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体重管理对母婴健康至关重要,体重异常增长会显著影响妊娠结局。当前孕妇营养过剩现象较为普遍,体重增长过快可能引发妊娠期糖尿病、高血压及剖宫产风险上升,同时也提高了巨大儿和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1]。而体重增长不足则可能导致胎儿生长受限或低出生体重。传统孕期保健多侧重常规产检与基础宣教,缺乏个体化体重与营养管理措施[2]。本研究采用营养评估结合体重控制的综合干预模式,通过制定个性化方案,科学调控体重增长,并配合合理运动,将增重控制在适宜范围,从而系统评估该策略对分娩结局及母婴健康的影响,为临床提供更有效的健康管理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5月-2025年5月我院收治的80名孕产妇为研究对象,均为单胎妊娠,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中,年龄 21-34 岁,平均年龄(27.35±3.26)岁;孕前 BMI 19.2-24.7kg/m²,平均孕前 BMI(22.15±1.38)kg/m²。观察组中,年龄 20-35 岁,平均年龄(26.87±3.14)岁;孕前 BMI 18.8-24.9kg/m²,平均孕前 BMI(21.89±1.42)kg/m²。以上数据,P>0.05可比。
纳入标准:①确诊为单胎妊娠,孕周≤12 周时纳入研究;②年龄 20-35 岁,无不孕不育史;③孕前体重指数(BMI)18.5-24.9kg/m²;④无严重心肝肾疾病、内分泌疾病、遗传性疾病及妊娠期合并症;⑤能够配合完成整个研究过程,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多胎妊娠、异位妊娠;②存在妊娠禁忌证;③有精神疾病史或认知功能障碍,无法沟通配合;④中途退出研究或失访。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孕期保健护理。常规护理涵盖产检管理、健康宣教与基础指导三方面内容。产检管理要求依据规范在孕12至40周多个阶段安排检查,涵盖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胎心监护及B超等项目,并及时记录和反馈结果。健康宣教主要通过发放保健手册和每两月一次的集体讲座,向孕妇介绍生理变化、胎儿发育、分娩及产后护理等知识。基础指导则强调注意休息、保持情绪稳定,并提醒出现腹痛、阴道流血或胎动异常等情况时需立即就医。
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实施孕期体重控制联合营养护理指导。(1)营养护理指导。①饮食结构。在孕早期,建议每日热量较孕前增加150kcal,注重补充叶酸和B族维生素,多摄入绿叶蔬菜、瘦肉及蛋奶,避免辛辣生冷以减轻早孕反应。孕中期每日增热340kcal,提高蛋白质、钙和铁的摄入,优选鱼禽、豆奶及坚果,合理控制碳水与脂肪比例。孕晚期每日增热452kcal,进一步增加蛋白质、钙、铁及膳食纤维的摄入,推荐全麦、燕麦及高纤维蔬果,以预防便秘。②饮食行为。建议孕妇每日规律进餐,采用三餐辅以两到三次加餐的方式,避免暴食或饥饿。进食时应细嚼慢咽,控制时长与份量,并参照餐盘法则合理搭配蔬果、蛋白质与主食。睡前两小时停止进食,以减轻夜间消化负担。③营养监测与调整。每周通过电话或微信对孕妇进行饮食随访,并结合血常规及微量元素检测结果评估营养状况。如发现贫血,则指导增加富含铁的食物,必要时按医嘱补充铁剂;若血糖偏高,则调整膳食结构,减少精制碳水摄入,相应提高粗粮和膳食纤维比例。(2)孕期体重控制。①体重监测。建议孕妇每周固定时间在相同条件下测量体重,记录变化并绘制增长曲线。孕早期增重宜控制在0.5至2.0kg,孕中期每周约0.3至0.5kg,孕晚期每周约0.2至0.4kg,整个孕期总增重应维持在11.5至16.0kg范围内。②运动干预。根据孕妇个体状况制定阶段性运动方案。孕早期以散步、温和瑜伽等轻度活动为主;孕中期可适度增加快走、孕妇操及游泳的强度与时间;孕晚期则建议选择慢走和盆底肌训练等舒缓运动,注意避免腹部受压,并做好热身与放松。整个孕期应遵循无疲劳、舒适安全的原则。③体重异常干预。若孕妇体重增长过快,需分析是否因饮食过量或运动不足导致,并相应减少高热量食物摄入,同时增加运动时间与强度。若体重增长过慢,则应评估营养状况,适当补充优质蛋白与热量,必要时请营养科医生介入制定针对性方案。(3)心理干预。针对孕妇因激素变化及心理压力易产生的焦虑情绪,护理人员每周进行一对一沟通,通过讲解体重管理意义及成功案例增强信心。同时鼓励家属参与,普及相关知识,协助监督饮食运动并提供情感支持。若体重增长异常,则及时分析原因并调整膳食与运动计划,必要时请营养科医生会诊。
1.3观察指标
孕期体重增长情况。根据 IOM 推荐标准(孕前 BMI 正常者孕期体重增长 11.5-16.0kg),判定体重增长达标情况,达标:11.5-16.0kg;超标:>16.0kg;不足:<11.5kg。计算体重增长达标率。
分娩方式。记录两组孕产妇的分娩方式,自然分娩、剖宫产,计算自然分娩率与剖宫产率。
新生儿出生体重:记录两组新生儿的出生体重,计算平均值。
母婴并发症发生率。:①孕产妇并发症:统计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产后出血;②新生儿并发症:统计巨大儿、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窒息。
1.4统计学分析
SPSS 25.0软件。涉及计数项,“n(%)-χ2”检验;涉及计量项,“-t”检验。数据统计,P<0.05有意义。
2 结果
2.1孕期体重增长
孕期总体重增长值,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体重增长达标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分娩方式
自然分娩率,观察组77.50%,对照组55.00%,前者高于后者(P<0.05)。见表2:
2.3新生儿出生体重
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母婴并发症发生率
妊娠期糖尿病、高血压、巨大儿发生率,均为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产后出血、低体重儿、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孕妇的体重增长达标率达到87.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50%,且总体增重均值更低(P<0.05),表明联合干预方案能够更有效地控制孕期体重增长。常规护理通常依赖集体健康宣教,缺乏个体化指导,孕妇易受传统观念影响而过度进食。相比之下,观察组在孕早期即开展个体化评估,结合国内外权威标准制定干预方案,并在孕中期根据胎儿发育需求动态调整膳食结构,注重补充优质蛋白与矿物质,同时借助餐盘法则控制总热量摄入,并配合适量运动促进能量消耗,从而实现更为精准和科学的体重管理[3]。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孕产妇的自然分娩率于对照组,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因妊娠期并发症及头盆不称所行的剖宫产率也显著下降。这一差异主要源于联合干预对体重的有效控制,降低了巨大儿发生率,减少了头盆不称风险,为自然分娩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科学的营养指导显著减少了妊娠期糖尿病和高血压等并发症的发生,避免了因此类医学指征所导致的剖宫产[4]。此外,观察组所实施的运动干预,如凯格尔运动,有助于增强盆底肌与核心肌群力量,从而改善分娩过程中的产力条件,进一步提升自然分娩的成功率。
观察组在妊娠期糖尿病和高血压的发生率上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产后出血率也呈下降趋势,这与科学的体重及营养管理密切相关。合理的营养干预通过调控碳水化合物比例并增加膳食纤维,有效改善了胰岛素敏感性,从而降低了相关并发症风险[5]。在新生儿方面,观察组的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更接近理想范围,巨大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避免了因胎儿过大引发的分娩风险,同时未出现低出生体重儿,表明该干预策略在满足胎儿营养需求的同时有效预防了生长受限。两组在新生儿窒息率上无显著差异,可能与样本量或及时医疗干预有关,仍需大样本研究进一步验证。
综上,孕期体重控制联合营养护理指导对孕产妇分娩方式及新生儿体重有积极影响,兼顾母婴健康需求,既能改善分娩结局,又能降低并发症风险,为临床孕期保健提供了可推广的实践方案。
参考文献
[1]甘长虹,易倪亚,郑丽萍.血糖及体重控制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分娩结局影响[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23,31(06):1435-1439+1444.
[2]杨丽娟,杨奕梅,孙宇,等.孕期体重增长对分娩方式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J].云南医药,2021,42(02):137-139.
[3]朱瑞丹,林海霞,蔡敏.孕期合理营养及体重控制对促进自然分娩的作用或对分娩结局的影响[J].黑龙江医药,2023,36(02):330-332.
[4]袁元,黄婷婷,张玉磊,等.早期计划行为理论指导膳食营养护理在糖尿病合并妊娠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24,21(17):154-157.
[5]杨晓玲,罗丽媛.孕期体重管理对初产妇孕期体重控制、分娩方式、分娩结局及产后生活质量的影响[J].黑龙江中医药,2022,51(05):283-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