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闭角型青光眼对角膜内皮细胞及中央角膜厚度的影响 下载:65 浏览:422

孔维鑫 赵润博 方严 《中国眼科杂志》 2020年8期

摘要:
目的比较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ACG)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ACG)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CD)、平均细胞面积(AVE)、六角形细胞的百分数(6A)、中央角膜厚度(CCT)的差异。方法选取在我院住院的AACG患者117例,CACG患者51例,其中AACG发作眼为A1组,其对侧临床前期眼为A2组,CACG为B组。测量以上病例的CD、AVE、6A及CCT,收集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1、A2组CD、AVE、6A及CCT均具有显著性差异(t=-10. 284,P <0. 01、t=-8. 031,P <0. 01、t=7. 795,P <0. 01、t=-5. 056,P <0. 01),B、A2组CD、AVE、6A及CCT均无显著性差异(t=-0. 045,P=0. 964、t=-0. 224,P=0. 823、t=1. 915,P=0. 059、t=-1. 757,P=0. 081)。B、A1组CD、AVE、6A具有显著性差异(t=6. 378,P <0. 01、t=-5. 379,P <0. 01、t=2. 843,P <0. 01),但CCT无显著性差异(t=1. 090,P=0. 277)。结论眼压的急剧升高是导致AACG角膜内皮损伤的首要原因,而长期稳定的高眼压对角膜内皮的损伤有限,临床上应更加注重对AACG角膜内皮的保护。同时也应注意不同类型青光眼的CCT造成的眼压测量误差,必要时予以矫正。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房水和血浆β-内啡肽的研究 下载:51 浏览:392

冯旭1 孙红2 《中国眼科杂志》 2020年8期

摘要:
目的研究正常人眼内各组织β-内啡肽含量的变化,并比较分析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患者高眼压状态时房水和血浆β-内啡肽含量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是否有区别,从而探讨人眼房水、血浆β-内啡肽含量与PACG的关系。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技术测定16只正常新鲜离体人眼球的虹膜、睫状体、脉络膜、玻璃体、视网膜中β-内啡肽的含量。同时测定了10例(10只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0例PACG急性发作期患者房水及血浆中β-内啡肽的含量,房水β-内啡肽含量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β-内啡肽含量采用酶联免疫技术测定。结果 (1)正常新鲜离体人眼的虹膜、睫状体、脉络膜、玻璃体、视网膜中β-内啡肽的含量分别为(143.33±21.12)、(81.37±13.05)、(84.36±12.64)、(36.67±6.42)、(87.35±16.34)pg/ml。(2)房水β-内啡肽含量:白内障组为(173.20±21.31)pg/ml,PACG组为(106.69±14.07)pg/ml,PACG组明显低于白内障组(t=2.254,P<0.05);血浆中β-内啡肽的含量:白内障组为(14.98±4.02)ng/ml,PACG组为(10.22±3.20)ng/ml,白内障组明显高于PACG组(t=-2.271,P<0.05)。结论正常人眼内葡萄膜、玻璃体及视网膜组织中均含有β-内啡肽。高眼压状态下PACG患者血浆和房水β-内啡肽浓度较正常人、白内障人群低,说明β-内啡肽可能是青光眼发病机制和眼压调控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白内障术后发生屈光漂移的分析 下载:52 浏览:395

赖钟祺 李惠娜 李维娜 郑彦 《中国眼科杂志》 2020年7期

摘要:
目的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后屈光漂移产生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11月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的PACG患者31例(40只眼),正常眼轴白内障患者37例(48只眼)。利用IOL Master测量并预估两组术后屈光度,术后1 d、1周、2个月分别验光获得实际术后屈光度,实际术后屈光度与术前预估屈光度之间的差值,为屈光误差(RE),RE<0为近视漂移,RE>0为远视漂移。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的屈光误差绝对值(ARE)及术后2个月屈光漂移构成的差异。术前测量PACG患者的眼压、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及眼轴长度,并分析以上参数与白内障术后2个月的ARE的相关性。结果术后1 d、1周、2个月PACG组的ARE均大于正常眼轴白内障组(均P<0.05),且术后2个月远视漂移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眼轴白内障组(P<0.05)。PACG白内障术后2个月的ARE与术前眼压、晶状体厚度呈正相关(r=0.758、0.615,均P<0.01),与前房深度、眼轴长度呈负相关(r=-0.832、-0.831,均P<0.01)。多元线性回归结果表明,ARE与眼压、前房深度、眼轴长度相关,Y=3.650+0.013X1-0.609X3-0.098X4(R2=0.847,F=66.562,P<0.05)。结论 PACG组白内障术后RE明显大于正常眼轴组,多为远视漂移,与术前高眼压、浅前房和短眼轴相关。

前节OCT引导的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中的新应用 下载:59 浏览:426

肖凯霖1 方思捷2 王文喆3 陆燕3 施志云1 王振茂1 《中国眼科杂志》 2020年5期

摘要:
目的观察Tomey SS1000眼前节相干光层析成像术(AS-OCT)引导的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LPI)与传统LPI相比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中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55例(55只眼) PACG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S-OCT组使用AS-OCT测量距离巩膜突750μm处上方周边虹膜厚度,选取虹膜最薄处行LPI;传统组选取上方周边虹膜10~2点虹膜隐窝处或基质层较薄的位置行LPI。比较两组患者使用的激光能量、激光点数、术后眼压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但AS-OCT组使用的532 nm激光能量、Nd:YAG激光能量、532 nm激光点数、Nd:YAG激光点数均明显低于传统组(P <0. 05);此外,AS-OCT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低于传统组。结论 AS-OCT引导的LPI与传统LPI相比,显著减少激光能量及激光点数的使用,可作为临床上治疗PACG患者的一种精准安全的新方法。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的早期干预研究 下载:54 浏览:341

董胜华 江晓春 吴彬 《中国眼科杂志》 2019年9期

摘要:
目的对3种不同治疗方法在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将79例(92只眼)明确诊断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的患者分3组:A组25只眼采用传统周边虹膜切除术;B组47只眼采用Nd:YAG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C组20只眼采用单纯1%毛果云香碱滴眼液缩瞳治疗。术后1周、1个月观察疗效。结果眼压控制情况比较A、B、C 3组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1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与治疗1个月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房角开放变化情况比较A、B、C 3组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1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与治疗1个月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前房深度比较A、B、C 3组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1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与治疗1个月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佳矫正视力变化情况比较A、B、C 3组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1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视野、C/D比,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3种治疗方法均能有效控制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的发作;单纯1%毛果云香碱滴眼液缩瞳治疗有瞳孔后粘连及青光眼急性大发作风险;传统的周边虹膜切除术与Nd:YAG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术后疗效无明显差异。

应用OCT评价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高眼压持续时间对视神经损害影响的研究 下载:51 浏览:391

张青 唐广贤 王民 《中国眼科杂志》 2019年3期

摘要:
目的探讨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PACG)发作时高眼压持续时间对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损害的规律。方法选取首次发作的APACG患者62例(62只眼)并分组,A组:高眼压持续时间≤24 h(30例30只眼),B组:高眼压持续时间> 24 h(32例32只眼)。应用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在急性发作期、术后6个月、术后1年及以上测量其RNFL厚度,与正常组对比分析。结果与正常组比:发作期A组颞上RNFL增厚(P <0. 05),其余参数无显著性差异(P> 0. 05),其余各时间各RNFL无显著性差异(P> 0. 05); B组各RNFL发作期增厚,其余各时间变薄,有显著性差异(P <0. 05)。B组各RNFL术后1年及以上与6个月无显著性差异(P>0. 05)。结论首次发作的APACG患者,高眼压持续时间在24 h内,RNFL早期部分增厚,损害完全可逆;在24 h以上,RNFL早期弥漫性增厚,损害不可逆,并在眼压正常后6个月内持续变薄。快速降眼压是治疗APACG的关键。

超声乳化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治疗合并老年性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疗效观察 下载:58 浏览:417

林云志 赵伟 姚勇 《中国眼科杂志》 2019年3期

摘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前房角分离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老年性白内障的疗效。方法选取70例(70只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老年性白内障患眼分为两组,A组35只眼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前房角分离,B组35只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 d、7 d、3个月、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前房深度、房角形态、并发症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术后各时间点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 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视力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眼压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 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眼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间各时间点术后前房深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前房深度与术前相比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前房角开放程度与术前相比均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 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前房角度比较,A组较B组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 365,P=0. 000)。各时间点B组手术并发症与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前房角分离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老年性白内障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大发作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下载:59 浏览:406

于艳梅 李凤洁 赵灿 仲晓维 王姝婷 王婷 《中国眼科杂志》 2018年6期

摘要:
目的观察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大发作后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形态和数量的变化。方法采用非接触型角膜内皮显微镜对33例单眼发病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以对侧眼为对照,测量角膜内皮各参数。结果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组和对照眼比较,角膜内皮细胞密度(CD)、六角形细胞百分数(6A)显著性减少(P<0.05),最大细胞面积(MAX)、最小细胞面积(MIN)、平均细胞面积(AVE)、平均细胞面积的标准差(SD)和细胞面积的变异系数(CV)均有显著性增加(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下降幅度与高眼压持续时间呈正相关(r=0.525,P=0.002)。结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大发作会引起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下降,体积增大,多形性增加,高眼压持续时间越长,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害越严重。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的临床观察 下载:56 浏览:387

李梅 谢驰 于燕 方严 《中国眼科杂志》 2018年2期

摘要:
目的观察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观察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从2013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41例(44只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最佳矫正视力≤0.5,眼底C/D≤0.6,动态下前房角镜检查房角关闭范围≤270°,房角镜检查(Scheie):房角呈窄Ⅲ、Ⅳ,晶状体按Emery分级标准为ⅡⅢ度,在降眼压药物治疗下眼压≤21 mmHg,瞳孔基本恢复正常者]均常规行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术前及术后1 d、1周,1、3、6个月不同时间段最佳矫正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前房角结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视神经纤维层OCT检查、视野及其它并发症情况。结果 40例(43只眼)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提高、眼压下降、中央前房深度加深、前房角结构加深、开放度增加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差异,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视神经纤维层OCT检查、视野与术前比较无显著差异。术后角膜水肿9只眼,前房炎性渗出6只眼,经治疗均在3~7 d内好转、消退。无后囊破裂及玻璃体溢出、无虹膜损伤及恶性青光眼病例。1例(1只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后视力提高、前房深度加深、前房角开放,但眼压持续在30~40 mm Hg,再次行小梁切除术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前房角分离术对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前高眼压持续时间对术后视力的影响 下载:11 浏览:125

寇婷 《中国医学研究》 2019年3期

摘要:
目的分析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前高眼压持续时间对术后视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20例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术前高眼压持续时间对术后视力的影响。结果术后,两组患者视力水平均升高(P<0.05);<48 h组术后视力水平显著优于≥48 h组,视力改善水平显著高于≥48 h组(P<0.05)。术前视力水平、术前高眼压持续时间与术后视力水平之间均成负相关,术前视力水平、术前高眼压持续时间与术后视力改善水平成负相关(P<0.05)。结论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前高眼压持续时间直接影响患者预后视力水平。

观察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眼底出血临床治疗 下载:20 浏览:231

张文祯 《中国眼科杂志》 2025年1期

摘要:
目的:探究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眼底出血的疾病原因及临床治疗该疾病的操作方法。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起三年内进行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发生眼底出血的患者共计50例,根据随机分组的原则将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并对应进行虹膜切除术与小梁切除术治疗,对比不同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经虹膜切除术治疗发生术后眼底出血的概率更低(P<0.05)。结论:虹膜切除术治疗是更为安全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方法。

晶状体摘除术应用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治疗中的价值研究 下载:65 浏览:662

但文兴 《中国眼科杂志》 2024年3期

摘要:
目的:针对患者患有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即PACG,并且和白内障合并,即Cataract,治疗过程中,结合晶状体摘除术,呈现出的价值性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21年2月份,一直到2022年6月这段之间,在我院接受上述疾病治疗的患者,共92例,展开此次研究。分组过程中,通过随机形式,其中对照组46例,实验组46例,在对照组中,治疗工作开展时,运用小梁切除术,在实验组中,治疗工作开展时,运用晶状体摘除术,观察两组治疗情况。结果:两组相比,实验组在视力水平方面,变化更大。两组经对比,就并发症来讲,对照组发生率更高。两组相比,实验组无论在房前深度方面,还是在眼压方面,均改善明显。两组对比,在有效率上,实验组相对更高。两组相比,实验组在恢复时间方面,明显更短。结论:PACG与白内障合并以后,治疗过程中,结合晶状体摘除术,具有明显应用价值。

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疗效 下载:75 浏览:767

栾景泉 《中国眼科杂志》 2024年1期

摘要:
目的:分析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在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效果。方法:纳入本次研究患者的数量为80例,时间范围2023年1月份至2023年12月份,所有患者均提供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评价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三个月患者的眼压明显得到提升,视力明显得到提升,p<0.05。结论:为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镜患者开展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视力水平,值得提倡。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加房角分离术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效果分析 下载:132 浏览:1347

邱凡 《中国眼科杂志》 2023年11期

摘要:
目的:分析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加房角分离术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于2021年8月-2022年9月期间到本院接受诊治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作为样本来进行本次研究,样本例数60例,在单双号分发法指导下将这60例患者进行分组,其中30例单号患者为常规组,组内患者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另外30例双号患者为研究组,组内患者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临床指标、治疗满意度、角膜内皮相关指标以及生活质量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区别对比,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0.05);两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区别对比,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临床指标区别对比,研究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均优于常规组(P<0.05);两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治疗满意度区别对比,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高于常规组(P<0.05);两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指标区别对比,研究组患者的角膜内皮指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两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生活质量区别对比,研究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来说,应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房角分离术进行治疗,这种治疗方式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角膜内皮指标以及各项临床指标,并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治疗满意度以及临床治疗效果,应用效果十分显著。

晶状体摘除术应用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治疗中的价值研究 下载:113 浏览:1154

但文兴 《中国眼科杂志》 2023年11期

摘要:
目的:针对患者患有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即PACG,并且和白内障合并,即Cataract,治疗过程中,结合晶状体摘除术,呈现出的价值性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21年2月份,一直到2022年6月这段之间,在我院接受上述疾病治疗的患者,共92例,展开此次研究。分组过程中,通过随机形式,其中对照组46例,实验组46例,在对照组中,治疗工作开展时,运用小梁切除术,在实验组中,治疗工作开展时,运用晶状体摘除术,观察两组治疗情况。结果:两组相比,实验组在视力水平方面,变化更大。两组经对比,就并发症来讲,对照组发生率更高。两组相比,实验组无论在房前深度方面,还是在眼压方面,均改善明显。两组对比,在有效率上,实验组相对更高。两组相比,实验组在恢复时间方面,明显更短。结论:PACG与白内障合并以后,治疗过程中,结合晶状体摘除术,具有明显应用价值。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疗效对比 下载:218 浏览:2211

刘建飞 全贝子 《中国眼科杂志》 2022年8期

摘要:
目的:分析研究不同手术方式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具体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1年11月来我院治疗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100例,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对于对照组患者采用复合小梁切除术,实验组患者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人工晶体置入和房角分离的治疗方法,实验结束后,对两组患者术后六个月视力、术后六个月眼压及前房深度及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分析,得出研究结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六个月视力情况和眼压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术后六个月前房深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治疗,复合小梁切除术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偏高,综合应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人工晶体置入和房角分离治疗方法,能够有更加良好的治疗效果,实现患者的及时治疗和康复,应用效果显著。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白内障相关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效果分析 下载:208 浏览:2109

刘建飞 全贝子 《中国眼科杂志》 2022年8期

摘要:
目的:探究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白内障相关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1月至2022年4月来我院治疗的白内障相关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00例,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实验组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实验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眼部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治疗有效率对比分析,得出研究结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及眼部指标综合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对白内障相关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有较为显著的治疗效果,可以实现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有效控制,缩短患者的治疗实现,保障患者的及时康复,应用效果良好。

持续性高眼压状态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护理探讨 下载:215 浏览:2169

张薇 《中国眼科杂志》 2022年6期

摘要:
目的:通过对持续性高眼压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临床护理,随后进行相关功能研究。方法:本次研究中的80例患者都在我院眼科2018年全年接诊的青光眼患者中选出,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研究该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本次研究中的剩余患者因病情需要接受手术治疗,因其临床症状之间的差异性接受不同的手术治疗手段,随后进行护理。结果:通过进行比对,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生理功能、眼部功能具有一定的改善,治疗前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对于持续性高眼压状态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来说,进行相关护理具有一定价值。

不同手术方式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分析 下载:214 浏览:2161

李志安 《中国眼科杂志》 2022年2期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参与此次研究的患者共计68例,主要是选取的我院2017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需要研究人员将该部分患者分为对照组(34例)与观察组(34例),对照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需要运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而观察组患者需要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对比两组患者眼压、视力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观察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运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后眼压为(12.41±2.14)mmHg,而对照组患者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其眼压为(20.32±2.25)mmHg,观察组眼压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45%,相较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2.42%,数据对比存在差异,具有实际统计意义(P<0.05)。结论:针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运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视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下的手术治疗效果探讨 下载:292 浏览:2937

侯密 《中国眼科杂志》 2021年11期

摘要:
分析小梁切除术与周边虹膜切除术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6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43例对照组患者与43例观察组患者分别采用小梁切除术与周边虹膜切除术进行治疗,分析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差异。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35%相较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8.37%虽略高,但两组比较其间并不存在明显性差异(P>0.05)。术后相比于对照组患者的眼压,观察组患者眼压明显要低,术后视力水平两组对比观察组患者视力水平更高,且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65%较对照组的18.60%明显要低,两组在术后眼压、视力及并发症发生方面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下可首选周边虹膜切除术进行治疗,相比小梁切除术,周边虹膜切除术更有利于患者正常眼压及视力的恢复,且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相对较高。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