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微信公众平台在术前访视中的应用 下载:52 浏览:490

何巧芳 周萍 蔡少如 林加莲 《护理研究杂志》 2018年6期

摘要:
探讨微信公众平台在术前访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00例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0例。观察组采用微信访视,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术前访视。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前访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术前访视中应用微信公众平台可以弥补传统床前访视的缺陷,有效提升术前访视的效果,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满意率。改善手术室的优质护理服务。

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口服新型抗凝药依从性的调查 下载:11 浏览:380

伍珊珊 黄远平 谢铄 徐颖洁 王丽姿 2019年12期

摘要:
调查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的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并分析停药原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对2016年3月—2018年3月某三级甲等医院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的133例非瓣膜病房颤患者进行调查,统计患者持续服药时间、停药原因和不良事件发生率。采用Kaplan-Meier法和Cox回归分析患者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的依从性及影响因素。结果服用达比加群酯和利伐沙班的患者分别为101例(75.9%)和32例(24.1%)。患者持续服药中位时间为182 d,达比加群酯和利伐沙班的持续服药中位时间分别为182 d和305 d。生存分析显示,患者在3个月、6个月和1年时仍坚持服药的累积比例分别为72.5%,50.6%和32.3%。阵发性房颤、无心力衰竭和无脑卒中史是服药依从性差的主要因素,患者自行停药是抗凝终止的首要原因。结论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的依从性差,服药3~6个月时需加强关注,提示应进行多学科合作,对阵发性房颤、无心力衰竭和无脑卒中史的患者加强抗凝管理,改善抗凝质量。

RNF213基因rs6565666位点多态性与广东省颅内囊状动脉瘤患者发病的关系 下载:81 浏览:504

​范海燕 郭慎全 陈运昌 张炘 李西锋 何旭英 段传志 《神经科学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
探讨RNF213基因rs6565666位点多态性与广东省颅内囊状动脉瘤患者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2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证实的250例颅内囊状动脉瘤患者为试验组, 同期250例经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DSA检查证实无颅内动脉瘤的住院患者或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连接酶检测反应(PCR-LDR)检测2组受试者外周血RNF213基因rs6565666位点的基因型并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 试验组患者rs6565666位点AG、AA基因型所占比例较高, GG基因型所占比例较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 试验组患者rs6565666位点等位基因A所占比例较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中动脉瘤破裂112例, 未破裂138例。破裂组和未破裂组患者rs6565666位点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RNF213基因rs6565666位点多态性与广东省颅内囊状动脉瘤患者发病相关。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临床分析 下载:81 浏览:498

​曾文贤 李振均 张剑波蒙 宏亮 段传志 李西锋 张炘 何旭英 《神经科学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
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11年1月至2018年5月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160例(共160个破裂动脉瘤)。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有并发症和无并发症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预后,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160枚支架均释放成功。术后即刻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显示127个(79.4%)动脉瘤达到完全栓塞,17个(10.6%)动脉瘤瘤颈残留,16个(10.0%)动脉瘤瘤体残留。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17例(10.6%),其中出血相关并发症6例(3.8%),缺血相关并发症11例(6.9%)。有缺血相关并发症患者和无缺血相关并发症患者动脉瘤部位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例(15%)患者预后不良,136例(85%)患者预后良好。预后良好患者和预后不良患者入院mRS评分、术前Hunt-Hess分级、支架类型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mRS评分≥4分、术前Hunt-Hess分级Ⅳ~Ⅴ级、Solitaire支架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入院时mRS评分≥4分、术前Hunt-Hess分级Ⅳ~Ⅴ级、使用Solitaire支架的患者易发生预后不良。

PDCA循环结合神经导航系统宣教模式在垂体瘤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下载:84 浏览:504

​叶丽丽 潘珍甲 唐红梅 叶衍涓 郭燕舞 《神经科学研究》 2019年4期

摘要:
探讨计划、执行、检查、处理(PDCA)循环结合神经导航系统在垂体瘤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采用神经导航技术辅助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垂体瘤患者11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围手术期宣教模式,试验组患者采用PDCA循环结合神经导航系统宣教模式。比较2组患者手术准备知识知晓率、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手术配合度及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手术准备知识知晓率增高、SAS评分降低、手术配合度差者所占比例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的住院费用、住院时间和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5.1%vs. 12.1%)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A循环结合神经导航系统可以作为针对垂体瘤患者的一种全新的宣教模式,相比传统围手术期宣教模式,可显著提高患者手围手术期护理效果,缩短住院时间、减低住院费用、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下载:84 浏览:505

​李淦诚 张炘 范海燕 李西锋 何旭英 段传志 《神经科学研究》 2019年4期

摘要:
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11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收治的395例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和出血事件、术后缺血性和出血性事件及其他无法分类的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并进一步对术前动脉瘤状态进行Hunt-Hess分级及行趋势性检验。结果 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2.28%(9/395)和1.01%(4/395),术后缺血性和出血性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3.54%(14/395)和1.27%(5/395),另有1例患者同时发生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和术后缺血性事件。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动脉瘤破裂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OR=2.466,95%CI:1.267~4.797,P=0.00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4.275,95%CI:1.260~14.508,P=0.020)和术前动脉瘤破裂(OR=2.442,95%CI:1.182~5.043,P= 0.016)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趋势性检验显示,与低Hunt-Hess分级相比,较高的Hunt-Hess分级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风险较高(OR=1.514,95%CI:1.144~2.004,P=0.004)。结论 糖尿病或术前动脉瘤破裂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的概率较高。Hunt-Hess分级能够比较准确地判断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长链非编码RNA SNHG1调控帕金森病细胞模型SH-SY5Y自噬及生长的研究 下载:87 浏览:487

​何骁征 叶勇义 钱晨 孙翔 张世忠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12期

摘要: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 RNA)SNHG1对帕金森病细胞模型SH-SY5Y细胞自噬及生长的影响并初步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 (1)体外培养SH-SY5Y细胞,采用不同浓度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作用不同时间后利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自噬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Ⅱ/LC3-Ⅰ、p62的表达;四唑盐(MTT)法检测SH-SY5Y的存活率。(2)用不同浓度MPP+作用SH-SY5Y不同时间后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SNHG1的表达。(3)利用特异性siRNA下调SHSY5Y内源性SNHG1的表达,经MPP+处理后Western Blotting检测LC3-Ⅱ/LC3-Ⅰ、p62的表达,MTT法检测SH-SY5Y的生存率,同时结合自噬晚期抑制剂巴弗洛霉素A1(Baf A1)以及自噬诱导剂雷帕霉素进一步明确SNHG1的作用途径。(4)用不同浓度MPP+作用SH-SY5Y不同时间后采用采用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p27的表达,同时特异性下调SHSY5Y内源性SNHG1的表达,经MPP+处理后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p27的表达。结果 (1)MPP+作用于SH-SY5Y后LC3-Ⅱ表达明显升高,呈剂量及时间依赖性;同时自噬底物p62表达下降;提示细胞自噬水平升高。MTT结果显示2.50 mmol/L MPP+干预时可明显降低SH-SY5Y的存活率,与其他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阴性对照组比较,MPP+作用SH-SY5Y细胞后SNHG1表达明显升高,呈剂量及时间依赖性。(3)特异性下调SNHG1表达后MPP+诱导的LC3-Ⅱ表达受抑制,同时p62表达升高;而下调SNHG1的同时联合BafA1处理SH-SY5Y可促进LC3-Ⅱ的表达;提示SNHG1主要影响SH-SY5Y的自噬小体形成阶段。MTT结果显示特异性下调SNHG1表达后SH-SY5Y细胞的存活率明显升高,而联合自噬诱导剂雷帕霉素同时处理SH-SY5Y则可进一步抑制其细胞活性;提示SNHG1通过促进SH-SY5Y细胞自噬形成继而抑制其生长。(4)信号通路研究提示,p27在MPP+处理的SH-SY5Y细胞中表达明显升高,呈剂量及时间依赖性;而特异性下调SNHG1表达可抑制p27的表达;提示SNHG1可能通过p27信号通路介导SH-SY5Y细胞的自噬及生长调控。结论长链非编码RNA SNHG1可诱导SH-SY5Y细胞自噬的发生,促进细胞的死亡,其机制可能与p27的表达调控有关。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在NICU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中的应用研究 下载:20 浏览:421

赵宏 钟春霞 宋霞梅 王斌 陈剑锋 廖小妹 陈欣欣 2018年12期

摘要:
探讨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中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4年1月—2016年10月选择在某三级甲等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诊断为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早产儿41例,按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实验组(n=22)和对照组(n=19)。实验组在患儿确诊为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时家长进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陪护,在专科护士的指导下参与患儿的照护,进行生活护理、病情观察、协助治疗和早期干预等工作;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模式,由护士完成护理工作,家长每周3次、每次1 h隔窗探视。比较两组患儿出院前1 d家长的焦虑水平,出院后第3天、第7天、2周及4周时家长的随访依从性及患儿体重增长情况。结果实验组家长在出院前1 d的焦虑水平、出院后第3天、第7天、4周的随访依从性及患儿出院后体重增长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住院期间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可提高家长的照护能力,降低家长的焦虑水平,提高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患儿出院后的随访率和生存质量。

血管构筑异常所致Willis环变异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对颅内单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影响 下载:73 浏览:496

​张炘 姚智强 段传志 李西锋 何旭英 郭慎全 陈运昌 刘文超 李然 范海燕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9期

摘要:
目的从影像学和血流动力学角度分析血管构筑异常所致Willis环变异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对颅内动脉瘤(IA)破裂出血的影响。方法选择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证实的IA患者223例,按有无破裂出血分为破裂组(182例)和未破裂组(41例)。通过DSA检查及三维重建图像观察IA位置、大小、形态,判断Willis环变异类型,测量瘤体大小、载瘤动脉直径、瘤颈部横截面积、IA倾斜角以及双侧大脑前动脉A2段起始部夹角,计算IA颈部横截面积与载瘤动脉直径比(AD)、瘤体与瘤颈比(AR);行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D)监测患者颅内血流动力学参数,计算切应力(WSS)、环壁张力(CWT)大小;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颅内单发IA破裂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 IA患者左侧A1优势征(即Willis前环变异)的发生率均高于右侧,Willis前环变异的发生率略高于Willis后环变异;与未破裂组比较,破裂组患者年龄较大,动脉瘤倾斜角较大、AD较小,WSS降低、CWT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IA倾斜角、AD、WSS、CWT对评估IA破裂出血的风险均有意义(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06、0.618、0.396、0.637);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高血压Ⅲ级、IA倾斜角、AD和CWT是IA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A1优势征、小动脉瘤(2~5mm)和WSS是IA破裂出血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IA患者存在明显的Willis环变异。年龄、高血压Ⅲ级、IA倾斜角、AD和CWT、A1优势征、小动脉瘤(2~5 mm)和WSS与IA破裂出血密切相关。准确评估这些因素对于IA的防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治疗方式及其疗效分析 下载:84 浏览:501

​何健1 汪求精1 赵政辉1 李西锋1 何旭英1 欧伟洋1 叶远良1 宋昭2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8期

摘要:
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案选择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确诊的90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针对患者年龄、性别、发病诱因、临床表现、发病部位、治疗方式及其疗效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其中抗感染+抗凝治疗7例、单纯抗凝治疗61例、支架取栓+抗凝治疗4例、支架取栓+局部溶栓+抗凝治疗18例。结果 90例患者中男性41例,女性49例;年龄4~75岁;发病诱因与感染相关7例,血液成分异常27例,妊娠、产褥期16例,有口服避孕药史6例;头痛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69例,76.70%),其次为癫痫(37例,41.11%)、意识障碍(25例,27.78%),且临床症状表现并不单一;发病部位最常见为上矢状窦(68例,75.56%)及横窦(56例,62.22%)。抗感染+抗凝治疗患者中疗效显著4例(57.14%),单纯抗凝治疗患者中疗效显著43例(70.49%),支架取栓+抗凝治疗患者中疗效显著3例(75%),支架取栓+局部溶栓+抗凝治疗患者中疗效显著15例(83.33%)。结论 CVST的发病诱因多样,多为非感染性,其中血液成分异常、育龄女性为高发病人群;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缺乏特异性;不同治疗方案均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但单纯抗凝治疗更适用于症状较轻患者,支架取栓+局部溶栓+抗凝治疗对于重症患者的疗效更加显著。

BMSCs移植对脑缺血恢复期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作用及Nogo-A表达的影响 下载:87 浏览:502

​李振均 刘文超 段传志 张炘 李西锋 曾文贤 张剑波 何旭英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8期

摘要: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脑缺血恢复期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作用及Nogo-A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分离及培养大鼠BMSCs。将36只成年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组、BMSCs治疗组,每组12只。后2组大鼠采用改良Zea Longa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于模型制备后21 d时,对脑缺血组及假手术组经股静脉注射1 mL磷酸盐缓冲液,对BMSCs治疗组经股静脉注射1 mL BMSCs悬液(含3×10~6个BMSCs)。于治疗后14、28d时,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评估大鼠的神经功能,采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检测缺血灶体积,采用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学改变,以及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Nogo-A阳性细胞表达。结果治疗后14、28d时,与脑缺血组比较,BMSCs治疗组的mNSS评分均明显下降(14 d:7.50±0.55vs.6.17±0.75;28 d:7.33±0.52vs.5.67±0.82),缺血灶体积均明显减小(14 d:31.38%±1.02%vs.26.32%±1.19%;28 d:27.71%±0.55%vs.21.68%±1.09%),Nogo-A阳性细胞数量均明显下降(14d:39.33%±2.08%vs.33.67%±2.52%;28d:30.33%±0.58%vs.25.67%±4.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观察到BMSCs治疗组细胞受损较脑缺血组明显减轻,瘢痕组织明显减少。结论BMSCs移植可促进脑缺血恢复期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且其治疗作用与调节Nogo-A的表达有关。

自噬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 下载:84 浏览:502

​何鹤 黄国志 曾庆 林依秋 林鸿新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8期

摘要:
探讨自噬是否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被激活,及其对神经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方法参照Longa方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1)将42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1组(n=9)及模型1组(n=33),模型1组又依据再灌注后取材时间不同分为再灌注后6 h、12 h、24 h、48 h、72 h亚组,每亚组6只。应用透射电镜观察空白1组(n=3)及模型1组再灌注后24 h亚组(n=3)大鼠海马组织细胞内超微结构变化及自噬体形成,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大鼠(n=6)海马组织中自噬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Ⅱ、LC3-Ⅰ、Beclin-1的表达。(2)将18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2组、模型2组及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组[于MCAO术前60 min通过立体定位技术侧脑室注射3-MA 10μL(600 nmol)],每组6只。应用改良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于术后1 d、3 d、5 d、7 d时评估各组大鼠神经功能,应用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术后7 d时海马组织病理改变。结果(1)模型1组再灌注后24h亚组大鼠海马组织中可清晰地观察到自噬体形成,呈多层膜状结构。与空白1组比较,模型1组各亚组大鼠海马组织中LC3-Ⅱ/Ⅰ比值(除72h亚组外)及Beclin-1的表达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1组再灌注后24h亚组比较,其他亚组LC3-Ⅱ/Ⅰ比值及Beclin-1的表达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模型2组比较,3-MA组大鼠术后3 d、5 d、7 d时的mNSS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显示,3-MA组较模型2组神经细胞损伤明显减轻,凋亡神经细胞数目明显减少[(14.00±2.10)/视野vs.(37.83±2.64)/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噬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被激活,而抑制其激活可以减轻脑组织损伤,改善神经功能障碍。

3D-DSA三维重建联合TCCD评估Willis环变异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对AcoA动脉瘤形成的影响 下载:94 浏览:504

​张炘 段传志 何旭英 李西锋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采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三维重建联合经颅彩色双功超声(TCCD)评估Willis环变异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对前交通动脉(AcoA)动脉瘤形成的影响,为颅内动脉瘤高危人群的筛查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经DSA检查证实的81例颅内单发AcoA动脉瘤患者(AcoA动脉瘤组),采用3D-DSA检查及三维重建图像分析患者的血管构筑特征,判断A1优势征及Willis环变异情况;同时采用TCCD检查获取患者的颅内血流动力学参数,计算切应力、环壁张力大小。选取同期DSA检查结果阴性的118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在血管构筑特征和血流动力学参数方面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评估Willis环变异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对AcoA动脉瘤形成的影响。结果AcoA动脉瘤组和对照组在A1优势征分布、双侧大脑前动脉(ACA)-A2段起始部夹角及切应力大小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双侧ACA-A2段起始部夹角、切应力用于判断AcoA动脉瘤的形成有显著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高血压Ⅱ级、Willis环变异(OR=14.152,95%CI:1.006~199.012,P=0.049)和A1优势征(OR=25.048,95%CI:1.438~436.337,P=0.027)是AcoA动脉瘤形成的危险因素,而糖尿病(空腹血糖正常)、切应力(OR=0.053,95%CI:0.011~0.249,P=0.000)和双侧ACA-A2段起始部夹角(OR=0.037,95%CI:0.007~0.211,P=0.000)是AcoA动脉瘤形成的保护因素。结论Willis环变异、A1优势征、切应力和双侧ACA-A2段起始部夹角影响着AcoA动脉瘤的形成,准确评估这些因素对于今后AcoA动脉瘤的防治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45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基因微小突变分析 下载:94 浏览:555

​孙毅明1 杨娟2 朱瑜龄3 王倞3 李欢3 林金福3 张成3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探讨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基因点突变、微小缺失或插入突变的特征。方法选择自2011年1月至2016年11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肌肉病专科门诊收治的DMD患者,采用二代测序技术,对经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检测证实为非缺失/非重复突变的、临床诊断为DMD的45例患者,进行DMD基因测序,并对其微小突变的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在45例非缺失/非重复突变的DMD患者中,共检出66个突变,其中错义突变24个,无义突变20个,剪接位点突变12个,移码突变9个,同义突变1个;携带1个突变患者29例,携带2个突变8例,携带3个突变4例,携带4个突变3例,携带5个突变1例;以外显子48发生错义突变最常见,其次为外显子37和外显子59;无义突变、移码突变、剪接位点突变、同义突变未见明显的集中分布趋势。结论针对微小突变的治疗药物研发应先重点考虑外显子48、37、59这3个区域,无义突变更适合使用无义突变通读治疗。

儿童血液病并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临床分析 下载:97 浏览:509

​温伟溪 余莉华 林丹娜 王小兰 巫一立 杨丽华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3期

摘要:
探讨儿童血液病治疗期间并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RES)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儿科血液组自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并发PRES的9例血液病患儿资料,对该病的诱发因素、临床表现、头颅MRI特点及预后情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诱发因素分析: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缓解化疗阶段发生PRES比例高(6/9)。(2)临床表现:患儿均为急性发病,主要表现为癫痫发作(8/9)和高血压(7/9),可伴有头痛、呕吐、视觉障碍、意识障碍、精神差等症状。(3)头颅MRI特点:病灶主要位于顶枕叶,呈片状长T1、长T2信号,双侧不完全对称,FLAIR像呈高信号,亦可累及其他部位。(4)预后:7例患儿恢复良好,1例随访2年后仍有癫痫发作,1例遗留精神反应迟滞。结论甲氨蝶呤及环孢素A等药物是儿童血液病治疗期间并发PRES的重要诱因;癫痫发作和高血压是主要的临床表现;MRI检查是确诊该病的重要手段;PRES并非完全可逆。

脂蛋白(a)与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的关系研究 下载:97 浏览:508

​洪孙权1 官秀英2 周帅1 王清华3 赵建华1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3期

摘要:
探讨脂蛋白(a)[Lp(a)]与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SAH)发病的关系。方法选择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4年1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SSAH患者34例为患者组,同期体检的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分别于住院次日清晨和体检当日清晨空腹状态下采集静脉血2mL,送检验科进行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I(ApoAI)、载脂蛋白B(ApoB)、Lp(a)水平的检测。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患者组Lp(a)水平与其他血脂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患者组血浆Lp(a)水平[(170.50±144.58)mg/L]明显高于对照组[(84.28±57.96)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受试者血浆TC、TG、HDL-C、LDL-C、ApoAI、ApoB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患者组血浆Lp(a)水平与TC、TG、HDL-C、LDL-C、ApoAI、ApoB水平均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结论血浆Lp(a)是SSAH发病的危险因子。

慢性肾衰竭营养不良大鼠骨骼肌细胞凋亡及中药的干预实验 下载:89 浏览:489

邓聪1,2 魏连波3 汪东涛3 鲁路3 龚艳媚1 张娥铿1 《中国中医药》 2018年7期

摘要:
目的:观察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营养不良大鼠骨骼肌细胞凋亡情况,及中药肾衰养真胶囊对其的影响。方法:SD雄性大鼠,采用5/6肾切除同时予4%酪蛋白饮食制作CRF营养不良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和西药组。治疗4周后,检测肌酐(Scr)、尿素氮(BUN)、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TUNEL法检测骨骼肌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骨骼肌细胞凋亡蛋白酶3(Caspase-3)活性片段(Cleaved Caspase-3)、B淋巴细胞瘤-2基因相关蛋白(Bcl-2)、Bcl-2相关X蛋白(Bax)蛋白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骨骼肌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P<0.01),Cleaved Caspase-3和Bax表达均显著增加(P<0.01),Bcl-2表达显著下降(P<0.01)。中药干预后,CRF营养不良大鼠骨骼肌细胞凋亡率显著减少(P<0.01),Cleaved Caspase-3和Bax表达均显著下降(P<0.01),Bcl-2表达显著增加(P<0.01),同时大鼠Alb、Hb显著升高(P<0.01)。结论:Caspase-3依赖的细胞凋亡可能参与了CRF营养不良骨骼肌蛋白的降解,并诱导了骨骼肌萎缩。中药肾衰养真胶囊可能通过下调Cleaved Caspase-3和Bax蛋白表达,上调Bcl-2蛋白表达,抑制骨骼肌细胞凋亡,从而改善CRF营养不良。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