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基于类型划分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体系初探——以黄山市传统村落为例 下载:24 浏览:260

陈伟煊1 陈继腾2 姚林1 张俊1 《中国城镇》 2019年12期

摘要:
我国传统村落由于量大、面广及质异的特性,以致其保护发展一直以来都是一项复杂困难的工作。分类保护作为实现针对性保护发展的有效路径,已形成一定的研究趋势。本文以安徽省黄山市传统村落为例,运用质性与量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认知基础、资料整理、文献分析、关键词共现为依据,得出以多维特征视角进行划分的传统村落类型,尝试构建由保护发展总则、规划及策略三个子系统共同形成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体系结构,并聚焦民俗文化类传统村落进行具体的实证研究,为不同类型的传统村落提出相应的专项保护发展体系研究及策略支持,以期实现传统村落整体的分类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基于织补理念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研究——以定远县黄圩村为例 下载:14 浏览:154

王雅琦 汪兴毅 管欣 《中国城镇》 2019年12期

摘要:
依据住建部颁布的《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试行)》,将传统村落划分为传统建筑类、选址格局类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类三类。文章以选址格局类传统村落——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黄圩村为研究对象,借鉴纺织织补的相关手法对传统村落进行织补。提炼物质文化遗产要素的山水环境格局、防御体系格局、人居空间格局三条格局纬线,以及优秀传统文化要素的农耕文化、汉石文化、聚落文化三条文化经线,模仿凸纹织补、重平纹织补、榫头式结织、双重联锁式织补等纺织织补工艺,探讨传统村落有机织补新路径。

扭转“客观限制”为“主观发展”的传统村落保护之路探索——以巢湖市张疃村为例 下载:24 浏览:250

陶莹 《中国城镇》 2019年12期

摘要:
联系近年来突破生态环境"高压线"的违建热点新闻事件,文章探讨在生态红线"客观限制"下的传统村落如何寻求"主观发展"的保护发展模式。同时,探索一种"重保护谨慎发展"的新模式,以实现乡村振兴、达到共同富裕的新逻辑。并以中国传统村落安徽省巢湖市黄麓镇张疃村为落脚点,在不触碰生态环境"高压线"的前提下,在完善保护的基础上,将"闲置农房"演变成"大学村"筑巢引凤,引导村庄走向良性循环,共同谱写传统村落新篇章。

英文文献中传统村落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下载:52 浏览:368

张潇 罗萍嘉 仲昭通 《中国城镇》 2020年8期

摘要:
本文以Web of Science(WOS)中与传统村落相关的文献作为数据来源,使用Cite Space对文献中的高频词汇、高被引词汇的中心性及热点论文等进行可视化分析,掌握英文文献中传统村落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为国内外传统村落的研究提供参考。研究结果显示:(1)WOS中的热点关键词大多出现于2008—2013年。(2)法国、德国、英国等欧洲国家发文的国际影响力较大,美国和中国的被引率最高。(3)研究价值最高的论文内容主要集中在生态及资源环境保护方面,其次是土地利用及村民参与方面。

文化认同理论下非遗传承型传统村落更新探索——以北京琉璃渠村为例 下载:358 浏览:367

高富丽1 王成芳2,3 《中国城镇》 2020年8期

摘要:
在快速城市化冲击下,地域特色和文化识别性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尤其重要。非遗传承型传统村落作为具有浓厚地域文化特色的村落类型,正在面临着各种保护发展的现实困境。本文在对这类村落发展现状梳理基础上,引入文化认同理论,提出非遗传承型传统村落可以以构建不同群体的文化认同、优化文化物质空间载体、振兴文化产业和确保人才输入等作为抓手进行保护更新。并以北京市门头沟区琉璃渠村为例,分析其现实困境,从文化产业发展、建筑功能优化、公共空间体系化等角度探索更新对策,以期实现村落可持续发展,为该类村落保护更新提供实证案例与借鉴参考.

共同缔造视角下西北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实践探索——以延川县太相寺村为例 下载:56 浏览:367

段德罡1,2 王蕾蕾1 高丹琳1 贺俊1 《中国城镇》 2020年8期

摘要:
自2012年以来,我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成果显著但困难重重,面临保护难度大、发展不充分等诸多困境,区位、市场条件差的地区传统村落尤其显著。本文通过分析不同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经验,梳理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太相寺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困境,得出西北地区应重视村民的意识及行为选择和激发多元主体参与保护与发展的结论。并以太相寺村传统村落共同缔造实践为例,提出太相寺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方法,以期对西北地区及其他欠发达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提供借鉴。

陕南山地型传统村落参与式设计模式研究——以安康旬阳县湛家湾村为例 下载:52 浏览:367

张鸽娟1 朱文豪2 《中国城镇》 2020年8期

摘要:
陕南山区传统村落因自身条件受限,其保护与发展亟需政府主导和社会力量的共同推进。作为设计方,在村落保护与发展的起步阶段可通过组织"参与式设计"搭建与政府、村民之间的沟通平台,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发掘相关问题及内在原因,探寻山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适宜路径。本研究以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典型山区传统村落湛家湾村作为试点,推行参与式设计实践并完成了村落保护与更新设计方案。通过对参与式设计过程的总结和反思,提出由初期政府为主导的强干预模式逐渐过渡到以村民为主体的多元参与模式,最终达到依靠村落自组织和内生性力量促进其自发性保护与发展的目标。

文化引领下的传统村落振兴路径研究——以济南市章丘区三德范村的探索为例 下载:55 浏览:374

李婧1 张皓1 祝艳丽1 邓清2 《中国城镇》 2020年8期

摘要:
乡村振兴根本上是文化的复兴,挖掘文化是根本,无深度便无内核。找到路径是诉求,文化与产业的共荣共兴是目的。为了深度挖掘和保护乡村传统文化内核,实现通过文化复兴来振兴乡村,本文以国家级传统村落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三德范村为研究范本,从村庄空间环境、文化生活、人文环境、村风村史等各方面进行跟踪调查,从物质空间重塑、文化产业振兴、传承人才培养三个方面,通过文化价值链和产业发展链的共荣共生来探索新时代文化引领乡村振兴的路径。

基于全域调查的赣闽粤客家地区传统村落类型体系构建和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下载:54 浏览:387

卓晓岚 陶金 肖大威 《中国城镇》 2020年7期

摘要:
客家民系的居住文化有着鲜明的民系特色,但既往研究尚缺少以整个赣闽粤客家核心地区为视域进行的村落整体形态的系统归纳和分析。本文提出在全域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客家传统村落和民居类型数据库,以建筑单元的组织逻辑和构成关系、村落与地形的依存拓展关系等为线索,构建客家传统村落分类体系,作为理解赣闽粤客家地区传统村落整体特性和形态生成机制的基础;并通过分析各种村落类型的空间分布差异,探索赣闽粤客家地区传统村落景观格局和发展规律。

关于传统村落中“空地”潜在价值的认知与思考 下载:62 浏览:359

李志新1 单彦名2 韩沛1 《中国城镇》 2020年7期

摘要:
传统村落区别于当代新规划建设的乡村,是经过多年建设积淀形成的空间形态,因为多种原因在村落内存在多种类型的"空地"。近些年关于乡村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对村内空地不重视、价值认知不充分等导致废弃空置的问题依然常见。本文从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经济利用、空间特色建设四个方面入手,结合形成分析、现状使用功能调查,论述了村落中空地的潜在价值,以期能够提高对村落空间的有效认知,探索建立评价村落空地的价值体系,丰富村落规划建设理论。

传统村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以浦西城堡为例 下载:61 浏览:495

李建晶 李鎨翰 《中国城镇》 2018年8期

摘要:
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市浦西城堡是漳州典型的传统村落,村落空间布局和村内历史建筑均具有较高的文化遗产价值,但目前保存现状较差。对浦西城堡采用新型城镇化建设,在保护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发展农民生活文化、更新农业生产文化、提升农村生态文化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从而使浦西城堡在保护当地历史建筑和居民生活的同时发展相关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传统村落空间营建的生态思想及智慧内涵 下载:70 浏览:381

曾卫1,2 朱雯雯3 《中国城镇》 2018年8期

摘要:
文章基于对国内外传统村落生态营建理论及实践的总结分析,结合实地考察,从人地和谐角度对传统村落空间营建的生态思想及智慧内涵进行思考,以期以其核心智慧应对多元时代的变化和发展需求。传统村落选址布局、资源利用与保护、防灾减灾等空间营建活动反映了古人"相地而生"的自然适应思想、"人境共融"的可持续发展思想、"避险防灾"的生态安全思想,文章进一步揭示了其生态思想背后所蕴藏的智慧内涵:以协同思维指导村落空间建设;以自然过程支撑村落生命系统;以伦理秩序维持村落自然格局。同时结合我国当前城乡建设实践,提出适应时代发展的生态可持续营建行为准则、生态范式及价值向导。

“在地”视角下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以阳泉市平定县西岭村为例 下载:67 浏览:355

陈晓彤 王婷 何逊 陈欢 《中国城镇》 2020年5期

摘要:
"在地"视角下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策略,是通过运用村落与根植于其上的文化、风土、建筑等地域特性的依附关系,利用本地资源顺应条件在解决自身问题的同时保留本真谋求发展的过程。本文采用实地调研及访谈等方法,对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西岭村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总结西岭村现存问题及发展优势,植入"在地"的村落保护与发展理念,从人才"在地"、建筑"在地"及文化"在地"三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策略。在探索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新路径的同时,延伸至整个乡村发展范畴,进而促进乡村整体建设水平改善,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基于认知地图的传统村落保护方法创新研究 下载:25 浏览:266

谭辰雯 李婧 《中国城镇》 2019年4期

摘要:
在乡村振兴全面铺开的大背景下,传统村落的保护方法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更新完善。本研究承接了学界前沿对于村民主体性的呼吁,利用基于村民视角的认知地图,对村落整体空间进行了生活性空间赋值评价。并进一步对生活性空间进行分类,为依据村民集体记忆开展本土化、特色化的乡村保护规划提供思路。同时,研究组通过更多的保护实践对研究过程及方法进行了反思和优化,完善和推广了以村民认知地图为研究方法的村落空间保护价值评估模式,协助丰富村落保护导向、深化村民共同缔造,为走向新时代的乡村保护及复兴提供示范。

传统村落类型划分及活化引导策略研究——以黄山市92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例 下载:336 浏览:429

陈伟煊1 储金龙1 陈继腾2 《中国城镇》 2018年4期

摘要:
传统村落作为活态的文化遗产,承载了大量的历史记忆、人文生态、建筑哲学和社会发展轨迹。传统村落的类型划分对传统村落保护发挥着积极作用,能够将传统村落的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动力,同时可以促进传统资源的高效利用与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本文以安徽省黄山市92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样本,运用文献归纳分析与专家评价意见相结合的方式,依据国家发布的传统村落相关文件及基础资料,综合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将其类型划分为历史积淀类、村域格局类、传统建筑类、民俗文化类和全面综合类五大类,为不同类型的传统村落根据类型特征与村落特色提出活化引导策略,并得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研究展望,以期实现我国传统村落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空间逻辑视角的传统村落空间修复研究——以浙江省雅治街村为例 下载:66 浏览:381

张志敏1 孔斌2 《中国城镇》 2020年1期

摘要:
传统村落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反映了特定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凝结成空间逻辑成为村落空间演变的基本规律,是传统村落内在价值的重要构成之一。然而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传统空间逻辑正面临严峻挑战,村落空间也因此日渐衰败并走向异化。本文以空间逻辑的视角,结合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赤岸镇雅治街村案例提出了传统村落空间修复的策略与方法,可以为进一步认识传统村落空间内在逻辑及传统村落空间修复提供一定借鉴。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环境保护研究——以广州小洲村为例 下载:52 浏览:236

张艳玲1 张堃2 刘渌璐1 杨卓熹3 《中国城镇》 2018年1期

摘要:
传统村落的环境卫生问题是多年来困扰社会的难题,垃圾分类及后期处理工作对建设美丽乡村、保护传统村落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小洲村内主要旅游区域进行现场调查,观察及记录村民与旅客处理垃圾的行为;通过访谈,了解垃圾处理企业的运作模式及其管理方法;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得出村民与旅客对当前小洲村生态环境的满意度等。全面调研小洲村的生态环境卫生情况,分析目前小洲村环境管理不佳的原因。最后,提出改善小洲村垃圾分类及处理的建议,供其他传统村落参考。

传统村落智能评估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下载:62 浏览:365

耿艳妍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7期

摘要:
2019年6月,伴随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的公布,全国共有6819个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在认定评审的指标体系中定量与定性评估指标参半,无可量化的评估指标体系,更缺少智能化的评估方法。文章收集整理了6000余个优秀村落的相关数据,维度包含村落的基础特征、村落历史、自然环境、选址格局、传统建筑、民俗文化六个方面。基于此数据集,采用机器学习中的监督学习方法——决策树,研究构建传统村落智能评估模型,预测村落对象是否符合中国传统村落的评价要求。同时,依据模型中各变量的关键度量值,阐述传统村落认定评估中处于关键地位的可量化特征属性,探索建立可量化的评估指标体系。此智能评估模型可作为专家评审的有力补充,提高认定工作的效率,增加认定的及时性、准确性。省、市级传统村落的评估也可借鉴此研究使用的决策树算法,基于省、市级传统村落的样本数据,构建省、市级传统村落智能评估模型,为各级政府的传统村落评估做智慧化的技术支撑。

文化旅游背景下传统村落乡土景观保护研究——以兰州市永丰村为例 下载:76 浏览:416

刘奔腾1,2 严海慧1 马珂1,2 张新红1,2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7期

摘要:
乡土景观作为传统村落重要的物质和文化载体,在旅游商业开发的冲击下面临着乡土风貌破坏、乡土文化遗失的双重挑战。文章通过分析传统村落乡土景观的价值构成要素,揭示了乡土景观保护对传统村落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建立文化旅游与乡土景观互促机制的基础上,从空间整合、文化传承、时令保护三方面提出面向文化旅游的乡土景观保护策略。并选取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金崖镇永丰村为实证研究案例,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进行乡土景观设计。理论和实践的相互验证表明,乡土景观保护能有效促进传统村落的文化旅游,进而实现传统村落活态保护的目的。

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下载:68 浏览:414

赵永琪1,2 田银生3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5期

摘要:
我国西南地区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造就了数量众多的"中国传统村落",为了深入了解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的分布状况和成因,文章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软件(ArcGIS),对西南地区不同时间截面的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同时结合空间统计分析软件(GeoDa)及地理探测器工具,综合多种影响指标,对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成因进行解析。结果表明:(1)西南地区的传统村落具有明显的地域空间分布不平衡性,不同时期的传统村落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集聚分布态势,且聚集核心一直保持不变。在整体空间结构上,西南地区传统村落呈"单核聚集—单核多点网状布局"的空间结构发展模式。(2)通过分析多项指标因子对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影响程度,发现自然因素中的海拔高程、地形起伏度对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影响最大,地形起伏度较大、地面崎岖的中高海拔山区传统村落分布最集中。相比而言,人文因素对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影响较小。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大背景下,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