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教师要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展开培养,数学这门学科本身就需要学生对问题展开分析、对问题进行创新,但教师在这一方面存在着极大的不足,教师仍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加地重视,学生在课堂当中只能接收知识,这相违背了新课程的目标。因此,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进一步的引导学生展开创新。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进一步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够变得更加活跃。在数学课堂当中,教师要创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思考问题的过程当中,从而为创新提供条件【1】。
例如,教师在对“合并同类项”这一部分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对这样的问题情境进行创设:同学们看这一个信封里装有若干张五毛、一块、五块的钱,现在请大家数一数里边共装有多少钱。这时学生便一张一张地开始数了起来,数完之后学生回答里边共有二十元。还有的学生将五毛的、一块、五块相同的放在一起数,所得出的也是二十元。这时,教师接着问:“若是在一个包里放了很多的钱呢,这时我们应该怎么数。”学生便会回答采用第二种方法,教师又问:“为什么呢?”学生回答说:“将相同地放到一起,这样数起来更快一些。”这时,本节课的内容“合并同类项”便在学生的眼前得到了呈现。从而教师通过环环相扣的对问题进行设计,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对问题展开思考,这样能够使得学生的创新思维逐步得到激发。
二、多元化教学方式
教师在对初中数学展开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展开归纳总结,促使学生能够从只会做一道题向能够做这一类型的题进行转变。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促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得以巩固,还能够使得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展,从而推动学生创新【2】。
例如,教师在对“一次函数y=-4x+5与y=2x-1的交点坐标”这一问题进行求解时,教师在等到学生在对利用图形以及方程组的求解方法进行掌握,之后教师对数学知识点进行确定,教师将课堂的一部分时间给到学生,促使学生在课堂当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得到发挥,进一步的教师引导学生展开了合理的分组,之后教师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自行对问题进行创设,学生在出完题之后,教师要收集起来,并检查学生所出的题是否有错误,最后教师让每两个小组之间互相交换所处的题,之后小组成员对这些问题展开解答。从而学生在课堂当中转变角色的方式,促使学生的思维模式得以转变,学生不再采用单一的方式进行解题,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够得以拓宽,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展,推动了学生创新。
三、拓展课外知识
以往的教师总是将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资源,然而数学教学内容也是遵循教学大纲,紧跟考试题型,这使得学生的发散思维受到了严重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对课外知识进行扩展,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展开实践、创新,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考试以及课堂当中,在快要下课时,教师对数学家关于发现数学定律的小故事为学生进行讲述,教师还能够将有趣的课外练习题留给学生。
例如,教师在对“数的立方”这一部分内容进行教学之前,在上节课下课时,教师就借用学生两分钟的时间,为学生布置有趣的数学题,并让学生在课下对这样的问题展开思考。“1=?2+3+4=?5+6+7+8+9=?10+11+12+13+14+15+16=?”则是教师为学生所出示的问题,教师让学生针对以上数字之和进行快速地算出,之后学生要对他们之间所存在的联系展开思考,那么在下节课的上课之时,教师看看哪些学生想出了好一点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展开积极地探讨。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多多对找规律的图形题展开练习,促使学生的创新能力逐步得到培养。因此,教师通过对课文知识进行拓展,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得到激发,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环节当中,进一步的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展开创新,从而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逐步得到培养。
如今数学教学的一大重点内容便是创新教育,然而教师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是极其的漫长,这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实践以及总结,从而找寻到更多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逐步得到培养的有效途径,诸如教师可以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促使学生在课堂当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展开思考,教师还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对学生展开教学,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够得以开阔,教师还应该有效地拓展课外知识,从而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展开实践、大胆地进行创新,促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得到更为全面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于淼.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吉林教育,2021(Z6):114-115.
【2】黄学祯.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家长,2021(17):18-19.