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压豆联合穴位贴敷对肠梗阻患者的疗效探究
谢玉珑
广西国际壮医医院 广西南宁 530000

复制成功

摘要:

目的 分析耳穴压豆与穴位贴敷联合运用对肠梗阻的治疗效果。方法 以2023年6月至2024年6月收治的56例肠梗阻患者为对象,分组后,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耳穴压豆联合穴位贴敷。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项症状指标恢复用时更短(P<0.05),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更佳(P<0.05),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也更高(P<0.05)。结论 该联合疗法治疗肠梗阻成效显著,利于病情改善与生活质量提升,值得推广。

关键词: 耳穴压豆穴位贴敷肠梗阻有效率生活质量
DOI: 10.12428/hlyjzz2025.09.023
基金资助:

肠梗阻作为临床中极为常见的急症之一,其发病机制错综复杂,病情往往进展迅速且严重程度较高[1]。患者一旦患病,常会出现腹部胀满、疼痛难忍等症状,身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因此必须尽快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进行治疗[2]。在以往的治疗过程中,传统方法多倾向于保守治疗。然而,这种治疗方式在实际应用中效果并不理想,不仅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成效,而且病情容易反复发作。频繁的病情反复不仅给患者的身体带来持续的伤害,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状态,使患者在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压力下备受煎熬。穴位贴敷作为中医领域的一种传统特色疗法,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它依据中医经络学说,精心选取特定的穴位,将调配好的中药贴敷于穴位之上。通过这种方式,中药的有效成分能够透过皮肤被人体逐渐吸收,进而刺激穴位,对人体的生理功能起到调控作用[3]。而耳穴压豆疗法同样具有独特的优势,它能够通过刺激耳部的特定穴位,起到疏通气血、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当穴位贴敷与耳穴压豆这两种疗法联合应用于肠梗阻的治疗时,二者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穴位贴敷从体表穴位入手,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经络系统;耳穴压豆则通过耳部穴位调节全身气血和脏腑功能[4]。这种联合治疗方法为肠梗阻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有望在缓解患者腹胀、腹痛等症状方面取得更好的效果,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患者身心痛苦,让患者能够更快地恢复健康,回归正常生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23年6月至2024年6月接诊的56例肠梗阻患者,见表1。

纳入标准:符合肠梗阻临床诊断标准,经影像学等检查确诊的患者;年龄在 18 - 75 岁之间,性别不限;意识清楚,能清晰表达自身感受,可配合研究治疗及随访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对耳穴压豆所用材料或穴位贴敷中药成分过敏者;耳部有皮肤破损、感染、湿疹等疾患,无法进行耳穴压豆操作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及护理服务,具体措施如下:(1)心理支持干预:肠梗阻引发的剧烈腹痛常导致患者产生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进而影响治疗配合度。护理人员通过主动沟通建立信任关系,运用共情技巧耐心倾听患者诉求,采用温和坚定的语言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提升治疗依从性。(2)胃肠减压管理:作为核心治疗手段,通过鼻胃管持续引流胃肠内容物以缓解梗阻症状。护理人员需定时检查管道通畅性,准确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及引流量,根据病情变化动态调整负压吸引参数,确保减压效果的同时预防黏膜损伤。(3)基础环境维护:为患者创造安静整洁的休养环境,严格执行每日两次的病房清洁消毒制度。定期更换床单元用品,协助患者完成晨晚间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特别注重口腔及会阴部护理,有效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4)体位安全护理:根据患者病情阶段采取个性化体位管理,急性期协助取半卧位以减轻腹部张力,缓解疼痛症状;恢复期指导进行渐进式床上活动,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体位变换时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原则,确保操作安全规范。(5)病情动态监测:建立分级监测制度,每30分钟巡视记录生命体征变化,重点观察腹痛性质、呕吐物特征及肠鸣音改变。对出现高热、腹膜刺激征等异常情况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配合医师完成相关检查及处理。(6)专科特色护理:针对不同病因引起的肠梗阻实施精准护理,如术后患者加强切口护理,肿瘤患者注重营养支持管理。通过多学科协作模式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定期组织护理查房评估干预效果,确保治疗措施的有效落实。

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应用耳穴压豆联合穴位贴敷疗法。(1)耳穴压豆干预:采用压痛定位法精准选取大肠、小肠等耳部穴位,以王不留行籽作为刺激源,通过持续按压激发经络感应,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目的。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加强动态观察,每班次定时检查耳豆固定状态及局部皮肤反应,针对胶布过敏、穴位疼痛等异常情况立即采取处理措施,如更换防敏胶布、调整按压力度等,确保治疗安全性。(2)穴位贴敷实施:依据中医理论精选大黄、厚朴等具有行气通腑功效的中药材,经标准化炮制流程制成贴敷剂,精准定位于神阙、天枢等关键穴位。操作全程严格遵循无菌原则,敷贴前对皮肤进行清洁消毒,敷贴后密切观察局部反应,重点防范红肿、瘙痒等过敏症状,单次贴敷时间严格控制在6小时以内,避免皮肤损伤。(3)个性化健康指导:结合患者体质特征与中医辨证结果,制定分层级康复方案。饮食管理方面,强调"定时定量、清淡易消化"原则,根据证型调整膳食结构,如湿热体质增加薏苡仁、赤小豆等利湿食材,气滞体质辅以陈皮、佛手等理气之品。起居调护注重建立规律作息模式,指导患者顺应四时变化调整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同时融入情志护理,通过五行音乐疗法、八段锦养生操等中医特色干预手段,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情绪,提升治疗依从性。该综合护理模式通过多维度干预,形成"经络刺激-药物渗透-行为干预"的立体化护理体系,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康复支持。

1.3 观察指标

(1)开展疗效评估:治愈指症状缓解且胃肠功能恢复正常;好转为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胃肠功能大部分恢复、肠襻扩张缩小;无效即症状改善不显著。(2)详细记录各项症状恢复所用时长。(3)采用SF-36量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4)调查患者满意度并统计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6.0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s)表示,执行χ2检验、t检验,在P<0.05时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统计

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较高(P<0.05)。见表2。

2.2 相关时间指标统计

观察组的各项指标恢复时间更短(P<0.05)。见表3。

2.3 生活质量评分统计

治疗后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较高(P<0.05)。见表4。

2.4 治疗满意度统计

观察组的治疗满意度更高(P<0.05)。见表5。

360截图20251014153538.jpg

360截图20251014153606.jpg

360截图20251014153620.jpg

360截图20251014153636.jpg

360截图20251014153656.jpg

3 讨论

肠梗阻作为外科领域中极为常见的急腹症,其发病机制呈现出高度的复杂性,临床表现也是多种多样,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以及日常生活质量均构成了严重威胁[5]。肠梗阻有着较为典型的临床症状,患者通常会感到腹部疼痛,同时伴有呕吐现象,腹部会出现明显的胀满感,并且排气、排便活动也会停止,这些症状都是肠道功能出现异常的直观体现。从发病原因来看,肠梗阻主要与肠道的机械性、动力性或者血运性障碍密切相关,当这些方面出现问题时,就会导致肠内容物无法顺畅地通过肠道[6]。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对腹部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是至关重要的环节,通过触诊、叩诊、听诊等手段,医生能够获取许多关于肠道状况的关键信息,为准确诊断提供有力依据。对于肠梗阻的治疗,传统方法主要以胃肠减压等措施为主。胃肠减压能够通过降低胃肠道内的压力,减轻肠道的膨胀程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症状。然而,这种传统治疗方式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其作用相对单一,往往只能起到缓解病情的暂时效果,难以从根本上彻底治愈肠梗阻。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于肠梗阻的治疗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途径,以期能够找到更加有效、彻底的治疗手段,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生活质量。

在传统中医学的认知体系里,肠梗阻被归类于“腹痛”“肠结”等病症范畴。中医拥有丰富多样的治疗方法,其中穴位贴敷与耳穴压豆在应对肠梗阻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穴位贴敷把精心配制的药物精准地作用于特定穴位。药物通过皮肤的吸收,能够直接作用于病灶部位,避免了药物在体内经过复杂的代谢过程,减少了药物对胃肠道等器官的刺激。而且,穴位贴敷操作相对简便,不需要复杂的医疗设备和技术,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自行操作,同时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耳穴压豆则是另一种独具特色的中医治疗方法。耳朵虽然小巧,但在中医看来,它却是人体整体信息的反映窗口,耳郭上分布着众多与内脏、经络紧密关联的穴位。通过将王不留行籽等小颗粒物质贴敷在耳郭的相应穴位上,并进行适当的按压刺激,能够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平衡脏腑功能。这种方法在止痛方面效果尤为显著,对于肠梗阻引起的腹痛等症状有很好的缓解作用。并且,耳穴压豆操作简便易行,在按压过程中产生的疼痛感较轻,患者容易接受。近年来,将穴位贴敷与耳穴压豆联合起来治疗肠梗阻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两种方法各有其独特的优势,穴位贴敷侧重于药物的直接作用和经络的调节,耳穴压豆则更强调对耳部穴位的刺激以调节全身功能。二者优势互补,能够更全面地缓解肠梗阻患者的症状,促进患者身体的康复,为肠梗阻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途径,在临床实践中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7-8]

结果表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在治疗效果上展现出显著优势(P<0.05)。中医理论认为,肠梗阻的发生与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衡密切相关。耳穴压豆疗法通过精准刺激耳部特定穴位,能够有效调节人体气血循环,促进脏腑功能的逐步恢复与平衡;而穴位贴敷技术则借助药物成分的持续渗透,直接作用于肠道局部病灶,加速肠道内气血的流通,有效缓解因梗阻引起的肠道痉挛和水肿症状。将这两种疗法联合应用,能够从多个生理途径综合改善肠梗阻的病理状态,从而取得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观察组患者在接受联合治疗后,各项临床指标的恢复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这一结果主要归因于耳穴压豆与穴位贴敷在刺激穴位的同时,能够激发机体自身的调节机制,增强肠道蠕动功能,促进肠道内容物的顺利排出。特别是穴位贴敷中所使用的中药成分,如大黄等,具有显著的泻下通便作用,能够加速肠道内积滞物的排出,从而进一步加快肠道功能的恢复进程。除了显著的临床疗效外,观察组患者在接受联合治疗后,其生活质量评分和满意度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中医外治法在改善肠梗阻患者症状的同时,还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和治疗满意度。中医外治法不仅注重症状的缓解,更强调对患者整体身体状况的调理和改善,通过调节气血、平衡脏腑功能,使患者在身体和心理层面均得到全面的恢复和提升。

总之,将耳穴压豆与穴位贴敷联合用于肠梗阻治疗,优势突出,临床值得大力推广与运用。

参考文献

[1] 宁芝南,杨绍刚,刘丽. 中药贴敷配合耳穴压豆对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胃肠功能康复的影响[J]. 江西中医药,2022,53(5):53-54.

[2] 宁芝南,杨绍刚,张婷. 耳穴压豆联合中药贴敷对不完全性肠梗阻病人症状改善情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全科护理,2022,20(17):2364-2366.

[3] 张澍漾,赵雄碧,支飞虎,等. 中药胃肠灌注联合耳穴压豆治疗急性肠梗阻的疗效观察[J]. 中国中医药科技,2022,29(5):896-898.

[4] 王榕,邵丹,梁志奇,等. 耳穴压豆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阳明腑实型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观察[J]. 中国民间疗法,2022,30(24):90-93.

[5] 方栖娟. 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耳穴压豆在腹腔镜胆囊切除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观察[J]. 中国中医药科技,2025,32(1):155-157.

[6] 郑萍,章群波. 大柴胡汤加减方贴敷胆囊区与耳穴压豆联合术后常规疗法促进胆囊炎术后康复效果分析[J]. 新中医,2020,52(20):35-38.

[7] 王焕玲. 耳穴压豆联合穴位贴敷在结直肠癌术后康复中的应用研究[J]. 中外医学研究,2024,22(23):156-160.

[8] 陈燕,叶慧. 耳穴压豆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肠梗阻的效果观察及护理[J]. 甘肃科技,2022,38(12):130-133.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ISSN:3079-9198 (Online)
ISSN:3008-0177 (Print)
所属期次: 2025.9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为你推荐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