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央视新闻的“网红”路径探索——以“大国外交最前线”系列Vlog为例 下载:77 浏览:390

赵梦珂 《新闻传播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众多媒体平台都进行了一系列的转型变革,以适应融媒体的发展。作为主流媒体的央视新闻为更好地发挥其舆论引导作用,在此次转型浪潮中也做出必要的调整与创新。2019年11月,央视新闻推出"大国外交最前线"系列Vlog,以新路径、新形式开启了中国外交活动报道的全新体验,也提升了其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查找美国外交档案的三种思路:以冷战史研究为例 下载:55 浏览:266

姚百慧 《历史研究进展》 2020年1期

摘要:
对于冷战时期的美国外交史某一专题研究而言,在掌握基本史料的基础上,可以从时间、机构和主题三个维度入手进一步查找档案。时间维度是依据档案的生成时间,来排检同时段的文献,主要可查阅总统档案。外交政策总是一定的政府机构制定和执行的,机构维度则要查找涉及该专题的政府机构,尤其是国务院和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档案。主题维度是设法利用已出版的、与所研究相关的专门档案集。

环境治理国家化、环保主义者与美国环境外交的滥觞 下载:37 浏览:308

靳小勇 《历史研究进展》 2019年11期

摘要:
在现代美国环保运动发展的过程中,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决策的科学化取向促成了白宫决策层环保认知的提升,国会立法赋予联邦政府环境治理权责的不断扩张,并从认知与建制两个层面推动了环境治理国家化趋势的形成。在这一趋势下,尼克松政府中的环保主义者首倡性地将环境议题纳入对北约的外交政策议程中,成为20世纪70年代美国环境外交滥觞的重要推力。

西奥多·罗斯福外交思想评析 下载:35 浏览:296

王亚萍 《历史研究进展》 2019年7期

摘要: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民族主义、帝国主义、国际主义思想交汇碰撞,这些思想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西奥多·罗斯福对国际局势的理解与判断。西奥多·罗斯福早期是积极的帝国主义者和扩张主义者,后来受到新兴国际主义思想的影响,有限度地支持仲裁,倡导成立某种形式的国际组织,是美国外交思想从19世纪孤立主义向20世纪自由国际主义转变中重要的一环。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作为西奥多·罗斯福外交思想中有代表性的两个方面,互相交织,体现了美国外交思想转型期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日本政府对一次北伐的观察与反应 下载:32 浏览:268

王美平 《历史研究进展》 2019年3期

摘要:
目前,日本对一次北伐的知行及其对中国造成的影响尚未受到充分重视。日本对于一次北伐经历了由"轻视-隐忍"到"重视-出兵"再到"敌视-增兵"并"逼蒋反共"的跌宕演进。币原的所谓"不干涉"政策经历了由"整体维持"到"内部动摇"再到"实质干涉"的曲折变化,对蒋介石下定决心实施"离俄分共"、发动四一二政变发挥了压死骆驼之"最后一根稻草"的作用,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迫使蒋介石对日妥协创造了客观条件。

推波助澜:临时委员会与杜鲁门政府的国际核决策 下载:74 浏览:408

刘京 《历史研究进展》 2018年7期

摘要:
临时委员会是杜鲁门上台之初,由陆军部长史汀生组建的核事务咨询机构。在该机构半年的运转过程中,它对杜鲁门政府的国际核决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它协助制定对日轰炸目标,反对"弗兰克报告"中的轰炸前演习的建议,为波茨坦会议中的"原子外交"出谋划策,为美国政要制定相应公开文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美国的对日核轰炸决策。该委员会讨论产生的同苏联分享核情报、国际原子能管制的建议,开启了美国政府内部围绕原子能国际管制问题的决策大辩论,也实际上奠定了以后美国国际管制政策的框架。临时委员会虽非"决定"了美国的国际核政策,但它的确实现了其"咨询"使命,并在美国核政策的出台上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英美特殊关系与反恐:9·11事件后布莱尔的判断与应对 下载:53 浏览:66

王娟 潘兴明 《历史教学研究》 2019年7期

摘要:
9·11恐怖袭击在事件发生后,布莱尔以最快速度集结各国支持,然后赴美做出与其并肩作战的承诺,并全力支持阿富汗战争。由于将英美特殊关系置于最优先的核心地位,当美国将伊拉克与恐怖主义联系起来,锁定萨达姆为"铲除目标"之后,布莱尔亦充分肯定布什的战略主张,并做出相应战略调整。但在国内外压力下,布莱尔不得不重视向伊动武的法律依据,于是积极向布什强调争取国际支持的重要性,力图影响其决策。最终,布莱尔未能实质性改变美国的政策走向,反倒卷入了伊拉克战争的漩涡。

英国对南海九小岛事件的关注及外交应对 下载:66 浏览:276

郭渊 《历史教学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20世纪30年代初法国非法侵占南沙几个岛礁,引起了与中、日之间的交涉与争执,英国通过驻外机构搜集资料、外交询问等方式了解该事件的缘由,研究相关国的立场。由于在东南亚地区力量的式微,以及对南沙群岛战略价值评估颇低等原因,英国对该争议持不介入立场。然而香港报刊、英国航海文献对中国渔民生息于南沙群岛的译介和记载,在一定意义上肯定了南沙群岛归属于中国的历史事实。通过剖析英国外交档案、航海等文献,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他国文献记载的不足,这既有助于理解南海局势变迁中各国的关系及立场,也有利于明晰南海问题的缘起和发展。

从心理战到公共外交:美国对外宣传战略及机制的嬗变(1945-1965) 下载:82 浏览:363

胡腾蛟 《历史教学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战后初期,美国政府确定对外宣传政策的基本原则是"完整而公正"地展现美国形象。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决策者转而奉行强势的反共宣传政策,不断强化对外宣传机制的建设。50年代中期后,美苏双边文化关系日益获得突破与发展,在形象修辞与反共论调的双重驱动下,美国最终形成了一个稳定而高效运行的公共外交结构。

非洲华侨与民国政府的互动关系(1911-1949) 下载:83 浏览:457

李安山 《历史教学研究》 2018年3期

摘要:
民国时期,不论中国遭受战乱,还是政局动荡,非洲华侨总是以各种方式支持和帮助中国,并与中国外交机构、侨务部门和驻领馆等,保持着较密切的联系。本文通过爬梳整理民国时期的政府期刊和非洲国家的中文报纸资料,力图厘清非洲华侨与民国政府特别是领事馆的互动关系。文章以史实说明,在保护侨民权益、沟通当地政府与华侨之间关系以及为华侨提供帮助等方面,这些领事馆做了一些工作。但由于中国国力日衰,驻外机构难以对海外侨胞进行任何实质性保护。

巴基斯坦外交新智库研究 下载:64 浏览:367

曹升生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3期

摘要:
随着21世纪智库文化的全球传播,巴基斯坦各阶级对智库的认识不断深化,据此各种公私力量建立了多家外交新智库。这些新智库勇于创新,积极塑造外交新议题,辩论政府政策,发挥"二轨外交"功能,搭建与外界交流合作的平台。巴基斯坦外交新智库的大量产生及其活动,改变了此前官方智库独大的局面,也为巴方外交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机遇。智库文化在巴基斯坦的传播与实践,展示了南亚国家智库成长的丰富图景。

全球化背景下云南宗教文化交流的实践——以佛教国际论坛为中心 下载:49 浏览:373

萧霁虹1 张书采2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2期

摘要: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各国文化交流与互动不断加强。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意识形态,是推进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中国宗教团体在中国民间外交层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佛教成为了中国云南与周边国家交流的重要文化交流载体。其中,"崇圣论坛"和"南传佛教高峰论坛"以宗教学术论坛形式促进了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对话,是区域性佛教国际论坛在宗教文化交流中的实践和探索。二者运用宗教关系改善相互认知,为中国与周边国家间关系的发展夯实民意基础,促进民心相通。

武汉大学对外交流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下载:55 浏览:390

罗安娜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9期

摘要:
武汉大学的国际化办学有基础、有传统、有特色、有亮点,为顺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化时代潮流,武汉大学在放眼世界,学习国际上先进办学理念的同时,更要立足于本土特色,明确定位,通过国际化实现符合自身实际的办学特色。

中日韩三国北极事务公共外交比较研究 下载:30 浏览:388

孙凯 李文君 《中国海洋学报》 2022年6期

摘要:
在北极治理日益全球化、多元化的背景之下,同为近北极国家以及北极利益攸关方的中日韩三国,对北极事务都保持着积极的关注和参与。北极公共外交作为三国参与北极事务的重要方式,有利于扩大三国在北极治理议题中的“朋友圈”,提升北极事务中的国际话语权。鉴于此,文章采用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从国家层面、科技合作、人文交流三个层面对中日韩三个国家的北极事务公共外交的现状进行分析,比较三国北极公共外交中的共性与差异,从中借鉴日韩北极公共外交的成功经验,以期为进一步推动中国的北极事务公共外交,拓展北极活动的参与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中国“北极伙伴关系”:现实考量与建设构想 下载:35 浏览:380

王晨光 《中国海洋学报》 2019年4期

摘要:
中国"北极伙伴关系",即中国与相关国家专门针对北极事务建立伙伴关系,或把北极事务纳入既有的伙伴关系之中。这是基于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现状并结合中国外交中的伙伴关系战略而提出的构想,旨在促进中国与相关国家北极合作的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更好地维护和实现中国的北极利益。中国"北极伙伴关系"需涉及共享科研成果、应对气候变化、负责任参与经济开发以及维护北极和平稳定等议题,对象应包括北极8国和以北极理事会正式观察员国为代表的其他域外国家。目前,中国"北极伙伴关系"的建设尚不乐观,应从域内、域外两个层面,根据双边关系的发展情况,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构建。

论西方政治哲学起源 下载:158 浏览:1866

张赛 《哲学研究进展》 2022年6期

摘要:
西方政治哲学奠基了西方政治体制的根基,同时给予人类丰富精神世界的指引。从泰勒斯到柏拉图到苏格拉底再到毕达哥拉斯等等西方哲学思想家都倾注毕生精力解读“人”为何物这个问题。本文以结合大自然中现象与西方哲学中重要思想为线索,简要总结西方政治哲学的起源。

全球气候治理视阈下公众舆论对“国家行为—国际制度”互动机制的影响——以陆克文政府时期气候政策变化为例 下载:140 浏览:1446

​张赛 《气候变化研究》 2023年9期

摘要:
随着全球气候环境日益恶劣,气候变化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公共安全领域的重要议题,而全球气候治理制度也通过共同制定可持续发展目标间接影响了参与方的国内政治经济结构,引发其政治生态变迁,而国内政治因素也影响“国家行为-国际制度”互动机制。鉴于独特气候环境与经济发展模式,澳大利亚成为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典型案例。2007年,陆克文政府签订《京都议定书》,根据国际气候制度制定相关减排政策,在国内引起强烈舆论效应,随后深刻转变气候政策动向;是全球气候治理视阈下研究国内政治因素对“国家行为-国际制度”互动机制的典型案例。本文采用跨层次分析法与案例分析法,结合定量与定性研究两种方式,分析国内政治因素对互动机制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以“小创意”引导学生对“历史教学立意”的理解 下载:178 浏览:1591

明思含 《历史教学研究》 2024年4期

摘要: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而“教学立意”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的是统摄全局的作用,如果在教学设计中我们能通过一些“小创意”来突出“教学立意”,那么我们的课堂就是一个既有温度又有深度的有效课堂,在突破重难点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案例研究一一以初中历史课文《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为例 下载:324 浏览:3683

易钟文 《信息通信与技术》 2023年3期

摘要:
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技术等先进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借助信息技术,除可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外,还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有助于学生对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形成认知。因此,教师可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历史学科教学活动中,通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理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加以有效弥补,还可以充实教学内容,有效创新初中历史教学形式,充分吸引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此,教师以初中历史课文《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为例,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作用及策略。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