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赵树理小说的民族传统艺术因子探寻 下载:59 浏览:407

陈俊 《中国文学》 2020年2期

摘要:
本文认为赵树理小说的民族传统艺术因子,可分解为"故事""圆满""清官""扣子""绰号""可说性"六大元素,正是由于对它们的创造性融汇,赵树理成功地创立了富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新评书体小说,标志着新文学从"西化"实现了民族化、大众化的蝶变。

新中国成立后李健吾的文学批评 下载:68 浏览:371

麻治金 《中国文学》 2020年1期

摘要:
在艺术表现层面上,"典型论"中所强调的人物与环境关系对艺术真实性的把握,使李健吾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之间存在某种共通性,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李健吾得以继续从事文学批评特殊的内在原因,也是其沟通文艺与现实政治关系的方法,从而确保了文学批评维持了某种程度的艺术性内容。但政治对文学规律的不断规约,又使得李健吾必须不断协调批评的文艺性内容与政治立场之间的关系,小心翼翼地确保文学批评维持在规范之内。而调整的过程又难免暴露出文学规律与政治规约不可调和的矛盾。这是讨论新中国成立后文艺与政治关系的一个特殊的视角。

汪曾祺小说中民歌的叙事功能 下载:62 浏览:394

万莉 《中国文学》 2020年1期

摘要:
阅读汪曾祺小说,尤其是反映民风民俗的小说作品,从其行文即能闻其行云流水般的动人旋律。其作品中的丰富民歌元素,是作家在广域的乡土世界范围里集中捕获的生活体验和深刻认识,同时,民歌也直接参与了故事建构的过程。在事件叙述过程之中,民歌用以塑造人物形象、构建故事情节、营造环境氛围、增强语言特色。通过民歌,汪曾祺小说作品的表现力得到更有力的展示,小说意蕴更为凝厚,其民间意味更突出。

高晓声的“糊涂话” 下载:55 浏览:398

许廷顺 《中国文学》 2020年1期

摘要:
高晓声创作谈中有非常重要的一块内容是谈他对中国农民的认识,这里边的许多话一直以来被视为典型的国民性批判话语而在研究者中反复引用,但是细读高晓声创作谈原文特别是放在上下文中去仔细体会这些话的含义,却发现高晓声的原意与国民性话语的解读存在相当的距离,甚至是龃龉。高晓声绝非以往经典评论家所论定的那样一个刻板形象,他与国民性话语之间的复杂关系有待大力的研究。

铁凝小说女性角色的个性特征 下载:52 浏览:408

蔡晓妮 《中国文学》 2020年1期

摘要:
本文主要从铁凝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玫瑰门》探讨在新时期铁凝小说风格走向的改变,在《永远有多远》《大浴女》等一系列小说中她对女性生存、命运、精神困境的描写,探索铁凝笔下不同女性角色的个性特征,以及在这些个性特征中潜在的发展脉络。在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女性经验的重建和解构,悲剧意识的反思和升华,哲学思索的叩问和批判。

王方晨《老实街》中的道德书写 下载:48 浏览:405

张艳庭 《中国文学》 2020年1期

摘要:
作为一部诞生于加速社会中的城市题材长篇小说,《老实街》聚焦于一个传统基层街区,书写了它独特的空间、历史、文化与道德。小说一方面书写了现代性的交换价值对传统道德的侵蚀,另一方面又呈现了传统道德的问题和解决现代社会中种种关系的无能为力。这种辩证的书写,揭示了传统道德与现代性之间复杂的矛盾,展现了现代知识分子的超越立场,呈现出了一种建设性的思考:真正的道德并不是一种地点本质主义的产物,而是一种建立在差异基础之上的主体间性的积极的建构。

试论一种总体阐释学的任务 下载:59 浏览:436

孙周兴 《哲学研究进展》 2020年10期

摘要:
阐释学/解释学(Hermeneutik)具有多重意义。当代阐释学可望在保持多元样态的基础上成为一种"总体阐释学"(Gesamt-Hermeneutik),它要在哲学与方法、科学与人文、艺术与哲学之间进行创造性综合,即它面临三项任务:首先,要在阐释学内部"平衡"作为哲学的阐释学与作为方法的阐释学;其次,要在阐释学外部"调解"作为科学(自然科学)方法的"说明"与作为哲学(人文科学)方法的"阐释";再次,更要以现象学的思想姿态,"持守""解构"与"建构"的二重差异化运动,开辟"艺术-哲学"或"诗-思""二重性"(Zwiefalt)创造之道。"总体阐释学"不是要重归同一性哲学传统,而是要以未来为基本定向,成为未来哲学的思想方式(广义方法论)。

斯托雷平改革与俄国西部地方自治 下载:46 浏览:321

解国良 《历史教学研究》 2018年9期

摘要:
俄国西部地方自治改革是斯托雷平改革中继土地改革后又一可圈可点的改革,其目的是为了加强俄国农民自主竞争力、扩大俄罗斯人在西部的影响、增强国家凝聚性。在改革方案里,由于斯托雷平试图通过加强俄罗斯人的政治、文化和宗教地位来抵消波兰人的经济优势,引发了包括波兰人在内的所有感觉不公平的议会成员的激烈反对。虽然西部地方自治法案修改后在国家杜马获得通过,但在国务会议上被右派否决。斯托雷平以辞职为要挟,向沙皇尼古拉二世和右派发出了最后通牒。尼古拉二世在母亲等人的干涉下接受了斯托雷平的主张,解散议会,利用基本法第87条非常条款通过了该法案,并惩治了国务会议中的右派领袖。西部地方自治法案尽管实施了,但斯托雷平的做法却招来了议会的质询,破坏了本就不稳定的信任,也摧毁了饱受非议的斯托雷平改革。西部地方自治改革虽然暴露了斯托雷平君主主义与立宪改革的文化冲突,但指明了俄国建立主权的民族国家发展道路。

请“礼”让位合理吗?——孟子论“礼”的双重内涵 下载:56 浏览:409

刘旻娇 《哲学研究进展》 2020年7期

摘要:
尽管孟子描绘的君子人格需要成就"仁""义""礼""智"四个方面的要求,但"礼"在孟子思想中似乎处于辅助性地位。"礼"或者被认为是习俗规范,因能实现"仁"与"义"而具有工具价值;又或者有学者认为孟子之"礼"论具有较强的内化倾向,道德性的"礼"弱化了"礼"的外在规范性。同时,在《孟子》中,先贤也有貌似"违礼"的行为,孟子以"权"变解释这些行为是合理正当的。如是,初读《孟子》,难免留下请"礼"让位也未尝不可的印象。然而,对于孟子来说,"礼"并列为四德之一是有必然性的,对"违礼行权"也给出了严格的规定。通过分析《孟子》中与"礼"相关的文本,可以整理出"礼"的双重内涵,即规范之"礼"和德性之"礼"并重,且相互融通依托。通过对"礼"两重含义的梳理,能帮助我们开启对孟子"礼"论研究的新视角;通过重新界定"违礼行权",也可唤起对孟子"礼"思想的更进一步的重视。

自身意识的疑难:海德堡学派、心灵哲学与现象学 下载:63 浏览:403

赵猛 《哲学研究进展》 2020年6期

摘要:
以迪尔特·亨利希为代表的海德堡学派提出了"自身意识的问题",并对关于自身意识的反思理论作了批评。在面对分析的心灵哲学中的高阶表征理论与一阶自身表征理论时,这些批评彰显了其理论效力。在构建自身意识的理论模型时,我们要避免陷入海德堡学派所批评的反思理论。在现象学的传统中,我们通过对意识的时间结构、具身性,以及这两个方面的相互交织的现象学分析,能够有效回应海德堡学派的批评,从而提供一条研究自身意识的哲学进路。

如何理解分析哲学的“分析”? 下载:65 浏览:441

费多益 《哲学研究进展》 2020年6期

摘要:
今日的分析哲学呈现出多元的样貌。分析哲学强调语言的可分析性,然而问题不仅仅是在哲学思考中确保分析工具的良好运作,而是需要明确,在何种意义上把语言当作理解现实的途径。在拒绝了分析/综合区分的预设之后,分析哲学不再视形而上学为无意义的命题,而是将永恒的形而上学主题重新引入。如果把表述的明晰化、推理形式的有效性,以及对已有论证不断进行考查、补充和修正看作是分析哲学的风格,那么"分析"和"哲学"之间并非限定与被限定或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而是在某种意义上同义。从这个角度讲,分析哲学可以为所有哲学领域贡献思考的利器。

新发现林语堂笔名与佚文二十九篇考论——兼谈林语堂的汉译活动 下载:64 浏览:405

程桂婷 《中国文学》 2019年12期

摘要:
笔者新发现林语堂一个鲜为人知的笔名:予宰。林语堂用这一笔名在1940年至1941年间发表了27篇译介文章,所发刊物集中在上海的《天下事》《宇宙风:乙刊》与《国际间》三种。这些译文原著既有英文亦有德文,视野开阔,兴趣宽泛,虽多着眼于世界局势,但在文体上却堪称幽默轻快的小品文。这些译文也秉承了林语堂一贯的意译风格,行文简洁晓畅,实属汉语佳作。鉴于目前林语堂文集或全集被良莠不齐的他人汉译之作(林语堂英文原著)占据了绝大部分卷数的现象,林语堂本人的汉译之作更应受到关注。另外,笔者对林语堂笔名宰予及两篇佚文也略作考释。

关于茅盾“雨天杂写”系列杂文的史料问题 下载:66 浏览:354

刘铁群 《中国文学》 2019年12期

摘要:
1942年,茅盾在桂林创作了"雨天杂写"系列杂文。关于这组杂文,很多版本的茅盾全集、选集、年谱、词典在收录或表述中都存在史料错误,包括内容残缺、标题与正文张冠李戴、最初刊载信息混乱等。这些普遍存在的错误导致大量的专著和论文在引用"雨天杂写"系列杂文时陷入了史料的混乱。基于上述问题,本文对"雨天杂写"系列杂文的史料问题作出系统的梳理与考证。

《新诗蠡测》意义之蠡测 下载:57 浏览:415

王家新 方邦宇 《中国文学》 2019年11期

摘要:
冯至的重要诗论《新诗蠡测》,在深广的历史和诗学背景下来审视新诗的发展,深入反思了既往新诗史的问题,进而对困扰新诗发展的自由与形式、情感与理智、个人与大众(社会)等冲突,提出了恳切的建言。

冯至四五十年代的诗学思考及其他 下载:54 浏览:383

王贺 《中国文学》 2019年11期

摘要:
本文利用新发现的数篇冯至诗论、文论及演讲稿,兼及其他文献史料,重新考察了20世纪四五十年代冯至诗论、文论之成就及问题,认为他这一时期的诗学观念,特别强调真实严肃的创作态度、自由与形式的辩证法,发人深省,同时对象征主义等也不无偏见。

鲁迅1929年燕京大学讲演的另一版本 下载:62 浏览:399

刘涛 《中国文学》 2019年11期

摘要:
《评所谓革命文学》是鲁迅著名讲演《现今的新文学的概观——五月二十二日在燕京大学国文学会讲》的原初记录,它的发现为研究鲁迅的讲演活动和革命文学观,提供了一个有趣的参考文本,同时,以它为个案,还可进一步研究现代作家讲演记录稿的版本变异和文本生成问题。

周作人佚序《中国与日本的文化关系》考述 下载:55 浏览:358

汤志辉 《中国文学》 2019年11期

摘要:
本文对新发现的周作人给于式玉女士写的序文《中国与日本的文化关系》做了考释。首先叙述周作人为何给于式玉作序,并探讨了两人之间的交游,再论述该序文的价值及意义,认为序文体现了周作人对中日文化关系的新思考,其中将日本的中国研究分为"支那学者"与"支那通"两种类型,并提出中国的国学研究还要借助外邦的支那学,是"学人之耻"的问题。因此,这篇序文对了解周作人的交游及对中日文化关系的态度,有重要意义。

略说沈从文三篇佚文的背景与意义 下载:65 浏览:395

唐东堰1,2 《中国文学》 2019年10期

摘要:
《我所希望于〈中国青年〉者》《"关于哀悼志摩的通讯"》是沈从文写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两篇短文,记录了沈从文的办刊理念以及与徐志摩的友谊。《学生下乡》写于北京大学南迁途中,表达了沈从文对于地方政府救亡工作的看法,是沈从文"城乡观念"在现实政治中的拓展与运用。

新发现的穆时英佚文佚简考释 下载:57 浏览:422

杨霞 陈建军 《中国文学》 2019年10期

摘要:
《穆时英全集》自出版以来,学者们先后发现了三十余篇穆时英佚文。但穆时英佚文尚有进一步发掘的空间,其致胡适一通信函,《社会日报·每周电影》上的《关于"尘无随笔"》,上海《晨报·晨曦》上的一篇《社中偶语》,以"龙七"笔名发表的《论战时颓废》,被暗杀前所拟一则启事稿,均未收入《穆时英全集》。《国民新闻》上的数十篇社论,大多出自穆时英之手笔。另外,《晨报》《时代日报》上署名"伐扬"的文章,《国民新闻》"每日座谭"栏内署名"真一"的文章,亦疑为穆时英所作。

从诗刊看中国诗歌会的后续发展 下载:46 浏览:404

卢晓霞 《中国文学》 2019年10期

摘要:
中国诗歌会后期的主要刊物计有《时调》《五月》《行列》《春草集》《战歌》《诗创作》《中国诗坛》《新诗歌》八种。它们对于聚合该群诗人、推进抗战诗歌和革命诗歌的创作起了较大的推进作用。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