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专业作为一门新型的、综合性较强的理工科类专业,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不可少。实践性教学是整个课程设计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校企合作项目可以实现校企之间的资源共享,利用企业实践经验与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教学服务,学生在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问题进行融合,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尽早接触自己的工作岗位并也可能获得一定的实际成果,为将来工业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就业也提供了一定的帮助,为社会源源不断地提供工业设计专业的应用型人才,是培养工业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教育模式之一。本文粗浅地探讨了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相应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构建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想法,但仍需长时间的实践教学验证。
一、设计项目课程的网络教学现状
基于网络的同步在线教学早期一直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形式,之后由于用户需求的增加,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政策支持,开始迅速发展,到2020年初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全球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在线教育实践。与此同时,众多的设计专业课程也开始探索网络教学模式,结合在线教学对环境设计表现技法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丰富资源与沟通方式来帮助学生学习表现技法。利用翻转课堂理论设计了新的软件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前利用网络来自学知识点,而线上教学的时间则用来巩固知识、答疑和检查自学效果,提升学生学习设计软件的效率和主动性。在CMF(Color,Material,Finishing)设计的网络课程中,采用了在线理论教学、虚拟实训项目、真题真做的方式构建在线理论与项目实践的双轨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的交流环境、学习环境、设计环境及生产环境。网络教学促进了设计类课程的创新与改革,使得专业理论、软件技能的学习更加灵活自由。基于网络教学的工业设计项目课程相比面授课程,具有延伸性,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是也受限于物理环境,无法使用辅助实物,在具身认知方面存在不足,脱离了实验室和工作室,部分操作类的设计工作可能会受阻。工业设计项目课程在此环境下面临实践条件不足、环境限制的挑战,急需从实践形式、课程互动、设计评估方面进行教学的创新实践。
二、工业设计项目课程的创新实践
(一)教学实践协同创新
设计与科技不断深度融合,设计走向了更加开放、系统、智能的环境,在整体运作的链式驱动中再造教育新格局。,创新模式将更趋于跨界协同,围绕设计产业链,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为了遵循设计逻辑、对接市场需求,无疑需要聚合广大的教学体系外资源进行协同创新,全面构建融合学科属性和现实需求的各类专业平台。具体来说包括:①传统的校企合作形式完成课程实践、项目实践、社会实践、素质拓展等不同层面的实践教学。学校输出为主,借助企业平台,拓展学生能力。②双创基地:借助各类双创基地拓展设计视野和实践空间,将设计思维引入商学教育,互为支撑,构建持续竞争力。学校-企业双向获益,学校助力企业的创新成果产出及孵化,企业助力学校内部的学生创业发展。③原创品牌孵化中心:依托产业链中下端OEM、ODM型企业开发产品,提升企业竞争力;帮助产业链中端的OBM型企业制订产品战略(Original Brand Manufacture,原始品牌生产商),通过产品形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包括工业化背景下的手作创新工坊等;联系实际拓展社会服务。④各级工业设计中心:发挥其技术研发和创新的优势,搭建优秀的设计资源交换平台,形成设计资源共享体和信息中枢,累计成集设计、创造、学习于一体的综合体。在协同合作的时代,任何单体都无法解决产业链的问题,只有以全产业链的视角构建有机的协同体才能解决系统问题并创造价值。教学体系外的各类平台协同创新,有助于解决社会需求与高校培养之间脱节的顽疾,通过深度的、系统的、科学的机制再设计,有效促进学校—企业—社会的良性互动与发展。
(二)实践性教学模式,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项目教学一般是学校为培养应用型人才,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企业或政府共同搭建的一个实践平台,通过资源共享来达成合作关系。高校或者高校教师与企业达成合作意愿,引进企业项目,高校教师将企业项目融入教学,带领学生团队来完成项目。在校企合作项目中,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企业的实践平台,学生可以及早接触自己的就业岗位,让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问题结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获得成长;学校通过这样的形式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企业利用学生的想象力、创新力,为企业的设计生产注入新的活力,实现双赢的理想化状态。
(三)交叉型教学团队的打造
课程群的打造需要建立在新型教师队伍的基础上。课程群模块化教学应由不同专业的教师联合开发,通过厘清课程间的逻辑关系,划清课程的知识界限,完成以既有学科为基础和依托的教学设计。这是整合多门学科解决问题的迭代过程。交叉型教学团队打破了人员的隶属关系,依据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和教师科研方向的关联性,形成了多方向专业教师联合坐镇、部分导师及学院管理人员共同参与的新教学团队。研究性学习是新工科课程群的基本教学方式,在课程考核阶段应体现其内在激励功能和诊断功能,多环节的考核评价方式能够更加全面地对学生做出合理的评价。针对课程群教学模式,传统考核模式需要改革——每门课程不再是孤立的教学环节,进行单门课程考核时必须联合多模块的表现,考虑课程群总体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综合实践的成果质量与创新性。
结束语
在基于网络教学的工业设计项目课程中,课程围绕疫情居家这一主题,以学生为主体,从疫情中居家生活的情境下思考所面临的问题,并开展设计探究与实践。课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融合线上与线下的学习体验,注重设计项目的流程性,以阶段性的在线汇报与交流促进学生的设计反思。借用网络弥补因为缺少面授而给设计项目课程所带来的不便,弱化了产品模型制作方面的要求,而强调在设计思辨中进行定义、选择、衡量,通过这些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与能力。网络教学的介入拓展了工业设计项目课程的形式与空间,但是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践性的内容,实现线上的协作创新,也是未来值得继续思考与研究的方向。相信在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基于网络教学的工业设计项目课程会有更多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张贵,袁万选.基于线上教学的高职工业设计专业产品手绘表现技法课程设计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1(10):51-55+60.
[2]李吴宏.《仿生设计》课程线上答辩式考核方式的应用研究[J].工业设计,2020(08):42-43.
[3]成振波,柯善军,秦燕.SPOC模式下“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课程的学习行为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4(09):149-155.
[4]李雯雯.“混合式翻转课堂”在产品系统化教学中的研究[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03):95-97.
[5]成振波,柯善军,秦燕.基于SPOC的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学习效率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9(17):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