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康复锻炼在呼吸重症病房呼吸机依赖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邱翔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护理部 湖北武汉 430000

复制成功

摘要:

本文阐述呼吸重症病房呼吸机依赖产生的背景、危险因素,深入探讨呼吸康复锻炼在这类患者中的应用,包括呼吸肌锻炼、肢体锻炼、电疗法等多种方式及其成效,旨在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知识体系,以应对呼吸机依赖患者的治疗与康复工作,提高脱机成功率与生活质量。

关键词: 呼吸机依赖康复锻炼重症病房危险因素
DOI: 10.12428/hlyjzz2025.09.036
基金资助:

1引言

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是呼吸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核心,机械通气对挽救呼吸衰竭患者生命极为关键。但部分患者治疗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呼吸机依赖,发生率达20%-30%。这类患者脱机困难,住院时间大幅延长,医疗费用显著增加。长时间依赖呼吸机,生理上易引发肺部感染、气胸、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心理上,患者被困病床依赖机器呼吸,易产生焦虑、抑郁、恐惧等情绪,对康复失去信心甚至抵触治疗,进一步阻碍脱机。深入探究相关问题、剖析危险因素并探索康复策略,对改善患者预后、减轻医疗负担意义重大[1,2]

2 RICU呼吸机依赖的危险因素

2.1生理因素

2.1.1呼吸功能障碍

呼吸肌对正常呼吸至关重要,长时间机械通气使呼吸肌活动降低,引发废用性萎缩。以膈肌为例,正常时承担约60%-80%通气任务,机械通气超48小时,其结构和功能就会改变,如膈肌纤维横截面积减小、线粒体功能受损,收缩力和耐力下降。同时,高碳酸血症、酸中毒等内环境紊乱及过高的呼气末正压(PEEP)等不当机械通气参数设置,会增加呼吸肌负荷,加速呼吸肌疲劳,使呼吸肌功能难以恢复,最终导致对呼吸机的依赖[3,4]

2.1.2病情未得到妥善控制和免疫细胞因子学说

原发疾病控制情况直接关乎患者脱机能力。如重症肺炎患者,若感染未有效控制,肺部炎症持续恶化,肺泡被大量炎性渗出物充斥,通气和换气功能严重受损,患者无法靠自身呼吸维持气体交换,难以脱机。在疾病状态下,机体免疫系统激活,释放大量炎性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一方面增加肺部血管通透性,致血浆成分渗出形成肺水肿,阻碍气体交换;另一方面影响呼吸中枢敏感性和调节功能,改变呼吸驱动,抑制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致呼吸浅慢、通气不足。且这些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加重肺部病理损伤,使患者难以脱离呼吸机[5]

2.1.3代谢异常营养不良的因素

重症患者常处于高代谢状态,能量消耗大幅增加,同时,患者可能因意识障碍无法进食、胃肠道功能紊乱等导致营养摄入不足。长期能量负平衡使机体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强,肌肉量减少,包括呼吸肌。呼吸肌萎缩致力量和耐力下降,影响呼吸功能。营养不良还会削弱机体免疫功能,使患者更易感染,进一步加重病情,增加对呼吸机的依赖[6]

2.2精神心理因素

2.2.1依赖心理

患者长期使用呼吸机,在身体极度虚弱的重症病房环境中,易对呼吸机产生强烈心理依赖。他们担心脱机后呼吸困难甚至危及生命,经历多次脱机失败后,恐惧会加深,即使身体条件改善也拒绝脱机尝试。而且,长期依赖使患者适应被动呼吸支持模式,对自身呼吸能力缺乏信心,自我效能感降低,形成心理依赖。这种依赖心理不仅影响脱机意愿,还会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机制影响生理功能,如改变呼吸中枢兴奋性,阻碍脱机进程[7]

2.2.2依从性差

依从性差也是重要因素。部分患者因对疾病认知不足、不理解治疗方案或自身性格原因,对呼吸康复锻炼和脱机方案依从性低。有些患者觉得锻炼烦琐辛苦而不愿配合。脱机时,因一时不适就自行要求重新连接呼吸机,中断脱机。此外,焦虑、抑郁等心理状态也会影响依从性。焦虑患者难以专注于康复锻炼,抑郁患者可能对治疗失去兴趣,消极对待康复计划,这些都不利于呼吸功能恢复和脱机顺利进行,延长对呼吸机的依赖时间[8]

2.3其他因素

2.3.1患者自身因素

患者年龄、基础健康状况等自身因素对呼吸机依赖影响显著。老年患者身体机能衰退,呼吸肌力量弱,肺弹性回缩力下降,且常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多种基础疾病,这些疾病影响心肺功能和整体恢复能力,使其机械通气后更易依赖呼吸机。另外,患者认知功能也很关键,若存在认知障碍,如老年痴呆或脑损伤后的意识障碍,无法理解和配合呼吸康复锻炼及脱机过程,也会增加呼吸机依赖风险[9]

2.3.2医源性因素

医源性因素不容忽视。不恰当的机械通气策略是常见因素之一。如通气模式选择不当,长时间采用控制通气模式,会抑制患者自主呼吸,呼吸肌得不到有效锻炼,易导致呼吸肌萎缩和功能障碍。潮气量设置不合理,过高可引发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过低则导致通气不足,延长机械通气时间。此外,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等操作相关并发症也影响脱机进程。气管插管时间过长,易引起气道黏膜损伤、气道狭窄等问题,增加呼吸阻力,使患者脱机困难。同时,医护人员对患者脱机时机判断不准确也会导致呼吸机依赖。过早脱机,患者呼吸功能未完全恢复,脱机失败会使患者心理受挫,增加后续脱机难度;过晚脱机,患者因长时间依赖呼吸机出现呼吸肌废用性萎缩等问题,同样不利于脱机[10]

3呼吸康复锻炼

3.1呼吸锻炼

3.1.1呼吸操

呼吸操简便有效,含缩唇与腹式呼吸。缩唇呼吸经鼻吸气后缩唇慢呼,呼气时长为吸气的2-3倍,增气道阻力防肺泡萎陷,锻炼呼气肌,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长期坚持可改善肺通气。腹式呼吸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下陷,通过膈肌移动加深呼吸,患者可一手放胸一手放腹感受,以保动作正确。建议每天3-4组,每组次数从5-10次渐增至15-20次,持续锻炼可增强呼吸肌力量与协调性,助力脱机。

3.1.2中医特色呼吸操

中医特色呼吸操融合传统养生与呼吸锻炼。如六字诀呼吸操,依中医理论发“嘘、呵、呼、呬、吹、嘻”字音,配合呼吸与肢体动作调脏腑功能。“呬”字诀时,唇齿配合吸气提肛收腹,发音后呼气放松。八段锦呼吸操将动作与呼吸结合,如“两手托天理三焦”双手上举吸气提踵拉伸,下落呼气放松。每周5-6次,每次30-40分钟,长期坚持可增强体质,稳定呼吸功能,促进康复。

3.1.3器械辅助

器械辅助在重症病房常用。呼吸训练器通过调节阻力训练吸气肌,患者含咬嘴吸气使活塞或浮球升起,从低阻力起,随吸气肌力量增强而增加,每周4-5次,每次10-15分钟,分3-4组,组间休息。膈肌起搏器电刺激膈神经促膈肌收缩,模拟正常呼吸,治疗膈肌功能障碍致的呼吸机依赖,使用时依患者情况调刺激参数,促进膈肌功能与呼吸肌力量恢复。

3.2肢体锻炼

肢体锻炼对患者不可或缺。早期被动运动,医护或家属帮患者活动四肢关节,屈伸旋转,每个关节5-10次,每天2-3次。病情好转后转为主动锻炼,如床上翻身、坐起。翻身锻炼躯干肌肉力量与协调性,坐起从半卧位渐增床头角度至完全坐起。体能允许时进行床边站立与行走训练,站立时在医护辅助下从数分钟起逐渐延长时间并监测生命体征,行走从短距离沿床边慢走,根据恢复情况增加距离与速度。锻炼遵循循序渐进原则,结合个体差异制个性化方案,防疲劳损伤,为脱机后自理打基础。

3.3电疗法

电疗法有应用价值。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将电极放呼吸肌、四肢肌肉等部位,输出特定电流刺激收缩。呼吸肌电刺激时电极置于胸锁乳突肌、肋间肌和膈肌等,模拟正常呼吸增呼吸肌力量,四肢肌肉电刺激可防萎缩促恢复。

3.4其他康复护理措施

3.4.1综合物理治疗

综合物理治疗联合多种手段。胸部物理治疗含胸部叩击、振动与体位引流。胸部叩击由医护用空心掌在患者背部自肺底向上、外向内按约每分钟100-120次频率叩击3-5分钟,促痰液松动排出。振动在患者呼气时医护双手放胸部两侧施压并快速振动助排痰。体位引流依肺部病变调体位,上叶病变用半卧位或坐位,下叶病变用俯卧位或侧卧位,还可结合超声雾化吸入稀释痰液减轻炎症。每天2-3次,依病情与耐受调整,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肺通气,减肺部感染,为脱机创良好呼吸道条件。

3.4.2体位干预

体位干预是重要环节。半卧位或抬高床头30°-45°可减胃食管反流与误吸,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风险。单侧肺部病变明显时用患侧卧位,促进患侧通气引流,减轻健侧负担。翻身时保持呼吸道通畅与管道安全。俯卧位通气可使背侧肺泡复张,改善氧合,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与管道,每次时间根据患者耐受从数小时起渐延长,每天1-2次,依病情与个体需求及时调整,促呼吸功能恢复与脱机进程。

3.4.3营养支持

营养支持至关重要。呼吸机依赖患者高代谢且长期营养摄入不足,根据患者基础疾病、身体状况与营养评估制定个性化方案。胃肠功能好且耐受肠内营养选肠内营养制剂,胃肠功能差或有肠内营养禁忌用肠外营养支持,静脉输氨基酸、脂肪乳等混合液,重症患者每日约需25-30kcal/kg体重热量,蛋白质1.2-2.0g/kg体重。密切监测营养与生化指标调整方案,防止因营养不良使呼吸肌萎缩、免疫力下降,从而导致脱机困难。

3.4.4脱机模式

选择合适脱机模式关键。常见有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压力支持通气(PSV)及联合应用。联合应用时先以SIMV为主,随自主呼吸改善情况降低SIMV频率,增加PSV压力支持水平以实现脱机。脱机中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血气分析与呼吸力学参数,遇呼吸频率过快(>35次/分)、心率增快(>120次/分)、动脉血氧分压下降(<60mmHg)、二氧化碳分压升高(>50mmHg)或呼吸做功明显增加等情况及时调整脱机模式或暂停脱机,确保患者安全。

3.4.5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意义重大。呼吸机依赖致患者焦虑、恐惧、抑郁等抵触脱机。采用心理疏导、认知行为疗法与放松训练。加强医护与患者沟通,了解其担忧恐惧,给予情感支持,告知其脱机过程与应对方法,助其树立信心。认知行为疗法可帮助患者改正负面思维与行为习惯,引导患者正确看待病情与脱机,鼓励患者参与康复锻炼、尝试脱机。放松训练,如深呼吸放松、渐进性肌肉松弛等可缓解紧张减轻压力,每天安排睡前15-20分钟深呼吸练习,改善睡眠,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提高脱机依从性与成功率。

3.4.6评估干预

全面评估干预是保障。涵盖生理功能(呼吸肌力量、四肢肌肉力量与耐力等)、心理状态(HAMA、HAMD等量表)、营养状况(血清蛋白水平等)及呼吸功能(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与呼吸力学监测)多方面。依据结果定个性化康复锻炼与脱机方案并动态评估及时调整策略,确保患者顺利脱机。

4结论

RICU呼吸机依赖患者的康复是复杂系统工程,多因素交织影响脱机。呼吸康复锻炼多维度内容协同作用,临床医护人员应重视,掌握方法措施,根据患者差异定方案,监测调整,提高脱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助患者回归家庭社会,为该领域发展提供参考借鉴,推动重症医学在康复治疗方面进步。

参考文献

[1]陈衍红.气管切开呼吸机依赖患者经有创-无创机械通气降级治疗的临床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24,19(21):7-11.

[2]徐建兴,樊懿萱,易亮,李春,杨志旭.从“虚劳”辨治ICU呼吸机依赖的诊疗思路探析[J].中国中医急症,2024,33(10):1734-1737+1746.

[3]王伯丽,阎锡新,张鲁涛,徐海博,晁灵善,曹敬,娄小平.低强度渐减式流阻负荷吸气肌训练对呼吸机依赖患者脱机及呼吸功能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4,33(05):697-701+705.

[4]乔红伟,左妙宇,时逢燕.基于风险预警理念的预见性护理在预防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呼吸机依赖发生中的应用[J].罕少疾病杂志,2023,30(10):100-101.

[5]杨琳,段颖,邓小东,张颖娟.膈肌超声参数对ICU呼吸机依赖患者撤机结局及生存状况的评估价值[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23,63(04):38-42+64.

[6]何彬,杨郑,莫蓓蓉,何桂兰.护士主导肺康复管理方案在呼吸机依赖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23,58(15):1802-1808.

[7]江其影,黄道永,黄樱菲,蔡婷婷,谢飞燕.中西医结合集束化肺康复策略在呼吸机依赖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急症,2023,32(06):1046-1049.

[8]陈开化,刘巧萍,于荣国.膈肌刺激对呼吸机依赖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膈肌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23,20(17):51-54.

[9]程浩.康复治疗对呼吸机依赖患者脱机情况的影响[D].南昌大学,2023.

[10]姚萍,曹秋月.呼吸机依赖患者脱机尝试进程中介入抗阻力干预对脱机成功率及焦虑情绪的影响[J].河北医药,2023,45(10):1586-1589.

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36):247+249.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ISSN:3079-9198 (Online)
ISSN:3008-0177 (Print)
所属期次: 2025.9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为你推荐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