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诗词检索 下载:24 浏览:245

梁健楠1,2,3 孙茂松1,2,3 矣晓沅1,2,3 《中文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之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藏,源远流长。中国古典诗词研究是自然语言处理方向的一项重要且富有意义的工作。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工神经网络在图像、文本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突破,给人工智能与中国古典诗词相结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让机器去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律和意境是一项极具挑战的工作,其中,通过研究诗词的相似性来提升机器对诗词的理解这一研究课题被赋予了更为重要的意义。诗词检索是对诗词内容做对比,查找出在语义和意境上相接近的诗词,这要求对整首诗词的内容和意境有深入的理解。该文模型以数十万首古诗作为基础,利用循环神经网络(RNN)自动学习古诗句的语义表示,并设计了多种方法自动计算两首诗之间的关联性,以此计算两首诗词之间的语义距离,实现诗词的推荐。自动评测和人工评测的实验结果都表明,该文模型能够生成质量较好的诗词检索结果。

“感兴”:中国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式 下载:72 浏览:480

王军 《语文教学与创新研究》 2018年7期

摘要:
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目的在于表达人们内心的情感与诗意,是作者个人独特生命的体验与展现。感兴鉴赏是一种侧重呈现作家创作感兴并唤起读者相同感兴的鉴赏方式。在鉴赏古典诗词的时候,读者需要具备积极的心境,才能够与作者的感兴进行碰撞。带着一种生命感发的方式去理解和鉴赏中国古典诗词,这也是传承中华优秀诗词文化的方式之一。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分析中国古典诗词翻译 —以许渊冲译本《定风波》为例 下载:255 浏览:2393

王伯晟 翟蕾 《中文研究》 2022年1期

摘要:
认知语言学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在反对主流语言学的基础上诞生,以认知科学和体验哲学为理论背景,注重于揭示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机制。认知语言学认为翻译的本质是认知活动,认为翻译应该兼顾原作者、文本与读者三者的关系,充分考虑三者的协调性。本文通过分析鉴赏许渊冲英译版宋词《定风波》,着重以诗歌翻译实践鉴赏来介绍认知语言学理论在翻译领域的应用。

古筝演奏与中国古典诗词有效融合的教学实践研究 下载:273 浏览:2743

崔筵皎 《当代中文学刊》 2021年2期

摘要: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长河中,古筝演奏以其悠扬的旋律和独特的韵味,成为了艺术领域的一颗璀璨明珠。而中国古典诗词,更是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情感。本文旨在探讨古筝演奏与中国古典诗词有效融合的教学实践。通过分析两者融合的可行性以及具体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案例,阐述了这种融合教学对于提升学生艺术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期望为古筝教学与古典诗词教学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布迪厄社会翻译学“场域”理论 视角下分析许渊冲英译中国古典诗词 下载:235 浏览:2478

王伯晟 翟蕾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6期

摘要:
西方翻译领域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学者纷纷开始借鉴各种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开展翻译研究,促使翻译研究走向“社会学转向”。本文借用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以许渊冲译本中元稹《离思》为研究对象,通过诗歌翻译鉴赏发现许渊冲老先生倾向于使用意译策略; 分析 “惯习”“资本”“场域”对译者行为的影响,指出许渊冲的意译策略和韵文风格可归因于其对诗歌翻译“三美”的追求和在场域中积累的象征资本。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