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孔子“中庸”的“时中”境域——兼评当代新儒家心性儒学和政治儒学两条路径 下载:47 浏览:346

何光顺 《哲学研究进展》 2019年10期

摘要:
当代新儒家存在着心性儒学重良知本体与政治儒学重王道仁政的分歧,但都较少关注孔子"中庸"的"时中"维度。实际上,孔子"中庸"的"时中"思想正是中国先秦儒家本原文化对世界思想史的独特贡献,它所蕴含的从"慎独"到"群治"的个体与群体关系的平衡,构成了对于当代西方个人主义和党派政治所存弊端的纠偏。孔子"中庸"之"时中"至少具有这样几个维度:一是"时"与"位"相称的"正名";二是"时"与"学"相契的"好学";三是"时"与"教"相合的"教化";四是"时"与"权"结合的"权变"。从这几个角度切入,可望打通儒家的内圣外王之路,解决当代心性儒学与政治儒学的分歧,并令孔子的"中庸"思想在当代思想世界重新焕发光彩。

范仲淹的《中庸》诠释及其影响 下载:65 浏览:415

张培高 《哲学研究进展》 2019年2期

摘要:
进入北宋后,面对佛教的挑战,宋儒提出了多种应对措施。柳开、种放等士人继承韩愈的路线,欧阳修则从"礼义"上辟佛。与之不同,范仲淹继承了李翱的思路,通过发挥《中庸》的"内圣外王"思想对佛教加以批判。更进一步,范仲淹以此建构了以"道"为核心的儒学理论,并要求士人把此"道"内化为意识。这一思想的实质在于"内圣外王"既是行为,更是理念,这就为士人提供了安身立命的价值规范。在范仲淹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士人对《中庸》进行诠释,进而逐渐形成了《四书》学。

宋代礼、理融合视野下的《中庸》诠释 下载:58 浏览:399

殷慧 《哲学研究进展》 2018年12期

摘要:
《中庸》为阐发礼义而作。在汉唐经学中,"中和"一直属于礼学诠释的范畴,主要着眼于圣王如何用中、执中,强调自上而下的礼乐教化。宋代以降,随着理学话语的形成与发展,"致中和"的群体从圣王向士大夫扩展,强调从下而上的自我培养。宋代理学家吸收佛道思想,进一步发明了"中庸之道""中和之理",强调体认天理,发明本心,主敬涵养,克制私欲。程朱的《中庸》诠释继承性与创新性并重,既有沿袭以往重视社会秩序、节制情欲的一面,又拓展出重视个人修养工夫的一面,强调礼乐刑政与道德性命的融会贯通。程朱并非舍礼言理,而是强调礼与理的有机统一。

先秦儒家“中庸”思想的本体论与方法论研究 下载:96 浏览:910

金子钰 《国学研究》 2024年11期

摘要:
本文从概念、本质及应用来论述先秦时期儒家的中庸思想,以哲学视角进一步认识与分析儒家的中庸思想,从哲学概念中的本体论和方法论这两个不同角度理解“中庸”思想丰富内涵中所蕴含的有关矛盾观、发展观、系统观及量变和质变有关的哲学思想。

儒家中庸思想的创新性发展 下载:132 浏览:1314

鲁学军 黄梅玲 《国学研究》 2023年9期

摘要:
中庸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儒学本体论的精髓和活的灵魂。它既是一种思想理论也是一种实践智慧。在当今社会,仍然需要遵循并发展中庸之道的理念。 “中庸”其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中和以及时中的思想能使人身心和谐,并有助于处理好人际关系、国际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至达到社会的整体和谐。继承并弘扬中庸之道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中庸之道在高中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下载:376 浏览:2791

​蒙永林 《课程教育研究》 2022年3期

摘要: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高中生在成长过程中极易受到不良外部环境的影响,高中的教学管理也变得更加复杂。此外,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更加注重立德树人的培养,我国教育行业对高中校长教学管理方法的改进和推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文致力于结合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班级管理现状,重点探讨高中班主任如何充分发挥中庸之道在高中班级管理中的管理艺术。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