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变与不变: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专业能力重构 下载:48 浏览:454

伍海云1 范涌峰2 《中国教育研究》 2020年7期

摘要: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对教师专业能力提出新挑战。人工智能虽然会改变中小学教师"教书"技能,但无法改变教师"育人"本能。人工智能时代,中小学教师应坚守"育人"本能,更新"教书"技能,重构学习设计能力、精准施教能力、教师共情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五大专业技能。

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下载:103 浏览:509

刘丽颖 《中国教育探索》 2018年5期

摘要: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破解教育主要矛盾、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公平的关键。地方政府要强化责任,构建良性的教师培训体系,指导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培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性,唤醒教师对专业发展的感知和认同,激活其内驱力,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自觉。

基于TPACK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下载:87 浏览:503

史先红1 赵呈领2 《中国教育探索》 2018年5期

摘要:
混合学习的过程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实践过程。混合学习能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不同需求的学习,促进教师的交流与实践。可利用网络平台的自主学习和课堂的实时指导,开展基于培训迁移理论、学训用一体的混合学习设计;在学校的激励政策和保障措施完善的情况下,创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跟踪评价平台,在培训、实践、终身学习中渐进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下载:81 浏览:486

刘丽颖 《中国教育探索》 2018年5期

摘要: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破解教育主要矛盾、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公平的关键。地方政府要强化责任,构建良性的教师培训体系,指导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培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性,唤醒教师对专业发展的感知和认同,激活其内驱力,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自觉。

基于TPACK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下载:91 浏览:500

史先红1 赵呈领2 《中国教育探索》 2018年5期

摘要:
混合学习的过程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实践过程。混合学习能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不同需求的学习,促进教师的交流与实践。可利用网络平台的自主学习和课堂的实时指导,开展基于培训迁移理论、学训用一体的混合学习设计;在学校的激励政策和保障措施完善的情况下,创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跟踪评价平台,在培训、实践、终身学习中渐进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以强化使命感为指向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重构 下载:51 浏览:388

王晶晶 陆少颖 《中国教育学报》 2020年7期

摘要:
使命感是近年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是支撑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教师培训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平台,使命感的培育是薄弱环节。重构以强化使命感为指向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可以使教师长期保持对学生的关爱,对教学的激情。为此,重构以强化使命感为指向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需要做到:把握方位感、方向感和责任感;重构培训者队伍,重视核心价值观的凝聚;重构培训物质文化,推进隐性课程的开发;重构培训形式,注重实践导向;重构培训对象分层,强化针对性。

远程培训中辅导教师培养策略的研究与实践——以北京大学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项目为例 下载:45 浏览:469

王瑞娥 《中国教育学报》 2018年11期

摘要:
在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中,远程培训俨然已成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辅导教师作为助学者,在教师远程培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活动引领、教学管理、学习评价等各个方面。以北京大学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项目为例,基于对教师远程培训中辅导教师角色定位及培养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来培养辅导教师:通过培训者培训解决短期"上岗"问题;培训过程中提供工作"支架"素材;培训结束后提供跟踪指导。

中小学教师荣誉:本体功能、实践局限及优化路径 下载:74 浏览:482

秦鹏1 李文阁2 《国际教育论坛》 2020年12期

摘要:
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素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教师荣誉承担着价值引领、行为激励和诊断评价的重要使命。当前教育管理部门对荣誉功能定位不清,管理设置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性,这导致教师荣誉的本体功能发挥不够理想,具体存在价值引领功效不强,诱致教师功利行为及固化教师荣誉分层结构等问题。提升教师荣誉项目的公信力,阻抑教师对荣誉的功利追逐,破除荣誉带来的光环效应是优化教师荣誉本体功能的重要路径。

2.0时代中小学教师网络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研究 下载:80 浏览:410

罗儒国 《国际教育论坛》 2020年12期

摘要:
为了解教师网络教学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对东中西部地区1650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教师对网络教学认同度较高,网络教学意愿较强;教师网络教学日趋常态化,但进行网络教学的内部动机相对较弱;教师网络教学能力整体提升,但网络教学创新能力存在不足;教师网络教学工具以信息获取和交流工具为主,但网络教学系统/平台使用率偏低;教师网络教学行为以辅助性教学行为为主,创新性教学行为明显偏少;教师对网络教学环境与支持服务较为满意,但网络教学支持/服务有待改善;资源/平台易用性、时间精力是影响教师网络教学的关键因素。为此,相关部门需要提升教师网络教学思维,培育网络教学创新力;创新网络教学管理机制,加强网络教学精准指导;寻求利益相关者合作,创建网络教学支持联盟;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强化技术支持与保障,以推动教师网络教学深入开展。

基于教育科研的中小学教师有效提炼概念路径探析 下载:34 浏览:363

程先国 《国际教育论坛》 2020年8期

摘要:
概念是教育科研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很多一线中小学教师因不会有效地提出概念而影响了提炼教育成果的质量。要学会提出概念,教师首先要掌握思维和概念这两个基本概念的内涵;其次是应学会基于限制思维方式的由小到大、基于概括思维方式的集零成整、基于划分思维方式的观点显明等方法的实际运用;再次是坚持自主修炼,增加理论素养、求实素养和写作素养的功夫,并坚持自主修炼观点新、视角新、问题新和方法新的创新功夫。

中小学教师劳动教育信念的迷思与解蔽 下载:52 浏览:397

李慧 邓涛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20年12期

摘要:
信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师劳动教育信念深刻影响着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进程与效果。当前,教师在劳动教育课程实施中存在"体力与脑力相分离""重劳动轻教育""抑制身体参与和脱离情境""教育评价浅表化"等问题。究其原因,是在二元对立思维、工具理性、"唯科学"取向以及教师文化自觉意识式微等因素的影响下产生劳动教育信念的迷思,使教师劳动教育实践陷入困境。解蔽教师劳动教育信念迷思,需要解构体力与脑力相对立的社会文化观念,打破被工具理性支配的思维模式,消除教师对"唯科学"评价观的迷信盲从心理,提升教师建构劳动教育信念的文化自觉。

基于在线开放课程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建构 下载:57 浏览:474

曾巍 《国际教育论坛》 2020年8期

摘要:
在线开放课程以开放、共享和民主的特性营造一种参与式文化,为中小学教师实现专业发展提供了自由、平等的学习机会,有助于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性回归。为发挥在线开放课程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优势,需要结合中小学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实践,以实际境遇为基础,将教师境遇与在线开放课程学习相结合,将自组织学习与他组织指导相结合,将个体建构与共同体建构相结合,构建出基于在线开放课程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智利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培养及其启示 下载:70 浏览:483

张广兵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18年12期

摘要:
智利在依托全国性教育信息化计划培养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方面独具特色,采取了"先基础后应用,再专题研讨""将培养内容融入专题研讨会""关注技术的教育应用,而非技术本身"等培养策略,制定有"政府主导,高校参与"和教师与学校管理人员协同共进等保障措施。在丰富、完善培养策略与保障措施方面,智利的实践经验对我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培养具有积极借鉴意义。

中小学教师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的统整 下载:57 浏览:276

艾兴 赵瑞雪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19年11期

摘要:
中小学教师的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在目标、内容和过程上都有关联性,但由于中小学教师在认识上存在的种种偏差,导致两者在实践中呈现出割裂的状态。因此,中小学教师需要在理论提升和实践改良的基础上,通过学校层面采取整体性教研、共生性科研和发展性评价等具体策略,逐步实现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的统整。

中小学教师矫正行为失范生的策略误区及其修正—基于苏霍姆林斯基的自我教育思想 下载:76 浏览:502

沈杰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
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各式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挖掘包括行为失范生在内的全体学生的潜能。然而中小学教师在矫正行为失范生的过程中或采用师教生从的传统方式,或放任自流,或强行说教与过度惩罚,教育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对此类学生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主张以爱为基础,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为核心,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苏霍姆林斯基的自我教育思想可为中小学教师矫正行为失范生提供宝贵借鉴:在热爱和信任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其同理心;建设班集体,用榜样影响行为失范生;开展多样的活动,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改进学生评价模式,丰富评价的内容和主体。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时代记忆与社会性格 下载:83 浏览:454

于翠翠 车丽娜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20年5期

摘要:
改革开放初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转折,开启了我国体制改革与社会建设的时代篇章。教育事业步入沉寂之后的恢复与发展阶段,教师的地位和声誉也随着拨乱反正工作的开展而得以正名。教师群体的荣光记忆形成于"两个尊重"的时代背景,在现实境遇扭转、社会风尚助推和正向身份体验的交互建构中逐步符号化。荣光与理想的社会记忆凝结着一代师者的主人翁精神,最终沉淀为中小学教师的社会性格,其中的价值导向和建构思路对我们当下的教师队伍建设具有参照价值与借鉴意义。改革开放初期教师队伍建设的成功可以概括为:在宏观上立足系统的政策导向和社会支撑,培育教师的主人翁精神,加强整个社会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于细微处改善教师的生活境遇,强化"知识改变命运"的愿景。当下要从根本上解决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就要优化顶层设计,考虑教师的精神与文化需求,在完善显性的培养与管理工作的同时,重视各个环节隐性支持系统及配套措施,体现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的文化与人文价值,以合力形成教师正向的心态与体验,进而促进教师社会性格的培育。

乡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干预策略述评 下载:73 浏览:389

刘慕霞 《国际教育论坛》 2019年11期

摘要:
乡村中小学教师是我国教师队伍的主体,也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乡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干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适用于乡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干预的普遍策略主要有:提升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改变认知和归因方式,提高心理资本水平和应对压力的能力,营造自主发展的心理环境,学会放松和调整情绪的技巧。当前,乡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干预研究存在不足,有必要加强预防性手段研究,建立有统计学意义的乡村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干预模型,使研究更具针对性;有必要重视个案研究和追踪研究,点面结合,从多个维度探讨,寻找适合干预乡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心理的有效方法。

教师减负的路径探索——日本中小学教师减负述评 下载:58 浏览:495

王建梁 韩书亚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19年6期

摘要:
随着社会环境的日益复杂化,学校面临许多新的变化和挑战,教师减负便是其中之一。中小学教师超时工作已成为日本一个不容忽视的严峻问题,为此,日本文部科学省积极提供政策指导,大力敦促各都道府县和政令指定都市的教育委员会制定相关行动方针,围绕清晰界定教师工作范围、有效管控教师工作时间、改善学校组织架构等内容,对学校工作方式进行改革。此项改革呈现出"多手段结合、多主体参与、多举措保障"等特点,为我国中小学教师减负提供了如下启示:减少教师非教学性工作占比、优化学校人员配置、注重学校与家庭和社区的协作。

“国考”背景下数学师范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与思考 下载:68 浏览:393

卢永翠 张廷艳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19年2期

摘要:
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师范教育面临许多新的问题,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便是其中之一。该研究在率先参与"国考"试点的浙江省所在区域——华东地区,按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省属重点师范院校和普通师范院校等不同层次,选取7所师范类高校为样本,对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查与分析,并结合当前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大纲提出的新要求,对进一步完善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出具体建议:切实改变"大学语文""教育政策与法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课程内容缺位的状态;将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纳入必修课,并加强案例教学;开设《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解读短期课程,让学生熟悉并掌握其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个性化教育对中小学教师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下载:36 浏览:383

赵燕良1 薛正斌2 《国际教育论坛》 2019年4期

摘要:
个性化教育是现代教育所倡导的重要教育理念之一,符合新课程改革与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个性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促进其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但是在个性化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中小学教师面临很大挑战,诸如强调教育统一性的观念严重、大班额问题严重、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等。基于此,中小学教师要加强对个性化教育理念的认同,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尝试多种形式的教学组织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关注中小学生的个体差异发展,培养他们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同时,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提升中小学教师实施个性化教育的能力。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