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城市的形与神及其书写传统 下载:56 浏览:322

张柠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10期

摘要:
城市是人为谋求良好生活而建造的场所,但它不能借助于高塔通向天堂,人类只能建造"无塔之城"这种世俗的城市。以中国城市为代表的东方型城市,是一种将城市的神圣功能和世俗功能合二为一的城市类型,但它也是典型的"规划城市"。城市学家所说的"有机生长城市"实际上并不存在,有的只是"半有机、半规划"城市,中国一线城市也都是这类城市。城市革命因农业革命而诞生,根源在于"剩余"。但"剩余"不仅仅是物质性的,更是观念性的和精神性的。文学对城市的表达,跟这种"剩余观念"有密切关系。中世纪末期的城市复兴,催生了现代文化,催生了现代文学和现代人,也催生了知识分子和作家。他们是观察家兼评论家,更是一群寻找家园的"流浪者"。

新力量、跨媒介与新主流——2013年以来中国电影创作生态扫描 下载:89 浏览:493

李宁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从2012年底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中国电影场域原有的行动格局与权力关系发生显著改变,电影创作呈现出诸多新变。随着媒介融合与网络文化的全面渗透,"网生代"电影崛起,以"IP电影"为代表的跨媒介叙事风行。创作主体方面,更为多元化的电影创作新力量崛起。既注重主导意识形态表述又积极寻求商业化与艺术化表达的新主流电影涌现,构成了对以往主旋律电影的反思与超越。青春片与警匪片成为类型电影创作中最为显著的两副面孔。艺术电影则在主导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夹缝中砥砺前行,创作与发行机制渐趋完善。

论周作人散文书写的游戏态度与诙诡笔法 下载:59 浏览:394

仲济强 《中国文学》 2019年4期

摘要:
对自由的推崇,是周作人一以贯之的思想脉络。为消除作为散文书写之"专制的狂信"形式的"皂隶喊话""我田引水",周作人试图以"游戏的态度",在"不可与庄语"的言论空间内,创造一种自由的话语方式,即以"游戏而有节制与庄重而极自在"的书写,造成一种"严正与忧郁并在的滑稽"的"诙诡笔法",以对抗专制话语对文体的浸染,进而在文体与思想的层面上实现人己皆协的"人类的礼"。

汉字分化的三种内涵析论 下载:39 浏览:174

陈青 《国学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本文从既有的研究中归纳出"汉字分化"的三种不同内涵,即沈兼士代表的"右文"孳乳的汉字分化,唐兰代表的形体衍生的汉字分化,和裘锡圭代表的职能分散的汉字分化。文章揭示了三者各自的历史来源和理论背景,阐述了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相关讨论有助于汉字分化概念的明晰化,为汉字分化的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师承关系与叶公超“实际批评”的理论构建 下载:59 浏览:477

陶梦真 《文学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
叶公超的"实际批评"理念是在西方文学理论的影响下形成的,当我们深入探究这种影响时不难发现,"实际批评"理念并不等同于任何一种西方理论体系。这本是西方理论进入中国语境后一种正常的、必然的"错位",而叶公超的"错位"接受恰恰基于其对文学教育现状,尤其是文学批评课程设置弊端的认知。从师承关系的角度,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叶公超"实际批评"原则的理论构建:首先,"实际批评"的理念构想是针对文学教育的现存问题而提出的;其次,这一理念直接应用于叶公超的教学实践,并在师生互动中得以传递与完善;最后,学生对这一理念的传承才真正发挥其影响与效用,完成了"实际批评"的理论构建。

胡适“科学”观念的现代性反思 下载:59 浏览:464

沈庆利 《文学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胡适"简约化"地接受了杜威的实用(验)主义哲学,将其"升华"为囊括一切真知灼见的"普遍真理"。他深信达尔文的进化论和西方机械科技已穷尽"自然界的秘密",主张以"实验室研究的思考态度和技术"为基础形成"科学的人生观",然而在现实中却难免导向以"成器""成材""成功"为核心的精英主义人才(教育)理念。胡适代表了中国现代性建构中最基本的经验理性——"科学现代性"建构层面。当今中国既应走出"唯科学主义"的偏狭,又亟须一种超越民族国家观念的"人类"意识,并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

在言说与文本之间——“新女性写作专辑”的一种读法 下载:47 浏览:343

贺嘉钰1,2 ​ 《文学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新女性写作"的概念在具体的书写与思考中逐渐明晰,它源自号召,成型为一次集体行动,基于对"性别观"的自我审视,多位当代女性作家以新近创作的文本推进着她们对性别、对自我的理解。本文意图以集结在《十月》杂志"新女性写作"专辑中的具体文本为样本,在细读中一窥当代女性作家如何在自觉的性别观念认知之上展开写作,完成对女性价值、女性生存处境、女性生命状态的关注和反思。

左翼作家在“京海之争”中的角色与作用 下载:51 浏览:356

张悦 《文学研究》 2019年11期

摘要:
长期以来左翼作家被视为"京海之争"中的旁观者,鲁迅"官的帮闲"和"商的帮忙"的观点更是长期被看作对京海各有批判的经典论述。但是本论文通过梳理鲁迅、徐懋庸、胡风、姚雪垠等左翼作家在"京海之争"中的言论,认为左翼作家不仅是这场论争的主要力量,"与其京派也,宁海派"的态度也折射了1930年代左翼文学与海派商业文化某种程度上的融合与共振。

从“杂歌谣”试验看晚清诗界革命的困境 下载:51 浏览:354

陶梦真 《文学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晚年黄遵宪响应梁启超的号召参与了一场"杂歌谣"试验,创作了多首"杂歌谣"(包括发表于《新小说》的两组新作和一组旧作以及未经发表的多组新作),这些诗作不仅被梁启超评价为诗界革命的顶峰,黄遵宪本人也自视颇高。然而他在同时期最后编订其诗歌总集《人境庐诗草》的过程中却没有收录任何一组新创作的诗歌。个中细节我们无法准确还原,只能从黄遵宪的诸多理论阐释和思想陈述中猜想一二。但从这一略显矛盾的现象出发,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杂歌谣"创作理念的生成及演变,理解黄遵宪的诗歌观念,认识以其为代表的晚清一代诗人在诗界革命中所进行的开拓和传统本身无法超越的困境。

从物性结构看“处所+N”复合词的词义与释义 下载:39 浏览:347

宋作艳 孙傲 《当代中文学刊》 2020年3期

摘要:
该文从物性结构角度分析了"处所+N"复合词中处所成分与中心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发现单纯表事物存在之处的很少,多表示事物使用或者产生的地方,或兼而有之。隐含的谓词是名词的功用角色或施成角色,这些谓词应该出现在释义中,以揭示构词成分间的具体语义关系,阐明事物的命名理据。目前有些词的释义尚不完备,缺乏相应的谓词。研究还发现,在事物命名中功用、施成特征比处所更重要,功用构式、施成构式在定中词汇构式中层级更高。

张炜小说创作中“介入意识”与“疏离意识”的悖论 下载:86 浏览:488

姜肖 ​ 《文学研究》 2018年7期

摘要:
张炜的创作始终存在一个症结,即作家对整体性和本质化主体经验的建构意识与文本流浪气质之间的互相周旋。"流浪"是张炜基于存在体验所形成的写作伦理,是作家言说自我和面向世界的文学方式,不仅体现于创作对流浪者或历史边缘人的偏爱,更内在于文本"终极形式"的生产,以及书写元素与问题域不断反复所形成的无名化结构象征。而当我们试图在新文学或世界文学的谱系中,为张炜的流浪气质拓展出一个显豁的位置时,往往忽略了其所携带的关于作家与时代的关联讯息。本文以张炜新作《独药师》《艾约堡秘史》为中心,尝试对其流浪气质进行文本细读,并认为其表征并延续着当代文学跨越1990年代的精神症候——此岸彷徨。

论女性在晚清科幻小说中的“缺席” 下载:85 浏览:481

张悦 ​ 《文学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本文认为晚清科幻小说中的女性呈现出两种极端的形象:一是可有可无的辅助形象或者是直接消失在文本中;二是一种狂想式的"女救世主"的霸权形象,而这种霸权实际上是晚清特殊历史背景下,男性作家对"女性救国"的乌托邦空想,这类女性不仅丧失了"女性"的形象,甚至都脱离了"人"的形象。从这两类形象出发,本文进一步探讨了长年来"女性"在科幻文学弱势化的原因。

爱与伤:现代女作家童年叙事的双重底色 下载:91 浏览:482

陈晖 ​ 《文学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中国现代女作家的童年回忆书写以冰心、庐隐、萧红、张爱玲为代表,其文本内容有共同的构成同时也呈现出个性与差异性。童年回忆写作虽在个人经验基础上生成,但跨越时空的回望中有时代社会影响的投射。女性作家性别特质在童年回忆写作中有所反映与体现,从母女情感关系表现的角度切入,引入女性主义精神分析理论,能够更好地观察这些作家及童年回忆文本的性质及状态。

历史剧中的革命现实——阳翰笙《天国春秋》手稿档案及其他 下载:95 浏览:501

王雪1,2 《文学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阳翰笙历史剧本《天国春秋》从创作到写就,从手稿原稿到修改稿,从初刊本到初版本,从再版本到冲击文学经典地位,其生产过程几经波折。透视这一历程,可以看出阳翰笙与自我、与社会多次接合实践的清晰脉络。

疾病的美学化与医药的风雅——从《源氏物语》看古代日本人对中医药的受容 下载:22 浏览:405

姜毅然1,2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8年1期

摘要:
研究中医药在日本的传播,特别是在日本文学中的描写和表现,是中日文化交流研究的重要环节。《源氏物语》中出现的疾病基本反映了日本平安时代的疾病状况,但该书对疾病的描写并不是从医学的理性角度,而是从美学的角度将疾病加以美学化,把寻医问药这一过程加以风雅化。所以治疗疾病基本排斥了医药途径,而主要依靠佛教的加持祈祷。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时候才服用汤药,并对中医药的名称作了美学化的处理。《源氏物语》描写贵族女性的病弱之美,含蓄的语言淡化了疾病带给读者的恐惧感,反映了平安时代日本审美文化、感性文化高度发达与理性文化极为微弱之间的矛盾和文学作品中宗教、美学与文化的对立统一。

阅读教育:生命意义的阐释 下载:92 浏览:503

罗文平 《中国教育探索》 2018年11期

摘要:
阅读是人的重要的生活方式,阅读教育对学生的阅读起着重要的作用。阅读教育的意义不仅限于阅读本身,还有对生命意义的阐释。首先,阅读教育通过意义期待、理解生成和视域融合等环节,促进学生对文本生命意义的构建。其次,阅读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从自我、社会和自然等维度探寻个体生命的意义。最后,阅读教育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和师生与校外人群之间的交往互动,促进群体生命意义的整合。

初高中文言文衔接教学的尝试 下载:73 浏览:457

许黄裳 《语文教学与创新研究》 2018年11期

摘要:
在语文学科中,高一新生最不适应的是文言文教学。产生该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二:语法教学的淡化致使学生语法知识极度贫乏;中考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查方式导致初中文言文教学方式的僵化。教学实践证明,补习基本语法知识、联系常见语言现象、利用旧知激活新知、介绍汉字造字法、转变文言文学习方式等方法,能有效促进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衔接。

汉字字理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下载:210 浏览:2119

吴乙 《当代中文学刊》 2022年7期

摘要:
古诗词以其语言、意境、情感之美,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古诗词教学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字理教学作为提升学生汉字语言能力的一种方法,将其融入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之中或将成为有效的教学途径。本文从汉字字理教学出发,探究其运用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方法策略,期望能够通过汉字字理知识的讲解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词内涵,把握诗词之境,感悟其内涵主旨,获得思维、审美、文化素养的全面提升。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