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机器与现代性:马克思及其之后的历史与逻辑启示 下载:56 浏览:424

赵泽林1,2 《哲学研究进展》 2020年10期

摘要:
对现代性的全面揭示和充分理解是超越"现代",绘就新的时代的前提和基础。17世纪,尤其是18世纪中后期以来,在近代科学的指引下,传统生产实践中的部分工具逐渐突破人的自我局限,人的自我力量"伞射"为以现代机器大生产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全面变革,并塑造出具有现代性的新社会。现代社会中机器与资本的结合,使人在生产实践中逐渐让位于机器,并加速了人的自我的主体性退让。自我最终淹没于机器大生产、消费等所产生的各种拟像与迷雾之中。马克思及其之后,整个机器与现代性的实践历史展现的是人的自我力量的"伞射"并消失为无限递归而后自我突破的历史。现代性也因此表现出从自我出发走向未来的无限可能,这种现代性最核心的特征是"伞射性",而并非仅仅只是传统认知的时空线性。因此,人机共存的现代社会所要超越的不只是一个新旧更替的时空线性命题,更是人的自我力量与各种实践关系实现当代重构的"伞射性命题"。

从“统物”到“通物”——王弼哲学中“无”的两个层面 下载:55 浏览:436

白辉洪 《哲学研究进展》 2020年1期

摘要:
"异类具存"是王弼论证"无"之必要性的重要依据,即经由无而生成万物,充满差异的万物由此被统合起来以建立整体的秩序;这一点也历来受到重视和讨论。然而在王弼看来,"统物"只是论证无的必要条件且有着局限。实际上,除了统物,"通物"也是王弼所揭示的无的另一层面。而且通物居于无与统物之间,具体指明了无如何统物,是连接两者的实质性环节,从而是王弼讨论无的更为充分和根本的路径。这意味着需要重新界定和廓清王弼哲学的基本问题,并为在新的问题视域中阅读王弼著作和理解其哲学提供路途。

被遗忘的起源——梅洛-庞蒂对胡塞尔《几何学的起源》的解读 下载:56 浏览:386

王亚娟 《哲学研究进展》 2020年1期

摘要:
胡塞尔晚期在对几何学起源的追问中将理念性问题主题化,其关注核心在于理念性如何实现从主观起源到客观性的转变。梅洛-庞蒂聚焦于这种转变。在胡塞尔那里这种转变根源于先验主体的构成能力,而梅洛-庞蒂则认为逻辑构造对经验起源的排除隐藏了否定,这使人们遗忘了语言从言语实践到书写沉淀的转变。梅洛-庞蒂在语言的起源中追问理念性的涌现,这使起源的追问聚焦于自我与他人之间的深度交织。梅洛-庞蒂由此肯定交织在存在根源上的真实性,而不再像胡塞尔那样以绝对自我为源泉。因此,在对《几何学的起源》的解读中,梅洛-庞蒂转向了与胡塞尔不同的存在追问与世界论点。

康德纯粹理性概念“演绎”初探 下载:63 浏览:368

张廷国 罗正东 《哲学研究进展》 2019年6期

摘要: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将纯粹知性概念的演绎分为形而上学演绎和先验演绎,从而实现了对"真理的逻辑"的论述。与此相应,康德在对纯粹理性概念所进行的演绎也隐含了这一演绎结构,即纯粹理性概念的演绎同样分为形而上学演绎和先验演绎两部分。其中,形而上学演绎旨在分析理性自身的能力,以便从中探寻纯粹理性概念的起源;而先验演绎的目的在于使我们能够正确地把握和使用纯粹理性概念,以免陷入"先验幻相"中。在康德看来,通过对纯粹理性概念所进行的演绎,不仅能够阐明"幻相的逻辑",也能够揭示人类理性的最终意图,同时又标志着纯粹理性批判的完成。因此可以说,对纯粹理性概念所进行的演绎不仅是康德知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关系到他的整个批判哲学体系的建构。

批判性思维、认识论和教育哲学——哈维·西格尔的教育哲学述评 下载:91 浏览:500

吴畏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8年8期

摘要:
哈维·西格尔对阐发批判性思维和推进教育哲学的认识论转向做出了重要贡献。西格尔关于批判性思维的实质定义是诸多定义中最具逻辑完备性的,而他关于批判性思维的认识论辩护的重点在于规范性问题和回应认识论多元性的挑战。西格尔还论证了认识论对于教育哲学发展的引领作用。西格尔观点的批评者认为逻辑主义立场和忽视实践推理是西格尔教育哲学思想当中的两个主要问题。

信息时代哲学教育教学创新研究——以“哲学、文化与人生智慧”慕课为例 下载:74 浏览:502

欧阳康1,2,3 赵贝斯特1 张梦3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20年1期

摘要:
"哲学、文化与人生智慧"慕课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平台的技术优势,秉持以哲学思维推进文化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强调具有问题意识与对话意识的教学方法,重视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是信息时代哲学教育教学创新的有益尝试。信息时代哲学教育教学创新应吸收新兴科技与教育教学模式的优长,充分遵循哲学学科特征,全面把握哲学教育的功能与使命,自觉将文化素质教育融入哲学教育教学过程。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