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民族身体”的想象性重塑 下载:31 浏览:309

田湉1,2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11期

摘要:
中国舞蹈之"中国",必然体现在对民族舞蹈形态的找寻上。这个不断找寻、建立民族舞蹈形态和审美的过程,就是对"民族身体"的重塑过程。这一重塑过程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是被"传统化"的,带着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规约感,趋于集体归属感而致力于创造一种民族艺术语言,对"民族身体"的建立表现为通过不同方式实现民族舞蹈的"传统化"。而在当下的国际语境中,它已经逐渐走向了更为开放的"世界性"表达,固有传统的舞蹈模式在艺术语言的生成和创作中被转化、和解,表现为以"世界性"来观照民族舞蹈语言及其创作。当下的舞蹈艺术创造主体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就是不断建立自身与世界对话关系的过程。

春晚中的国家意识形态与“想象的共同体”的建构 下载:64 浏览:373

张潇祎 《新闻传播研究》 2018年7期

摘要:
作为春节"新民俗",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已经成为一个节日的象征符号。春晚自创办之日起就具有官方色彩,是国家话语权的表达渠道,"是民族国家意识形态植入民族所传承的传统节日的体现"。[1]本文以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概念为分析基础,约翰·B·汤普森关于意识形态的运行手段为行文思路,分析春晚以"国-家"仪式观与无差别"共同体"的途径,在观众中传播国家意识形态,建构出"政治的想象的共同体"。

“岭南文化”语境中大型舞剧的文化想象——改革开放以来广东舞剧创作述评 下载:31 浏览:311

于平1 张月龙2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岭南文化"语境深刻地影响了广东舞剧创作的文化想象。纵观广东舞剧创作的文化意蕴,大致可分为:一是区域的古代历史文化;二是区域的民俗风情文化;三是区域的反抗列强文化;四是区域的红色革命文化;五是区域的当代都市文化。广东的舞剧创作已然确立了"表意优先"的理念;广东的舞剧创作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从区域的"反抗列强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多部舞剧都可以看到这一点,而这是我国自近代以来百年屈辱、百年抗争、百年奋起中最需培植的民族精神;广东的舞剧创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开放性";广东舞剧创作体现出创编的"前沿意识"和"精品意识"。广东舞剧创编在全国舞剧创作中继续处于"领跑"的第一方阵。

八桂文化语境中大型舞作的艺术想象——改革开放以来广西舞剧、舞蹈诗创作述评 下载:65 浏览:407

于平1 黄丹2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大型舞作的创作主要有《灯花》《北海珍珠城风情歌舞》《漓江情韵》《咕哩美》《妈勒访天边》《碧海丝路》《百鸟衣》《侗》《刘三姐》《花界人间》等10部作品,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广西的舞剧、舞蹈诗创作都体现出八桂文化的特征——舞剧创作主要是取材于神话传说、舞蹈诗主要是紧扣地域风情的创作现状,但大多潜在地受到"风格至上"理念的制约,因此,树立"表意优先"的创作理念在当前是至关重要的。只要真正树立了"表意优先"的创作理念,八桂文化语境中的大型舞作将会取得更大的进展。

类型拓展、“工业美学”分层与“想象力消费”的广阔空间——论《流浪地球》的“电影工业美学”兼与《疯狂外星人》比较 下载:63 浏览:413

陈旭光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7期

摘要:
《流浪地球》以其大场面、"重工业化"大制作,成就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新高度,更以其大想象、大人类情怀和大宇宙格局成就其美学品格。《流浪地球》与《疯狂外星人》走中国科幻电影的两条路向,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工业美学形态,也代表了中国科幻电影发展的两个方向。《疯狂外星人》呈一种"中度工业美学"走向,在"本土化"、现实性、"作者追求"、荒诞喜剧风格等方面为中国特色类型杂糅的科幻喜剧片探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它们都以当下新的电影"空间生产"之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下中国观众日益增长的"想象力消费"或"虚拟消费"的精神需求,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

日军空袭下的“反日常”旅行遭遇与“家国想象”——以全面抗战爆发后的西安游记为中心 下载:85 浏览:484

杨博 《历史研究进展》 2018年2期

摘要:
本文从日常生活史的角度,研究了全面抗战时期,日军空袭对游客的生命、旅行、游览造成的威胁与影响,以及特殊的旅行遭遇——"跑警报"下的生命体验。游客在经历个体之痛和家国之痛后,其个人际遇成为民族命运的缩影,并进一步转化为国家想象与认同。而在转化过程中,风景叙事起到了重要作用。风景叙事方式是采用风景意象来唤起民族共同价值认同、用风景的差异性原则来痛斥侵略者的暴行、用风景的隐喻和比附来重塑民族性格。因而,游客的旅行和"家国想象"促进了全民族抗战事业的发展。

“言文一致”与共同体想象——试论1930年代台湾话文论争 下载:71 浏览:376

孙大坤 《中国文学》 2019年1期

摘要:
1930年代发生的台湾乡土文学暨台湾话文论争,彼时论争的论点业已成为当下相关语言文化论者的阐释资源,表面看是语言文字的论争,背后实则关联着政治想象的异同。本文试图在厘清当时论者论争焦点的前提下,引入大陆国语运动作为参照,指出作为核心主张的"言文一致"原则其实是一场历史的误会。语言文字的形态直接关联着政治共同体形态,20世纪前半期中国发生的语言文字变革,并未重复现代欧洲由帝国到民族国家的"普遍"经验。文本试图在这样的框架下再来回顾当时的有关台湾话文与白话的论争,进而理解其背后关联的共同体想象问题。

《女神》的审美想象与庄子的美感艺术 下载:64 浏览:473

周晓平 《文学研究》 2020年7期

摘要:
《女神》奔突的感情,充溢于现实世界之外,并扩化为五百年更生一次的绝稀凤凰。这种审美感受穿越数千年而与庄子呼应,也与西方的文艺审美交汇。《女神》中"所思不远若为平生"的沉着之意与诗歌的雄浑、冲淡,是深得庄子审美之精髓的。庄子"美感艺术"深刻地影响了《女神》的诗性浪漫,使《女神》延续且还原了庄子永恒的意义——大美和至乐,凸显了超前的后现代审美意识。《女神》以西方先进文化为参照,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为探索,从根本上获得了凤凰涅槃式的更新,从而焕发出生命的无限光芒。

IT之外:文化科技分野与融合的实践与想象 下载:35 浏览:405

张铮1,2 吴福仲1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8期

摘要:
作为国家重大战略,"文化科技融合"的提出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而融合什么、怎么融合等关键问题亟须厘清和阐明。本文通过对2012年以来我国在"文化科技融合"领域相关国家政策进行语义网络分析,以探究国家顶层设计如何对其融合的对象与机制进行呈现与阐释。结果表明,信息技术这一技术门类在政策中得到了凸显,而其他技术类型处于相对弱势和缺席的状态;同时,科技扮演着支撑和驱动的角色,而文化扮演着引导和制约的角色;除此之外,政策还强调了文化与科技之间的双向融合的互动关系。鉴于此,笔者结合"文化科技融合"的前沿实践,对政策的局限和启示进行评价,并为进一步的政策制定提供了建议。

古装大女主剧的女性困境认知与想象性抵抗 下载:59 浏览:329

涂俊仪1 刘寒2 《当代艺术》 2020年8期

摘要:
大女主剧中难以突破的生活场域极度限制了女性的生存方式:"斗"成为剧中女性的生存规则,婚姻家庭被表述为女性安身立命之本,政治权力不可能为女性所欲求。对此,大女主剧通过从白莲花到黑莲花的自我道德形象的认同转变体现出想象性的抵抗。但是,古装大女主剧始终没有涉及对秩序的改造或革命,存在以善恶对立替代性别身份的根本性困境,以及性别形象的阶层分化等问题。

邵氏黄梅调电影的家国想象与性别建构 下载:57 浏览:372

侯东晓 《当代艺术》 2020年6期

摘要: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邵氏黄梅调电影席卷港台及东南亚地区。这一时期,黄梅调电影中性别建构成为独特的表现。黄梅调电影中男性气质被解构,女性角色拥有强势的主体意识,但又被父权意识所规训。现实中冷战意识形态造成的空间区隔,造成了境外华侨身份认同和主体意识觉醒的无力感。但是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框架下,黄梅调电影中男性的"胜利"、女性的主体意识觉醒,成为观众对银幕形象的想象性满足。黄梅调电影中独具特色的性别展演,成为邵氏黄梅调电影中性别文化建构的典型代表,同时也是对转型期香港社会的镜像映现。

汉唐时期胡、汉文化融合叙事模式管窥 下载:62 浏览:394

龙成松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1期

摘要:
汉唐时期胡、汉民族文化融合呈现出一系列的模式化叙事。汉人掌握着"话语权",展开对外族的"文化想象",这在唐代蕃将身上有直接的体现。胡姓家族面对汉人以文化决定族属的观念,一方面通过"夸耀"自身的汉文化造诣来消解"文化焦虑",另一方面通过建立"族际话语"实现对"话语权"的掌握,这在一些深于汉化的胡姓文人家族中体现得最为明显。胡、汉之间双向的文化互动及叙事模式的演变,在契苾何力"诵古诗"这一故事的生成、演变过程中体现得非常清晰,展现了胡、汉文化融合的具体过程,打破了以往简单的"汉化""胡化"的历史叙述模式。

生产与秩序:关于“十七年”电影的“社会主义城市”想象 下载:53 浏览:403

颜汇成 《当代艺术》 2018年5期

摘要:
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具体规约下,"十七年"电影首先在总体文化格局中压制与弱化了城市叙事话语,然后又以"社会主义理想"为归依,通过否定性批判和肯定性想象的叙事策略,构建了以生产性话语为具体内容,以公共秩序为基本表征的"社会主义城市"新景观。"十七年"电影的城市叙事话语属于现代性话语之一种——只是这一城市现代性表述服务于自上而下的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政治构想。

《灵泉洞》中的“公社”——一种群众自治的想象 下载:43 浏览:274

陈湘静 《当代中文学刊》 2018年8期

摘要:
赵树理在合作化遭遇现实困境时,通过写作长篇评书《灵泉洞》,想象了一种理想的基层人民政权的雏形。《灵泉洞》中的社群,既调了赵树理对抗战时期"根据地"的历史记忆和经验,又借鉴了当时尚在试验中的"人民公社"的形式,但它既不同于历史上的"抗日根据地",也不同于与国家有紧密联系的"人民公社"的实际形态,它是一个有着自治色彩的、与现代国家政权"脱钩"的全新社群。它不遵循以"积累"为目标的、剥夺性的现代经济逻辑,是一个内部平等互助、人人参加生产的"生产性政权",它寄寓了作者对劳动人民以自己的辛勤劳作"开荒"、创造财富、消除经济剥削、再造一个平等社会的乌托邦想象。

想象,让音乐更美:小学音乐教学中旋律线的科学运用研究 下载:55 浏览:526

韩宇 《当代音乐研究》 2025年1期

摘要:
旋律线是音乐的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对音乐的旋律掌握是学生音乐学习的基础,这也是音乐的灵魂之处。旋律线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是将学生学习的一首首音乐作品贯穿成一条无形的线。本文将以如何在小学音乐中科学运用旋律线凸显小学音乐课堂教学魅力,推动小学音乐课堂情感体验以及达到小学音乐课程课堂三方面出发,研究旋律线在小学音乐中的应用。

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研究 下载:324 浏览:2894

黄鹏之 《中国音乐学报》 2021年9期

摘要:
如今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推进,教育教学理念和具体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地变化,同时新的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让学生感受知识发现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本研究分析了目前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思维想象力培养评价机制的现状,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改进策略。

音乐教育对于学生的审美培养 下载:408 浏览:2382

蒋燦 《当代音乐研究》 2021年12期

摘要:
音乐教育在我国课改中越来越体现出了它的重要性,它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审美能力并健全身心,让学生在轻松娱乐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将音乐中体会到的美的感觉净化自己的心灵。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路径 下载:415 浏览:2364

蔡柳芳 《当代音乐研究》 2021年7期

摘要:
音乐能够激发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表达能力,能够增加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音乐的学习是建立在音乐欣赏基础上的,在学生具备音乐欣赏的基础之后,就可以结合歌曲的特点进行循序渐进、有针对性的唱歌练习,从而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歌曲。本文将提出结合当前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提出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策略。

音乐表演专业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下载:76 浏览:388

还国志 《当代音乐研究》 2018年10期

摘要:
想象力是作为音乐表演者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在舞蹈训练课程中结合舞蹈自身学科特点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能够在舞台演出中将音乐的魅力以内心丰富的想象力通过技巧和身体表现力传达给观众。本文即是根据此目的进行讨论,探讨舞蹈课程中对于音乐想象力的开发及实践方法。

如何赏析诗歌中的意象和形象 下载:73 浏览:469

贲永昌1 冯德芳2 《教育实践与创新》 2018年6期

摘要:
诗歌是以诗中的形象来反映世界的,精确的说,就是以意象来表达诗人内心世界的。对诗歌的形象和意象的鉴赏,是近几年高考中常见的题型,鉴于此,正确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诗歌的意象和形象,是诗歌鉴赏的关键所在。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