼祥子》中的核心形象不是人,而是动物和幽灵("个人主义末路鬼");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动力不是具体社会关系中的人物性格与所处环境之间的矛盾,而是"经济人"在雇佣劳动、等价交换、量化积累和线性增长等抽象概念指引下所做的"理性选择"带来的可预见性,与小生产条件下的"命运"的不可预见性("意外")之间的周期性、毁灭性碰撞。作者认为,《骆驼祥子》决定性的风格特征不是写实主义—人道主义叙事,而是现代主义—反人道主义的结构性摹仿和再现,其对象是20世纪初中国人的整体生存状况和精神困境。基于对小说隐喻—寓言结构的分析,作者引申出《骆驼祥子》隐含的政治哲学洞察:祥子和他的世界作为一个历史现实,仍处在社会和道德意义上的准自然状态,针对这种状态,一个民族自觉的精神努力和集体性实践必须首先致力于创制一个能够保障劳动、价值创造和财富积累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的一般性制度条件,即利维坦式的近代主权国家。

“既遥远又无所不在”——《围城》中作为讽喻的“战争”话语 下载:58 浏览:438

吴晓东 《文学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
本文对《围城》的重释,即把"无所不在"的"战争"理解为小说中结构性因素。虽然钱钟书在《围城》中并未直接书写与战争直接相关的主题与场景,但战争仍然构成了小说叙事者以及人物的一种生活底色、思维惯习和存在背景,是"无所不在"的存在。"战争"由此可能生成透视《围城》的一个微观诗学视景,即所谓"无所不在"的战争在文本中到底是怎样具体呈现的:小说中所指涉的战争话语既构成了叙事者的修辞方式,同时也构成了小说人物的表意形态,最终承担了使小说丧失意义远景的功能性使命。《围城》中的"战争"话语由此可以作为一种讽喻和寓言来进行诗学解读,"既遥远又无所不在"的战争连接了小说与政治、诗学与历史,是作者传达时代症候的有意味的小说形式,也是人类危机时刻的钱钟书式的特有言说方式。.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