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工作的重点,为促进思政育人工作效能的充分发挥,需不断对思政教育工作进行优化与革新,秉持实践育人理念,对新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及有机整合,为学生构建沉浸式思政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多元感知,提高思政学习深度,进而提高大学生政治素养。
1实践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1.1提高思政教育吸引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想提高思政教育水平,应积极探索思政教育新途径,尝试开展思政教育实践育人工作,提升思政教育吸引力。以往传统高校思政教学中,教师比较注重思政理论知识灌输式教学,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导致理论教学工作不满足社会人才培育需求,阻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从认知理论的角度可以看出,个体认知的逻辑基础来自社会实践,理论思维对个体的影响并不深远。可见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重视学生的实践体验,促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习和思考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会实践中,学生可以通过辩证思考,完成对思政内容的深入学习。由于实践育人教育理念突出实践教学的引导,因此具有较强的教育吸引力,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对思政学习的积极性。
1.2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
高校实施思政实践育人工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思政教育工作感染力,激发学生主观思维与情感,发挥思政教育情感启蒙价值。思政实践育人实际工作中,可通过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感化学生心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在思政实践育人时,教师可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指导,使其对鲜活的思政教育事例进行学习,通过对人物故事的学习,深入思考思政深层次文化内涵,丰富学生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主动性。为实现思想政治实践教育的预期目标,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在分析社会实例时,运用自身的情感因素和人格魅力来陶冶学生,提升学生综合思想政治学习水平。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创新路径
2.1理念创新
高校思政教育理念创新,可为思政实践育人提供思想引导,保证思政实践育人工作的有效性与可靠性。现代高校思政教育,应当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开展实际教学工作时,全面贯彻“交互主体性”的哲学思想,围绕学生身心发展诉求,开展针对性的思政实践育人工作,使得学生的身心发展与社会人才培育理念契合,促进高校高精尖人才培育工作的开展。
社会发展进程中,公民和社会关系密切,两者互相促进,互相依赖,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社会道德品质、集体意识、较强的创新意识以及以及综合实践能力。要想有效实现这一教育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期间,应主动改革和创新,努力探索思政实践育人工作新路径。
在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应当突出对大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民族文化认同感,进而保证学生具备一名良好公民的基本素养。思政实践育人工作开展过程中,不仅需要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意识与团队合作能力,同时需突出学生的个性,对学生的思维创造力进行挖掘,培养并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实现高校思政实践育人预期工作目标。
2.2内容创新
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曾说:“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机制上创新、改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高校思政教育换工作需和学生实践紧密结合。教师传播理论知识时,自己要先对相关观点于论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将自己的理解融入实际教学中,并将思政教育内容和人民利益、诉求相结合,强化实证性调查与研究。在利益多元、价值观多元的今天,在符合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基础上,高校必须尊重差,兼容并包。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自身的成长有机结合,从而挺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适性、实效性。
2.3方式创新
为有效增强高校思政实践育人效果,必须突出思政实践教学引导,合理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与体验感。为此,在进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时,教师应当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进而采用特定的教学实践策略,如讨论教学、启发教学、案例教学、专题教学、辩论教学、体验教学等。如教师选择特定的思政教育内容,开展专题思政实践育人。学生可根据专题内容,自由组成探究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践探索,对专题思政内容进行深度学习思考。为促进学生小组之间的沟通交流,教师可设定小组汇报交流的形式,促进学生小组之间相互提问、相互分享、相互沟通。通过小组汇报交流活动的开展,有效突出学生思政学习主体性,并调动大学生思政学习主观能动性。在自主学习的环境下,可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得思政实践育人得到有效落实,提升学生思政综合素质。
在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实践育人教学方法中,需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文化,陶冶大学生的心灵和情感。通过对新时期思想政治实践教育理念的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与素质、校园文化、诚信文化以及心理健康等教育相结合,从而为思想政治实践育人提供更多的切入点,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合理、有效。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环境,例如,校园建筑物、校园景观设计、生活区域和雕塑造型等等,均可作为思政实践育人的载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深度整合红色文化、英雄事迹、国家历史和党政时事等资源,利用视频、广播、图片和音频等进行宣传,对学生的意识形态进行引领。校园文化的不断建设,可使得思政育人得到全面落实,营造出人文关怀的思想场域,进而实现校园文化育人工作目标。
2.4教育载体创新
思政教育载体主要指承载和传达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思政教育主体所运用,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思政教育属于一项长期浩大的工程。自媒体时代下,环境多变,注入式教育已无法满足现阶段社会发展需求。为提升大学生学习主动性,必须对现有教育载体进行变革。可利用以下两种方式:
2.2.1加强传统思政教育载体的现代化创新
例如,课堂授课期间,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组织学生观看有关视频资料,聆听先进人物的事迹报告等,通过形象的视频、图片资料以及生动的语言,将抽象的理论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加强教育趣味性、实效性。
2.2.2创造性地使用新型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例如,建立思政教育网站,实名注册,将所有高校学生纳入此网站中,由校团委、学生处、思政部和辅导员负责监督、引导,为思政教育及师生之间的互动提供平台。师生间的互动是高校思政教育成功的关键。第一,该网站可及时收集、发布党与国家的政策方针和社会热点问题等,引导学生积极讨论,把握思想动态,对于敏感事件进行积极引导,培养大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关心时事的政治觉悟,也可树立典型人物,开通典型人物和普通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第二,根据学生网上动态与留言,及时公布和回答学校突发事件处理结果,及时控制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
结束语:
实施素质教育是目前教育改革下的重要要求。因此,更多的教育工作者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尽管思政内容一直是学生不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有些学校仅流于形式,不能保证学生对思想政治有更深入的了解,但实际上,思想政治课教育是确保大学生拥有健康思想、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路径。因此,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到思政教育对于育人的积极作用,不断优化和创新思政实践育人方法,促进思政教育工作的顺利发展。
文献:
[1]魏冉.试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创新路径[J].西部学刊,2019(14):84-86.
[2]艾尼瓦尔 亚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创新路径[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36):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