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不同干燥方式对苦荞蛋白功能性质的影响 下载:64 浏览:335

胡方洋 陈金玉 王轻 张坤生 任云霞 曲金萍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20年10期

摘要:
以苦荞麦粉为原料,通过碱溶酸沉法提取苦荞麦蛋白,考察不同的干燥方式(真空干燥、热风干燥、微波干燥、冷冻干燥)对苦荞蛋白一系列功能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干燥方式影响苦荞蛋白性质,经冷冻干燥处理后的苦荞蛋白含量最高(42.95%),且溶解性与乳化性均最好,热风干燥与真空干燥次之,微波干燥效果最差。起泡性实验结果表明,微波干燥起泡能力最差,仅为28%,真空干燥起泡稳定性相对较好(50%)。DSC扫描曲线在80~250℃温度范围内出现2个峰,峰值温度分别在147~155℃与220~223℃,4种干燥方式处理下的苦荞蛋白具有相似的热力学性质,经干燥处理后的苦荞蛋白变性温度升高。实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苦荞蛋白在功能食品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影响Scathard-Hildebrand统计热力学理论预测抗氧化剂从聚丙烯中迁移量因素 下载:93 浏览:495

宁慧男 张钦发 刘悦悦 莫宜澄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19年1期

摘要:
Scatchard-Hildebrand理论是一个计算混合体系内分子间作用能(体系的位能)统计热力学理论公式,采用统计热力学理论,可从微观分子结构分析混合体系内的迁移。通过测定4种不同种类抗氧化剂从各种比表面积的聚丙烯塑料中向乙醇等6种不同溶解度参数的模拟液中迁移的分配系数,并将实验值与Scatchard-Hildebrand理论计算值进行比较,研究影响理论迁移量和实际迁移量出现差异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迁移阻力是出现差异的主要因素,影响迁移阻力大小的因素有塑料的比表面积、模拟液的溶解度参数和温度,当比表面积无穷大、模拟液溶解度参数越接近聚丙烯的溶解度参数、温度越高时实验值与Scatchard-Hilderbrand热力学理论计算值越接近。

热力学相变理论的发展 下载:71 浏览:336

柳福提 张声遥 《物理进展》 2020年6期

摘要:
相变理论是热力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一般教材中都会对克拉珀龙方程、爱伦费斯特方程和朗道的有序相变理论进行介绍,内容体系庞大、方程较多,缺乏逻辑主线。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从一级相变、二级相变的定义出发,沿着理论发展脉络,分别推导描述相变平衡曲线的方程,介绍理论发展的历史过程,理清不同方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高热力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金属硼氢化物基固态储氢体系 下载:28 浏览:306

顾婷婷1,2 顾坚1,2 张喻3 任华1,2 《应用化学学报》 2020年6期

摘要:
氢气储存仍是制约氢经济推行的关键问题,开发一种高效、安全的储氢技术仍面临着巨大挑战。近年来,利用固态氢化物的化学吸附储氢技术由于可靠、结构紧密和高储氢容量的特点,被视为最有潜力的储氢手段之一。在众多固态氢化物储氢材料中,金属硼氢化物由于其极高的重量和体积储氢密度而备受关注。然而,金属硼氢化物热力学稳定,动力学缓慢,导致其吸/放氢温度高、速率慢、可逆性及循环稳定性差。本文从替代、复合、掺杂、纳米结构限域及相应的反应机理等角度总结了金属硼氢化物储氢材料的最新改性研究和应用,并提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应对策,同时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湿法改性石墨烯在制备橡胶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下载:58 浏览:416

耿奥博1 钟强1 梅长彤1 王林洁1 徐立杰2 甘露1 《应用化学学报》 2019年7期

摘要:
橡胶由于其高弹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耐化学腐蚀及长期使用的稳定性等优点,在众多领域已有一百多年的应用历史。一般来说,在生胶硫化之前需要加入增强填料、润滑剂、偶联剂和促进剂等各类添加剂,以达到使用要求的性能。其中增强填料起到提高橡胶强度、提高橡胶耐磨耐热性、延长橡胶使用寿命的作用。相比于炭黑或者二氧化硅这些传统增强填料,新兴纳米材料石墨烯由于其优异的性能,只需极少量便可使橡胶的性能显著增强。然而,石墨烯片层之间的范德华力严重的阻碍了其在高分子机体内的分散,其在橡胶基体的分散性直接决定了石墨烯对于橡胶材料的增强效果。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通过在溶液中的湿法改性,包括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来改性石墨烯,促进它与橡胶二者界面的相互作用,提高石墨烯在橡胶基体中的分散效果。本文总结了近几年湿法改性石墨烯在制备石墨烯/橡胶复合材料方面的研究进展。

基于熔融盐加热的甲烷蒸汽重整制氢反应器的熵产生率和氢气产率分析 下载:24 浏览:267

李鹏蕾1 陈林根2,3 夏少军2,3 张磊1 王超1 冯辉君2,3 《发电技术与研究》 2020年7期

摘要:
太阳能热化学储能能够有效解决太阳能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在工业甲烷蒸汽重整反应器模型的基础上,利用有限时间热力学理论建立了基于熔融盐加热的甲烷蒸汽重整反应器(steam methane reforming reactor heated by molten salt,MS-SMRR)模型,得到了MS-SMRR的设计参数,并分析了MS-SMRR的几何参数和操作参数对氢气产率和总熵产生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氢气产率一定时,逆流参考反应器比顺流参考反应器的总熵产生率低,且消耗的熔融盐少;增大熔融盐进口温度和减小反应混合物进口压力能够显著提高MS-SMRR的氢气产率。研究结果对实际MS-SMRR的优化设计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基于太阳能热化学的分布式供能系统热力学性能及碳排放分析 下载:23 浏览:243

刘泰秀1,2 刘启斌1,2 隋军1,2 张铁寅3 《发电技术与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分布式供能系统临近用户,具有灵活消纳可再生能源的优势。集成太阳能与清洁燃料互补的分布式供能系统,旨在实现太阳能与燃料的高效互补利用。提出了基于太阳能热化学的分布式供能系统,该系统集成了太阳能热化学转化与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将太阳能与甲醇以热化学的形式进行源头互补,把太阳能转化为合成气燃料化学能,进而通过内燃机发电机组和余热回收单元输出冷、热、电产品,以满足用户的负荷需求。通过数值计算的方法,对所集成的系统开展了热力学性能及CO2排放性能分析,研究了设计工况及变工况下运行性能,结果表明所集成的太阳能与燃料热化学互补供能系统具有显著的节能减排优势。

基于NSGA-Ⅱ算法的变温热源内可逆简单MCBC的性能优化 下载:24 浏览:263

唐晨琪1 陈林根2,3 王文华1 冯辉君2,3 夏少军2,3 《发电技术与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基于前人所建立的变温热源内可逆简单等温加热修正的闭式布雷顿循环(modified closed Brayton cycle,MCBC)模型,分析了压气机压比等参数对循环性能的影响。分别以无因次功率和无因次生态学函数为优化目标,以压比和各个换热器的热导率分配为优化变量,对变温热源内可逆简单MCBC进行单目标优化。最后基于NSGA-Ⅱ算法,以无因次功率、热效率和无因次生态学函数为优化目标,以压比和各个换热器的热导率分配为优化变量,对变温热源内可逆简单MCBC进行多目标优化,并分析了相关参数的灵敏度。结果表明:常规燃烧室(regular combustion chamber,RCC)和收敛型燃烧室(converging combustion chamber,CCC)外侧流体的入口温比对单目标优化结果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相互关系;与单目标优化得到的结果相比,多目标优化得到的最优解对应的偏差指数更小,其中通过香农熵决策得到的偏差指数最小;优化变量变化±10%对最优无因次功率、最优热效率、最优无因次生态学函数及其对应的等温压降比的影响很小,其变化范围均不超过5%。

热力学方法在不锈钢氧化层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下载:46 浏览:449

杨永杰1,2 《冶金技术》 2018年4期

摘要:
阐述了热力学在氧化层结构分析中的应用,首先利用CALPHAD方法收集Fe-C-Cr-Ni-O全成分范围的热力学参数,在此基础上添加了Mn-Si富Fe-C-Cr-Ni-O角热力参数而形成的不锈钢氧化物热力学数据库。利用此氧化物热力学数据库计算304氧化层结构,从物相分布角度研究氧化层结构,并与扫描电镜观察结果相一致。再次,利用此氧化物热力学数据库计算超纯445氧化层结构,计算结果表明氧化层处于高温时,易产生液相结构,同时解释了超纯445热轧时易粘辊的现象。

基于有限时间热力学的太阳能辅助燃煤发电系统集成理论分析 下载:32 浏览:337

翟融融 刘洪涛 《发电技术与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为研究有限时间内热力系统换热量与热源温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及太阳能辅助燃煤发电系统集成的理论基础,对有限时间热力系统中热机输出功率和效率与循环参数的关系表达式进行了改进,并结合太阳能辅助燃煤系统案例讨论了各参数的意义及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为系统参数的调整方向提供参考。结果表明,500和1 000 MW燃煤发电机组在系统设计上比较合理,输出效率都在C-A效率与理想循环效率之间,集成后的系统效率有所降低,1 000 MW集成系统在节煤模式下系统性能恶化,效率低于C-A效率,需要对系统过程进行改进。200 MW燃煤发电系统在集成前后效率都低于C-A效率,表明系统过程需要较大改进。

含酰胺键的吡啶双子表面活性剂合成及性能 下载:14 浏览:185

王丽艳 武江雷 楼慈涵 杨佳 段松言 陈嫚 《化学研究前沿》 2020年12期

摘要:
以间苯二甲酰氯、氨基吡啶、氯乙酰氯和长链伯胺(n为8、12、14、16)为原料,通过酰胺化反应合成了1,3-二[N-(3-吡啶基)]苯甲酰胺(中间体A)和N-烷基-2-氯乙酰胺(中间体B)。中间体A和中间体B通过季铵化反应,合成目标产物(I8,I12,I14,I16)。利用1H-NMR、FTIR对产物及中间体结构进行表征。通过电导率法测定了目标产物在25℃、35℃、45℃的临界胶束浓度(CMC),进行热力学参数计算。用吊环法测定了25℃时目标产物的表面张力γ,计算了相关的表面性能参数。测定目标产物在25℃下的稳泡性及乳化能力。结果表明,合成表面活性剂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稳泡性和乳化能力。

正三十烷定型纳米储热材料热性质 下载:32 浏览:345

王欣 张冬雪 董艳涛 兰孝征 《化学研究前沿》 2020年9期

摘要:
相变储热系统(LTES)可用于太阳能利用、建筑物调温、余热回收及电能错峰调节。本文将正三十烷(C30)吸附到有纳米孔的多孔材料(可控孔径玻璃CPGs、硅胶SGs)中,制成定型纳米相变储热材料(nano-PCMs,C30/CPG,C30/SG)。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量其相变温度(储热温度)及储热密度,显示两者均与孔径成反比关系。通过调节多孔材料的孔径,C30/CPG复合材料的储热温度最大可在6℃范围内调节,C30/SG材料最大在近9℃范围内调节。该类材料过冷度与纯C30比没有明显增加,熔化过程储热密度没有明显降低,使用过程形状固定、不会出现泄漏。实验结果,为石蜡类可调温度纳米储热材料的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煤-溶剂相互作用参数测定及在溶胀剂选择中的应用 下载:47 浏览:484

潘薪羽1,2 赵丽1,2 马空军2 王强1,2 《化学研究前沿》 2018年2期

摘要:
通过反气相色谱(IGC)技术,在160~200℃的温度区间范围,测定了原煤与44种有机溶剂间相互作用参数。通过煤-溶剂相互作用参数判据进一步判定煤在丙酮、戊酮、乙醚、异丙醇、仲丁醇、异丁醇、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化碳、1,4-二氧六环、环氧丙烷、甲醇、乙醇、丙醇、丁醇、乙腈、甲酸甲酯、乙酸甲酯、乙酸乙酯及丙酸甲酯中溶胀显著;在丁酮、噻吩、四氢呋喃溶剂中溶胀效果一般;煤在正构烷烃、芳烃、丁醚、叔丁醇、丙酸乙酯、环己酮、己烯、辛烯中溶胀不显著。采用体积法研究了煤在所选溶剂中的溶胀行为,总体呈现煤在极性溶剂中的溶胀度较大,而在非极性溶剂中溶胀度较小规律。结果表明,煤在有机溶剂中的实际溶胀效果与煤-溶剂相互作用参数判据得出结论基本一致。

Ti-62A合金动态软化速率异常的热力学解释及其应变补偿本构方程 下载:72 浏览:460

王敬忠1,2 丁凯伦1 杨西荣1,2 刘晓燕1,2 《材料科学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使用Gleeble-3800热模拟试验机研究了Ti-62A合金在变形温度为800~950℃、应变速率为0.001~10 s-1条件下的热压缩变形行为。结果表明,随着变形温度的提高出现Ti-62A合金的动态软化率降低的反常现象。(α+β)双相钛合金中Mo、Cr等β稳定元素的原子活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和β相比例增大,Jmatpro软件的热力学计算表明(α+β)双相钛合金的这一现象与此有密切关系。而α钛合金和β钛合金出现动态软化速率降低,与加工温度升高β相比例增大的关系更密切。从800℃升高到950℃,Ti-62A合金中β相的比例由32.1%提高到84.3%,Mo、Cr活性的降幅均达到64%。这些因素使变形过程中Ti-62A合金的晶界迁移速度和动态软化速率均随变形温度升高而降低,其950℃的真应力-应变曲线多为典型的动态回复型。α相的含量随着变形温度的提高而降低,且在较高的变形温度下β相的晶粒尺寸也较为粗大。构建的基于应变补偿的Ti-62A合金Arrhenius变形抗力模型,能较好地预测合金的流变应力行为,其相关系数R达到0.990,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为8.983%。

微合金钢碳氮化物析出的热力学仿真 下载:61 浏览:456

李维刚1,2 杨威1 刘超1 严保康1 《建模与系统仿真》 2019年8期

摘要:
建立热连轧过程中复合微合金钢碳氮化物析出的热力学模型,考虑碳氮化物和AlN的相互作用。针对该模型求解变量多、方程非线性、初始条件难确定等问题,采用耦合问题特征的牛顿拉夫森数值求解算法,确定不同成分下的碳氮化物和AlN的析出开始温度与析出顺序,获得奥氏体相中各元素平衡成分、碳氮化物析出成分及质量分数等随轧制温度的变化规律。对某轧钢厂生产的微合金钢进行仿真分析,模型计算结果符合冶金机理,对钢材组织性能进行有效的控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镁渣资源化利用技术在冶金工业中的应用研究与展望 下载:97 浏览:1060

徐钟川 《冶金技术》 2024年11期

摘要:
镁渣作为一种工业废物,其资源化利用对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深入探讨了镁渣资源化利用技术的基本原理,解析了其工艺流程与过程,通过热力学和动力学分析,揭示了该技术的内在规律。在冶金工业中,镁渣被广泛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生产建筑材料、制备陶瓷和提取有价值元素等方面。具体案例分析展示了镁渣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优秀性能和经济效益,验证了资源化技术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环保政策的强化,镁渣资源化利用将在冶金工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循环经济和绿色制造提供有力支撑。通过综合研究,本文旨在为镁渣资源化利用技术的优化和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推动冶金工业的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数据中心热管空调系统仿真研究 下载:254 浏览:1199

刘云花1 刘杰宏3 陈飞虎2,3 邢利3 廖曙光3 龚光彩1 《建模与系统仿真》 2023年12期

摘要:
降低数据中心冷却系统能耗,已成为节能减排的迫切要求。热管自然冷却是降低这一能耗的有效方法之一。 根据数据中心负荷的特点,利用热力学模拟软件 建立了数据中心热管系统的仿真模型,以湖南常德某 机房(111°39′E,29°00N)72台背板热管空调为对象,进行了全年能耗计算,与机房使用传统的空调系统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背板热管用电量节省了26%。并根据全国主要城市的使用时间计算了使用热管空调系统的节能率。为热管技术是在 机房推广与能耗分析提供参考。

航空煤加氢炼油过程中的碳排放控制研究 下载:85 浏览:1133

刘沂峻 高帅飞 《中国航空航天科学》 2024年7期

摘要:
由于环境问题和能源消耗问题的紧迫性,航空煤加氢炼油过程中的碳排放控制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本研究聚焦于航空煤加氢炼油过程中的碳排放情况,并利用热力学理论和实验模拟,探讨了相关影响碳排放的因素和控制方法。实验结果展示,过程中的温度、压力、催化剂以及工艺流程等因素对碳排放产生显著影响。采用适宜的工艺参数和催化剂,设定合理的流程,可以有效地降低碳排放水平。另外,引入碳捕获和储存技术,在实现煤的高效转化的同时,可以大大降低碳排放,实现了航空煤加氢炼油过程的环保化、高效化。这一研究结果对于航空煤加氢炼油工艺的调整和改进,以及环保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思政教育融入热力学与传热学基础课程教学的探讨与实践 下载:438 浏览:3449

​孙飞1 刘从虎1 杨权1 王楠1 李小标1 蔡斌2 梁芹2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9期

摘要:
为了更好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从思想教育和专业能力培养的角度,分析热力学与传热学基础课程特点及思政必要性,基于课程理论性强、定理公式多、逻辑性强、内容复杂抽象的特点,从课程思政点发掘、教学目标制定、教案设计和作业布置等角度,提出课程思政全过程育人理念和对策。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