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牡蛎疱疹病毒(OsHV-1)间接原位杂交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 下载:88 浏览:520

李亚楠1,2 白昌明2 刘金兰1 辛鲁生2 李晨2 刘莉2 黄博闻1,2 魏智薪2 王崇明2 《水产研究进展》 2019年4期

摘要:
为建立实现牡蛎疱疹病毒(OsHV-1)在贝类宿主组织中的精确定位方法,基于原位杂交PCR (ISPCR)技术建立了OsHV-1的间接原位杂交PCR (indirect ISPCR)检测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对OsHV-1在魁蚶主要器官的分布情况进行了检测和分析。首先选择适合原位杂交PCR的引物,在载玻片上实现对原位固定靶组织内病毒DNA的稳定、特异扩增,然后与使用相同引物制作的地高辛标记核酸探针进行原位杂交,最后通过免疫酶标技术显示样本内OsHV-1的组织分布。为了达到最佳检测效果,对间接ISPCR的扩增循环数以及组织消化的蛋白酶K浓度进行优化。结果显示,最适PCR扩增循环数为20,蛋白酶K浓度为20μg/mL。利用经优化的间接ISPCR检测方法,对OsHV-1在魁蚶外套膜、鳃、肝胰腺、斧足和闭壳肌5个样本中的组织分布情况和亲嗜性进行检测和分析。病毒阳性信号主要分布于魁蚶外套膜结缔组织中浸润的血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肝胰腺和鳃浸润的血细胞、斧足和闭壳肌中坏死肌肉细胞的细胞核中。本研究建立的间接ISPCR检测方法具有灵敏、特异和精确定位的优点,通过组织切片上显示的病毒核酸阳性信号,能判别OsHV-1在不同组织部位的分布特点和受感染的细胞类型;适用于OsHV-1感染的确诊、病毒对不同组织器官的亲嗜性、病毒侵染途径和致病机理等相关研究。

老年重症新冠病毒肺炎患者的整体护理体会 下载:21 浏览:678

蔡小红 吕剑虹 张璐 《医学研究杂志》 2025年4期

摘要:
目的:研究老年重症新冠病毒肺炎开展整体护理的效果。方法:入组38例老年重症新冠病毒肺炎,观察组予以整体护理,将常规护理应用于对照组中。结果:对比对照组,观察组压疮、呼吸衰竭、呼吸机感染、口腔感染发生率均明显改善,P<0.05。结论:老年重症新冠病毒肺炎开展整体护理,效果显著。

EB病毒检测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下载:91 浏览:50

张旭 《国际检验医学》 2018年6期

摘要:
目前临床上由EB病毒(EBV)感染引起的疾病越来越多,如器官移植伴EBV感染。上皮细胞源肿瘤与EBV感染密切相关,常表现为隐性感染,易被临床忽视。随着检验技术的不断成熟,尤其是EBV DNA的定量检测,结合常规的免疫学检测结果,不仅有利于在感染初期及时检出致病原,而且对EBV相关肿瘤的动态监测、预后评估也有积极的意义。文章就国内外EBV的检测方法和EBV相关肿瘤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大头鳕TNFSF6基因的结构分析及其在发育早期和病毒暴发时的表达水平 下载:87 浏览:506

刘瑞婷1 蒋洁兰1 毛明光1,2 姜志强1 布尔特1 矫志伟1 陈明康1 孙谦1 《水产研究进展》 2019年2期

摘要:
为揭示大头鳕TNFSF6基因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及其在大头鳕发育和神经坏死病毒(Pacific cod nervous necrosis virus, PCNNV)暴发时的响应机制,本研究通过基因克隆获得TNFSF6 cDNA开放阅读框序列,并对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运用相对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对TNFSF6在不同组织、孵化后不同日龄仔鱼和PCNNV感染前后仔稚鱼中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大头鳕TNFSF6 cDNA长1 388 bp,5′UTR占315bp,3′UTR占500 bp,ORF全长573 bp,编码190个氨基酸。qRT-PCR结果显示,TNFSF6在各组织均有表达,但在脾脏和鳃组织中的表达量较高;大头鳕孵化后15、20、37和40 d TNFSF6基因的转录水平分别是其在5 d转录水平的0.28、0.15、0.12和0.13倍。在24 d和46 d PCNNV暴发时,病鱼TNFSF6基因的转录水平高于对照组;在77 d PCNNV暴发时,病鱼TNFSF6转录水平则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表明,TNFSF6基因在大头鳕发育早期和仔鱼暴发PCNNV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种核酸提取方法用于检测血浆EBV-DNA的性能及应用评价 下载:89 浏览:518

郑瑜宏 陈岩松 潘建基 林少俊 肖振州 宗井凤 林莺莺 郭巧娟 许元基 陈燕 《国际检验医学》 2018年3期

摘要:
目的评价并比较用于检测血浆EBV-DNA的3种核酸提取方法的分析性能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别采用硅膜离心柱法、浓缩煮沸裂解法或自动化磁珠吸附法平行提取核酸,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EBV-DNA。利用第三方定值参考物质,比较三种方法的检测性能,并配对检测100例NPC患者及100名健康体检者血浆,评估3种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3种方法提取并检测EBV-DNA的正确度、不精密度均符合要求,且对临床样本的测定结果均呈线性相关。但磁珠法的重复性不精密度和中间不精密度较离心柱法与煮沸法均小且稳定(均<3%);最低检测限(约3.334×10~1 IU/ml)较离心柱法(4.159×10~1 IU/ml)与煮沸法(8.511×10~1 IU/ml)稍灵敏;线性范围(5.4×10~1~5.4×10~5 IU/ml)较煮沸法(5.4×10~2~5.4×10~5 IU/ml)稍宽;抗Hb干扰能力优于煮沸法;而且对NPC样本检测的阳性率及平均病毒载量(95%,8.342×10~3 IU/ml)均显著高于离心柱法(84%,4.707×10~3IU/ml)与煮沸法(78%,2.571×10~3 IU/ml)(P均<0.05)。结论采用自动化磁珠吸附法提取检测血浆EBV-DNA可以实现更好的检测性能,并具备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心理护理干预对慢性丙肝抗病毒治疗中负性情绪的改善 下载:264 浏览:2579

田俊莹 《医学研究杂志》 2021年11期

摘要:
目的 探究针对接受慢性丙肝抗病毒治疗的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对其负性情绪的改善影响。方法 本次研究共计选定94例慢性抗病毒治疗患者,治疗时间为2020年1月~2020年12月,依据护理模式的差异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与观察组(心理护理干预)各47例患者。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负性情绪指标、生活质量指标、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服务质量评分。结果 观察组的负性情绪的指标评分明显低于护理前及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依从性方面观察组远高于对照组(P<0.05);相较对照组,观察组给予了本次护理服务更高的满意度评分(P<0.05),所有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针对接受慢性丙肝抗病毒治疗的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干预,患者的负性情绪伴随其治疗依从性的提高得以明显改善,生活质量也明显大幅提升,同时有助于提升医院的护理服务质量,值得临床积极采纳并加以推广。

“零缺陷”管理在传染病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消毒隔离工作中的应用 下载:27 浏览:814

刘海燕 韩爱华 黄玉梅 李金林 万娴 《医学研究杂志》 2025年3期

摘要:
目的:探讨零缺陷管理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消毒质量管理体系各个环节的作用效果及工作质量的影响。方法:针对目前消毒中存在的缺陷问题,制定科学的消毒制度、零缺陷流程与消毒隔离措施,强化工作人员的零缺陷管理。将零缺陷管理前后的消毒效果合格率、平均消毒时间、医院感染发生率及工作人员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实施后有效避免了消毒清洁的盲区,杜绝了缺陷,消毒效果的合格率、工作人员消毒满意度明显提高(P<0.05),平均消毒时间明显减少(P<0.05),无院内感染发生。结论:零缺陷管理实现了医院消毒隔离的规范化、科学化及高效化,有效预防了院内交叉感染,零缺陷管理可推广到各医疗机构消毒隔离工作的质量管理体系中。

中国水产动物病毒学研究概述 下载:95 浏览:474

桂朗1 张奇亚1,2,3 《水产研究进展》 2019年1期

摘要:
本研究简要概述了过去几十年来中国水产养殖动物病毒学的代表性研究成果,主要涉及鱼类病毒、虾类病毒、两栖和爬行动物病毒等。此外,本研究还展望了水产动物病毒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以有助于加深对中国水产养殖动物病毒学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认识。

基于体质可调论分析宫颈人乳头瘤(HPV)病毒感染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 下载:79 浏览:526

刘影1 田新2 沈影2 韩凤娟3 《中医研究杂志》 2020年1期

摘要:
目的:基于中医可调论观察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中医体质的关系,探讨通过调节体质防治宫颈HPV感染。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80例患者与同期未感染HPV病毒的80例健康女性进行观察对照,填写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进行数据整理分析。结果:对160例问卷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出5个主要成分,发现宫颈HPV感染与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和气郁质存在相关性,对两组因子均值进行比较,发现患病组与对照组中气虚质、阳虚质、气郁质和平和质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两组数据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平和质人群与宫颈HPV感染呈正相关;气郁质、阳虚质和气虚质人群与宫颈HPV感染呈负相关。结论:平和质人群较偏颇体质人群更不易感染HPV病毒,气虚质、阳虚质和气郁质人群较其他偏颇体质人群感染HPV病毒的几率更高。基于体质可调论可以采取相应手段改善体质,从而降低宫颈HPV感染的风险。

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各地诊疗方案综合分析 下载:82 浏览:524

郑文科1 张俊华1 杨丰文1 王玉光2 刘清泉2 张伯礼1 《当代中医药》 2020年11期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学疫病范畴。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卫生管理部门发布了系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简称"国家《方案》"),要求积极发挥中医药作用,加强中西医结合。先后有24个省、市、自治区在国家《方案》基础上,结合区域和人群特点,发布了本地区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方案》(简称"地区《方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进行辨证分型、分期,并提供了丰富的中医药防治方案。为了深入了解此次疫情并为中医药快速应对同类疫情提供参考,本研究全面收集并整理相关信息,系统分析了各地区方案,认为该次疫病主要体现为"湿、热、毒、虚"几个特点,病位在肺,耗伤正气,损及脾肺,甚者窍闭神昏。各地区《方案》基本按照预防、治疗、恢复三个阶段采取不同措施,预防阶段以玉屏风散等益气固表为主,治疗期以清热化湿解毒救逆为主,恢复期则益气养阴为主。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认识与思考 下载:88 浏览:490

苗青1 丛晓东1 王冰1 王玉光2 张忠德3 《当代中医药》 2020年11期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学"湿毒疫"范畴,病位在肺,是疫疠之邪夹"湿"伤肺而及于全身,可伤及营血,逆传心包,气阴两虚。对早期轻症者、逐渐化热者、重症者、病情危重者、恢复期患者分别采用祛湿宣肺,清气分湿热、清热泻肺、凉血化瘀、扶正泻实、调理阴阳为治则,显示出中医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重症病毒性脑炎合并心肌炎患儿中的应用价值 下载:126 浏览:1077

张蒙蒙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4年8期

摘要:
病毒性脑炎为病毒侵袭脑组织引起颅内感染、炎症反应性疾病,为小儿常见疾病之一。心肌炎同样为病毒引起心肌感染性疾病,脑炎、心肌炎的常见致病菌为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脊髓灰质炎、埃克病毒等,脑炎合并心肌炎患儿病情危重,具有较高病死率。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重症病毒性脑炎合并心肌炎患儿中应用价值。方法:75例重症病毒性脑炎合并心肌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38例)和基础组(37例)。基础组患儿实施基础护理干预,干预组患儿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及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干预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为97.37%(37/38),显著高于基础组83.78%
(31/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为94.74%(36/38),显著高于基础组的78.38%(29/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实施于重症病毒性脑炎合并心肌炎患儿,通过强化护理干预,能提高临床疗效和患儿家长对护理满意度。

收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性肺炎定点医院院感防控分区管理策略 下载:21 浏览:845

张兰 余春华 韩爱华 陈莉 李金林 《医学研究杂志》 2025年3期

摘要: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性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定点医院院感分区管理策略。方法 利用现有资源通过流程再造、多维度管理、科技助力的防控体系构建实现院感分区管理。结果 院感防控分区管理措施到位,保障了患者的救治,医务人员零感染。 结论 在医院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性肺炎的特殊时期,通过整体调控与部署、多维度管理思维、更新科学治疗手段的院感分区防控策略,在新冠肺炎防治工作中保障患者救治、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医务人员感染行之有效,值得推广。

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和腺病毒E1B19 000相互作用蛋白3在一氧化碳中毒引起的少突胶质细胞凋亡中的机制 下载:89 浏览:512

​陈财良 田小菲 田亚汀 张国徽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探讨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和腺病毒E1B19 000相互作用蛋白3(B cell lymphoma/leukemia-2 and adenovirus E1B19 000 interacting protein 3,BNIP3)在一·氧化碳中毒引起的少突胶质细胞凋亡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用C57BL/6小鼠建立一氧化碳中毒模型,将25只雄性小鼠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n=5):正常对照组、CO染毒后1 d组,CO染毒后3 d组,CO染毒后7 d组,CO染毒后14 d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小鼠脑组织内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和少突胶质细胞转录因子2(oligodendrocyte transcription factor 2,Olig2)的表达,评价一氧化碳中毒后的髓鞘脱失及少突胶质细胞死亡程度;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小鼠脑白质部位BNIP3蛋白、Bcl-2相关X蛋白(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9(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 9,caspase 9)的表达情况。结果 MBP与对照组(0.16±0.02)相比,染毒后1 d(0.12±0.02,t=3.357,P<0.05)表达开始降低,3 d后(0.09±0.02,t=5.960,P<0.01)表达持续降低,7 d后(0.05±0.02,t=9.730,P<0.01)降至最低,直至14 d后(0.13±0.02,t=2.897,P<0.05)其表达有所回升,但仍低于对照组。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进行MBP的表达变化分析,与对照组(0.55±0.03)比较,1 d组(0.39±0.02,t=10.391,P<0.01)、3 d组(0.23±0.02,t=23.115,P<0.01)、7 d组(0.09±0.01,t=34.767,P<0.01)和14 d组(0.45±0.03,t=6.146,P<0.01)均显著降低。Olig2在一氧化碳染毒3 d后(72.2±5.45,t=12.211,P<0.01)表达较对照组(36.6±3.58)升高显著;蛋白免疫印迹结果与对照组(0.31±0.02)比较,3 d组(0.52±0.02,t=16.651,P<0.01)显著升高。BNIP3在染毒后与对照组(0.25±0.03)相比1d组(2.49±0.40,t=15.342,P<0.01)表达量明显增高,在3 d后(1.90±0.24,t=12.417,P<0.01)开始降低,至14d后(0.24±0.02,t=0.798,P>0.05)恢复正常。Bax在染毒后与对照组(0.44±0.03)相比,1d组(1.09±0.15,t=9.427,P<0.01)表达明显增加,随后的3d(0.86±0.10,t=9.015,P<0.01)和7d组(0.64±0.09,t=4.540,P<0.05)开始降低,至14 d组(0.45±0.05,t=0.511,P>0.05)恢复正常。caspase9在染毒后与对照组(0.51±0.08)相比,1 d后(1.10±0.17,t=7.131,P<0.01)明显增加,3d后(0.79±0.10,t=5.051,P<0.01)降低,7 d后(0.55±0.05;t=0.910,P>0.05)恢复正常,其表达变化趋势与BNIP3基本相同。经过相关性分析,BNIP3分别与Bax(r=0.995,P<0.01)和caspase9(r=0.950,P<0.01)显著正相关。结论BNIP3参与了一氧化碳中毒引起的少突胶质细胞caspase依赖性线粒体凋亡途径。

化毒超微粉治疗湿毒瘀阻证女性下生殖道HR-HPV持续感染30例临床研究 下载:92 浏览:540

王转红1 李军2 赵玲玲1 王必勤2 秦秋果1 栾艳秋1 《当代中医药》 2020年9期

摘要:
目的观察化毒超微粉治疗湿毒瘀阻证女性下生殖道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R-HPV)持续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湿毒瘀阻证女性下生殖道HR-HPV持续感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化毒超微粉阴道喷撒,每次3g;对照组给予重组人干扰素a2b阴道泡腾胶囊1粒阴道放置。两组均为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月经期停药,连续使用3个疗程。于治疗结束12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HR-HPV转阴率、中医证候疗效、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治疗前后比较中医证候积分及Reid阴道镜评分(RCI)总分。结果治疗后治疗组HR-HPV转阴率为8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0%(P=0.045);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显效率为96.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00%(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3%(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RCI总分均较本组治疗前下降,且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1)。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化毒超微粉能够有效清除女性下生殖道HR-HPV持续感染,改善临床症状,且安全性好。

强肝解毒方联合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探讨 下载:341 浏览:3466

冯静 杨波 《医学研究杂志》 2022年9期

摘要:
目的:通过应用强肝解毒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观察联合用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择我科收治的86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应用恩替卡韦,而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强肝解毒方。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疗效、肝功能、炎性反应以及用药安全性进行探讨和比较。结果:治疗之后,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总有效率为79.07%(34/43),观察组为95.35%(41/43),两组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之后,两组患者中血清AST、TBIL、ALT、TNF-α、IL-6水平均显著降低,与同组治疗前相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之间比较,也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对照组药品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3.95%(6/43),观察组为9.30%(4/43),两组药品不良事件发生率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使用强肝解毒方和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之后的肝硬化患者,不仅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和肝功能指标,提高疗效,而且可以降低炎性反应水平,安全可靠。

鲤HSP90作为锦鲤疱疹病毒核酸疫苗免疫佐剂的效果研究 下载:45 浏览:397

金晔1 袁海延1 王好1 周井祥1 刘艳辉2 李改娟2 祖岫杰2 《中国水产学报》 2018年4期

摘要:
为研究鲤热休克蛋白90(HSP90)的免疫效果,根据鲤HSP90 mRNA的基因序列(GenBank),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EGFP-C1-HSP90,并将pEGFP-C1-HSP90转染至鲤脑细胞(CCB)中,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显示,重组质粒pEGFP-C1-HSP90在CCB中成功表达;以不同免疫剂量的重组表达质粒与pIRESORF81联合免疫鲤,通过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免疫前后抗体水平。结果表明:注射重组质粒的血清中能够检测到KHV特异性抗体,其抗体水平随着免疫次数的增加而增加,第三次免疫后两周,抗体水平达到最高;联合免疫与单独免疫核酸疫苗pIRES-ORF81相比,抗体水平明显增加,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鲤HSP90作为锦鲤疱疹病毒的免疫佐剂具有一定的目标效果。

督导员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点收治医院感染防控中的实践体会 下载:25 浏览:845

严敏 任小兵 方英 朱桂红 吴娟 《医学研究杂志》 2025年3期

摘要:
目的:探讨督导员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点收治医院感染防控中的作用。方法 从全院各病区感控管理小组中择优抽调 6 名感控业务能力较强的感控护士,与院感科专职人员一起共同组成督导组。督导组根据督导范围不同分为临床组、医技组和行政后勤组,各督导组依据制定的检查清单每日对所分管的科室进行感染管理督导。督导内容主要包括手卫生、个人防护、消毒隔离、无菌物品、医疗废物、人员(包括医务人员、患者、陪护、工勤等)体温监测及上报等工作。结果 在新冠疫情防控中,通过 60 多天持续的感染管理日常督导,实现了所有医护人员“零”感染目标。同时,督导员制度的建立促进医院形成了督导办、督导员、科室感控小组的三级感染防控督导体系。结论 在新冠肺炎疫情初袭,且对疾病本身认识有限的情况下,“督导员”管理模式补强了医院感染防控三级体系,对本院疫情防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例日本囊对虾暴发性死亡的病原分析 下载:92 浏览:528

韩琳1,2 王秀华2 杨冰2 万晓媛2 武和英2 张庆利2 黄倢2 《水产研究进展》 2018年5期

摘要:
为了阐明山东省潍坊市一对虾养殖场发生日本囊对虾暴发性死亡的原因,采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对发病对虾进行了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桃拉综合征病毒(Taura syndrome virus,TSV)、黄头病毒(yellow head virus,YHV)、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传染性肌肉坏死病毒(infectious myonecrosis virus,IMNV)、偷死野田村病毒(covert mortality nodavirus,CMNV)及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disease,AHPND)7种病原的检测,且对发病对虾进行了常规组织病理学观察。同时采用16S r DNA细菌鉴定方法及浸泡回接感染实验对分离自发病对虾体内的可疑病原菌进行了分子鉴定及毒力测试。结果显示,发病对虾样品核酸检测呈现WSSV强阳性,IHHNV和CMNV为弱阳性,其他4种病原为阴性。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在对虾的胃、鳃等上皮组织中存在WSSV包涵体,头部肌肉纤维出现离散。对分离编号为2901、2902、2903的3株优势可疑病原菌鉴定结果显示,3株菌分别与印度格里蒙菌、交替单胞菌及溶藻弧菌相似,相似度分别为99%、99%及100%。攻毒结果显示,3株可疑病原菌的LC50分别为9.8×107、1.1×108与2.3×108 CFU/m L,各细菌毒力均较弱,非导致对虾出现暴发性死亡的病原。研究表明,导致本次日本囊对虾暴发性死亡的病因与混合感染病原WSSV、IHHNV、CMNV有关,其中WSSV感染是造成日本囊对虾暴发性死亡的主因,研究结果可为解析当前养殖日本囊对虾疾病暴发及其成因提供参考。

新加坡石斑鱼虹彩病毒ORF39L基因克隆、表达及抗体的制备 下载:43 浏览:480

张红莲1 夏立群2 秦启伟3 《中国水产学报》 2018年3期

摘要:
为研究新加坡石斑鱼虹彩病毒(Singapore grouper iridovirus,SGIV)核心基因ORF39L在病毒侵染过程中的作用,制备了SGIV ORF39L表达蛋白的抗体;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SGIV ORF39L的抗原表位基因,并以所选抗原表位基因片段39Ag1和39Ag2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ET32a-39Ag1和pET32a-39Ag2;将质粒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中成功表达融合蛋白pET32a-VP39Ag1和pET32a-VP39Ag2;用所得融合蛋白分别免疫小鼠,获得了高效特异抗体39Ab1和39Ab2;利用制备的抗体进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结果显示,VP39参与了SGIV的装配。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ORF39L基因在SGIV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数据资料。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