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物流通道的区域经济聚散机制及其集聚效应检验——基于中国11条物流通道的实证 下载:68 浏览:442

范月娇 《中国科学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物流通道是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的骨干物流服务系统,不仅在其干线上承担货物运输功能,在其物流节点上也提供包括储存、分拣、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一系列物流服务,以支持物流通道沿线区域的经济流通,是由物流实体通道和物流信息通道共同构成的现代物流通道。首先,本文以交通区位论、集聚经济理论、经济地理学理论为基础,从理论上分析了物流通道的区域经济聚散机制及其对沿线区域的集聚效应;其次结合中国区域发展规划和各交通干线的建设状况,梳理出中国11条综合性物流通道,同时考虑了物流信息通道作用,通过建立数理模型对其技术水平做了综合评价;最后构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了中国物流通道的区域集聚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从全国层面看,中国物流通道都具有显著的区域集聚效应;从各通道层面看,综合反映物流通道区域集聚效应的规模、密度和专业化效应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具体表现为:同柳、京沪物流通道的规模效应和密度效应较大,而沿海、京广物流通道较小,且在研究期表现为在地处中西部和横跨东中西部的物流通道规模效应和密度效应更明显;长江、沿海、京哈、陇海兰新及沪昆物流通道的专业化效应较大,而相对经济发展落后的、纵贯西部地区的宝昆... 更多

区域一体化战略下长三角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分析 下载:36 浏览:314

李玲 《中国经济》 2020年8期

摘要:
互联网技术及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加快了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进程。近年来,我国长三角地区受上海市的辐射和带动,其区域经济的差异化程度日益缩小,区域一体化程度日益加深。文章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为例,基于区域一体化战略背景,对该地区各城市的区域经济差异以及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并找出了其中所存在的问题,最后为提升整个区域的经济实力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

流通业对区域经济转型作用机制的实证研究 下载:23 浏览:221

阮彩灵 《中国经济》 2020年8期

摘要:
电子商务、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流通业多元化发展,流通业在经济循环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对区域经济转型的促进作用受到各界关注。基于此,文章从理论层面分析了流通业对区域经济转型的作用机制,并采用OLS回归分析法和面板数据模型对其进行实证分析,最后依据实证结果归纳出流通业对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理。

商贸流通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性分析 下载:46 浏览:278

陈建中 刘杰 《中国经济》 2020年3期

摘要:
商贸流通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性产业,研究商贸流通与经济发展两者间的相关性,厘清两者内在联系,针对性地对商贸流通与区域经济两者间的协调发展提出建议意义重大。本文从影响机制与影响路径两方面分析商贸流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影响,以此为基础,建立商贸流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模型,并选择京津冀区域作为实证对象,经过验证得出商贸流通与区域经济发展间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从而给出相关建议。

区域视角下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下载:63 浏览:341

吴雪 《中国经济》 2020年1期

摘要:
服务业凭借其对制造业的专业辅助作用,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本文基于宏观视角,考察不同区域内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通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不同区域内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到以下结论:不同区域内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均十分显著,东、中和西部地区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系数值分别为0.349、0.253、0.239,且结果均在1%水平上显著。这说明东部地区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强,其次是中部,最后是西部,但中部和西部间的差异不大。

周期协同视角下的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时变测度与决定因素 下载:47 浏览:212

刘嘉伟 岳书敬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9期

摘要:
基于1996-2016年长三角核心城市群样本及改进马尔科夫区制转换方法,本文从经济周期协同性的视角对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演变动态进行了时变测度,并实证分析了一体化进程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基本保持稳定,在部分时段出现了小幅提升,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一体化程度显著下降。同时,研究结果也表明,较高的经济开放度、相同的语言属性是一体化进程最为稳健的正向推动因素,产业差异度与高铁相连是最为稳健的负向影响因素,官员交流具有相对较为稳健的正向推动,而财政收支状况差异则会产生相对较为稳健的负向效应,空间距离、发展程度差异、市场化程度差异等变量的影响效应缺乏稳健性等。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构建 下载:41 浏览:232

郑海燕 崔春山 《中国经济》 2019年3期

摘要:
当前,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世界经济的逐步回升,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在发展中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本文在研究中针对我国实施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采用了综合分析、归纳演绎以及实证分析的方法,以我国最大的区域经济带长江三角洲为例,分析了我国区域协调的宏稳发展,对进一步分析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带一路”背景下区域经济与港口协同——基于哈肯模型的实证分析 下载:52 浏览:239

曹峰 《中国经济》 2019年2期

摘要:
作为"一带一路"重要支点的东部沿海地区优良港口众多,本文以我国30个港口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协同学理论对港口物流和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实证分析,为港口物流和区域经济协同研究提供了不同方法。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在引入GDP和港口货物吞吐量后发现,两者之间不同程度反映经济发展状况,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引入港口建设投资完成额和港口货物吞吐量后发现,港口吞吐量是港口建设投资完成额的序参量,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港口物流建设水平。

商贸流通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实证研究 下载:45 浏览:205

漆明春 《中国经济》 2018年11期

摘要:
随着电子商务的崛起,我国商贸流通业获得飞速发展,已经成为促进和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与此同时,我国区域经济流动性增强,已经进入区域主导的经济发展阶段。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全球经济市场的综合竞争力,因此,如何通过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充分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各地区政府重点关注的问题。因此,本文将基于我国中、东、西部的相关数据,分析商贸流通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实证深入研究商贸流通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为促进商贸流通业及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和参考价值。

流通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研究 下载:21 浏览:257

邓彦龙 《中国经济》 2018年2期

摘要:
流通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密切联系。本文从直接影响效应机制和空间溢出效应机制两个层面解析流通业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逻辑机制,并构建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流通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效应以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流通业对本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同时也会对相邻或邻近地区的经济增长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而且,相邻或邻近地区间的经济增长表现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生性形态。提升流通业的经济增长效应,除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制定差异化的流通业发展策略,更要建立流通业发展的区域协调机制和共同行动纲领。

海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及发展对策 下载:27 浏览:325

张林锋 《中国职业教育》 2020年12期

摘要:
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海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行测算分析,结合研究结果,就如何提高全省高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出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加强校企合作、优化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优化专业设置等对策。

中等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基于新疆五大经济区面板数据 下载:70 浏览:408

苏荟 刘奥运 《中国职业教育》 2019年12期

摘要:
以区域经济为视角,构建五大经济区变截距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教育固定资产投入、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对于拉动区域经济增长有正向作用,中等职业教育在校人数对区域经济增长弹性系数为负。新疆东疆经济区和南疆西南经济区中等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弱于天山北坡经济区、北疆西北经济区、南疆东北经济区。加大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提升地方政府教育固定资产投入能力,优化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对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集中发力,将中等职业教育转化为新疆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江西省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研究 下载:91 浏览:489

刘金露 黄国清 《中国职业教育》 2018年9期

摘要: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每年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大量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以2011—2015年数据为基础,运用相关评价指标,研究江西省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规模协调度、质量协调度以及专业产业结构协调度,提出了江西省高等职业教育需完善自身的招生制度,扩大招生规模,扩大高职教育投入渠道,提高办学质量,政企校三方合作,优化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促进江西省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联动逻辑与关系分析——以青岛市为例 下载:91 浏览:499

穆静静 《中国职业教育》 2018年9期

摘要:
通过剖析青岛市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两者间的关系和现状,分析青岛市高职教育和区域经济联动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提出改进青岛市高职教育和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思路,以推动青岛市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否推动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下载:62 浏览:423

陈凡1 周民良2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3期

摘要:
中国为了实现国内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国民经济高质量增长,自2010年开始在中西部省区设立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示范区促进了产业结构合理化,但抑制了产业结构高级化。相较于西部示范区,中部示范区对产业结构高级化抑制作用更大,对产业结构合理化促进作用更小;相较于无禀赋优势示范区,有禀赋优势示范区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抑制作用更小,对产业结构合理化促进更大。为了更好地发挥示范区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的带动作用,当地政府应加大力度培育示范区创新能力,大力发挥人力资源的关键作用,通过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给予更多的资源和禀赋支持,带动示范区产业结构更加良性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模式识别及演化规律——基于西部大开发以来12个西部省份数据的分析 下载:63 浏览:344

霍强1 韩博2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4期

摘要:
区域经济是一个动态演化的过程,其动力机制、发展模式及演化路径十分重要。西部大开发以来,创新力、市场化、开放度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构成西部省份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西部多个省份表现出了不同的发展模式,"技术-市场-外需"的发展模式更具导向性,创新力和市场化水平高的省份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经济发展表现更为优异。西部省份经济发展的演化路径有明显的差异,一些省份形成了资源诅咒、政府依赖或内需不足的路径依赖;一些省份则通过技术创新、市场改革和扩大开放实现了路径创造。新时代要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并形成新格局,就应优化发展模式,寻求路径创造。

基于SWOT的张家口金融发展策略研究 下载:91 浏览:492

高红1 葛国锋2 李桂霞3 何潇蓉1 王晓荣1 《交叉科学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基于SWOT分析法,对于张家口金融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从张家口的历史,一直到现代化的张家口,将其具备的优势和劣势,还有一些机遇威胁进行总结和规划,为推动本市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最后通过以上分析对张家口金融发展策略提出相关建议。

企业家精神与区域间协调发展:作用机理与路径选择 下载:74 浏览:464

余兴 《现代经济研究进展》 2019年8期

摘要:
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推动区域间均衡、协调发展已成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目标。企业家精神对激发经济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和推进区域间协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我国当前对于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和保护机制尚不健全,企业家精神在区域间的辐射和溢散还存在一些阻碍因素,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应通过优化企业家精神的培育环境,以激发企业家创业与冒险精神、创新与变革精神,以及社会与人格精神。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 下载:38 浏览:342

蒋春艳 管红波 《管理与科学》 2020年12期

摘要:
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为研究对象,选取国际航运中心衡量指标和上海区域经济衡量指标,分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服务能力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研究结果表明,区域经济的提高能够推动国际航运中心的升级和发展。建立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了上海区域经济与国际航运中心的产业互动发展,结论表明区域经济发展与港口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关联度。协调好国际航运中心的相关产业互动,可以同时促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

高等教育劳动力的性别差异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Solow经济增长模型的研究 下载:82 浏览:483

李倩 许海平 许能锐 《现代经济研究进展》 2018年6期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高等教育劳动力内部的性别分化现象日益突出;然而,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尚不明晰。本文基于2001~201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探讨了分性别高等教育劳动力及其共同项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其对区域经济增长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但女性的拉动作用更大;男性与女性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在样本区间内整体上是互补的。建议在区域人才引进的过程中,不仅要大量引入高等教育劳动力,更要重视性别平衡,以最大化发挥互补效应。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