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中小幼教师职业倦怠对心理生活质量的影响:主观幸福感与人生意义的中介作用 下载:21 浏览:286

张旭东1 庞诗萍2 《心理学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为了解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探讨主观幸福感和人生意义在职业倦怠对心理生活质量影响的中介作用机制,采用"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卷""心理生活质量评价问卷""主观幸福感量表"和"人生意义感量表"对广东省581名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实施调查。结果表明:(1)中小幼教师职业倦怠、主观幸福感、人生意义和心理生活质量两两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2)中小幼教师职业倦怠能显著负向预测心理生活质量和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能显著正向预测心理生活质量、人生意义;人生意义能显著正向预测心理生活质量;(3)主观幸福感与人生意义在职业倦怠对中小幼教师心理生活质量影响间的链式中介作用成立。

从道德人与经济人的分合谈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下载:50 浏览:462

莫东晓 《中国教育研究》 2019年2期

摘要:
职业道德是幼儿教师最重要的素质,但部分幼儿教师缺乏职业信仰,道德失范行为时有发生。当前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建设多以"道德人"假设为价值取向基点,忽视教师"经济人"价值取向中的合理需求,造成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缺乏实效。政府、高校、幼儿园共同构建"道德人"与"经济人"合理内核有效融合的职业道德建设之策,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有效路径。

高校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研究 下载:52 浏览:342

王银平 《英语教学》 2018年12期

摘要:
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对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和大学英语师资队伍的稳定具有很大威胁,并且不利于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本研究通过编制高校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感量表,通过问卷调查,分析高校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和影响高校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相关影响因素,并提出预防和缓解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提升教师职业素质 创建高效地理课堂 下载:65 浏览:372

高春梅 《教育实践与创新》 2018年10期

摘要:
面对新课改、新课标、新高考,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职业技能。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优化地理教学语言,采取读书与思考相结合等方式,提升自己的职业水平,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创建高效的地理课堂,从而适应课程改革步伐。

象牙塔背后的阴影——高校教师职业压力及其对学术活力影响述 下载:70 浏览:491

阎光才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8年7期

摘要:
伴随社会以及高校内部组织环境的变迁,学术职业的性质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教师传统的信念、价值以及工作和生活方式正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并承受着越来越大的职业压力。在此压力之下,教师的行为表现乃至心理、精神以及身体状态都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如工作满意度下降、激情消退、精神紧张乃至倦怠等。这些由过高职业压力所带来的负效应,往往会影响到教师的学术活力甚至创造力,它尤其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并对当下学术制度与政策环境予以反思性的审视与评价。

基于人口学特征的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元分析 下载:47 浏览:508

周敏 彭文波 易新瑶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19年12期

摘要:
研究采用元分析方法,旨在探讨影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人口学因素,为提高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结果显示:(1)高校教师呈中度职业倦怠且职业倦怠的发生率偏高;(2)人口学特征中的性别和婚姻因素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3)职称因素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调节效应显著;(4)年龄因素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呈现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的趋势;(5)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其他研究特征因素的调节效应不显著。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议:(1)减轻高校教师工作负荷,关注高校教师身心健康;(2)营造良好的社会支持氛围;(3)关心高校教师的家庭生活;(4)公平地给予高校教师进修机会;(5)平衡"教学"与"科研"的业绩比重,制定科学合理的职称晋级评定标准。

工作角色与社会身份:教师职业认同的双重内涵及其价值审视 下载:84 浏览:516

张睆1,2 张晓辉3 胡卫平1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18年12期

摘要:
教师职业认同作为教师发展研究领域的核心概念,在学界往往界定不清。这与以往研究者在概念结构分析中重"归纳"轻"演绎"、重"认同"轻"职业"有关。从职业社会学视角来看,教师职业既指教学情境中的工作角色,也指社会生活中的阶层身份。因此,教师职业认同包含了工作角色认同和社会身份认同双重内涵。区分教师职业认同的工作角色与社会身份内涵,有助于推动教师职业认同研究及教师教育实践的发展。

“全面两孩政策”背景下农村中小学女教师职业生涯困境及破解路径 下载:82 浏览:535

唐智松 刘童 罗丽 张迪 崔靖晨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18年7期

摘要:
农村中小学校女教师的职业特点和自身的女性特质从内部支持其生育两个孩子;家庭人员数量、经济状况和女教师学历层次从外部支持其生育两个孩子。但生育两个孩子也给农村中小学女教师带来了职业发展、个人提升、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困难。这些困难是过去"独生子女政策"及其实施带来的遗留问题,也反映出农村中小学女教师在"全面两孩政策"形势下的不适。因此,首先需要国家按照"全面两孩政策"常规化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其次需要学校按照"全面两孩政策"常规化配置师资队伍,助推农村中小学女教师的职业发展;最后需要农村中小学女教师在提高统筹协调能力基础上促进自身职业发展。

西北连片特困地区教师职业信念研究 下载:78 浏览:498

杜军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18年7期

摘要:
教师职业信念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至关重要,它是教师在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在教师劳动价值方面所产生的坚信不疑的态度,指引着教师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本文采用"教师职业信念问卷"对西北连片特困地区1 000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调查,发现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不同职称、不同学科、不同学校所在地的教师职业信念均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针对性地提出对策与建议:发挥年龄优势,加强学校帮扶机制建设;正视学历问题,优化支教体系;正视教师职称现状,放宽晋升条件;消除学科偏见,贯彻素质教育理念;推行城乡教师轮岗制度,促进城乡教师均衡发展。

我国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研究回顾与前瞻——基于2009至2018年CNKI学术期刊论文的分析 下载:80 浏览:446

钱晓萍 舒荣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20年6期

摘要:
采用文献计量学研究方法和主题内容分析法,回顾了2009至2018年我国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研究的概貌,发现该领域文献研究的热点方向依次为:幼师师德失范与因应对策、幼师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幼师师德的规范建构与评价等。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研究,关切该问题的学者可以形成研究共同体,从均衡研究维度着手,不断拓展研究视野的广度,并通过开展后续研究推进成果转化。

幼儿园转岗教师职业适应及提升策略——基于心理弹性与教师职业适应的关系探讨 下载:81 浏览:467

卢长娥1 罗生全2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20年5期

摘要:
采用"幼儿园转岗教师职业适应问卷"和"心理弹性量表"对210名幼儿园转岗教师的职业适应和心理弹性现状、特点及其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幼儿园转岗教师在职业适应总分及职业关系、职业心理、职业技能上得分高于理论中值,在职业环境上得分低于理论中值,在年龄和教龄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学历和园所区域上无显著差异;幼儿园转岗教师在心理弹性总分及各因子上得分略高于理论中值,在年龄、学历和教龄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园所区域上无显著差异。相关分析显示,除职业环境、职业心理与心理弹性中的乐观维度相关不显著外,幼儿园转岗教师职业适应总分及各维度与心理弹性总分及各维度均存在正相关,心理弹性对幼儿园转岗教师的职业适应具有显著的预测力。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建议:培育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提高转岗教师新工作环境适应能力;增强自我效能感,提升转岗教师工作幸福指数;建立分层分类培训体系,提升转岗教师教育能力。

农村教师职业身份认同:制度偏失与修复 下载:53 浏览:351

殷世东1,2 《国际教育论坛》 2019年11期

摘要:
城乡经济社会文化水平的差异以及相关制度赋权不公导致农村教师生存境遇和生活状态等方面不理想,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不高,职业的吸引力不强,职业身份认同度低。其中制度偏失是导致农村教师职业身份认同度低的原因之一。从制度层面进行修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农村教师社会地位,制度修复体现着国家与社会对农村教师的认同,能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对职业身份的认同度。

乡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干预策略述评 下载:73 浏览:397

刘慕霞 《国际教育论坛》 2019年11期

摘要:
乡村中小学教师是我国教师队伍的主体,也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乡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干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适用于乡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干预的普遍策略主要有:提升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改变认知和归因方式,提高心理资本水平和应对压力的能力,营造自主发展的心理环境,学会放松和调整情绪的技巧。当前,乡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干预研究存在不足,有必要加强预防性手段研究,建立有统计学意义的乡村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干预模型,使研究更具针对性;有必要重视个案研究和追踪研究,点面结合,从多个维度探讨,寻找适合干预乡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心理的有效方法。

美国师德问责体系的结构、特点及启示——基于德克萨斯州的经验 下载:91 浏览:497

张雅慧 王阳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20年3期

摘要:
美国德克萨斯州历来重视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建设,建立了一系列教育工作者违规行为问责机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师德问责体系。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师德问责体系具有独特的结构与特征。颁布《教育工作者伦理规范》,使问责有法可依;设立专门机构,使问责主体明确;细化教师违规行为,使问责有据可凭;强调证据证词,使问责合理科学;重视结果多样,使问责责罚分明。这些对于促进我国师德问责的规范化、制度化发展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下载:90 浏览:519

蔡秀琴1 田友谊2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18年4期

摘要:
教师职业幸福感,关乎教师专业成长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调查显示,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的教师,虽然工作压力大、薪资不高,但教师职业幸福感总体状况良好。进一步分析发现,教师职业幸福感与职务、婚姻状况等因素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但与性别、年龄、学历、教龄、薪资等因素存在显著相关性。在分析教师职业幸福感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完善学校管理制度是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基本策略。

免费师范生学习积极心理品质与教师职业价值取向的关系研究 下载:84 浏览:506

冯维1 王梦晗2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18年4期

摘要:
对520名免费师范生积极心理品质与教师职业价值取向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女生在学习积极心理品质中的责任心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文科学生在乐观学习态度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理科学生,不同年级、家境的免费师范生在学习积极心理品质总体和勤奋学习精神维度上的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2)女生在教师职业价值取向中的社会支持、职业声望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不同年级、家境的免费师范生在教师职业价值取向中的职业承诺、社会支持和职业声望维度上的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3)免费师范生的学习积极心理品质与教师职业价值取向呈显著正相关,学习责任心和勤奋学习精神是免费师范生职业承诺、社会支持和职业声望的有效预测变量。

从“红七条”到“红十条”——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长效机制与“新常态”特征 下载:78 浏览:452

曾仲权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19年2期

摘要:
"新常态"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治国理政方面的理论创新,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新时代特征。在"新常态"时代背景下,教育部于2014年9月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强调建立健全高校教师违反师德行为的惩处机制,首次明确提出对高校教师具有警示教育意义的"红七条"。"红七条"作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有力措施,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在要求:一是师德建设:坚持学术诚信原则,遵守学术道德规范;二是师风建设:坚持正派的生活作风,坚守职业道德底线;三是师道建设: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8年11月,教育部又出台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简称"红十条")。"红十条"是对"红七条"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从"红七条"到"红十条",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新常态"特征更加清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长效激励机制的建设;二是长效监督机制的建设;三是长效惩罚机制的建设。

教师职业意识基本内涵及养成路径 下载:63 浏览:101

涂睿1 周芳2 《国际教育论坛》 2018年11期

摘要:
教育职业意识的基本内涵包括角色意识、职业道德意识和服务意识。教师需要角色意识是因为在履行教育职责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主观感受,教师要实现对个人职业角色的了解、认同和接纳。教师需要职业道德意识是因为教学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活动,它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同时教学也是一种道德活动,它要求教师遵循较高的社会道德标准和通行的教育伦理。教师需要服务意识是因为在职业活动中教师职业作为一个服务性职业,其服务对象具有特殊性,教师要通过良好的教学技能和技巧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职业意识的研究通过探析教师职业意识的基本内涵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养成教师职业意识的途径,以促进教师职业意识的养成。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与领悟社会支持:自我同情的中介作用 下载:57 浏览:376

谭锦绣1 王博2 《国际教育论坛》 2018年8期

摘要:
本研究采用相关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对103名高职院校教师进行职业倦怠、领悟社会支持和自我同情水平展开调查研究,调查发现:高职院校教师的自我同情水平在性别、学历、职称、工作性质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其领悟社会支持和自我同情水平,以及其领悟社会支持与自我同情水平都呈显著负相关;领悟社会支持和自我同情不仅可以直接显著负向预测教师的职业倦怠,领悟社会支持还可以通过影响其自我同情水平进而间接地负向预测职业倦怠;自我同情在领悟社会支持影响职业倦怠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论科研伦理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影响 下载:184 浏览:1905

​唐燕 《国学研究》 2022年2期

摘要: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的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尤其是在医学方面我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这些成就离不开无数的科研人员背后的辛苦努力,但是目前很多的人对于“科研伦理”引起了高度重视。不少的人认为在科研的过程中出现一些有悖常理的问题,对于相关科研人员,尤其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本文将就目前违背伦理的科研事项进行简要分析,探讨科研伦理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影响,旨在为相关的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